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例【精编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例【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文【第一篇】
题目: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总结学院:管理学院专业:档案学班级:档案bg141姓名:李瑞冬学号:6111114105时间:2015年12月1日指导教师:杨志强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是一种有头脑会思维的动物,思维是人类最主要的秘密,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新,即构想一种目前现实中还不存在的东西,人化自然中的新事物总是直接来自于人的头脑。
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性的思维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但是旧方法的改变和新方法的建立往往需要长期主动自觉的训练过程。科学的训练让头脑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于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头脑就是资源”。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的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是头脑的竞争。为了了赢得竞争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法,破除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的思维束缚,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这座宝贵资源。“不断淘汰自己”。在社会领域,信息社会初露端倪,各种新事物铺天盖地涌过来,知识折旧逐渐加速,使得我们每天都要面临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崭新世界。于是仅仅依靠以往的老经验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主动淘汰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和理论,不停地学习再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社会的步伐。
做世界公民”。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全球化正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每个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华夏文化也正在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流文化,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甚至只是一套小房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站在世界公民的高度,才能真正看穿事物的本质,抓住其来龙去脉。
通过这学期对创新思维课程的学习,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每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个人发展理念:有智慧者事竟成!
我了解到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训练,你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创新思维的神奇,真正获取灵感。因此不得不说,创新思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二十一世纪拥有知识和信息的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知识和信息量的价值正在呈下降趋势,而相反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价值正在上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一个公式:创造力=人×(信息+知识),所以我们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同时,我们更应加强在生活中对创新思维的应用。学习也需要结合创新。黑格尔说过:“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成功”,所有个人行为的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转变为他的愿望,才能使之付诸行动。如果一个学生仅仅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只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生活也是如此,世界在变,如果我们一如既往的按照以前的思维去生活,我觉得生活其实就没多大意义,因为我们并没有从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灵感。
奇迹往往就在一瞬间,我们把握机会,敢于创新,就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可口可乐就是这位年轻人闯祸闯出来的,很多时候闯祸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发生的,比如小孩子想知道在饭菜中放糖是什么味道,想知道太阳为什么起于东方甚至于花儿为什么那样红,童年时代往往是人好奇心最强烈的年代,因为所谓赤子之心,就是拥有着最纯真的勇敢,小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总是不受任何规范和约束,他们敢于质疑一切自己知道的事物,不管那是不是真理,然后他们会竭尽全力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尽管这种验证的后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但或许就在不经意间,人类就在探索的历程中跨出了一大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发明是在意外中诞生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创新,我们要敢于提问,敢于寻找答案,就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生活没有了创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可能还和原始人类一样,那么的乏味,枯燥,低俗。有人说,如果回到五百年以前,那时的人们可能会想到地上跑的汽车,海里游的船,天上飞的飞机,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电脑,他们绝对不会想到通过以个小小的互联网,就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真正的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我们能够拥有这些,还不是因为我们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超越前辈,才能够有这么精彩的生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要坚持弘扬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一定能够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加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但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那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要进行创新,我们就要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文【第二篇】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把我朗读技巧,学会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把握语言所表达的感情。
3.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1.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2.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什么是“对称句”“回环句”并品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熬过()分歧()霎时()水波粼粼()
2.根据课文内容,在下列的缺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大块小块的新绿地铺着。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的父亲。
(3)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终不愿意。
3.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3)我决定委曲儿子了。()
(4)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很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展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5.文中“有的浓,有的淡”中的“浓”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c.这里指颜色深。
d.程度深。
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探究点一:本文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揭示了什么主题?
