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评职称论文【优推4篇】
【导言】此例“高级评职称论文【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级职称的论文【第一篇】
为了推动我省卫生职称改革工作科学、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国家职称改革工作要求,结合当前我省卫生系列职改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各层次、各方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决定对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政策进行调整和提高。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在过去有关条件及评审办法的基础上,调整以下政策:
一、职称评审应以岗位设置为前提条件,各单位必须在设岗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设置,出现岗位空缺方可申报职称晋升。考虑有些满岗单位的事业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从今年起,对于没有空岗的单位,采取“退二进一”的办法申报,即单位当年退休二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方能推荐一名符合条件的人员申报相同等级的职称资格。为了留住和吸引人才,在西安市以外的市及市以下单位工作的具有本专业博士学位人员,符合申报条件的,可不受岗位限制申报职称资格。
二、职称评审应以工作业绩为主要依据,年终考核能够全面反映专技人员在本单位的医德医风、工作数量和质量等实际情况。申报高级职称必须与单位年终考核相结合,规定要求:
1、申报副高级职称,近7年考核中至少有2次考核优秀,其他年度为合格。
2、申报正高级职称,近7年考核中至少有2次考核优秀,其他年度为合格。
三、高级职称人员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从今年起,申报高级职称除具备原来规定的条件外,科研能力条件做如下提高:
1、申报副高级职称
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含市辖区)人员,申报副高级职称,须提供至少1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的论文,论文要求为所申报专业论文,字数1500字以上。
2、申报正高级职称
申报正高级职称,在任职期内至少有2篇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的具有学术意义的论著性论文,并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③作为前2名作者或通讯作者,被SCI收录。
④对于专业技术有深入研究,独著完成20万字以上的著作1部,并得到同行专家(评委)的认可。
⑤负责完成本专业的行业部颁标准,或具有发明专利,或有填补我省本领域空白的重大技术突破和创造,并通过同行专家(评委)的认可。
四、为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培养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基层的能力,重申执行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基层支医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陕卫人发[]393号)文件规定,即“省、市属及驻陕企事业、高校、军队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在晋升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农村支医一年”,从今年起,三年内逐步过渡执行的具体要求为:
(1)2010年参评,要求在任现职期内到农村支医3个月以上,作为城市医疗单位医生申报副主任医师资格必备条件,在单位聘任前再完成其余9个月的支医任务。2010、2011年参评,要求在任现职期内到农村支医6个月以上作为参评必备条件,在单位聘任前再完成其余6个月的支医任务。
(2)任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任期内未完成支医任务的,须完成规定的支医任务后方可申报主任医师,在单位聘任前完成其余支医任务。
(3)2010年、2011年、2012年取得高级资格人员,未完成支医一年任务的,其单位不可予以聘任。
五、为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留住乡镇卫生医疗单位技术骨干,提高基层一线专技人员待遇,从今年起,乡镇卫生医疗单位申报副高级职称,降低论文要求,着重考察工作实绩和临床技术及解决当地病患的能力。为了降低乡镇人员的评审费用支出,全省乡镇卫生专业高级资格的评审在各市进行。评审通过人员,省职改办批文及颁发证书时,注明取得的资格仅限在全省乡镇聘用。
六、近年来,专业技术人员持后取学历申报高级职称人数大量增加,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需要多年的临床实践,为了确保高级职称质量,从今年起要求,后取学历人员,取得学历或学位后在本岗位实践满3年,方可申报副高级职称;取得学历或学位后在本岗位实践满5年,方可申报正高级职称。学历须为国民教育的医学专业学历。从2011年起,后取本科学历人员,须取得学士以上学位,方可参评高级职称。
正高级职称评审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申报;评审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只设置了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副高)三个级次,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相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是不完整的,一直缺少正高职级。这种不够完善的专业技术职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薪酬待遇、职务级别、晋升空间等。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端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部分省份逐步探索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实际申报评审中,一些财会人员不熟悉申报条件和基本要求,没有能够及早准备相关申报材料,影响了正常的申报和评审。笔者在2015年通过申报评审取得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结合接受财会同行咨询问讯的经验,指出在申报评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供拟申报参评人员借鉴参考。
一、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评审的意义
我国从2005年起全面开展高级会计师(副高)全国统一考试和评审工作。随着取得副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人数逐年增加,财会人员对于更高层次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向往和追求越来越强烈。正高级会计师是会计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最高级别,相当于高校教师系列的教授。自2003年深圳市率先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以来,全国至今已有辽宁、河北、江苏、内蒙古、云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的申报和评审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有900多人通过申报和评审获得了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这是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结束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没有正高职级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高层次会计人才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将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加快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步伐奠定了基础,并将极大地激发广大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二、申报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硬性)条件
