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热选【实用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热选【实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第一篇】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某高校为例,该校近三年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经分析后得知其存在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学习心态浮躁、论文写作实训不足等问题。应从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鼓励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调研工作,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质量。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同样也需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的方法;提高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从近三年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结果以及专业指导教师的普遍工作感受来看,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我们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而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状况堪忧。我们希望能通过对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反思,并为提高现代会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
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历经审题、下达任务书、开题答辩、撰写初稿、中期检查、定稿答辩几个阶段。最终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12000字并通过答辩的论文。1篇毕业论文要经过指导老师、评阅人、答辩组等签字审核。目前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程序和环节是比较系统、完善和规范的;程序控制及监督也是到位的。此外,师资队伍也较稳定,职称和学历结构良好;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毋庸置疑。
从表1来看,近三年毕业论文质量优良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等和及格的比率上升较大。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普遍感受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难度加大,学生难以提交1篇质量较高的论文。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
(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我们曾以该校届和2012届会计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他们的大学二、三年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只有%的学生对会计专业非常感兴趣,而%的学生对专业兴趣一般,另外有%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仅仅是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毕业前的最后冲刺,只是为了完成必要的任务,可以应付了事;谈不上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更不用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了。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学校和教师是否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感受,并引导和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会计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这无疑会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学生学习心态浮躁,论文拼凑、抄袭现象严重。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在给我们的学习和收集资料带来很大好处和方便的同时,也给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机会。在各种繁杂资讯充斥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学生论文写作心态浮躁者居多,真正沉下心来写作的少。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愿意下工夫研读文献,而是急功近利将分享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热选【实用8篇】”,东拼西凑成1篇文章交差,希望及格就行。不认真按导师的批阅意见修改,匆忙应付了事。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疲于参加各种应聘招考,没有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资料查阅、调研能力不够。
要写出1篇质量较好的毕业论文,需要查阅研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且进行实地调研,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还需对自己的数据资料等做出整理和分析。就目前来看,学生在文案调研中几乎不懂如何便捷地查阅文献,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有效检索。此外,他们也不太了解如何去拟定调研问题和明确实地调研的方法。如果作者对一个拟待研究的论题无从获知他人研究现状时,必然无法对此形成理性和感性认识,那么要写出1篇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当然无从下笔。
4.文字运用能力差,逻辑混乱,缺少论文写作前期训练。
完成1篇毕业论文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按理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写作能力较强,但是在提交的文章中仍出现大量明显错误。比如语句不通顺,层次不分明,基本的格式不正确等问题,更不用说论文逻辑关系清楚,有独立见解且具有说服力了。即便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至少能对其他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表明自己对已有观点的看法及理由,但就这一点学生也较难做到。
课程论文可以说是毕业论文的日常训练形式之一。文献检索、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可以从撰写课程论文的过程中获得锻炼。但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的学生认为课程论文非常有必要;%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可以促使自己深入了解本门课程,有一些作用;%的学生认为其对自己有些帮助,但作用不大;%的学生认为其流于形式,没有必要。调查结果表明,%的学生没有从课程论文写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论文指导不到位,过程控制松散。由此看来,课程论文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训练环节,其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据我们调查,%的学生关心所学内容是否涉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学生在走上新的岗位前,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储备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论文指导动员大会上,应着重宣传毕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独立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许多课程,但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多选择应用管理类的论文题目,尽量将所研究的论题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能服务于社会。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与其实习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学生能言之有物,则对研究更有兴趣,更愿意深入思考,写出的论文也具有实际价值,更能提高论文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阶段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重视道德诚信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的大学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另一方面也需重视对大学生道德诚信的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等。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的关键。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强高校的道德诚信教育:1.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施动者,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职业、谋生手段,它还是一份培养国家、民族人才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工作中应以自身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贯穿在平时教学的点滴中。2.高校需要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科研并重。教育是百年大计,教书育人为教育之根本,短期内教学工作不能像科研工作一样其成就可以明显表现为论文、课题等成果,但是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人才培养、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这些不是论文、课题成果可以衡量的。3.学校应教育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民族责任。
