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孙少平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04150

【导言】此例“孙少平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孙少平范文1

论文摘要:在孙中山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 系中,蕴涵着对 "-3时社会特定弱势群体妇女和农 民深切的伦理关怀。他致力于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改善妇女、农 民的处境和待遇,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他“自由、平等 、博爱”的伦理思想。这对 当今进——步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理权益具有直接 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弱势群体 .也叫社会脆弱群体或社会弱者群体 ,是指那些在物质条件、权利、权力 、社会声 望 、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弱势 地位、获取社会 资源的社会机会较少 ,境遇闲难,依靠自身的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 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需要借助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改变其弱势状况的群体。学术界把社会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生理性的原因而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有所依赖 ,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和容易被伤害的人群。主要包括 :老年人、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社会性 弱势群体是指那些 由于社会性 的原因而造成 的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生活 困难 、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主要包括:贫困农 民、进城农民工、城镇下 岗失业者及妇女等。

民主革命 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一 位坚定 的革 命家 ,而且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在其 以“自由、平等 、博爱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 系中 .蕴涵着对 当时社会特定弱势群体——妇女和农民深切的伦理关怀。在孙中山看来,妇女和农 民是 当时中国社会 的弱势群体 ,他们承担的义务最多 ,享受的权利极少,社会对他们是极不公正 的。为了拯救妇女 、农民于水火之中,孙 中山在革命实践活动 中始终致力于从政治 、经济 、教育等方面改善他们的悲惨处境和不公待遇 ,以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他 “博爱 、平等”的伦理思想。

一、 孙中山对社会弱势群体——妇女的伦理关怀

孔子说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 ,远之则怨 。”(论语 ·阳货)孟子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滕 文公章句下)在中国几千年 以父权为核 心的宗法社会 里,妇女 阶层被政权 、神权 、族权 、父权 、夫权五大绳索牢 牢捆绑 ,置身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 ,缺乏思想乃至身体的 自由。在男尊女卑 、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等传统 的封建 伦理道德 的禁铜之下 ,她们失去了 自我,失去了 自强 、自立 、自尊 的勇气和信心,成为男性社会的附属品:她们没有受教育 的机 会 ,更没有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因此,妇女是弱者 的代名词,是愚昧无知 的象征。对于妇女在中国社会中的悲惨境遇,孙 中山给予 了深切的同情。他为保卫妇女的人权、提高妇女的地位作 了长期 、坚决的斗争.并确立了“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 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认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为了消除男女 在社会地位上 的差别,1906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明确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他指出:“同为轩辕之子孙,国人相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 。”l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孙中山再次重申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并以临时大总统的身份颁布了《劝禁缠足令》,指出女人缠足“残毁肢体,阻淤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姓 ,生理所征 .岂得云诬?……当此除旧布新之际 ,此等恶俗 ,尤官先事革除 ,以培国本”13123 。同年3月,又把“男女平权”明确写入《中国同盟会章程》,为妇女阶层提高 自身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其后 ,孙中山又颁布了《禁止买卖人 口令》和《严行禁止蓄婢令》,强调指出:“嗣后如再有买卖典质人为婢,蓄婢者,一经发觉,立 即依法治罪”,并令“内务部通行各省妥筹贫女教养办法,以资救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蓄婢 、纳妾 、买卖人等礼会丑恶现象明显减少。他倡导的男女平权 、反对缠足、禁止蓄婢 、纳妾 和买卖人口等妇女解放思想,维护 了妇女的人格 独立和尊严,大大消除 了妇女依 附于男子的 自卑心理.有利于妇女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

孙中山从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等观点发。提出女子应该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权利。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南京 临时政 府在立法中明文规定:无论男女.国家“主权属 于同民全体”,体现了对妇女权利的重视。1924年4月,孙中山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上发表演讲,再次强调:“我们 主张 民权革命 ,便铲平那些阶级,要政治上人人都是平等,就是男 女也是平等 。所以,我们之后便实行男女平权……近来外国女子好争参政权,不知费了多少能力,牺牲了多少心血 ,还有许多国家争不到手中国革命之后,不要女子来争,便给予参政权,议会之中设立女议员。”