探究点二: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7.朗读下列语句,标注朗读重音,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3)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8.找出文中对称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9.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文【第三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
1、师:先来看老师给分享的“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例【精编10篇】”,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这是1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检查预习。
2、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打开写字课本。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左右结构的呢?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4、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一他读得准确吗?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指名读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文【第四篇】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一课时。
发蔫(nian1)擅长(shan4)绰号(chuo4)。
刷浆(jiang)难堪(kan1)一瞅(chou3)。
发怔(zheng4)褒贬(bao1)怵(chu4)抠(kou1)。
戳(chuo1)瓢(piao2)。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文【第五篇】
江泽民主席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也绝对不会成为战争的胜利者。综观我军战史,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敌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除了我军是人民的军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外,还在于毛主席为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具有创造性活力的战略战术。这是我军的传家宝,我们应该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但是,在当今高技术时代,我军面临着新军事革命的挑战,企图照搬昨天的经验打赢明天的战争是不可能的。要想夺取未来军事斗争的主动权,就必须面对敌我双方的高技术装备,在作战指挥上有所创新。要实现创新,条件之一就要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创造性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由“创造”和“思维方法”两个概念组成的一个复合名词。为了搞清楚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本质,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基本含义。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创造”的含义。
什么是创造?这是一个既普通又深奥的概念。说它普通,是因为我们已经大量地经常地使用它,而且大部分人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它,说明大家对它的基本含义是清楚的;说它深奥,是因为真正到了对它做出确切的、完整的语言描述的时候,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少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曾作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据统计,目前大概有上百种不同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有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解释是这样的:所谓创造,就是指主体综合原有事物的素材、知识和信息,形成一定的目标,产生出新知识、新思路、新概念、新成果等新事物的活动。在此,我们不打算给创造下一个多么严格、完整的定义。因为,对于一个概念或事物,把握其主要的特征和要素比单纯地死抠定义更有益于对它的了解与认识。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一般认为,创造活动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活动的方式或结果至少是相对新颖、独特的;第二,创造活动是在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将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运用是进行创造的主要途径。第三,活动的结果应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即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
人的创造活动,大体可分为两种,即脑的创造性和手的创造性,也就是思维的创造性和实践的创造性。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是实践的创造性决定了思维的创造性,因为人类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创造的。另一方面,实践的创造离不开思维的创造的指导,思维的创造对于实践的创造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当某一件事情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东西了„„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主义,坚持了辩证唯物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26页)由于实践的创造性要由思维的创造性作指导,因此,我们需要重点研究思维的创造性,即创造性思维方法。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方法呢?如同“创造”一样,对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就是以一般思维(习常性思维)为基础,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和手段,从多种角度进行超常思维,给出新思维、新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的思维方法。”在目前的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综合就是创造,有的学者认为发散就是创造,有的学者认为大胆质疑才能创造,还有的学者认为丰富的想象就是创造。表面来看,这些不同的观点分歧众多,差距较大,这都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这些意见虽说都不够完善,有的还相当片面,但其中都包含了部分真理。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方法不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也不是某几种思维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
在比较简单的、重复性的实践活动中,以经验性的思维定势为指导,创造性思维活动不明显;在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的实践活动中,就要以创造性思维活动为指导了;在开创性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战争从来就不会重复,军事实践是开创性的实践活动,指导军事斗争必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
了解了有关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涵义之后,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内容。由于人们的知识素养、社会阅历、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不同人的思维活动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创造性思维也是各不相同的。但就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普遍内容来看,主要包含四点:
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
2、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
3、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4、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相结合。
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辨证统一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内容。所谓逻辑思维,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逻辑思维是一种以思维连续性为特征,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形式和逻辑规律进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即符合逻辑的思维。