(三)鼓励学生了解、参与社会调研工作。
一方面,高校可针对会计专业特点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查资料、调查研究、应用文写作等与毕业论文工作相关的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图书情报学、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了解如何查阅、消化、利用文献资料,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合法地收集和应用行业数据;使学生掌握访谈、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巧。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轴心,在大学的后两年,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进来,并当作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来加以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水平。例如有的高校由专业教师牵头,组织对教师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传播的同时,又可以接触社会、开展课题调研,为大学生科创活动打好基础,也为其完成毕业论文做好铺垫。这一形式有可借鉴之处。
(四)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
学位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范式。合理运用这些规范和技巧,既可以提高写作的效度,也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会计学本科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外,平时还应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逻辑思辨能力、文字的掌控和运用能力。这些应该是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始终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引入学年论文制,注重平时科学研究的训练。从大学一、二年级就让学生尝试论文写作,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通过平时的训练,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熟悉毕业设计流程。2.严把课程论文质量关。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效果。通过指导选题、拟定提纲,最后撰写课程论文直至定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第二篇】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与其他公共组织、社会群体或公民个人一起,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类专业以那些拥有公共权力的公共组织,在维护、增进与分配公共利益,以及向民众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为基本教学和研究对象,因此,具有对开放式教学模式诉求的三个基本特点。
实践性与医学、工程类学科相似,公共管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与一些传统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等相比,公共管理既有基础研究的一面,要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也有应用的一面,即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可以说,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其教学、研究结果也应该能服务于实践,是一门强实践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
强实践性的公共管理学科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以实践为根基,公共管理学的强实践性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环境要有现实性,并且,公共管理教学的环境也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适时变动的,并不是僵化不变的。
操作性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相比较,公共管理更多的重视对公共管理从业或准从业者的适应能力和从学科中找出适当的具体方法、技术和理论的培养和训练,更倾向于策略管理,更多地关注公共管理过程问题,更多地集中于职业公共管理者,而不是政治性官员。
因此,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归属于操作,其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公共管理操作过程的效率,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学科。
强操作性公共管理学科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与研究以公共问题的解决为目的,要求公共管理教学方法要有时代性,要求通过具有现代性的教学方法实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培训操作性人才的需要。
综合性公共管理专业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学科相比,公共管理学科对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基础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如,政治学有助于分析诸如政治制度如何影响公共政策,在管理实践中,正确地沟通与协调等问题;经济学帮助管理者了解社会生产过程,分析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而社会学为公共管理提供管理活动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文化、政府态度、政府价值取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心理学为公共管理提供行为分析方法。
可见,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强综合性的公共管理学科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在发挥自身原有学科优势的前提下,注意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精髓,加强交流,在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确立自己的地位,培训符合公共管理需要的人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以教室为单一的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是一种封闭式、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而公共管理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宗旨的应用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已经不适应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过程的简单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特定教学场所和一定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运用灌输方式向学生传授人类已有文化知识、经验的简单的活动过程。
因此,在这种模式下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也崇尚“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的教学境界,整个教学过程倾向于照本宣科,不能在涉及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卫生、环保、科技等相关领域实际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不能使专业学习的内容在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内进行实习与实践,缺乏对现实问题应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讨论,致使体验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普遍缺失。
在这种简单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就简单化为实施“教”的行为,完成“教”的任务;而学生则成为被动的客体,学生“学”的行为就简单化为专业知识的接受,忽视和冷落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因此,教师只要履行教学过程中的“教”的行为,整个教学过程就宣告结束,以至于教学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即学生学习的结果,或简化为对专业知识的考试与考查,或根本就是不太被看重并加以检验,可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强制性、认知活动的受动性、思维过程的依赖性,不适应公共管理学科对创新性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平台单一化传统的公共管理教学平台严格限定于课堂教学,不能形成学校、政府和社会互补的教学平台,对于强实践与强操作性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如果没有与实践部门的互动,公共管理学理论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而且,课堂教学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单调乏味的理性活动,钳制了课堂教学丰富的动态生成性,缺失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缺失应有的人文关怀。