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 .要想使女子在社会生活 中真正拥有 与男子 同等的政治权利 ,就必须加强妇女教育,提高妇女的素质。因此他强调妇女教育是获取男女平权之本,主张男女平等 教育、妇 婴教育 。要求 “多设学校,使天下无 不学之人 .无不学 之地”,使“妇孺亦皆晓诗书”,并建议“每户百家 ,设男女蒙馆各一所”,以普及教育。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和他领导的政府逐步设 立了女子学校 ,使妇女阶层的受教育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孙中山认识 到妇女阶层社会 政治地位低下 的主要原 因是她们 的经济不能独立 。为此 ,在革命实践 中 ,他积极致力于提高妇女 的经济地位 。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孙中山明确指出全体国民无论男女 ,不仅在政治上是平等的,而且在 经济上也是 平等 的 ,“一切平 等 ,无有 贵贱之 差 ,贫 富之别”4胂。并且 将男女经济地位的平等确认 为三 民主义 的重要内容之一 。孙中山还主张妇女走 出家庭 ,积极 投奔 到社会工作中去 .要“人人 都能够做事 ”,这样 才能使“人人 都有饭吃 ” “以此确保妇女阶层的经济独立.真正实现妇女解放。

二、孙中山对社会弱势群体——农民的伦理关怀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成为被压抑被奴隶的对象 。他们居住地分散 ,缺乏维护自己权益的组织 和机构.经常 受到各种 赋税 、兵役 、徭 役 的横 征暴敛 。为了谋生 ,他们必须长年累月辛 勤劳作 ,无暇他顾 。由于缺乏文化知识 ,他们既无社会地位 也无政治地位 ,往往祖祖辈辈不能翻身。

对于 中国农民的地位 和生活 困境 ,孙 中山有 深刻的 了解 。他说 :“中国的人 口,农 民是 占大多数 ,至 少有八 九成 ,但是 他们辛勤劳动得来 的粮食 ,被地 主夺 去大半 ,自己得到手 的几 乎不能 自养 ,这是很不公平的。 ” m对于 中国农 民的悲 惨境况 ,孙 中山给予 了深切 的同情 ,施加 了广 泛的伦理关怀 。他指 出:“今 日第 一件事便留心到农 民。便是要 救济这种农 民的痛苦 ,要把农 民的地位抬高 ,并且 要把农 民在从前 所受官吏和商人的痛苦 .都要消除”[6]464。

孙中山认 识到要解决农民的苦痛 ,首 先必 须解决好农 民的土地问题 。为此他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经济主张,力 图以此来解决农 民的土地问题 .并 强调经济权益平 等 .反对 对 民众 的剥削。在孙中山看来,只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一定是高兴去耕 田的。大家都高兴去耕 田,便 可以多得生产 ”“这 样农民的生活困境 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由于 “农民耕田所 得的粮食十分之六是归 地主,农民自己所 得到的不过十分之四”,使孙中山注意到 要想真正改变农民的生活困境,还必须改变分配方式,使分配合乎正义。因此,他主张在 国民收入再分配时加大对资本家征收所得税、遗产税的力度,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农 民的生活保障 。

在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的同时,孙中 山还注意 提高农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和政治觉悟。在国民党“一大”上,孙 中山确立了“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的基本政策 。随后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制定了一系列农民运动计划,倡 导组织各种农民团体,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了。

三、孙中山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孙中山对当时社会特定弱势群体——妇女和农民给予了深切的伦理关怀,充分展示了他“博爱、平等”的伦理情怀 ,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政治伦理理念。虽然孙 中山先生对妇 女和农民的伦理关怀未能从 根本上改善近代 中国社会妇女 和农 民的悲惨遭遇和生活 困境 ,但却 为后来中 国共产党实现妇女解放 、男女平权 、解决农 民问题 的历史性变革打下 了深厚的基础 。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随着我 国社会 结构的转型,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不仅存在,而且规模还在进 一步扩大。其 中主要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 为主体。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下 岗女工 )的再就业 机会少,农民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享受到 自由迁徙的权利.进城农民工要受到种种不平等的待遇,这一切都严重损害 了社会 的公平和正义。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一部分 弱势群体的利益,让他们也能够充分享受到社会进步带给他们的好处。

服务型政府在现代社会保 障中的重要职责就是实施社会救助 ,享有被救助权也是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我们现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尽快提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农民、进城农 民工的生活待遇,保证其 基本生活的需要,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覆盖所有 弱势群体的最低生 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安全网,尤其是要把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 障体系扩大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同时,政府必须逐渐完善与之相配套 的法律保 障体系,以法律 的形式 维护社会弱势群体 的合法权益;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教育及各种技能培训的力度.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提高弱势群体占有的社会资源量。重温孙中山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对于我们加大对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视力度,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弱势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1]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m].北京:光明 日报出版社 ,2002