逻辑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概念、判断、推理、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等。它是形式逻辑的研究内容。逻辑思维属于常规的规范式思维,它主要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逻辑思维要求人们的概念具有确定性,思维具有无矛盾性(首尾一致性)、论证依据性。这也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逻辑思维对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准确、清晰地表达思想,排除各种思维的混乱和错误,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是人们思维的基本方法。但是,由于逻辑思维是由确定的概念构成的,因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事物的缺陷。尤其是在充满活力对抗和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军事斗争领域,逻辑思维常常显得无能为力。传统逻辑思维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无矛盾律”,即要求人们的思维活动不能自相矛盾,不能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既断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又不完全断定它具有某种属性。而在军事领域中,敌我双方的力量、优长不仅随着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随着官兵士气的变化而变化,还随着战争的推移而变化。运用谋略中还要做到要隐真示假、善于伪装。在军事对抗领域中,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甚至是瞬息万变的,人们对敌我双方的战斗实力和战争发展过程的认识、判断往往难于达到十分确定,只遵循逻辑思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这种活力对抗背景下仅靠逻辑思维是难以胜任的,必须依靠非逻辑思维的超常规突破寻求答案。
非逻辑思维,就是一种以思维间断性、离散性为特征,超越既定逻辑顺序,直取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可以看出,非逻辑思维是不按固定的逻辑规则、程序的思维,而是通过自由地想象、联想、直觉、将头脑中的知识、信息在充分激活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聚变重构,从中发现新的真理、新的规律,解决新问题。由于非逻辑思维突破了传统逻辑思维规则的限制,因而,它往往能在逻辑思维山穷水尽时创造性地开辟道路、另辟蹊径。
人们在思考研究发明创造的问题时,一般是先按照逻辑思维的程序展开,这时大脑服从于逻辑,逻辑控制着思维;但是,当逻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便打开了非逻辑思维的大门,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另一条途径,这时思维突破了逻辑,进入了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通过想象、联想,使头脑中的知识、信息、形象自由地碰撞、离散、组合,使它们之间建立起许许多多的纵横联系,当这一过程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有价值的知识结构,使认识飞跃逻辑思维所不能飞过的沟壑,取得认识的飞跃;新的认识结构形成之后,还要对其进行仔细的思维检验和表达,这时又要用到逻辑思维。
如果把解决某一难题的思维过程比做一架飞机的飞行,那么,飞机起飞的跑道是逻辑思维,但只用逻辑思维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运用想象的自由性、灵活性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沟壑飞跃了,飞机要降落,还得需要逻辑思维这一跑道,把新的知识、思想条理化、逻辑化,使人能够明白地表达出来。
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逻辑思维的定向性与非逻辑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得到补充。逻辑思维属于常规的规范式思维。它具有定向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可以保证思维的正确定向,避免思维方向的偏离,使人们的认识朝着确定的目标深化。但是,定向性的逻辑思维是线性的、小空间的,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思路狭窄、容易导致思维僵化。我们知道,非逻辑思维,在思路上是非线性的、大空间的,可以拓宽思维的空间。因而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这恰好可以弥补逻辑思维容易导致僵化的缺点。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非逻辑思维可以灵活地解决问题,但灵活性也容易导致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向性差、精确性差,这又需要以逻辑思维的定向性来做补充。
其次,逻辑思维的连续性与非逻辑思维的直接性、飞跃性可以互相补充。逻辑思维还具有连续性的优点。也就是说,逻辑思维是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展开的,它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可以确保思维的清晰可靠。但是,逻辑思维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复杂的推理论证,过程太繁琐,况且,对于一些困难的问题即使经过复杂的推理,也解决不了。这就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另一个优点——直接性、飞跃性,来作为补充。非逻辑思维不受固定程序的限制,可以简化思维过程,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大地提高思维效率。但非逻辑思维在简化中间过程的同时,由于省略某些思维步骤,会使思维的可靠性降低——可靠性差,是非逻辑思维的一个缺点。这又需要用逻辑思维的连续性来作为补充。
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以非逻辑思维为主,又以逻辑思维作补充的。任何有重大价值的科学理论,技术发明都是这两种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在军事领域,也是如此。
总之,学习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考虑到用正常的逻辑规则,更要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开拓创新。
2、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
一、线性、习常思维的束缚,在思维的辐射和横移中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比如,思考风筝的用途,可以得到许多种不同的答案:可以放到空中去玩;可以测试风向和风力;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可以用来做宣传广告;可以作为对空射击的靶子;等等。只要思路切题,在一定时间内想到的答案越多、范围越广、越新颖独特,说明发散思维的效果越好。但必须注意到,发散思维虽然提出了许多答案、办法、设想和途径,但不一定都具有可行性,有的可能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法实现,有的可能没有多大价值,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即便是正确的,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综合、提炼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方案。因此,在发散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又称辅合思维或集合思维,它是指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将各种思维向这个中心点收敛过来,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更集中、更迅速地解决问题。简单地说,收敛思维就是将众多的意见或方案集中起来,形成一种最佳方案和结果。收敛思维能以某种研究对象为中心,将众多的思路和信息辐集于这个中心点,通过比较、筛选和论证,从中得出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一种相对最佳方案。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过程中,为解决抵达月球表面的着陆问题,提出了大约一万多个设想和问题。后来,通过综合归纳、筛选和排除,从中选择确立了既省又快而且安全可靠的软着陆方案。这就是在大量发散思维基础上运用收敛思维产生的功效。
收敛思维具有单向性和最佳性特点。单向性是指收敛思维的指向是集中同一的,即向同一个目标汇集,没有这种集中,就不能取得一致的确定性意见,也就不可能进入实用阶段。单向性决定着收敛思维的方向和途径。最佳性是指思维的结果必须符合解决问题的目标,即在现有条件下是相对最佳的。没有这种相对最佳性,那就说明收敛思维是不科学的、不严谨的。最佳性决定着收敛思维的成败。