(一)可以申报参评的人员范围
从多数省份试点情况来看,本省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可以申报参评,但不包含行政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专技人员也不属于参评对象。
(二)学历和资历要求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是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二是获得硕士学位,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8年;三是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并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满5年、从事会计工作满10年。需要注意的是,除达到破格条件外,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人员不能申报参评,担任高级会计师职务年限及从事会计工作年限应由所在单位提供相应的证明。
(三)其他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是有的省份要求申报者参加当年《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如重庆市、河北省等,其他大多数省份不要求考试或考核;二是履现职(聘任副高级会计师职务)期间的年度考核均为称职或合格以上;三是除符合免试条件并提供相应证明外,要求取得职称外语考试A级合格证书和计算机考试(正高级)合格证书,有的省份已取消职称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要求;四是持有有效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专业理论与学术水平要求
(一)总体要求
多数省份要求申报人员具有较高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精通本专业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熟悉国内外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具有指导(副)高级会计师工作的能力与经历,是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会计专业学术带头人。有人认为这一要求比较“虚”,难以具体体现和提供相应材料。实际上评委专家是很容易从申报者的工作业绩和科研学术水平中找到相关证明依据的,因此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显得非常重要,拟申报者应当提前3-5年潜心研究并积极发表成果,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准备和组织科研学术材料。
(二)科研学术材料的具体要求
以云南省为例,一是要求独立出版专著1-2部;二是在省部级以上財会类专业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会计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三是科研成果获得部级奖项,或获得省部级研究成果二等奖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专著和论文的内容必须是会计专业方向,的载体是财会类学术期刊,全国核心期刊以时的“北大目录”为准,专著应有ISBN统一书号,字数不少于10万字;的刊物应当具有ISSN或CN刊号,在增刊和论文集发表的一般无效,每篇论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有的省份要求3000字以上)。但实践证明,仅仅达到这些最低的基本要求是不够的,要让自己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完成的科研成果应当是质高量多比较好。
(三)怎样做好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
正高级职称对于参评者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要求很高,可以说大多数拟申报者就是在这方面难以达到相应的条件,以致不得不望而却步。当然,撰写专著和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申报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开展研究;所谓科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专业工作的认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价值,又找不到地方发表,那就是再想“正高”也只能是个梦想。所以,拟报评人员应当提前3-5年积极撰写和发表财会专业论文或专著,并积极申请主持或参与省、厅、市等各级财会课题研究。如果论文或专著能够获得省部级奖项,也是最好的实力证明。
四、申报者应当具备的业务经历与工作业绩
五、申报参评材料应当全面完整
申报评审材料是评委会评定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条件的重要依据,拟参评人员应当慎重对待这一环节的工作。实践证明,申报者用足够的时间来认真梳理、组织、撰写、整理和报送一套全面完整的参评材料是非常有用和值得的。申报材料应当分为三个部分来组织整理和装订报送。
(一)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主表
要求填写和报送一式二份,手写或打印均可,表格部分的内容根据自身情况据实填写。其中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是难点,要求撰写聘任副高职以来从事会计专业技术工作的主要情况,因有字数(一般2000字以内)限制,应当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分层次列出小标题予以总结,主要反映申报者的工作业绩、能力水平、突出贡献以及典型事例等,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目的在于让评委会专家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出评价。
(二)各种学历证书、奖励证明及反映个人业绩能力的材料
提供复印件并加盖所在单位人事(职称)部门审验公章,按照目录顺序编制页码,制作封面单独装订成册。在向评审委员会报送该册材料的同时,还需要提交原件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三)科研论文及学术成果证明材料
此项材料一般较多,宜单独装订成册。主要提供聘任副高职以来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学术成果复印件,每篇文章均应复印期刊封面、目录、正文和封底,每页均需加盖单位职改部门审验公章,并在报送该项材料时提交期刊杂志原件和成果结题证明以便现场对应核实。
六、申报评审的主要环节和程序
根据各省份当年的关于报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的通知,符合条件的财会人员可直接组织材料申报参加评审。各省份评审委员会一般按照“资格审查-面试答辩-组织考察-评审表决-授予资格”的程序来安排并通知申报人员参加各阶段的评审。资格审查在报名参加评审时由评委会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核实是否符合要求,其余环节和程序由评委会按期逐项开展。
(一)参加面试答辩
面试答辩是多数省份开展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考评的重要环节,一般采取自我简介和专家提问的方式进行,最后由答辩小组根据申报者的综合表现予以评分。自我简介应当简明扼要,主要介绍自己的专业成长、业务能力、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等,突出介绍自己的亮点和重点,一般不超过10分钟;答辩组专家结合申报者的自我介绍和申报材料的有关内容,一般提出3-5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要求申报者就自身情况、申报材料、论文观点和当前财会热点等主题来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一般不超过30分钟。对于国际国内涉及财会领域的经济热点问题,没有事前的充分准备和广泛的新闻阅读是难以应对和回答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申报者应着正装参加面试答辩,切不可随意应付,这既是对评委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举止仪表的一个综合反映。
