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政工类职称论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66267

【导言】此例“政工类职称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政工中级职称论文1

[摘 要]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能够使高校教师潜心授课和进行研究,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通过对比西南联大教师考核制度,发现广东的评价标准过于量化,简单的“以刊论文”的方式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导致官本位现象日益加剧。因而提出应该尊重学科差异、设置更科学的考核标准、推动同行评审和高校去行政化、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以及让纯粹的学术重回学校等多项对策。

[关键词]西南联大 学术纯粹性 改革 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26-03

一、问题的提出

钱学森老先生关于人才培养的世纪之问由来已久,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并不能给钱老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什么我们现在的高校培养不出大师呢?笔者结合盛产大师的西南联大,并比照当下教师的评价制度,对原因略析一二。

尽管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但西南联大能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为社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的人才,这和当时联大的师生们秉承着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精神分不开的。在联大的校园,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感使得联大的知识分子深刻意识到,只要文化不灭亡,那么我们的民族就是有希望的。他们以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来维系中华民族的血脉,坚定地投入用学术救国的行列中,以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报效祖国。然而,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恰恰是当下高等教育所缺乏的,尽管现在环境远远好过xxx时期,但我们的教育成就却无法超越西南联大。

广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京沪是可以分庭抗礼的,但是在文化和学术上却没有这种抗衡的资本。学界有京派和海派之说,但学界并没有岭南学派,倘若广东要在学术风气和治学风格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打造学术界独树一帜的岭南学派,那么广东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重新构建健全的制度来保障学术的纯粹性。

二、西南联大的学术概况

(一)宽松的晋升制度

联大的教师职称评定并不注重所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物的数量,其规定:“国内大学毕业助教。助教三年,可升教员。国内研究院毕业得有硕士学位者,为教员。教员三年得升专任讲师。讲师三年得升副教授。副教授三年升得教授”。[1]同时,教师职称升任一级所需的三年也包括不在同一所学校的教龄。这表明教师的学术评价和职称评定方面,主要偏重于职业操守和授课能力。联大的助教和教员在评讲师职称时必须开出两门以上的课程,且授课受到学生的欢迎,效果良好,这是主要的条件。同时还要具有能够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发表过著作或多篇论文,但这只是次要的条件。讲师,在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被全院或全系师生公认,并在科研方面有学术专著或创造发明,都可提升为副教授。同等道理,副教授可提升为教授,且手续简便公开,准备好所需的材料,上报校常务委员会,经教师聘任委员会审议通过即可。[2]教授或副教授的评审,没有名额限制,为一切优秀的人才敞开大门。

可见,联大教师的晋升制度主要以任教的时间长短和授课效果为参考标准,不会因为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达到数量上的硬性指标而对其职称和待遇做相应的调整。众所周知,学术并非一蹴而就,很多学科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官员兼任制

联大纯粹学术氛围的形成,除了在聘任和晋升制度上赋予教师极大的自由外,其学科官员兼任制的实行也是重要原因。学校官员不会有特权,更不会因此增加薪资,而使教师获得额外的收益。(见表1)

表1:西南联大改定教职员俸给标准(1944年8月9日)

资料来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第485页

以上是联大规定的不同职位最低薪资和最高薪资,行政职务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不同层次的教师又有差别,教授最高可以拿到每月600元,但普通教员最高也只有240元。全校薪资最高的是三位常委: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均,他们的薪资为每月710元。[3]而联大的其他行政官员都属于兼职,虽然有官职在,但并不增加薪酬。如算学系教授兼主任杨武之的薪额是590元,而教授姜立夫是600元,教授江泽涵是590元。从统计数据来看,600元是最高的薪酬,做官不一定拿得到,不做官能拿最高薪酬的大有人在。

1942年10月,联大的教授们集体拒绝了一笔特别办公费,这放在今天,等同于行政津贴,理应得到,但他们却拒绝了。“……盖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于教课之外兼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4]这封拒绝信后附上了冯友兰、张奚若、陈岱孙等25位兼职行政教师的签名。实际上,在xxx后期,由于通货膨胀,很多教授的生活举步维艰,他们典当衣物及书籍,卖稿卖文,停止子女教育,实属不易,很多老师都要申请其他补助,但是他们却拒绝了理所当然的行政费补贴。可见当时的教授将学术研究和学生教育视为教师的天职,并不追逐行政职务,反而将其作为一种义务。