比如,在二战期间,为了保护海上运输线,英国在商船上安装了高炮来打击德国飞机。当英军发现,在商船上安装的高炮击落的敌机甚少,只占来袭飞机的4%,比陆地上的高炮击落的敌机少16%之后,于是就有人主张取消商船上的高炮。然而有的指挥员却指出,安装高炮并向敌机开火的商船安全通过率为90%,未安装高炮的商船安全通过率却下降为75%,因此,应当把安装高炮的目标定在提高商船的安全通过率上,而不是定在击落敌机多少上。因为高炮无论是击落敌机也好,击伤敌机也好,还是使敌机不敢接近商船也好,目的是为了使商船免遭打击,尽可能安全地安全通过。所有的办法、争论都必须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才行,一个争执不休的问题因此迎刃而解。促使英军作出了继续在商船上安装高炮的决策,从而保障了作战物资的及时供应。这就是积极进行收敛思维的结果。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相互依赖的,是相辅相成的。发散思维是收敛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所提出的众多方案、设想和意见,收敛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进行;收敛思维有是发散思维的目的和中心,离开了收敛思维这个中心,发散思维就成了一盘散沙,成为无目的的盲目发散,根本不会取得什么创造成果。所以,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必须将发散与收敛两种思维相结合。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通过收集各种作战情报,发现日军将派大型舰队从新不列颠岛东部的腊保尔港驶往新几内亚的莱城,美军决定轰炸日军舰队。当时只日军有南、北两条航线可以航行。日军究竟会走哪条航线呢?美军又应该在哪条航线上搜索截击呢?在这种情况下,美军首先分析了两条路线的情况:
北线天气阴沉,能见度差,日军航程需要三天;南线天气晴朗,能见度好,但由于美军控制着这一海域的制空权,日军需要进行防空警戒,航程也需要三天。然后,美军进行了发散思维,列出了四种方案:
1、如果美军把搜索重点放在北线,日军舰队恰好也走北线,虽然天气能见度差,但因搜索的飞机集中在北线,预计一天之内可以发现日军,于是轰炸时间可以剩下两天。
2、如果美军把搜索重点放在北线,而日军却走了南线,虽然美军在南线只有很少的飞机进行搜索,但是由于天气能见度好,因此一天之内也可以发现日军,于是轰炸的时间可剩下两天。
3、如果美军把搜索的重点放在南线,日军也走南线,这时由于搜索的飞机较多,天气能见度好,将会很快发现日军,轰炸的时间接近三天。
4、如果美军把搜索的重点放在南线,而日军却走了北线,这时由于北线美军只有少量飞机进行搜索,加上天气能见度差,因此美军需要花上三天时间才能发现日军,轰炸的时间只剩下一天。
美军将发散思维得出的四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估。美军认为,日军从自己的立场上看,如果走北线,最多有两天的挨炸时间,最少有一天的挨炸时间;如果走南线,最多有三天的挨炸时间,最少有两天的挨炸时间。所以,日军走北线比走南线更为有利。美军据此判定日军必定走北线,应把搜索重点放在北线。
也就是说,美军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需求进行分析,通过收敛思维最后确定了一种最佳作战方案——主要在北线搜索。结果,不出美军所料,日军果然选择了北线航行,美军的轰炸基本上是在预定海域内进行的,使日军舰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由此可见,在思考问题时,必须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大家注意,在上面的例子中,只进行了一次发散和一次收敛,这是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而言的。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再这样做显然就不够了。需要沿着一条“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道路,经过多次的发散和收敛,这样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3、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我们知道,客观事物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要能够看出事物中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要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求同思维,就是一种以事物的共性以及现象与本质的一致性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活动。就是从事物的对立中看到同一,从不一致之中找到一致之处。这一思维过程,也叫异息同化的过程,即把陌生的事物作为熟悉的,或者说,用熟悉的东西去解决不熟悉的问题。
有一次,在南极过冬的日本南极探险队需要把破冰船上运来的大量汽油输送到基地,在铺设输油管时,突然发现管子的长度不够了,到不了基地,人们都一筹莫展。这时,队长西崛三郎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设想:用冰做输油管。南极天气寒冷,滴水成冰,把绷带缠在钢管上,浇上水,让它结冰,在结冰过程中不断地轻轻摇动钢管,使钢管与绷带之间保持微小的缝隙。这样,等冰完全结好之后,就可以把钢管抽出来,冰制输油管就这样制成了。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将两种不同事物——钢管和冰进行同化,找出具有创新性的同一之处——钢管和冰都可以制成输油管的过程。
一般在发明创造的准备阶段,都是先进行求同思维。但是,要想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必须进行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我们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求异思维,是一种以客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以及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简言之,就是能够从同中见异、平中见奇,从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希奇之处。
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人们常常是习惯成自然,甚至是见怪不怪,思维容易出现错觉和盲区,因此,要提倡求异思维,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多维度求索,预测到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从中找到最有创造性的可能方案。这就是一个同息异化、变生为熟的求异思维过程。
例如:海鸥在海上寻找食物,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从这一常见的现象中,也能够发现反常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苏军军舰停泊的某海湾里,有一天夜里,发现有许多海鸥正在争抢浮上来的鱼。苏军值班军官从这一现象中敏锐地意识到,可能是敌人的潜艇前来偷袭。随即命令所有舰艇迅速离港,立即封锁海湾,严密搜索。结果消灭了前来偷袭的德国潜艇。
(普法战争中波斯猫的例子)。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有时需要发现事物之间的同一之处,有时需要找到事物的特殊性。所以,要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起来运用打破常规,找到最有创造性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在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军队与以色列军队在戈兰高地展开激战,当时由于叙军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尤其是反坦克武器明显处于劣势,很难击穿以军坦克的防护装甲。但在战斗中,叙军却出人意料的击毁了大量的以军坦克。其秘密就在于“戈兰壕”。所谓戈兰壕,只是叙军设置的一道一面坡度大、一面坡度小的土坡,当以军坦克即将冲上高坡顶部时,坦克的“软腹部”——底部装甲就完全暴露出来了。这时,叙军就可以用现有的、威力相对不大的反坦克武器向以军坦克的薄弱处开火,轻而易举地击穿以军坦克的装甲。当时进行反坦克作战,一般情况下多是去打坦克的正面或侧面,很少意识到也可以去打底部这个装甲薄弱的特殊部位,叙军却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特殊性做文章。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求异思维的过程。底部是坦克防护最弱的部位,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坦克在越过高坡时会将腹部暴露出来,这也是一个常见的情况。但是人们很少从这两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的情况中找出同一之处来。而叙军却通过求同思维做到了。叙军的这一战法,正是成功地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了结合运用,从而达到了军事创新的目的。这一战例对于目前我军如何立足现有装备,开展创新思维,迎接高技术的挑战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启发意义。
在创造过程中,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就是一个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的不断前进深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越练越熟,熟能生巧,巧能出奇,奇能制胜。
4、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相结合。