(二)评委组织考察
面试答辩结束后,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者得分确定进入下一环节人员名单,同时评委会人员将分组到申报者所在单位对报评者进行全面考察。考察内容主要是申报者的政治素质、廉洁自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在单位及行业的影响力,以及申报者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考察组到达申报者所在单位后,主要走访单位纪委监察审计部门、组织人事财务部门、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等,最后形成考察报告提交评审委員会。
(三)评委会表决评审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保厅,财政厅。云南省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试行)[M].云人社发[2013]143号。
[2]蒋建林。教授级高级会计师是怎样炼成的[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6).
[3]耿成兴。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会计之友,2012(03).
[4]余红燕。正高级会计师资格评价制度有望出台[J].中国会计报,2010-03-05(01).
高级类职称论文范文【第三篇】
的关键因素。本文解析了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教师专业背景、兼职教师以及双师培养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 双师型教师 专业背景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师资建设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然而此类研究大多仅限于理论探讨,缺乏详实的佐证资料。由此,本论文在解析商务英语专业和教师素养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搜集法,依据自2003年以来提交申报的各级别高职商务英语类精品课程资料,剖析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同类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数据资料。
1 高职商务英语及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师
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是现代商务和应用语言的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的行业英语,其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国内一些学者将其归类为复合型学科。近年来,高职商英专业一直承担着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任务,培养在各种涉外商务活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由此,其专业通常定位为“培养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分类
高职商英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型必然要求商英教师的知识和素质能力结构具备复合性特征[1],这
样才能满足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按目前国内学者的理解,我国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背景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类:传统的纯英语语言文学或英语教育的教师。此类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商务知识并无任何关联,而且大多缺乏相应的商务实践活动。二类:接受过正规学科教育背景的商务英语教师,如英语本科+经济学或商科类硕士(英+经、商);本科是英语专业但为商务方向。三类“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这一类教师的构成比较复杂。英语本科+经济、管理类职业或执业中级以上证书;其中部分教师通过参与商务实践或自学考证等方式成为复合型商英教师。四类:分为:本科或硕士阶段均为商务相关专业。五类:其他。
“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
2 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规定,“双师型”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①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的专业职称;③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里的职业资格证应该是指参加并通过了由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劳动部统一组织的相关专业的中级以上考试,从而获得的(执)职业资格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与商务英语专业有关的此类资格证为:经济师、国际商务师、中级以上翻译资格证以及律师等。
本文是基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高职院校对外公布的院校级别和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资料,分析并获取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手资料。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兼职教师情况、专任教师相关专业背景以及双师型教师现状等。
调查对象
为客观了解近年来高职院校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建设整体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据全国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59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的课题负责人、主讲教师410人,及95名兼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广东、浙江、湖南、山东、辽宁等省被抽样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多达5个以上。
调查结果与分析
高职商务英语精品课程课题负责人、主讲教师队伍情况如下:
职称情况
调查表明:156名商务英语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等),占38%;中级职称为153名,占%;初级职称教师只占%。表面看商务英语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分配较合理,然而在高级职称教师中,专业背景涉及商科、经管、经贸类专业、企业实践经历以及拥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仅有76人。
专兼教师情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指出:兼职教师与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达20%以上为优秀,10%为合格。调查中发现,33个学院的商务英语精品课程拥有兼职教师,无兼职教师的为26个;专兼教师比例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优秀标准的仅有23所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