三、广东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一)过于量化的学术评价标准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授、研究员职称评审条件,除了达到基本的学历要求、外语要求,专业技术工作条件、业绩成果条件和论文、著作条件都已经量化。教授或研究员的评审,其论文或著作应该达到以下条件之一:(1)年均授课240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5篇(部),文科类6篇(部);(2)年均授课120-23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6篇(部),文科类7篇(部);(3)年均授课60-11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7篇(部),文科类8篇(部);(4)年均授课5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9篇(部),文科类10篇(部)。[2]从以上的规定中可以得出,教授的评定主要看课时量和论文的完成,并且没有详细的分类,而是笼统规定理工类和文科类。但实际情况是,学科之间的差别很大,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科目,单纯的论文数量并不足以说明学者们学术功底的深厚。高校的教师本来是学术自由的主体,现在他们不仅要授课,还要进行科研,因而教师们是十分疲惫的。短期内,为了达到所规定论文的数量,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文字垃圾出现,从而造成虚假的学术繁荣。

(二)“以刊论文”负面影响加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4篇政工类职称论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政工师论文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政工论文2

兢兢业业谋事、踏踏实实干事

——某某县人民检察院政工科先进事迹

一、扎实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干警素质

政工部门围绕主题实践教育,积极安排工作进度,为干警学习创建各项平台。一年来我院政工科开展了多项主题实践教育,通过科学安排谋划,紧密结合本院检察工作实际,创新学习,活动取得明显实效,干警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一是深入开展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加快某某发展,重塑某某形象”和“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落实领导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考勤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等,加强对各项活动开展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全年开展工作检查18次,促进了干警作风的转变。

二是广泛进行岗位练兵活动和“培优”工程活动。政工部门在开展“树精品意识,办精品案件”活动中,协助纪检、检委会办公室每季度对业务部门所办案件进行评审一次,常态开展全院干警专题学习和干警论坛,构建了青年干警交流互动平台。2012年组织实施的“培优”工程活动成效显著,“七加一”预防工作获得省、市院的高度评价,多名干警多次在省、市、县获奖。2012年共发表信息宣传300余篇、调研文章31篇,取得在《检察日报》、《比较法研究》等报刊发表多篇文章以及在省市研究年会连续多年获奖的好成绩。

三是大力开展“四比四争创”活动。该科以党建活动为着力点,不断培育亮点,在干部队伍中大力开展“比学习,争创一流党员队伍,比创新,争创一流党组织,比作风,争创一流社会形象,比实干,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四比四争创”活动,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氛围浓厚。该院党建工作获得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在开展比学习活动中,干警政治、业务素质明显提升,促进了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执法;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积极发掘工作亮点,寻找创新点;着力于技能层面与操作层面的创新,以新的思维方法解决新的课题,实现科学创新、全员创新、持续创新。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强化机关效能建设,严格执行考勤、上班纪律等规章制度并纳入日常检务督察范围。坚持每周抽查一次人员出勤情况,并将抽查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年终考评依据。

二、深入推进“执法为民、亲民爱民”活动,提升检察机关形象

某某县人民检察院以“执法为民、亲民爱民”活动为平台,积极采取有效举措,不断提升检察工作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促进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 一是明确分工,积极动员。政工部门在每年年初都会按照党组部署,制定工作方案,积极安排干警,深入基层、农村、社区,开展群众工作,几年以来共安排三批干警共180人次服务过农村和社区,安排细致、有序,一年来共安排了10万余元专项资金帮扶困难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6件,印发宣传资料图片1850余份,制作宣传横幅62条,接受举报、控告、申诉59人次,接受法律咨询1200余人次,收到各界代表意见和建议18条,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二是制定“执法为民、亲民爱民”活动的监督考评机制。为顺利和有效开展“执法为民、亲民爱民”活动,使其达到真正服务群众拉近干群关系的目的,政工部门按照党组要求制定了专门的工作考评机制,将“执法为民、亲民爱民”活动纳入年终考评,由政工和纪检xxx门负责督导日常工作开展,定期不定期走访和抽查相关工作,和相关人员交谈2012年下基层检查““执法为民、亲民爱民”活动67次,召开“执法为民、亲民爱民”活动座谈会16次,有效地解决了干警思想认识、工作作风上的不当认识,该院挂点村被市委评为示范点。