[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孙中山全集:第 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孙中山全集:第 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孙中山全集:第 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陈旭麓,都盛潮.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孙中山全集: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李静之.孙中山和他的时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5篇孙少平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孙少平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孙少平2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爱情进化论

我受身边的大学生影响,忍不住浏览了一下他们所钟爱的《平凡的世界》,深感意外地发现:路遥笔下的爱情是理想化的,同时又是极其现实的。这岂不是很矛盾?于是又细读了一遍,觉得书中的爱情故事大有深意,其蕴涵之丰富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畴。再三品读,终于悟出: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借孙氏三兄妹的典型艺术形象向世人曲笔阐发了他的爱情观——爱情是苦难中的奢望,是奋进中的失望,只有在新生活里才真正有希望。本文姑且称其为“爱情进化论”,下面围绕这一命题做些探讨。

一、孙氏三兄妹的爱情接力

当爱情遭遇到苦难生活,它纯粹是奢望。当爱情在奋进的路途上,它可能会是一个失望。然而随着生活逐年向好、社会渐趋和谐,与人为善、自强不息的人们终会实现龙凤呈祥的爱情理想。

(一)田润叶之于孙少安:苦难中的奢望

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孙少安,是穷苦农民孙玉厚的大儿子。田润叶向他求爱的时候,孙少安和父亲一样,是个穷苦农民。而田润叶的父亲当时是“双水村的主宰”,她二爸是“县上的大干部”,无论从家庭条件还是文化程度上说,双方都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因此,少安没有勇气接受田润叶。在小说第一部第二十章,当少安收到田润叶“那张一目了然的纸条”(求爱信),他感到“突然福从天降”,但是“温暖而幸福的潮流很快就退潮了”,因为他知道自己配不上青梅竹马的“亲爱的润叶”——“一个满身汗臭的泥腿把子,怎么可能和一个公家的女教师一块生活呢?”[1]孙少安虽然深深地爱着田润叶,却连接受对方的勇气都没有,更不用说主动追求了!为使自己、也让润叶死心,他很快就迎娶了名叫秀莲的山西农民为妻。

(二)田晓霞之于孙少平:奋进中的失望

孙少平是小说的另一主人公,是穷苦农民孙玉厚的二小子,少安的弟弟。田晓霞向他求爱的时候,孙少平是个揽工汉,而且总是在当小工,从一个工地到另一工地,漂泊不定。还是在晓霞的帮助下,少平成为一名掏炭工——没有正式编制的煤矿工人。身为省报记者的田润叶,她父亲田福军当时已经是地委书记,后来又很快升为省委副书记。无论从家庭条件还是文化程度上说,双方的社会地位、家庭环境都有着天壤之别,作家路遥也知道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发生,所以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让晓霞在洪水中为抢救他人生命而光荣牺牲。这样一来,自然就回避了一个问题:她与掏炭工少平的爱情究竟会不会有结果?晓霞死后,小时候和少平亲如兄妹的女大学生金秀也屈尊向少平求爱,而且还是在少平受了重伤、脸上落下一道伤疤的情况下。这怎么可能?连少平本人都觉得不太可能,他当然没有接受。小说结尾是这样写的:“他(少平)远远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2]这里的明明、惠英,是已故的采煤班长留下的孤儿寡妇。此前,少平对“惠英”的称呼一直是“惠英嫂”,在小说结尾处却直呼惠英,作者的用意是不言自明了。

(三)吴仲平之于孙兰香:新生活里有希望

在爱情上,孙兰香显然比她的两个哥哥幸运得多,因为她考入了“北方工业大学”,并且是在家庭状况大为好转的基础上和她的同学吴仲平两情相悦。吴仲平是个什么人呢?省委常务副书记吴斌的宝贝儿子!这样的爱情会不会有结果呢?从小说的倒数第三章可以看出,孙兰香和吴仲平的爱情已经明朗化,“关系”基本上确定下来。[2]