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类(本、硕专业)纯英语背景的教师为321,高达%;第二类有商务英语背景的教师为47人,%;第三类“双师型”商务英语教师为9人,占%;第四类商科或经济管理类专业等背景教师是28人,占%;其他为5人,仅占%。
双师型教师
196人拥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占总人数的%。其中,104人持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37人具有企业实践经历;有55人达到双师素质。但是仅有24人拥有符合教育部的双师型职业资格证,占持有证书教师的比例仅为%,其余%为行业协会、认证机构或国外认证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以及教育部专门开展的短期培训资格证,而具有双师资格证书又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只有37人,占19%。
3 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职称评审与师资建设相背离
高级职称的商务英语教师往往是该专业的负责人、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但是,其自身专业背景知识的不足、企业实践履历的缺乏,造成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师资结构矛盾,结果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专业改革、教师团队建设等很难开展[2],制约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各类高职院的教师职称评定,基本与普通本科高校扭在一起,没有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如不区别对待,势必造成高职教师职称评聘的导向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相背离。
专业知识短板的制约作用
目前除了少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比较符合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学条件外,大多数商务英语教师并无相关专业背景,尽管其深厚的外语教学功底和扎实的英语能力在英语教学方面具有优势,然而其先天商务知识的欠缺势必将商务英语课变成机械的英汉翻译课,背离了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的特点。
真正的“双师型”素质教师缺乏
首先,双师型教师不到所调查人数的一半。其中,真正拥有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持证双师的数量极少。
其次,许多院校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存在标准低、认证混乱,以及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奖励制度等问题。另外,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然而由于各类高职院校缺乏长远的眼光,既不重视在职教师企业顶岗锻炼,又不愿意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进行投入,结果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包括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实践等,基本上还只是在学院范围内各自实施,没有在面上形成制度。
兼职师资建设困难重重
在专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或在多数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下,具有扎实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是弥补这一缺口的有效师资力量。然而,目前高职商务英语兼职教师严重数量不足,势必导致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4 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职业教育特色的职称制度亟待建立
从高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来看,其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门应出台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将专业、行业影响力和技能考核等级等列为重要指标。建立一套有别于高校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人员系列,又有别于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系列的实训教师职称系列。其中,商务英语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应当纳入重要的评审体系之一,这将有利于复合型高职商务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复合型商务英语教师培养趋势
顶岗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
近年来,一些院校出台政策选派商务英语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经验的做法,同时采取配套措施,激励和鼓励有能力、有潜力的教师通过与外经贸一线岗位的交流,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借鉴、推广。
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教师
校企合作培养师资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增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类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密切程度,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复合型商务英语师资培养问题。
“三能”教师替代“双师型”教师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双师素质”的教师过渡到体现高职特点的“三能”教师,即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3]。
多方协作,建立稳定持久的兼职队伍
商务英语兼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是校内专任教师不可比拟的,同时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要从政府、社会、院校多个层面系统解决。教育部门应制定有利于高职院校引进兼职教师的机制,切实加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环节。同时,各类院校应将商务英语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纳入学校建设,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高度。包括提高兼职教师的待遇,提升其在校的地位,为教学工作建立灵活的管理制度。
5 结语
商务英语的学科交叉性以及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光要具备扎实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必备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坚实的商务背景知识[4]。因此,复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了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梅。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2]何建菊。对高职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报,2011(2).