三是在开展“执法为民、亲民爱民”活动的同时,大力开展检察宣传工作。以承担该院全部材料任务为平台,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检察宣传工作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整体功能,不断塑造良好的检察形象。该科干警积极撰写宣传稿件,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积极向县委和上级检察院报送信息,报道该院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稿件共有65篇。

三、耐心细致服务干警,强化政工工作

该院政工科在编干警3名,全部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全院干警的教育、培训、晋级等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干警。政工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爱护干警。坚持以人为本,在政治上关心干警,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工作上关心干警,给干警施展才华的舞台,实施年轻干警“轮岗”和“一人双岗”制度。在生活上关心干警,通过开展节假日集体活动,丰富干警业余生活,严格落实“五必访”制度。二是耐心细致,细心服务干警。政工工作平凡而又琐碎,它没有公诉部门指控犯罪时的慷慨激昂、义正言辞,没有自侦部门面对犯罪分子时的斗智斗勇、惊心动魄,但政工科的全体人员都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并在工作中处处体现出这份真心。对待每一位同事,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并积极为他们寻求解决方法,提供解决方案。在得知其他单位团体举办竞技比赛或演出时,积极为本单位同志联系参与名额,为同志们提供一个绽放的舞台,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一个开拓眼界的交流平台。每次在得到新进青年干警人员名单后,立即向领导汇报,组织开展会议,对新进青年干警的衣食住行进行妥善安排调度,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牢记每一名干警的转正时间、检察员任命时间,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联系,尽快为他们处理人事问题。三是尽心尽职,做实各项政工综合工作。在政工统计、工资调整、职务任免等方面,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完成任务,如2012年政工科及时向党组、xxx会汇报干警任免一事,快速任免了5名干警的检察员的职务,政工部门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全院干警的高度评价。

政工师论文3

机关单位的政工师应该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排头兵,也是先导者。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集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政工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势必可以带动全体职工的思想和意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政工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良好的组织能力,或者再配上周密的策划方案来实施,就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富有人情味,从而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为机关单位的工作作文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党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从延安时期就开始直到今天,一直保持着这个优良的传统。政工师应该成为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保持职工思想觉悟的提高,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同时政工师要团结同事,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了解职工的心理诉求,然后才能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员工的思想实际,可以针对性极强地开展工作,对一些现象做出判断,采取具体的措施和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政工师在单位中能发挥思想政治的作业也是机关单位文化建设的需要。单位内部形成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工作氛围,对于一个集体整体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员工思想觉悟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建设中,政工师是首当其冲的,他们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实施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也是机关单位工作形象塑造的关键。

2政工师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开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

由于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在这个转型时期,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尤其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能够取得预定效果的措施。政工人员要多和职工沟通,多和职工交流,准确掌握职工的思想状况,倾听职工对集体工作的心声,并能够认真研究和解决他们中出现的问题。帮助职工解决思想中的困惑,是政工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然而解决职工个人生活中的困难,也同样是政工人员的天职和义务。帮助职工认清自己,认清当前的形式,解决职工最关心的问题。

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政工工作的开展

政工师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与开展工作的效果密不可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既是人格力量的补充,也是政工形象的标志。所以工作中,政工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加强个人觉悟的提高,率先垂范地为职工做出榜样。政工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政治理论素养高,可以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用于工作中;一个是自身的品德高尚,人格完善,能给职工做榜样;一个是具有一定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政工师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帮助领导做好一定的日常事物的管理工作,所以政工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的管理能力和修养,团结大家一块学习。因此我们说必须要具备好的组织能力,要有一些领导气质;政工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他们经常在第一时间掌握必要的信息和动向,所以政工师的调查能力和协调能力必须卓越和超群,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

具有与时俱进的工作意识

社会是在发展的,文明是在进步的,人员的思想也在变化的。思想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意义。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方法上,政工人员的工作方法也很主要。没有科学的方法也不会有高效的政工工作。方法是效率的保证,尤其是做人的工作,更应该是讲究方式和方法,以让人能够接受为最高目标。富有人情味的、贴近人心的语言和方法才是人们最喜欢的方法。