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是纷繁复杂的,有确定、必然、有规律与不确定、偶然、随机两大类。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就有了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所谓确定性思维,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确定性思维就是通过对确定性现象的科学分析和研究,以达到对事物做出确切判断的思维活动。”简单地说,确定性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精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质上,是什么就是什么;在量上,是多少就是多少;非此即彼,毫不含糊。
所谓不确定性思维,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不确定性思维是通过对不确定现象的整体把握、概略描述、统计分析、经验判断等,以达到对事物做出可能性判断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活动。”简单地说,不确定性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概略的模糊的认识和分析。
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发展既具有确定性的一面,又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因此,我们在思维中,应把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结合起来。
坚持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的结合,对于指导军事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战争是一个充满了真相和假象、必然性与偶然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殊领域,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确实的东西。我们常说:“不达无准备之仗。”实际上,要做到有十分把的握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战事无求万全,求万全而无一全,一味地强调要有把握就会贻误战机,只要有6分的把握就可以下决心,有7分的把握就能够打胜仗。
在四渡赤水之中,要摆脱敌人的追剿,跳出敌军的围追堵截是作战目标,这一点是确定的;而在具体战斗中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即达到作战目的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则是不确定的,只能根据敌我双方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力量对比等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毛泽东同志就是成功地在战争中将确定性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巧妙结合运用,从而达到了“用兵真如神”的地步。
以上,我们讲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内容,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大家可能会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创造性思维方法对指导军事斗争十分有效,但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能力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三、努力提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的结果。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能力中,与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主要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直觉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处于不同的层次结构上的。(如图)其结构如同一座宝塔,由下至上依次是基础知识、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直觉能力,创造能力处于这个结构的顶端。也就是说,创造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各种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同样,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对这些具体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的。在这里,我们具体讲一下如何通过培养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直觉能力来提高创造能力。
1、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谓想象,是指人脑根据感知的信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构,从而创造出新事物或发现新方法的一种思维活动。根据想象过程目的性的强弱,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围绕着某一目的、计划或特定的思维目标,在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的控制之下,进行广泛的遐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的思维活动。比如,在对台作战问题上,我们想象一下横渡台湾海峡时会遇到哪些困难,想象一下登陆之后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复杂的斗争局面等等,这些都属于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无目的、无计划,不为人的自觉意识所控制的自由不羁的思维活动。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属于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中的一部分,在此就不展开讲了。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随即形成相应的形象的思维活动。例如,通过阅读战斗小说或者听战斗英雄的报告,我们随即在头脑中形成了相应的战斗过程和场面,这就是一种再造想象。在作战指挥中,指挥官和参谋面对敌我态势图,头脑中映出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战斗的进展情况,这也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的创造性不如创造想象大。
创造想象是指通过对原有的知识、信息和表象进行改造,把各个部分和因素纳入到新的联系之中,从而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尚不存在的新事物和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在技术领域,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想象的结果。比如,正在研究和制造的能“看”、能“听”、能识别敌我、排除干扰、有选择地攻击目标、圆周概率偏差趋于零的智能导弹,以及能执行各种任务的智能机器人,都是创造想象的产物。创造想象是想象力的主要体现,下边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这种想象展开的。
在军事斗争中,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和方案,具有重要的帮助和作用。一般来说,进行创造所依据的资料和信息总是比较零散和不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弥补资料信息不全的不足,并使这些信息资料升华为蓝图。指挥官和参谋人员通过想象,把零碎的信息和因素变成系统的整体的联系,把平面的图形变成立体的结构,把抽象的概念理论还原成实际的形象,在脑海里闪现出一系列无形的对抗矩阵,战争的胜利正是来源于通过想象思维对这些无形矩阵的排演组合。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为了防御埃及的进攻,构筑了坚固的巴列夫防线,其中包括在苏伊士运河岸边的用沙子堆起来高达数米的沙墙。这是埃及军队进攻的一个巨大障碍。为了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埃及军队绞尽了脑汁。最后,通过想象,找到了一个既迅速又简便的方法:以水克沙。用数十部消防用的高压水龙喷射出的强劲的水流对准沙墙猛冲,水把沙子冲下来,并且把沙子冲走,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沙墙上冲出巨大的缺口,从而为进攻部队开辟通路。
要培育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扩大知识范围,丰富信息存储。
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为基础的。丰富的知识量和活跃的信息流是进行想象的前提。可以这么说,想象能力的强弱与知识存储量大小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所以,提高想象力,首先要扩大知识范围,丰富信息存贮。
(2)、思维的目的性要明确。
想象不是盲目地胡思乱想,它是具有定向性的思维活动。目的性明确与否,对想象力的发挥有直接的影响。目的性明确,不但能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想准备,而且能够赢得时间上的提前量和思维上的主动。所以,在发挥想象力中要注意保证明确的目的性。
(3)、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
想象与思考不可分,在想象过程中,主体必然要借助积极的思考来激发想象的出现。实际上积极主动地思考对于任何一种思维形式都是必要的,但是,它在想象力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在不动脑筋时,大脑中的知识是静态的,它们自己不会产生出想象力来,只有经过思维的激活后,才会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出丰富的想象力来。