由此培养出的人,其作为主体人的精神将会淹没于学科体系构筑的知识海洋之中,而学生因此成了知识的载体、知识的贵族,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强者。
出处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囿于课堂教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不能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公共部分的实际,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部门也很难保证其决策和执行的科学化、规范化。
传统的单一化为学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平台忽视了学校、实践部门和社会实现互动,漠视了实践部门与社会对于学校专业理论的需求,而这种互动的建立及维持时间的长短,这种对实践部门与社会的需求的满足恰恰是检验公共管理学科生命力和存在依据的根本所在。
因此,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讲空头理论与实际脱节较大,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不能培养学生实践中后所需要的人际沟通、实际操作能力。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思路封闭性尽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传统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片面追求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学科中心的现象明显,刻意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这实质上是以静态的、封闭的形式来对应公共管理活动动态的、开放的内容,与客观公共管理过程实际的规律相背离,同时也构成一道道有形无形的桎梏。
上文我们说过,公共管理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其教学不应再单纯追求某一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完备性,而应更加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专业和系来划分的相互割裂的纵向教学结构,很难创造跨越科学和人文鸿沟,将不能超越单一学科背景的开放式的教学结构,因而,不能满足学生跨越专业和系科获得更具综合性的知识的要求。
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开放的属性。
传统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如果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给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直接经验似乎可有可无,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教学方式大多是单向的知识传递,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教授既有的,形成为文本的知识,其过程类似于批发――将文本化的知识从书本向学生的头脑批发。
这种封闭的教学模式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他们所学习的内容从开始就是外在于他们的公共管理实际的需要,因而,不可能有足够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第三篇】
在理工类高等院校中,实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高校在加大实验场馆建设和更新实验仪器的同时,也积极针对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结合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物理实验中心进行的改革尝试,以及与相关院校的经验交流学习,针对出现的教学模式单一、实验项目单一、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已初步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针对教学模式单一,应用网络实验教学系统。
基于mooc教育思路,结合实验课程的实际需求,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自主研发的高等院校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已于3月投入运行,校区内所有实验课程都通过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有序开展,实现了在线上平台的网上预习、在线测验、实验预约,从而留出充足的线下课堂时间供学生开展自主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按照实验教学与管理系统的应用方案,针对性地制备了相关预习资料进行上传。特别是其中的实验视频,使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地登陆线上视频,结合书本进行形象地理解预习,而不再是单纯枯燥的文字想象;另外,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选择地准备了相应实验测试试题进行网上测验,从而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出合理评判,并以此成绩作为进入实验室正式展开实验的前提要求。通过网络实验教学系统的投入应用,在线下教学中,对于学生通过网上预习预约已掌握的实验原理和具体操作,可以选择性地精简讲解,从而为学生的操作节省出大量时间。并且通过对网上实验测试试题的解答情况进行汇总总结,归纳出学生共性的错误作为线下讲授的重点,充分提高线下的课堂效率,使线下教学更有目的性。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与管理网络系统平台的作用,为线下课堂教学提供导向性和针对性。
针对实验项目单一,进行实验室无课程开放。
在按照实验课表充分完成课程进度的同时,鼓励学生以及实验小组,或者对原有的基础性实验进行重复探究,或者结合专业技能需求提出创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践,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新实验项目的拓展设计等。在由教师对其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估后,利用实验室的无课程开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验证操作[5]。从而将学生的物理实验课程与科研创新训练进行结合,以研带学,实现学生的分层发展。一方面,对原来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了无形的延伸扩展,使学生能更充分验证和尝试自己的创新思路;另一方面,在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深入的互动交流,教师能够更全面、更深入、更专业地进行知识和技能支持,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最大激发[1]。
针对考核方式单一,实施考核方式多元化。
实验科目的考核有其特殊性,如果完全按照传统的偏重实验报告给出最终成绩的方式,并不能体现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如果过分注重操作考核,则学生的实验理论和设计思路并不能得到充分展现。因而实验中心采取日常表现、实验报告、操作考试、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最终的实验成绩。在兼顾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的同时,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对实验的设计应用也能在最终成绩中有所展现。具体评分权重及评定内容如下:总成绩=日常表现×30%+实验报告×20%+操作考试×30%+书面考试×20%其中,日常表现评定内容为:网上预习测验成绩、课上实验中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据的收集归纳、实验室无课程开放的使用及创新型设计能力;实验报告评定内容为: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总结反思;操作考试评定内容为:实验步骤规范、灵活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处理;书面考试评定内容为: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的生产应用讨论、设计型实验小论文。
4结语。
大学物理实验不仅是对物理知识的验证、补充,更是通过学习测量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学科研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7]。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发展以及不同批次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变化,固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开始陆续暴露出一些不足和弊端。在明确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定位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需求,积极探索新兴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改革能力进而优化教学效果,使大学物理实验这门课程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席卷全球教育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6.