政工师负责的政治思想工作是针对人实施的,所以这就给政工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的理论素养要高,自身的觉悟要高,工作的方法要人性化,工作的态度要与时俱进。了解职工的心理诉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以便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政工类职称论文4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分类

为满足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年、1993年、1998年、2012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规范的本科专业目录体系。经过四次调整,财政学专业(含:税收学)归属经济学类,授经济学学位;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由经济学类调归工商管理类,授管理学学位。由此,国家层面完成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简称为两专业)学科门类区划。

(二)共性研究必要性

五彩缤纷的世界,美好人生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本身不断学习的对象。基于生存需要,无论从生理到心理,人生来就有一种习惯认识、记忆个体差异的倾向,自然性容易忽视或不注意事物间的某些联系,惯用固有、片面的意识去思考、处理现实中的问题。但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可知,要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矛盾,不仅需要分析个性,还要研究共性。然而,笔者在财务实践中却发现,人们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学科过于注重两者差异理解,已造成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称评审的困难。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展示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以促使人们对两专业的相通性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财务实践理解

由于缺乏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相结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时间、场合,企事业单位习惯与坚持采用国家对财政学、会计学专业的分类标准,在财务实践中将两专业作为不相关学科看待,结果正是这种看似合理或正确的理性选择,反而造成了两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与职称评审方面极大的障碍与不公平。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当前,国内两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四个方向:一是行政单位,指国家政府部门;二是事业单位,代表为科研院所、学校与医院;三是金融机构,指银行、保险公司、投资机构;四是公司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表1是对两专业毕业生四个方向的就业情况展开的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表1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财务工作专业性强,大多数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自然遵循国家学科分类,专业要求多限于会计学、财务管理两专业,较少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学生;其二,政府、财税审计部门、事业单位是招录财政、审计学专业的主力军,但不排除财会类专业;其三,外资企业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较重视个人素质,会招聘财政学、审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其四,较高层级的单位招聘财务人员会给学习财政、审计学专业人员招考机会,可能此类单位领导人与人事部门学科专业阅历相对丰富或更关注应聘人综合素质;其五,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能适合于各类型单位财务工作,财政学专业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这些结论本身就是问题症结所在,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就业范围远不及会计学专业广泛。从学习为最终就业目的看,会计学是较财政学、审计学更具选择价值的专业,理性应当选择会计学,如此可能影响高校财政学、审计学专业的发展,若选择财政学、审计学专业,则需要自身承受一定程度的就业不公平。

(二)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问题

职称评审跨度时间长,条件要求高,牵系每个人切身利益,几乎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整个职业生涯都必须加以应对的问题。然而,相对于其他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却面临职称评审系列选择单一,会计职称评审困难,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等问题困扰。

(1)职称系列选择单一。笔者对四川省部分事业单位调研发现,人事部门对财务人员职称评审,通常不考虑财务人员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称类别,均要求参评会计师职称类别,即财政学、金融学专业,虽属经济学门类,可一旦从事财务工作,职称评审就只能走会计职称系列。而事实上,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所包含的内容看,财务人员更应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会计职称系列;更可以走经济职称系列,而不是其他与经济不太贴切的岗位却走经济职称系列。

(2)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会计职称评审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资格考试通过难。据财政部信息显示,自1992年开始至2014年22次、累计3343万人报名参加的各级全国会计资格考试中,仅万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年均通过率%,只略高于2005年以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所有科目%的平均合格率。由此可见,各级会计资格考试难度非同一般,并且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准则变革,考试内容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通过难度变得更大。二是评审资格条件要求高。职称评审包含有学历、年限、科研成果、计算机水平、外语能力与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相对财务岗位繁忙、严格的工作特性,财务人员达到会计师职称评审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并非易事。而且,相对其他学科专业,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有些具体条件还会更加严苛,如经济师考试报名: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即可参加,而会计师则要求两年。

(3)部分省市无正高级会计师职称。汇总分析各省、市、区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或试行办法可知,截至当前,我国还有山东、四川、浙江、北京、新疆、等14个省级区域未完成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试点改革工作。事实上,其中相当一部分省、市、区,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财经人才培养情况,均更早满足完成此项工作的条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作为这些区域的会计岗位从业人员,无论个体条件何等优秀,职称发展均没有机会达到同专业高校教师岗位教授级职称级别。