表面看来,作家路遥在爱情上梦想着“攀龙附凤”,他让孙氏三兄妹都和领导干部的子女纠缠不清。但是如果往更深一层去想,对于出身寒微的有志青年来说,领导干部的子女或许象征着某种高度。无论我们怎样标榜众生平等,而在事实上,设若不同出身的青年同样具有自强不息的品质,那么无论从起点还是所能抵达的高度来说都是有差距的,这就是现实。出身于寒门的青年,渴望通过自身努力和家族奋斗获取真正意义上的与贵族子弟平等的社会地位,这样的揪心梦想也只有在新生活里才有变现的可能。

二、孙氏三兄妹爱情“三级跳”的象征意义

(一)爱情不可能脱离经济、政治而独立存在

路遥深深明白,现实终归是现实,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里所说的:“豆角只能和玉米、而不能和小麦种在一块儿”。孙少安所处的那个时代,其家庭出身和成长经历都决定了他在选择婚配对象时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平凡的世界里,“退而求其次”的婚姻时时都在上演,这还不只是门第观念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受自身条件所限,人们在择偶时总要考虑是否般配。既然婚姻由不得爱情来做主,“先结婚后恋爱”就会成为特定时代里一种无奈之下的必然选择,否则人类无法延续,遑论其他?

路遥在赖以成名的中篇小说《人生》里,也流露出同样的爱情观:爱情不可能脱离经济、政治而独立存在。生活在现实中的孙少安,当然无法超越传统的择偶观念。“很多羊都有可能爱上凤凰,但是很多羊中的大多数会忘记或压抑对凤凰的爱,转而去追求异性的羊”[3]。像孙少安这样一个有为的青年才俊,当他在经济、政治地位极为低下的时候,即使有了爱情,那爱情也是“奢侈品”。就像张洁在《拣麦穗》一文中所叹惋的:拣麦穗的女孩子长大后,到了要出嫁的时候却发现,“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啊!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4]孙少安和那些拣麦穗的女孩一样,尽管在爱情上有着命中注定的缺憾与忧伤,却只能匍匐于现实的地面而无法超拔。这不能责怪作家路遥,因为他写的是“平凡的世界”,而不是“不平凡的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是感性的,而婚姻是理性的,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是物质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精神的失败。这是灵与肉的分离,没办法,现实中能有多少人的感情从来不受经济社会的现实所压迫呢?可是问题在于:如果很容易就放弃自己的初衷,不懂得坚持本身就具有感天憾地的力量,感情的悲剧便是注定的。试想,一个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男子,因为配不上“极品美眉”就转而找个“次品”,还自欺欺人地认为“次品”也是“极品”,那么当他日后功成名就,配得上“极品”的时候又当如何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路遥在写到少安成为农民企业家之后,让秀莲这个“家常女子”患上了不治之症,既回避了“糟糠之妻不下堂”,又否定了“男人有钱就变坏”。爱而不敢爱,这不止是孙少安个人的悲哀,也是苦难生活中所有平凡人的共同缺憾。于是,路遥便让孙少平和孙兰香承担起弥补这一缺憾的神圣使命。

(二)坚守爱情理想,终会美梦成真

路遥绝不甘心“退而求其次”。少安和少平的爱情,虽说同属无疾而终的悲剧结局,然而“各有各的不幸”。在小说第三部第九章,当身为省报记者的田晓霞“公私兼顾”地来到矿区“采访”孙少平的时候,少平一味地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所有关于他和她关系的悲观想法,此刻都随着她的到来而烟消云散了。”显然,相比少安,少平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勇敢而热烈的。当他得知田晓霞的死讯,他依然如期赶到和晓霞约定相会的古塔山后面,并且坚信“爱情将永存”[2]。可见,少平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比少安“进化”了许多。虽然他也常常怀疑纯真的爱情会否有结果,可他还是接受了晓霞的爱。当整个社会行进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人们也开始关注、关照精神上的需求,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这一问题,少平之于少安的进化是历史的必然。不过凡事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说少安的爱情悲剧在于灵与肉的分离,那么少平的爱情悲剧则表现为灵与肉的矛盾。

孙兰香见证了大哥、二哥的爱情悲剧,她不仅没有屈服于传统的门第观念,而且将“攀龙附凤”的精神发扬光大,以接力之势完成了两位哥哥的未竟心愿,变相地实现了“家庭梦想”。从小说的结尾看,她和吴仲平有望终成眷属,这是显而易见的。