2、通过培养联想能力来提高创造力。
联想是指从一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结构、功能出发,发现与创新事物相联系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创造性思维方法中,联想的作用很广泛,它既可以是已有事物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想,也可以是真实事物与虚假事物之间的联想,还可以是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形象之间的联系,等等。根据联想的对象和范围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这四种类型:
接近联想就是把空间上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几种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中受到启发,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人们看到了雁群高飞,联想到敌机轰炸,因为二者在空间上比较接近;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属于时间上比较接近的联想。
相似联想就是把性能或者形态上比较相似、相同的几种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考察,从中受到启发,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活动。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枪械设计师斯通纳,从儿童玩具积木中引发联想,研制开发出了以自动步枪和轻机枪为主的通用组合式枪族,提高了枪械的战斗性能,适应了轻武器发展的趋势,揭开了世界上枪械枪族化的新纪元。这就是一种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就是将两种相反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从其反面受到启发,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活动。例如,从白天联想到黑夜,由集中想到分散,由封锁联想到反封锁,由空袭联想到反空袭,等等,都是对比联想。
因果联想就是将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联系起来,从中受到启发,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活动。在军事装备发展史上,当一项新的技术面世以后,或一种新的武器出现之后,常常有人根据这一发现,要么再发明一种或几种新式武器,要么再提出一种新的军事理论,这都是运用因果联想分析方法的结果。
联想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思考,它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深化了的思考,是由此及彼的思考,它能克服事物之间意义上的差距,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联想的产生受到每个人特定的思维习惯、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工作任务、目的动机的影响。一般来说,联想常常发生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和最熟悉、最精通的知识领域内。
在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夏季,日军进行疯狂的大扫荡。有一天,刘伯承看到侦察员捡来的一张敌人的废纸,上面写着一个数字“29”,旁边画着一个圆圈,圈内写着几个地名。这些东西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希奇。但是,刘伯承却从这些信息中看到了必然联系,得出日军将在29日,对圆圈内的这些地点进行合围的深刻认识。于是,他马上命令这些地点内的部队和被服厂迅速撤离。到了29日,敌人果然对这些地方进行了扫荡。但自然是扑了个空。这就是一个军事指挥员通过发挥联想能力,创造性地发现了敌人的作战意图的例子。
1944年4月,苏军进攻德军占领的彼列科普,在进攻之前,天气突变,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天气转晴。苏军炮兵司令在隐蔽部中看到刚从外边走进隐蔽部的参谋长双肩上披着一层雪,雪的边缘部分在温暖的室内开始融化,清晰地勾勒出肩章的轮廓。炮兵司令联想到:天气转暖,德军掩体内的积雪也在融化,为了避免泥泞,德军必然要清扫掩体内的积雪。于是,他下令加强对德军阵地的连续航空侦察。果然不出所料,德军在打扫真目标的掩体内积雪时把潮湿的泥土也翻了出来,深色的泥土在白雪中十分明显,暴露了掩体的轮廓。而在临战状态下德军又没有时间去打扫假目标中的积雪,假目标毫无动静。这样,苏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从德军前沿阵地积雪的变化中,准确地推断出敌人的兵力部署和真假目标情况,调整了进攻力量,一举突破了德军防线,解放了彼列科普。在这个例子中,苏军炮兵司令正是从肩章上积雪融化联想到掩体内的积雪也会融化;又从积雪融化又联想到敌人清扫积雪可能会抛出湿土,从而暴露目标。这位苏军炮兵司令就是通过联想,创造性地找到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通过培养联想能力来提高创造力,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高观察的敏锐性。
联想就是通过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创新目的的,而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首先就要进行观察。观察的目的就是为联想提供效信息。观察可以说是联想的第一要素。在上个例子中,苏军炮兵司令之所以能创造性地联想到侦察敌人兵力部署的办法,首先就是因为他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到了肩章上雪花融化的细节,进而才产生了联想。
(2)、加强对知识信息间联系的思考。
如同培养想象力一样,联想能力也需要以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基础。不同的是,想象力注重的是知识信息间的综合联系,而联想更注重知识信息间的横向的单线联系。产生联想,就是要发现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在上个例子中,苏军炮兵司令观察到了肩章上的雪花融化,但如果没有发现它和敌人清扫积雪暴露目标两件事之间的横向联系,他也不会产生联想,达到创新目的的。
3、重视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直觉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比较迅速直接的综合性认识和敏锐选择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一种突发性的、飞跃式的直接理解。其思维机制主要在于思维主体在某一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经过在大脑中储存、积累和强化,建立起了许多间接的、暂时的神经联系,一旦遇到某种情况或信息的刺激时,就会马上相互贯通和组合,直接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直觉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直接性、超越性。直觉不是着眼于对思维对象的各种细节的逻辑分析,可不通过一步步的逻辑中介,直接得出关于事物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总体性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直觉在军事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苏联元帅伏龙芝曾经指出:“要成为优秀的战略家,不管在纯政治还是军事中,都要求有许多专门的、特殊的才能,其中最重要的是直觉。”(《思考·计算·决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第28页。)比如:在电影《南征北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军在摩天岭与敌人作战,我军的师长发现敌人炮火射击毫无目标,他马上意识到摩天岭的敌人要逃跑了,于是命令部队迅速截断敌人的退路,从而歼灭了敌人。这就是一种简化了理论根据和逻辑思维程序的直觉思维。如果将这一思维程序展开来,大体是这样一种推理过程:由于这个师长在与敌人长期作战中摸透了敌人的作战脾气,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熟知敌人在进攻时炮火集中,射击比较准确;相反,敌人在要逃跑时慌乱,火力分散,射击就没有了准确的目标。现在敌人炮火凌乱,说明敌人就要逃跑了。只不过,这些推理的前提过程被省略了,结论以直觉的形式表现出来。
要通过提高直觉能力来达到创新目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进行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通过直觉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就在于要在思维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为了发现这种联系,我们就要重视发散思维的作用。前面讲到,发散思维可以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提高直觉能力,可以通过发散思维来强化思维的流畅性,增强思维的变通性,以求能更迅速、更准确地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提高直觉能力。
(2)、善于捕捉新信息。