[6]蒋逢春,卢雪艳,吴杰,李俊玉.混合式教学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分析[j].物理通报,(1):2-6.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第四篇】
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诸如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等非医学类的医学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医学课程及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基础,基础医学概论正是使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以它成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
一、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概要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它是一门融会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了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0余门课程的内容,使基础医学知识体系高度融合,课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简要的、明晰的认识。它是我校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为这些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学时总计11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08学时、考核2学时。适用于四年制药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学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具有将所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为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和课程资源的选用。
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学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系统性和融合性,我们选用了刘利兵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基本教材。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前述相关课程教材和牡丹江医学院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参考资料与课程辅助资源。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及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成的教改小组负责论证审核教学大纲等,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任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总结反馈。课程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一学期内修完。
(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为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和测验构成,测验方式由测验教师决定,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及权重为选择题60%、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简答题20%,占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价。
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平时测验、考核等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我们将课程考核作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笔试,根据课程命题标准、实施教考分离、设a、b卷,有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以百分制评分,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对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意义。2012年6月我们对我校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29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27人,共计56人,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有效率100%。同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药学专业整体学习态度端正,全体学生对目前班集体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有%的学生对目前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药学专业全体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关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在这一问题上,有%学生认为课程开设与专业相关性大或有相关性。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同等教学条件下,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成绩优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学生个体对开设课程与自身专业认知度、课堂实际运行中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水平,都是与最终的学习成绩效果成正相关的。
基础医学概论这样一门整合性课程,淡化了学科概念,解决了在医学相关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基础医学课程门数多且时数不足,各门课程的联系和衔接不协调,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不佳;临床医学教师反映学生医学前期课程不连贯,后续课程难以为继;专业课教师认为医学类课程所占学时太多,影响专业课教学等问题,达到基础医学类课程的良好协调、融合。同时考虑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需要,为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奠定了较好基础;减少了教学课程门数及时数,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优化了课程设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第五篇】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者进行了一些改革,整体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礼仪课程开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主要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必修课很少涉及礼仪课程,主要在一些服务型的专业领域开设礼仪课程,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其次,社交礼仪课程基本是大班、合班教学,上课人数多达一两百人,教学安排不合理,礼仪训练难以实践,只能进行讲座式教学,教学效果较差,很难发挥礼仪课程应有的德育功能;再次,由于师资队伍的缺乏,礼仪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又没有专业的培训与进修,一部分教师很难胜任课程的教学。
礼仪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不够明显。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礼仪知识的传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而情感德育目标则没有有效实施;内容上也是重点关注一些热门章节,教学内容停留在实用内容的表面,忽略礼仪追求的思想境界,尽管学生确实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礼节,但却忽视了礼仪的本质特点———尊重,这样的内容是不科学的。礼仪的本质要求人们不仅仅只在表面上做到礼尚往来,而且还有能深刻理解礼仪的核心要求,注重道德修养。因此,在进行礼仪课程教学时,要明确礼仪课程不仅是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素养与内涵。
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礼仪课程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礼仪内容为主,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违背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从整体上看,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仅满足于拿到课程学分,而没有进行实践,做不到“知行统一”;礼仪课程教学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授课方式呆板、不灵活,被动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德育的渗透力度。
学生对礼仪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大部分高职学生只关心礼仪表面上的光鲜,没有认真思考礼仪背后的内涵。他们对社会规范认知度不够,没有深刻理解怎样更好地做人、做事,没有理解礼仪需要“内外兼修”的深刻内涵。
礼仪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到位。