从少安的不敢爱,到少平的敢爱却没结果,再到兰香有望美梦成真,孙氏兄妹循序渐进地走向了灵与肉和谐发展的美好境界。这就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借艺术形象而曲笔阐发的爱情进化论。又因为爱情并非这部史诗性著作的主题,所以它只能作为陪衬穿插于少安、少平的成长故事之间。令人叹服的是,路遥曲笔阐发的爱情进化论恰与孙氏家族的奋斗史、发展史步调一致。一个人的爱情观受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决定性影响,因而“三观”通常是趋于一致的。在路遥笔下,抱定了自强不息信念的人们,就像骨髓里奔涌着永不绝望的热血,无论前进的道路有多么艰难,无论会遇到多少挫折,只要信念不灭、精神不倒,迟早会让平凡的世界不再平庸。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3]贾勇。每一种生命都是万物之灵[C]//姜波。教育科学研究(原创天地)[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孙少平范文3

――“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组委会给“警界保尔”孙炎明的颁奖词

6年前,他被确诊患上脑癌,先后动过三次大手术……可每当身体稍好一些,他就主动要求上岗工作,被同事们尊敬地称为警界的“保尔・柯察金”。他的事迹传开后,在各界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就是浙江省金华市公安局东阳看守所民警孙炎明。

“我允许自己有一个小时的悲伤”

2004年春,孙炎明的左后脑勺出现肿块,有点红,有点痒。妻子张春香催了他多次,要他去看病,但因为看守所里工作忙,他拖了两个月才去医院,在门诊做了一个手术。几天后,孙炎明的主治医生詹晓洪打电话到他家里,想找张春香,没料到是孙炎明接的电话,他说话显得吞吞吐吐。“我是当警察的,最擅长的就是戳穿谎言。没事的,你和我说实话。”孙炎明说。詹晓洪最后无奈地说:“脑癌!必须尽快再次手术!”

得知病情,孙炎明在家里沙发上静坐了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后,他清醒过来,告诉自己:手术,然后战胜癌症!“这是我40多年来任悲伤蔓延的一个小时。唯一的一个小时。”孙炎明说。

即使是在医院治疗期间,孙炎明也相当乐观,甚至经常开导同病房的病友。詹医生说,从医近30年来,还从来没有见过病人在面对癌症时如此坦然与豁达。但詹医生还是担忧:“老孙对工作太拼命了,最好能多注意休息。当年跟他同病房的几人都相继去世了”。

“这样正常地工作着,我才很快乐很充实”

面对记者,孙炎明微笑着说:“其实,我没什么好写的,我所做的就是一名普通监管民警的工作。在别人眼里,我是脑癌患者,可以在家养病不用来上班,可在我看来,得了癌症没什么,我觉得这样正常地工作着,才很快乐很充实。”他后脑勺上因手术留下的一块大伤疤,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坚强、乐观和淡定。

考虑到老孙的病情,东阳看守所所长何一平曾对他说:“老孙,工作能干多少就干多少。吃不消的话,你随时提出来,不要硬撑着。”不料,听了这话,孙炎明有些急了,说:“我自己很清楚,老天留给我的日子不会很多了。如果你让我休息,我就会整天想着病情,那样愁都会把我愁死。2004年我开刀时,与我同病房的几个人都已相继去世了。我正因为有这份工作,感到快乐,生命才延续到现在。我不要组织照顾,所里有什么难事尽管分配,千万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待。”听了他的话后,何一平很意外,也很感动。

每天下班前孙炎明总会挨个巡查监室。看到自己负责的监室安全正常、秩序良好,孙炎明才会放心地下班。

“不要他们记住我,只要他们好好做人”

“虽说生病之后,自己的精力大不如从前,大伙也都让我少干点。我想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那该是多大的功德呀。再说,如果不工作,我的生命不一定能延续到今天。”孙炎明说,“我的生命延续一天,就要把工作干好一天!我的工作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人,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在押人员的眼中,孙炎明是他们的“贴心人”。自调入看守所工作以来,每年的春节,老孙都跟在押人员一同度过。平时,在押人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都愿意向他反映,而他也像一位慈父,认真仔细地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孙炎明分管的两个监室,在全所始终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转化效果最好。