直觉往往是由于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捕捉到了新信息,通过这些新信息的刺激才发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对新信息的收集,捕捉到新信息后,要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发现信息之间的结合点,为产生直觉提供有利条件。
我们强调直觉在军事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直觉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直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因此缺乏论证的力量;第二,直觉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但经验是有条件的,因此容易限制人的眼界,甚至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我们要注意到直觉的这些缺陷,在创造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做大量的深入、完善的工作,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弥补,以提高创造的成功率。
这一节课我们讲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含义、内容和如何培养创造力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重点,其中主要讲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内容: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确定性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相结合。第三个问题中讲了如何通过培养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直觉能力来提高创造能力。总之,创造性思维方法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很多,同时它的实践性也很强。这一节课进行的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求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艰苦的思维锻炼才行。但它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有充分的信心、有坚强的毅力、有恰当的方法,再经过主观上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文【第六篇】
课本108页至110页的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一池的荷花有什么姿态。能够理解“冒”“饱胀”“挨挨挤挤”等词的意思。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和体会一池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大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2、想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具安排]。
教学挂图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接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的。
(一)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第21课《荷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荷花的?(闻花香,赏花姿,赞花美,想花舞)。
(三)接下来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读课文,体验和想象这一池荷花的美。
二、学文。
(一)第一段。
1、指名读,其余学生想:我为什么赶紧往荷花池边跑?
2、小结:作者知道荷花开了,他想看荷花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呀,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急切的心情?(板书:赶紧)。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第二段。
1、作者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自然段,读时注意用横线画出描写荷叶姿态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
2、荷叶。
(3)用现实做类比,引导学生想象一池荷叶的景象,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话。
(1)荷叶很美,荷花更美,荷花是什么样的?(一生读)一共写了荷花的几种姿态?
(2)请一生读描写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其余在图上找对应荷花。
(3)请生上台指这三种荷花,板书:全开半开花骨朵。
(5)学生读——说理由——师点评——有感情朗读。半开的:多像个羞羞答答的小姑娘呀,她也想和别的话一样美呢!全开的:花瓣全展开了,里面这嫩黄色的是什么呢?(小莲蓬)可爱吗,那些词写出了它的可爱呢?花骨朵:花骨朵像什么?(后面根据学生所说进行点拨)。
(6)这三种姿态的荷花都很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4、冒。
(1)么美的荷花,这么美的荷叶,作者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2)“冒”可以换成“长”吗?为什么?它与前一句话中哪个词呼应?(这个问题可以在学生说的基础上酌情问)。
(3)是呀,这么密的荷叶挡也挡不住这一朵朵的荷花,它们的生命力真旺盛。(请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5、想象:
(1)瞧,这三朵姿态的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笑着看大家呢,谁来当当它们,用手摆出它们的.姿态。
(2)请生上台做动作。
(3)还有什么姿态呢?请生上台做动作。
(4)这一朵朵的白荷花欣喜的看着周围的世界,仿佛会说些什么?
(5)生想象。
(6)师:谁愿意赞美她们?生赞美。
(三)第三段。
1、师范读第三自然段,请生读这一段。
3、那让我们再一次赞美这美丽的荷花和神奇的大自然吧!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第四段。
2、学生想象。
3、荷花太美了,怪不得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愿意和他做朋友,怪不得我们都以为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呢。
三、总结。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闻了花香,赏了花姿,赞了花美,想了花舞,我们从中充分可以感受到这一池荷花的美。
四、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一)小报。
(二)收集小诗。
(三)画一幅荷花的画。
(四)背课文。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文【第七篇】
《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1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1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文【第八篇】
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
(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3.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4.朗读、背诵。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文【第九篇】
知识与技: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课时。
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四)第三次写到琵琶曲:“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思考6:“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并加以赏析。(如:《李凭箜篌引》、《颖师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范文【第十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绿线里的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文章表达的主旨,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4、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行有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文字中理解、感悟主人公形象。
教具准备: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3、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行有感情朗读。
一、复习导入,了解字词掌握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打开听写本,我们一起来听写词语,看看同学们本课词语是否掌握了。
洪水治理伟大百姓。
师:我们一起检查一下。你们认为自己全对的请举手,真不错,下课组长把听写本收起来,老师还要看看谁写的字得到的红圈圈最多!