一些礼仪课教师自身对礼仪的本质都没有深刻的领悟,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传统礼仪知识缺乏继承、发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基础礼仪,重点讲授“交谈礼仪、仪表礼仪”等,对礼仪发展史则介绍较少;第二,缺乏专业的培训。大部分礼仪教师的专业与礼仪不相符合,只因为长相身形漂亮,就模仿视频,给学生上课,没有经过专业的礼仪培训,对礼仪知识的理解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第三,缺乏实践经验。一些礼仪教师照本宣科讲解礼仪规范,没有结合社会、行业的礼仪需求,与现实严重脱节。
2加强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对策。
有效转变教育理念,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教育不仅教给人系统化的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其周围的世界,让其有尊严地生活,进行正常的交往,并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实施良好的礼仪教育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礼仪教育,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为礼仪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礼仪课程的建设,真正实现学生“学礼、懂礼、守礼、用礼”。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高职礼仪教育要与时代、国际接轨。然而,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一部分学生对传统的错误评判,传统礼仪几乎荡然无存,很多学生已经不能理解礼仪的真正内涵,失礼行为比比皆是,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各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互渗透,为我国礼仪赋予了新内容,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不能完全照搬,要结合时代特点,针对不合时宜的礼仪内容,要进行改良,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礼仪修养。
正所谓,“上所施,下所效也[1]”。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情感、言行举止、工作态度、文化涵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礼仪来实现,因此,学院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完善自我。
新时代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换言之,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学习科学、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时刻保持新鲜,富有时代特征,进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当中树立礼仪典范形象。
极力塑造礼仪教师专业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
礼仪教师的专业形象是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表象的结合,它能够反映出礼仪教师的思想素质、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等素质,在整个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专业水平,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起良好的职业形象。礼仪教师是个特殊的岗位,是语言美、行为美的传播者与实践者,教师自身的谈吐文明,仪表堂堂,穿着得体,风度翩翩,举止得当等都能体现礼仪的美。礼仪教师要从自己做起,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诠释良好礼仪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文明的氛围。
完善高职院校礼仪课程体系。
将利益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中。
礼仪是道德的外化,道德是礼仪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于礼仪的养成,首先是以“知”开始的,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终养成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作用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情操,实现人性的和谐。因此,将礼仪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中是切实可行的。
开发高职院校校本礼仪教育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教育还比较薄弱,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常常停留在表面,没有设置专门的礼仪课程,也没有专门的礼仪教师,礼仪教育仍处在薄弱地带,没有引起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学生礼仪认知低下,礼仪行为不端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反映出高职教育重技能轻人文的局面。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有较强的职业性,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固然是没有错的,但在保证人才职业性的同时还要兼顾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对校本礼仪课程进行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校本礼仪课程不是单纯的书本课程[2],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风俗及自身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将礼仪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第一,将礼仪知识的基础性与职业性相结合;第二,将礼仪知识有针对性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第三,将礼仪知识的操作性与道德性相结合。
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家长认为学生步入校园之后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通常,家长的态度、情绪、价值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行为,专制或者放纵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礼仪极为不利。因此,家庭教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要紧跟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看待孩子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激励,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形成和谐的家庭环境,在这种平等的家庭教育引导下,孩子能够较好的养成自立、自尊、谦逊、坦诚、友好等高尚的礼仪品质。
3礼仪教育策略可行性分析。
我们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礼仪课堂上以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用到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开展教学,例如在乘车礼仪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驾驶员是专职司机,为什么要将身份尊贵的人安排在车辆后排右侧座位上?如果主人自己驾车为什么将其安排在副驾驶的位置?讨论之后,学生做简单陈述,老师给予一定指导与总结,学生便对乘车位次的相关礼仪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本专业礼仪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调查发现,教学状况明显得到改善,因此,实施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既有客观现实的必要性,也有理论上的合理性,还具备实践的可能性。
4结语。
礼仪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部分。高职教育如果一味地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可能会造成学生人格的偏失,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需要完善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然而,高职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这一课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第六篇】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既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兼顾理论和应用[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金属工艺学》课程是研究常用金属材料及金属零件加工工艺方法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是机类、近机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它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运用规范的工程语言和技术信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多为书本上的知识点总结,缺少体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为适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金属工艺学》课程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应当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