一个东阳小伙子偷了辆摩托车,被刑事拘留后,他想不开,嚷嚷着要自杀。孙炎明把他叫出监室,扭过头让他看看后脑的疤痕,问他:“你知道我这后脑的疤痕是咋回事吗?是打架打出来的吗?当然不是!是不小心跌出来的吗?也不是。这是开刀动手术留下的。脑袋上开刀动手术,够吓人了吧!我再告诉你更可怕的,我得的是脑癌,我现在跟你谈话,说不定明天就死了,可我今天仍要好好过。你还这么年轻,知错就改,仍有美好的未来呢!”听了孙炎明的经历,看着他的伤疤,这个小伙子愣住了,羞愧地说不出话来。打那以后,他自觉遵守监规,再也不寻死觅活了。

孙炎明每年都会接到已在外地劳改的服刑人员来信,信中的内容都是感谢他的挽救。孙炎明说:“我不要他们记住我,我只要他们记住我的话,好好做人就行。”

“我很幸福”

“说实在的,我们一家现在能够这样坦然面对,都是老孙的乐观态度在影响着我们。”孙炎明的妻子张春香说,看到丈夫笑对病魔,几十年来积下的辛酸劳苦,都化为欣慰与自豪。

孙炎明的家是一个不足90平方米的套间,一家三口住了20来年。房间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什,几件主要的家电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买的。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一家人相亲相爱令人羡慕。

张春香在一所小学当教师,她对丈夫的工作给予了最有力的支持。她说,老孙是一个很淡定的人,对生活向来都没什么要求,平平淡淡、顺其自然就好。在工作上,他从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从民警转变为管教也不挑剔。“跟孙炎明从结婚到现在,我觉得精神上很充实。”

至今,女儿仍念念不忘高考完毕去见父亲时的情景:病床上,父亲戴着眼镜悠闲地翻着书本,与她想象中插着氧气管、病恹恹的病人大相径庭。“爸爸今天还吃了一小碗饭呢!”女儿像发现新大陆似地欣喜地告诉母亲。父亲的坚强与乐观使她擦干了眼泪。

孙少平范文4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对抗的人――冉阿让。他的博爱、宽容及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他在25岁时,仅仅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悲惨世界》是一部史诗性的著作,所反映的是法国一个时代的悲剧,在这种时代前提下,主人公一生的苦难都得到更大的渲染,在雨果笔下显现的是整个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与《悲惨世界》一样反映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的人物命运的中国小说《平凡的世界》,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平凡的世界》是一出生活的悲剧,它所体现的也是一个时代的面貌,由人物生活环境――社会背景而反映社会的一个方面,它所反映的主题没有《悲惨世界》全面,也没有《悲惨世界》那宏大的场面,更倾向一种小桥流水似的抒情,它的突出之处是以情动人,于细微处见真情。《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是一个倾向于上帝的完美人物形象,他贯穿于《悲惨世界》五部故事的始终,是小说的一个主线索,在他身上所折射的是人性的极大升华。小说所描述的是冉阿让的一生,直到他死去,故事才戛然而止。《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则是一个被生活的苦难压得不能喘息的青年形象,这其中家庭的苦难又是他一切苦难的根源,小说也只是叙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代的事,两部小说的背景尽管时代不一样,但都是描写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安静、秩序的状态,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碰撞,不断调整。在《悲惨世界》里,法国社会正在进行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革命和改革;在《平凡的世界》里,中国刚刚走出旧的荒诞,走进新的迷茫,人们的观念、社会的状态就像一个刚刚开始破茧的蛹。当救助孤女的冉阿让、巧妙逃脱追捕的冉阿让、把一切财产划归孤女而自己贫寒度日的冉阿让藐视着黑暗、怒视着悲惨世界、怀揣着仁爱悲悯之心向读者走来,当饿着肚子的孙少平、和晓霞散步归来的孙少平、得知晓霞去世消息的孙少平、怀着复杂心情踏入师傅家门的孙少平挺胸抬头、思考着一切、怀乡着一切向读者走来,我们的心被他们深深感染着,滋润着。

冉阿让与孙少平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因为他们都有爱,有大爱。

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冉阿让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的诺言――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博爱。

冉阿让的博爱是显而易见的,而孙少平的大爱则表现为一种暗含的集体主义意识。孙少平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博爱主义者,譬如他“但我想,就是有吃有穿了,我还会熬煎的”。这种心理独白包含着集体主义根源,当然,也包含对个人理想主义的肯定,这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语。“我不是为了扬名天下或挖金子发财。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和身上攒着一种劲,希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为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不断头地走啊走……或者什么地方失火了,没人敢去救,让我冲进去,哪怕当下烧死都可以……”――从中我们看出孙少平又不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他身上滤去了某些世俗的渣滓,他想通过集体利益的实现来实现自己个人的自我价值。