[3]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4]万连增,李海川。双证书模式下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发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高级职称的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称评审 调查 分析
文章从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角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收集信息,调查分析了各省市和各高校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概况,在此基础上,了解和剖析了人们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观点。通过调查问卷反映现有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体系是否合理。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调查对象是高校工作人员,采取走访调查的方式,走访范围包括安徽、湖北等地的高校,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还与一些专家进行交流与沟通,最后将收集到的结果整理、汇总,通过SPSS等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调查问卷的发放都是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的设计不仅包括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看法,也包括对未来改进的意见,最后还专门收集调查对象的主观看法。目标人群不仅涵盖了高校辅导员还包括对一些专家的访谈,最后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几个主要指标如下。
1.年龄与性别。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状况及其年龄结构是这支队伍自然的基础状态,它反映着这支队伍生存、发展的情况。从我们问卷调研的结果看,性别比例接近1:1。当前,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平均年龄为26-30岁。年龄段在41岁以上的占%,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这说明,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程度较高,有朝气、有活力、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具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经历的辅导员教师比例不高。这一点在36岁以上年龄段比较明显,数据表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只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富有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和经验的辅导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数量越来越少的趋势。
2.现有教师队伍受教育情况。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多为研究生学历。辅导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和双学士)的比例最高;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的比例略少于本科学历。由此可见,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学历符合基本标准,是一支高学历队伍,专职辅导员继续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目标前进。
3.兼职情况。目前有40%的辅导员同时兼任班主任的职务,有%的辅导员兼任行政工作,仅有%的辅导员兼任教学工作,说明大多数辅导员还是从事管理岗位工作,在科研教学方面缺少必要的时间和资历,所以目前的高级职称评审对辅导员有一定的不适用性。
4.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必要性。有%的人认为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仅有%的人对此持否定意见,所以从调查中显示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开展将是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
5.在职称限额上给辅导员倾斜程度。有%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职称限额上给予辅导员倾斜,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的确承担起了更多的管理工作,因此可能与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有所区别,因此适当的倾斜看似是倾斜,其实质更多的是一种平衡。
6.高级职称评审中最应强调的因素。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工作业绩是高级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在高校辅导员高级职称单独评审的体系建立中,工作业绩应当作为一个相对权重较大的指标来衡量辅导员。这说明,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师,还是辅导员,他们的工作业绩都将在职称评审中占很大的比重。
7.问卷反映评选的最低工作与学历标准。问卷反映,人们对高学历会更加的认同,硕士及以上学历占调查比例为%,硕士学历并且工作5年以上获得认可最多,也是人们比较认同的高级职称评选标准。
8.多因素回归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工作业绩、教学、科研项目和数目对评审条件都具有显著相关性,而评价它们对评审条件的依据则是影响程度。一方面,工作业绩在所有要素中占据较重要位置,而教学与工作业绩也存在联系,教学是工作业绩中重要的一环,但工作业绩不仅仅包括教学体现,还包括一些例如对学生的管理等方面。另一方面,科研项目与数与前面的工作教学也存在联系,因为实践经验对科研具有很大的帮助,而科研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可是,辅导员也不可能将全部时间投入到科研,因此在科研成果与数方面与传统的专业教师肯定存在差距,在考量这两个指标的时候,要注意其权重。因此,在建立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应当将这些依据其影响程度大小作为参考条件,与前面所提及的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应当一同考虑,综合多个因素,以此形成评审条件,以一种更加适合辅导员职业特征的评价体系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以此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和教师队伍内部的和谐稳定。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分析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重教学人员轻管理人员的思想在高等教育中还是存在的,传统教育模式只是重视学生的专业化教育,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当前教育体制下,高校之间实力的竞争主要是教学和科研实力的竞争,因此高校自然将教学与科研工作摆在工作之首,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被摆在次要位置。在评职称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科研实力与教学成果,容易使部分学生工作者感觉不到被重视,缺乏职业认同感。要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就需要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支持。
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兼职的现象,这说明一般辅导员个人工作任务比较重,缺少外出学习机会,在对辅导员角色定位时,既要统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兼顾其自身提高与发展,给予更多的进修学习机会、职称评价机会。对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视应该采取措施,而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表面认识,这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工作业绩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出现在考核标准里,因为辅导员工作与传统专业教师有所不同,在考量其工作业绩的时候,应当适当加入一些因素,例如: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等。这样更能体现辅导员的工作业绩,不只是表现在学术成果上,也体现在日常管理当中。这些因素的代入可以使评审更加有倾向性,使辅导员能专心于本职工作,而不是因为评职称的需要就只研究论文、,而偏离本职工作。
从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现有高级职称评价条件对辅导员过高,缺少对辅导员高级职称评审的倾斜,而且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高级职称的单独评审。这不仅仅是由于辅导员队伍工作性质决定,更多地是现有评价体系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将整个教师队伍的高级职称评审一概而论,未进行专业化划分。评价指标不够完整或者对辅导员的适用程度不合理,以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与要求去衡量辅导员以及作为辅导员发展的要求,使辅导员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目标,进而丧失信心。因此,对于辅导员高级职称的评审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和形成一套独立并且适用于辅导员自身发展的职称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迟沂军。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队伍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张利。试析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3)
[3]陈建文,汪祝华。高校辅导员胜任特征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9(1)
[4]孟宪青。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展缓慢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5]刘斌,靳成达。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