一教学大纲的订制。
教学大纲中要明确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金属工艺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熟悉机械制造中常用的各种主要加工方法及其实质、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
(2)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3)理解和掌握毛坯和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及零件结构设计的工艺性要求。
(4)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概况。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要适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在学时分配上要适当增加实验课的教学时间。在整体教学学时不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少理论课时的安排,对于典型的金属工艺如铸造、锻压、焊接、切削加工可以重点讲授,其他材料学的内容可以减少或不讲。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除了强调金属工艺的基本概念外,还要注重与实际相关的内容,如“铸造”这一章节中,除了把铸造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外,还应该把典型的铸造加工工艺分析作为重点。更多的介绍一些新型的铸造方法,如消失模铸造、壳型铸造等。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要做好兼顾应用性的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体现针对性、合理性、创新性[2]。在课程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有针对性的知识体系、能力和素质培养架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合理,做到理论适度,突出基础理论,强调实践应用,并适当介绍新技术。《金属工艺学》课程包含了大部分的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在不断的发展中又出现了许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为了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必须对传统工艺未涉及到的新工艺进行适当安排讲解。对于传统教学内容中金属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典型工艺方法,要保留。这些内容是《金属工艺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实际工程中最常用的内容,如铸造中的砂型铸造,目前大型的结构件和小批量的铸件都是用到这些原理和方法;如焊接中的电焊条的组成,是各种焊接加工的基础,这些内容需要详细阐述。对于一些陈旧的加工工艺和方法需要删除,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扩展和深化教学内容。如金属切削加工,对于普通的加工机床已经很少在工厂中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以及柔性制造系统和高水平集成制造系统,因此在金属切削加工教学中应简化普通加工机床的知识,增加数控加工机床及加工中心等工艺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基础理论的讲解外,应多选择与生产实际相关的案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拉拔工艺时,例举常见的钢丝和铜棒的制备工艺,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金属材料是如何制作完成的。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现代教育最常用的手段。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多以文本和图片的形式出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在《金属工艺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不能沿用传统的文字和图片的结构安排,应当适当增加视频内容[3],控制好视频、动画、文字、图片的比例。如果动画和视频过多,学生听讲易应接不暇,分散注意力,如果文字和图片过多,教学会特别枯燥,并且金属加工过程也很难清晰的用文字和图片表达,因此要控制好课件内容比例,加工过程要以图片、视频等重点表达,而基础概念要以文字和图片来讲解。比如在讲解铸造工艺时,可以在砂型铸造的讲解过程中加入铜铃和发动机的生产制备工艺视频,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砂型铸造的实用性,对砂型铸造的基本工艺流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要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了解加工过程中各个工序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认真讲解书本上的主要内容外,在课堂中可适当提出工厂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克服学生只听和记的被动式教学模式[4],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中沉闷的学习气氛。在开始讲解导论的时候可以从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为例进行讲解,让同学知道导致航天飞机解体的直接原因并不是舱体等主要部件的失效,而是火箭助推器的密封圈失效引起。从这一大事件的介绍中让同学对材料效用加深印象,在材料使用过程中看似很小的缺陷可能会带来致命的破坏,从而对材料的加工过程产生敬畏之心,提高学生探索金属加工工艺特点的兴趣。对于识记内容较多的章节,可以采取只讲重点和难点,其它内容由学生课后自学,可以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行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除了向学生讲授教材上的知识点外,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资料或者较好的专业网站,让学生课后进行学习。通过自学来锻炼学生查找、搜集、归纳资料的能力,同时又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种方式的学习中,学生的主意力被无形中吸引了过来,从单纯的被动式的学习,变成主动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讲解铸造工艺中影响流动性因素,其中合金的成分和结晶特征对流动性的影响最为显著,首先提到共晶成分的合金,是逐层凝固,已凝固层的内表面光滑,对液态合金的流动阻力小,流动性最好;接下来就不急于讲解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对流动性的影响,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非共晶的合金与共晶合金的区别在哪。引导学生从材料相变图中考虑,让学生明白非共晶合金在其已凝固层和纯液态区之间存在一个液固两相共存的区域,使得已凝固层的内表面粗糙;由此让学生总结出非共晶成分的合金流动性变差,且随合金成分偏离共晶点愈远,其结晶温度范围愈宽,流动性愈差。虽然在教学时间上可能这样做花的时间较长,但是学生对这部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后续讲解压力铸造的影响因素时学生能够更快的理解接受,教学的时间可以缩短,这无形中提高了教学效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条件。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是有限的,但是对于特定的一门课程,而且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需要多方培养。在学习《金属工艺学》课程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工业生产,对金属加工工艺的了解甚少,有些学生几乎没听说过金属加工工艺。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要从实例开始,最好是从杂志、新闻中最具影响力的事件讲解,结合课程与生产实际,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要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比方说,大部分同学都骑过自行车,就从自行车的加工过程谈起,逐步讲解每个部件的选材及加工工艺,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能够产生共鸣,学习的兴趣被逐渐提高。
四考核方式。
《金属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单纯的从试卷上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习的好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教学方式的革新,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改变只由纸质试卷决定成绩的做法。可以将课程成绩分为三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20%,实践成绩占20%。期末考试内容要更多考核学生对加工过程的了解,需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不宜过多,要提出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总结本门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主要是根据课程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以及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对于实践成绩的评定不能确定唯一答案,只要学生能够态度认真、操作规范地根据设计的实验计划完成并符合工程实际,都可以得分。五结束语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做好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兼顾理论与实践是课程教学的中心,《金属工艺学》课程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只有在课程教学中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不断探索、创新,才能达到培养合格大学生的要求。