虽然冉阿让与孙少平都是灵魂高尚、内心博爱的人,然而冉阿让的形象反映出了西方世界中的赎罪意识,使得人在特别重视生命的同时,又急于摆脱腐朽的躯壳,渴望灵魂的解脱,矛盾是他们精神的特质。而东方世界中,和谐是终极,不需要通过上帝的点拨,每一个人的自身就能达到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结合,所以,孙少平在坎坷的人生岁月里,在一次又一次人生打击面前,渐渐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到一个成熟,沉稳的青壮年,孙少平心中的理想、向往不断生成,不断毁灭,走过苦闷彷徨,走过苦涩青春,人生旅程时刻处于“零距离”,不要妄想生活会给你一个充足的时间去喘息,你只能不停地走,不要回头。在他身上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向上的不屈动力,这种动力压不弯、打不折,他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当作学习的材料,酸甜苦辣不过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在他看来,过程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如果说冉阿让是在地狱中摸索那把善的钥匙,那么孙少平就是在人生的苦难与幸福中锻造一把自救的钥匙。小说中没有多少细致的心理描写,这一点在人物塑造上是东西方根本的区别,恰如油画与水墨画的对比,写意与写实的对比,但是形式上的异不代表内容上的异,最终塑造出来的人物还是要面对世界,面对人生,终究还是在迷茫中用生命精炼生存的点滴价值。

再看一个人类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作品的骨架之一――爱情。

对于人而言,也许一生追寻一份完美的爱情不能称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在这个社会,爱情不过是价值的影子,永远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却一直如影随形,有时似乎是世界的全部,有时又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但是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的确可以看透一个人的灵魂。

《悲惨世界》中的爱情是一种奢侈,几乎出现在世界的尽头,但却是最夺目的光芒,不同于米里哀和冉阿让柔和绵长的善之光,爱情的光芒代表希望和新生。马吕斯才华横溢,他虽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并没有马上找到航向,曾经犹疑过,痛苦过,坚定过,失败过,但是他的内心对人生的执着没有因此改变,对爱情的向往也没有变化,他还未实现或者真正抓住人生,他还年轻,上帝不能苛求,而我们也会毫不怀疑,“他是一个好小伙”。珂赛特在冉阿让的真空罩般的保护之下,内心纯真善良,性格活泼可爱。他们两个人的完美爱情再一次体现了雨果的浪漫,象征着生的希望,而在这个时刻,爱情在人存在于世上的价值意义上凸显了尤其重要的分量。

在平凡的世界里本该充满着平凡而温馨的爱情,路遥却安排了一段童话爱情的惨烈悲剧。田晓霞的死让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作者几乎是无法自已地创造了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童话,每一次都不舍得去碰触那份完美,而每一次都将他们向悲剧推进一步,最终完美的田晓霞不得不被现实生生地抹去。如果站在人类的终极性价值上去看,一个煤矿工人可以和一个大学生记者完美结合,但是在现实多样的人生价值面前,那只是一个童话,这种无法弥合的矛盾,可能是整个人类的痛苦。可见爱情的影子对于主人的灵魂透视可能是最真最切却无法言传的。

在爱情上,我始终无法找到中西方的那些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两个世界的人们都渴望真爱,都渴望相伴一生。在爱情产生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悲惨世界》中一个有趣的现象,马吕斯与珂赛特的成长是同时交错进行的,好像一步交叉剪辑的平行蒙太奇影片,而且那个时候两个人互不相识。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马吕斯从画面左边进入,珂赛特从画面右边进入,就在那个剪辑点上,两个人的爱情就那样产生了;而《平凡的世界》中,爱情依然是那样的朦胧、含蓄,并且没有任何铺垫,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两个人肯定会相爱的。其实从某种角度看,中国人要比西方人更加浪漫。

孙少平范文5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交叉地带;土地

城市就像一个巨大奢华的玻璃展览柜,里面陈列着五光十色的商品供人观赏和把玩,这些“商品”包括衣食住行、思维方式等,它们统统打上城市的烙印。展柜外的休想冒充,展柜内的抹也抹不掉。也许正是因为展柜中的艺术品大多是被金钱堆砌起来的,很多人就只能遥遥观赏,又于观赏中产生自己与城市间的莫大距离感,特别是那些带着厚重的乡土记忆的人。