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亲历洪水之灾,了解主人公治水的缘由(精读第一段)。
师指导:多么凶猛的洪水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初读滔滔的洪水。指导朗读1、这样的洪水能冲倒房屋吗?2、谁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吗?3、多可怕的洪水呀!……再读,突出滔滔。把这个词组带到文中再去读读。
师:谁带我们去看一看这滔滔的洪水。
师:学生读,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迎面冲来!
(放洪水录像)。
师:看到这,你想说点什么呢?
师:是呀,洪水如同野兽咆哮而来,不知害死多少条生命,老百姓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到处流浪,老百姓太可怜了,这个词你能读好它吗?重读无家可归。
师:想到老百姓的生活如此悲惨,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样的心情你来读!配音点名读。
刚才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读得真有感情!读书就应该这样,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把心里的感受读出来。我们再来读一遍。(齐读第一小节。)。
3、看到这滔滔的洪水,老百姓悲惨的生活,身为部落领袖的大禹会怎么想呢?(板书:治理洪水)把他的决心读出来!
出示: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二)身临治水现场,感悟主人公崇高境界(品读第2、3自然段)。
你能用为了治理洪水,禹先,再,最后。的顺序来说一说禹都做了哪些事情吗?同桌先练练看。
解读1:大禹的勇敢顽强、一心为民。
预设1生:千山万水,他走了许多的路。鞋子磨破了。
师1:他爬的山多吗?他过的河多吗?这就叫千山万水。谁来读。
师2:真辛苦!多远的路呀!大禹每座山都要爬,每条河都要过,这就叫——读:走遍了——(千山万水)生读。
师3:多不容易呀,可是只有走遍了千山万水,才能看清复杂的水流和地形啊!
师: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大禹治水的不容易的?
预设2生:千辛万苦从这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师:在治理洪水过程中,大禹吃了很多很多的苦,他到底吃了哪些苦呢?
师1:大禹吃的苦多吗?指导千辛万苦。
师2:是啊!大禹把这些苦都尝尽了!能把他的这种艰辛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吃尽了千辛万苦)。
师3:大禹吃这样的苦,受这样的罪,是一天吗?两天吗?是啊,整整十三年啊,漫长的十三年,他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的治水,大禹是多么的辛劳啊!他——吃尽了千辛万苦。
预设3生:九座大山九条大河特别的多。
预设4生:挖通劈??
师:同学们,这么多大山,这么多大河,是挖掘机挖吗?是啊,古时候可没有挖掘机,这大河、大山都是靠禹带领老百姓用双手一点一点挖出来啊!多么艰苦啊!(再读第二句)。
预设5生:仔细地察看。
大禹肩头的胆子是多么地沉呀!所以他要仔细地察看。(练读)。
师小结:治水如此艰难,难道他就不觉得苦吗?因为他一心想着——(治好洪水,让老百姓早点过上好日子),只要一想到老百姓,再苦再累,他也是——下决心要治理洪水。此时此刻,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生答)带着这样的感受,你来读。
解读2:大禹的聪明才智。
那么大禹在仔细地观察水流和地形之后,他又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师小结:大禹不仅是个勇敢顽强的人,而且是这么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样的大禹,你佩服他吗?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同学们,让我们把禹的壮举永留心间,背诵第二小节。(点击课件)点名背。
解读3:大禹舍小家顾大家。
1、大禹在治水的这么多年中,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出示图片)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学们快读读看!
2、谁能把它填一填吗?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3、谁愿意读一读。
师2:难道大禹真的不想自己的孩子吗?那他为什么不回家?
师3: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更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他一心想着——是受苦的老百姓,一心想着——治水,他不能耽搁一分钟,他只有将深深的父爱埋藏到心底,多么伟大的人啊!
6、带着你的感受齐读这一小节。配音读。
(三)百姓安定,代代相传大禹名(略读第四自然段)。
是的,百姓是多么感激大禹呀!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感激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小朋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永远记住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
四、拓展延伸。
大禹的精神代代相传,在当今社会,像大禹这样的一心为民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最后滚动英雄群像图:偷偷买血只为藏族孤儿读好书的西藏阿里书记孔繁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病痛折磨仍坚守岗位的焦裕禄,这是抓捕逃犯途中不幸牺牲的警察局长任长霞……他们一心想着老百姓,他们的故事也会代代相传!课后找一找有关他们的资料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吃尽了千辛万苦。
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制服洪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jiaoxuesuibi/10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