作者:富伟陈清宇王芳宋杰光单位: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第七篇】
实践目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把知识用于实践。这既检验了知识,又让实践反作用于理论,有利于今后的理论学习。初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加自身的责任感。
实践时间:20xx年7月10日至8月10日。
实践内容:
站在六楼的窗口,无风的天气也变的有些凛冽,城市的车水马龙消逝在朦胧的雾霭里,一切都变的渺小。现在是下午六点了,城市霓虹初上,和着渐浓的夜色,一派水乳交融的景象;再过一会儿也就下班了。
由于我对本专业知识的不了解,加之工作的不好找,正好我表姐在工地工作我就在工地找了一份工作,虽然我的工作都很简单,但很多东西对于我都很陌生......
来到工地二十多天了,其间一直想写些什么但都没有如愿。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从楼上爬下来,躺在床上懒懒的一动也不想动。身体的疲惫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的工作,不依赖家人靠自己的双手过活。人就是这样,不经历变不能理解,不会懂得,在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才明白这个角色的苦衷,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省。作为学生,我花着父母给的生活费,毫无愧疚,但当我拿着浸满汗水的微薄薪水时,我才在要买一块钱还是一块五的饼前犹豫了,我想我开始懂得生活。
在工地的二十多个日子里,我走进施工现场,虽然没有学到很多精深的专业知识,但对工地有了总体的了解,像施工工序,施工机械等。即使这些知识与我的专业知识联系不大,但不代表对我的未来没有影响。
首先,我来介绍工地的大体情况。我所在的工地,河南国基建设有限公司,是河南地区较有实力的建筑公司。公司在建的是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院的家属楼。楼高99米,地下两层,地下34层,属于中高层建筑。地上部分,一二层为商用,以上为住宅用。总建筑面积将近5万平方米,总投资5千万,各项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我到工地的时候正在施工第12层,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下面来介绍工地的施工组织情况。工地正门向东,进门向右为办公区和相关人员宿舍,项目经理、甲方、监理、技术员、安全员、施工员等的办公和生活都在此。楼主体为南北向,楼南和楼北为施工人员的宿舍。钢筋加工车间在西北角,材料堆积车间在西南角,简单的砌筑砂浆搅拌在材料堆积车间的旁边。施工用混凝土为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强度有保障,施工和易性好,方便施工,有利于泵送,在中高层施工中得到了极好的应用。在工地的这段日子里,我对施工现场的机械也有所认识,像钢筋冷弯机,钢筋对焊机,塔吊,混凝土搅拌机等。这些知识都是我在工地一点点学会的。有时候老问姐姐这是什么,姐姐都有点不耐烦了,确实自己的生活知识太差了。
安全重于泰山,施工安全自然是重中之重。当今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施工的高效,但机械化也有与之相应的不安全因素。我在工地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经历还是耳闻,都让我对施工安全的认识更加真实,态度更加严肃。郑州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百业兴旺,在建建筑以中高层的框剪结构居多,塔吊和脚手架等这些有一定危险性的机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就要求我们以更专的视角,更严肃的态度对待安全。防患于未然,在繁忙的施工中,我们为了赶工期,往往忽视一些自以为没问题的安全细节,其实,只要我们在杜绝安全事故方面迈出一小步,收到的成效是意想不到的。工地是个免不了要爬上爬下的地方,安全不容小觑,比如打混凝土,我常见到那些打混凝土的哥哥伯伯们汗流浃背累得要死,虽然我远远地看着,但却深能体谅他们。打混凝土是个很累人的活儿儿,汗流浃背是再平常不过的了,所以他们常把打混凝土放在晚上。楼顶是制好的模,周围只有简单的维护,稍有踏空便是万劫不复。混凝土从地面压到十几层,发出巨大的声响,在空旷的夜空中,与寂静显得格格不入。混凝土泵由塔吊吊着,泵口要三四个人抱着,力争把混凝土打均匀,提高效率。工作环境都是钢筋、脚手架什么的,稍有差池就会碰的红肿。我听说有一次打混凝土,由于脚手架上的竹筏拼接不严,工地的相关负责人郑工一脚踏空,差点从脚手架上面跌下来。为了赶工期,混凝土往往都要打到晚上两三点。我记得最晚的一次,因为商品混凝土供应不上,混凝土浇筑时续时断,他们从晚上十点一直浇注到第二天六点,当时真是累坏了他们,这是后来一位大伯告诉我的,想想就可怕。当他们顶着灰蒙蒙的晨雾从楼顶攀着脚手架往下爬时,我当时就想,也许一个趔趄生命就化为一滩血泊了。在工地的茶余饭后,我耳闻很多在工地发生的事故,它们听起来让人不悦甚至有些血腥,感觉很遥远,但又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下一个就是我们的其中一个工友,也许就是我们自己。这些血腥的事故我不想再提起,我觉得那有种胁迫大家的意思,我们要的是从心里重视安全,把安全记挂在心里时刻不忘。古人有云,千里之堤以一蚁之穴溃,百室之邑以突隙之烟焚,防患于未然,事故发生前如果我们付出一分的努力,可能我们得到的就是百分的收获。多一句温柔的提醒,多一个关切的眼神,我们就能把安全做得更好,就能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就能让一个家庭永绽笑容。所以,我们需要更用心。
21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施工技术。现在的建筑不比从前简单的秦砖汉瓦雕梁画柱,它们越来越雄伟的矗立在大地之上。作为建筑界的三大建材,水泥混凝土变的不可或缺,现代的中高层建筑基本上脱离了砖瓦,混凝土浇筑开始普遍用于建筑。这就要求机械的进步,适应时代的发展,挖掘设备、起重设备等不断换代,挖掘机、塔吊等这些重型机械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又一方面测绘技术却发展的日益精准,给施工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使得我们的施工日渐完美。我想随着科学技术的丰富和进步,施工机械也肯定会日臻完善。这也要求我们的施工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每天都以一种新思维面对世界,敢尝试,勇创新。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专业都是相通的,像我们计科系不也是天天要面对技术的快速更新吗?我们也要改变,也要每天都以一种新思维面对世界,敢尝试,勇创新。
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建筑的节能日益受人重视。一套完善的供暖供水供气设施可以激活整个楼盘,敢于在环保节能方面迈出新步子是一个公司的大气魄、大手笔。我所在的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院家属楼项目采用了当下较为新潮的地温中央空调,外墙加覆保温隔热的聚苯挤缩板。这从产热到保热都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做法,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司的名誉加了分。当然,在废旧建材的再利用上,公司还是有一定的缺失。拿模板来说,大家都知道,建筑模板都是高品质的压缩板,强度大、各向异性小、不易翘曲开裂,当然代价也很好。虽然公司在材料使用上有种种的规章制度,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不如,为了方便施工车辆通行,拿新模板垫地,对加工模板剩余的边料不能及时的加以收集再利用。另外,废旧模板的利用也是个问题。一个工程下来,往往会产生很多旧模板,在再利用方面,有关人员不能将旧模板归类整理,只是一揽子的加以处理,其结果是能用于其它行业,像家具加工行业,的旧模板和完全失去价值的废模板一股脑做了烧锅炉的柴火,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更有违社会提倡低碳的大背景。大国有大国的从容优雅,我国是一个大国,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自称大国不能单纯的靠gdp,更要在国民素质上下足功夫。环保节能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反映在我们的行为上。
当代的一个管理学大师曾说过,21世纪的竞争是管理的竞争,一个蒸蒸日上的团体肯定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精神生活也有了极大地丰富,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管理者必须改变原有的狭隘的管理方法,不断求索,探寻科学、人性的管理之路。不如说,我工作的工地,杂工存在严重的磨洋工现象,公司领导看在眼里却无计可施。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说,我觉得公司待遇低只是一方面,可能即使待遇上去了工作效率仍然不会有令人满意的改观。为什么?我觉得这跟公司现行的工资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在今天,我所在的国基集团,杂工的工资制度还是最原始的计时工资制,工人的生产热情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我想我们可以给每个工人一定的固定工资,然后,再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奖励工作中表现良好的工人。这样,工人会觉得生活有保障,并且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正面的激励。再者,我们可以走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相结合的道路。我们可以在原有计时工资的基础上,每天由相关的管理人员分配给工人相对合理的任务,任务完成给予奖励或者没有完成给予惩罚,这样工人的积极性也会有所改善。另外,公司缺少人性化管理也是工人消极怠工的原因。公司和工人之间仅仅是雇主和被雇佣的关系,这不利于工人主人翁精神的发挥。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如和工人多交流沟通,和工人共进晚餐,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集思广益听取工人的意见,广开言路等。这些举措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工人觉得自己受重视,收到很好的激励效果。领导,不仅仅应该是权利的代名词,更应该是领导艺术的载体。一个好的领导是一个公司能否蓬勃发展的关键,作为21世纪的管理者,我们任重道远。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研究实践【第八篇】