《平凡的世界》带着浓重的乡土情结,无论孙少平最后有没有卷入城市的烟尘,这种情结都可从作者对故土细枝末节的描述体现出来,从作者的开篇“谨以此书献给我热爱的土地和人民”可见一斑。而从其个人生平来看,我们就能感受到西北茫茫黄土地的辽阔和深沉已融进了他的骨子里,他坎坷的人生路一点也不妨碍他对那片黄土的深情。他和孙少平都不甘于贫困和狭小世界的束缚,勇敢又倔强地带着对城市对远方的向往,先从广袤的文学世界出发,继而让身体跟上灵魂的脚步一路奔往城市。

正是出于这种对于城市的向往,路遥总被认为是辛勤耕耘于“城乡交叉地带”的作家。他自己也说:“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态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此也明显地影响了我的创伤活动。我的作品的题材范围,大都是我称之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在这个区域生活的人们一边有对乡土的眷顾,一边是对城市的向往。这个‘地带’作为农村与城市的生活空间,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两者间没有平等的‘交叉’,有的只是农村处在城市的绝对优势之下,因而被禁锢和封闭。”小说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城乡之间的距离和被城市隔离的农村带给农村人精神上的隔膜。这种隔膜使想要奔往城市的孙少平一类人因为城乡的距离感备受挫折和打击。

交叉地带浸透着路遥浓郁的乡土情结,其深刻地体现在小说中他对劳动和土地的真挚书写上。小说中写到:“母土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永远都不可能在感情上割断;尤其是一个农民,他们对祖辈生息的土地有一种宗教般神圣的感情。”正是这种神圣般的感情使得在土地上挥洒汗水的农民永远都能对自己的那块地提起浑身的气力,也使得他们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提起土地他们仿佛就看见了耕耘和播种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成就感。在小说中,庄稼人只要脱掉鞋袜,着脚踏在松软的黄土地上,舒坦的感觉就会沁透全身。他们为广阔且深厚的土地感到眷念和骄傲,他们感受一颗颗不动声色的种子在悠长的冬日里做梦然后突地冒出苗儿来。

在城乡交叉带生存、奋斗的人,身上印满了血与泪的痕迹。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都是热爱黄土地又不甘于被束缚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他们的心都曾在城乡交叉地带徘徊,只是少安最终退回了乡土,而少平在这个地带多徘徊了一会儿便下定决心闯入了城市。我们从少平洒在土地上的彷徨和挣扎的泪水就能看见,这一地带里的人既有着别于庄稼人的自觉和冲劲又因为看不清自己的未来而感到迷惘。

书中写到孙少平“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白云,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他可能回忆起了自己在学校吃非洲餐的屈辱,想到了书本中向他敞开的大千世界,或是看着壮阔的高空产生了一种对自我渺小和迷茫的认知……他“老感觉远方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所以他始终都要离开双水村的,但是他的在那扎下的根又会永远让他牵挂。

孙少平单枪匹马地来到了黄原市,遭遇到了种种冷眼和漠视,看尽了舅舅一家的冷漠无情。他做不出一点有辱自己人格的事情,当他把带血的手浸在帮舅舅打水的水桶里并生出一丝嫌恶之心时,“一刹那间,对别人的不满意和对自己的不满意,使他忍不住两眼噙满了泪水。”孙少平在城乡交叉地带透露出诸多矛盾,他一边做着令城里人不齿的、最为卑微的力气活,可他的心灵却崇高得不被这个圈子所理解。而这种不被理解和身份的落差,也很容易给对城市充满希望的孙少平带来新一轮的苦闷感,特别是当他要以这种和从前截然不同的身份来面对自己心爱的姑娘时。

田晓霞和孙少平两人在城市边缘的小树林里,归巢的鸟儿扑棱棱地呼哧着他们的翅膀,“空气中流布着微微的温暖”。孙少平的内心不停地涌动着一阵阵因晓霞带来的骚动,他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但他还是压抑住了自己的不平静而躺在了一片枯草地上,可是他“不知为什么突然眼里涌满了泪水。沉思中,他喃喃念起一首古歌“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耐塞;有没有比你更深重的苦难,爱耐塞;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