三、财政学、会计学学科专业共性分析

(一)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同一性

从研究范围、对象、理论基础与假设前提看,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应视为不同的专业,如财政学理论基础是经济学,而会计学是管理学;经济学学科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而管理学科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定义的人、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等等。但若从财务实践角度分析,两专业则可归为同一专业。

1.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是国家层面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的规定,也是修订后《会计法》在原法第二十三条关于“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规定的基础上充实、强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996年6月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爱岗敬业;②熟悉法规;③依法办事;④客观公正;⑤搞好服务;⑥保守秘密。这些法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本身及教育问题的重视,具体到用人单位则更加重视财务人员职业操守,常把之作为考核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首要指标。因此,从此意义上,作为培养财务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财政学、会计学已不再是一门单纯教授专业技术的学科,更像是一门融入整个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的品德教育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要求已经成为两专业学习历程的共同起点与归宿点,据此两专业就可以视为同一专业。

2.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财政、会计的思想由来已久,如西周时期就设置会计官职“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财物。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有限,财政、会计主要是国家记量、核算经济成果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专业化,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财政、会计理论、方法的重大变革,两者分别演变成不同的学科专业,一个与国家经济活动相联,另一个与工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作为财务实践中的核算方法,两者又有统一的发展指导思想,以单位收支确认、折旧计提原则的发展情况为例,当前,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与计量,并对本单位固定资产采用一定方法计提折旧;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采用收付实现计量经济活动,对固定资产不提折旧。然而,随着国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向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原则方向发展已成趋势,相关文件正在商讨之中。但这些仅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部分内容,未来国家财务会计发展是一个大财务体系,即《会计法》制定大原则,各类单位财务工作都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运行。同时,统一发展思想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也可能成为国家各类经济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3.相同的财务核算原理会计核算管理是财务实践中最为基础,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论管理会计、决策会计,还是财务管理、财务审计都离不开核算管理,它是财务岗位核心工作能力之一。按照国家学科分类,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存在明显区别,但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公司企业会计,两者核算原理基本相同:其一,经济计量共同要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其二,报表编制都要求试算平衡;等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研讨,预借鉴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经验,将财政预算会计中的收支明细表并入资产负债表之中,统一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相信,不远的将来,两者报表编制体系会变得更加趋同。

(二)“大”财务思想的提出

1.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相关性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相当于一人两个名称,在许多高校,两专业课程设置几乎相同,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同样,会计学与审计学专业也属于完全财务类专业,两专业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仅差别于一两本专业书。同时,实践中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也是实施审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因此,该三个专业都属同一类专业,均应归入财务类科目。

2.“大”财务思想观点通过上文分析可知,从财务实践角度,财政学、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间存在明显共性,完全可以归属为同一财务类专业,通称大财务专业。为有助于消除这些学科专业差异性的习惯认识与理解,并促进不同岗位人才交流,以上述专业间共同性为基础,本文提出财务实践中的“大”财务思想观点: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专业都是大财务类专业,这些专业在财务实践中可视为等同,关于它们的一些规定不应做过度区分,反而还应简化合并与相互借鉴使用。

四、提高财政学、会计学专业共性认识的建议

(一)修订高校专业目录

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其规定,作为各高校专业设置及其调整遵循的准绳,也成为用人单位设置岗位要求依据的指南。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满足人才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基于国家第五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笔者建议如下:其一,新目录规定中增加说明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财务类专业的内容;其二,授予学位信息中增加标注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可授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的内容。通过如此调整,进一步体现科学、规范、拓宽的目录修订原则,改善以往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与模式。

(二)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

提高两专业及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体现在职称评审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职称评审制度。首先,国家关于大财务专业的技术资格考试规定过于条块分明,影响大财务专业共性认识提高与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若按照“大”财务思想,相关主管部门应考虑对各条块考试管理规定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大财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办法;其次,职称评审中岗位聘任存在专业过分限制,不仅影响专业间共性研究,也会造成岗位设置不公平,如会计岗位职称评审只认同会计资格考试,而不认可相应级别审计、经济、统计资格考试。并且,同一专业不同工作岗位,对应的职称级别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调整财务类专业课程设置、改变教学理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