开放式教学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言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突出学习主体开放式知识结构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根据实际,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多种实际公共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有必要建立一种“学习、实践和研究”多阶段互促的、“学校、政府和社会”三平台互补的、“学生、教师和实践者”三主体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学习、实践和研究”多阶段互促的开放式教学过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专业知识“学习、实践、研究”多阶段互促的过程,首先是专业知识的学习;然后是进行实践与实习,通过实践与实习,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的实际中去,在实际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是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和实践调研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发的成果在管理实际中进行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如图1所示)。
可见,在这个“学习、实践和研究”的多阶段互促的开放式教学过程中,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和资源、技术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公共管理类专业理应将教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研究,将公共管理教学与研究与社会管理的现状相结合,发现社会问题并且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整个“学习、实践、研究”多阶段互促的教学模式中,学习是这个教学互促过程的核心,因此,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分析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与实践是互促过程中的最终目标和意义所在,因此,要以实践调查为基础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问题与研究是互促中对理论的深化和对实践问题的解决。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要始终贯穿在整个“学习、实践、研究”多阶段互促过程中,通过学生学习将公共管理的专业意义与实践调研和社会服务融合在一起。
“学校、政府和社会”三平台互补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构建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的“学校、政府和社会”三平台互补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互补,以及学校、政府和社会构成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平台之间的互动,是开放式教学中互动系统的内外因素的结合和互动(如图2所示)。
这种互补与互动打破囿于学校,囿于教室的教育空间概念,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堂教学趋向于向政府的实际管理部门、向社会实际管理环境延伸,这是一种教学环境上的开放,这种教学环境上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公共管理实践性与操作性发展牵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的必然走向。
并且,这种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有益于培养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开放式的公共管理“学校、政府和社会”三平台互补的教学环境是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开放互补、互动的创新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信息,政府的技术、人员和社会的资金、政策等资源要素频繁流动,不仅能促进和深化各平台原承载的公共管理教学资源交叉、渗透、融合、反馈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且还可以产生原有资源独立存在所不具有的新的系统作用,提升学生主体创新发展的能力,提高政府和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社会市场上的需求往往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互补、互动是一个反馈与前馈的协调过程,即在这个过程中,将学校、政府和社会看成是一个开放式网络,系统内各要素是相互作用和反馈的。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是伴随信息、知识流动的主体和实体,突出了学生在校学习之外的自主学习,同时结合社会问题在创新实践中面向社会发展。
“学生、教师和实践者”三主体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公共管理类专业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教师和实践者”三个主体互动。
这种互动的教学方法要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强调教学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以开放性问题为中心,通过“学习、实践和研究”多阶段互促的开放式教学过程,进行自主探究、体验感受,达到教学的生活性、未来性。
在这个互动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的老师不仅是原来意义上的专业教师,还包括公共管理的实践者和公共管理实践本身,一方面,学校通过将地方政府官员和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人员请进课堂,让他们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校、政府和社会”开放的教学环境参与社会的一些实践活动,为他们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学生、教师和实践者”三个主体互动的教学方法还体现在教学制度上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过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上,使学生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一方面,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教师和实践者”的关系是师生互导、生生互导的多向互动的。
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学习、实践和研究”多阶段的各个环节中去,与学生一道在“学校、政府和社会”开放的教学环境中相互“传道、授业、解惑”,并有效地组织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诱导、相互取长补短。
另一方面,“学生、教师和实践者”三个主体互动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公共管理的社会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公共管理的实践技能。
4结论与建议。
传统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因为其教学过程的简单化、教学平台的单一化和教学思路的封闭性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操作性和综合性要求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现开放化,以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
开放式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是在“学校、政府和社会”三平台互补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中,以“学生、教师和实践者”三主体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实现“学习、实践和研究”多阶段互促的开放式教学过程。
开放式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课堂学习、课外研究与社会实践的互相促进,实现了将学习研究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机制,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而服务社会。
因此,为了实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开放式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到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实践部门,了解并实践公共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方法;建立开放实习基地以及开展各类的课外实践活动,邀请校内外学者、专家和公共管理的实践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成立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业余学习与研究小组,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励;与相关组织部门协调,选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到公共管理的实际部门挂职,选派实际公共管理部门的实践者在学校担任学生导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