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统筹兼顾心得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85115

【导言】此例“统筹兼顾心得精编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统筹兼顾1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注意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问题,就难以处理好一地一时的问题。这实质上是在强调战略思维的重要性。治国理政更需要具有战略思维。作为来自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又指导这一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高超战略思维水平。这种战略思维,可以用统筹兼顾来概括。

顾名思义,统筹兼顾就是统一筹划、全面照顾。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和全面系统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坚持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统筹兼顾的战略思维,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贯穿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整个进程。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总揽全局、统筹规划,使社会主义建设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各种利益关系互相协调、互相促进。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在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新世纪新阶段,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把握和妥善处理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需要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思路部署。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注意科学把握和妥善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强调推动改革发展必须立足于现实国情、立足于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生产力水平,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并及时提出和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思路部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描绘以及各种发展规划、发展纲要的确立,都是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无不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思维。

注重整体、突出重点,综合考虑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不同方面之间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既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又根据不同时期的现实需要,确立相应的战略重点和工作重心,努力做到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等,都是我们党坚持统筹兼顾战略思维的具体体现。

统筹兼顾2

关键词:统筹兼顾;一脉相承;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地把统筹兼顾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统筹兼顾”其实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明为首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都曾对统筹兼顾的思想和方法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论述,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为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能够集统筹兼顾方法之大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

毛泽东最早提出要把统筹兼顾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早在1950年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指出,要“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毛泽东围绕着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主题,通篇贯穿统筹兼顾的思想,详细论述了如何正确处理国民经济的十大关系,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都纳入到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虑。他还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经验,把民主革命时期的“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两兼顾”原则,发展成了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三兼顾”原则,用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他说:“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把统筹兼顾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结合起来,再次系统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思想。他指出,无论什么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又说:“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此后,毛泽东还在不同的场合对统筹兼顾的方法作了理论上的阐述。

毛泽东的统筹兼顾实质上是一种强调在综合平衡中均衡发展的方法理论。这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旧中国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极端不平等,两极分化严重,劳动人民丧失了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社会矛盾激化。那么,到了新中国,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从综合平衡的角度出发,搞好统筹兼顾,谋求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以便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因此,毛泽东指出:“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另一方面,由于前苏联在发展方法上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恶劣后果,其他跟着学的一些东欧国家也无一幸免。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积极吸取了别国的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好统筹兼顾,实行均衡发展。同时,他也从苏共二十大和1956年波匈事件吸取了教训,认识到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加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等无不干扰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影响着人们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用均衡发展的原则统帅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便有了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理论的正确并不等于实践的正确,现在的正确并不等于以后就不犯错误。毛泽东提出统筹兼顾的发展方针,原本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从1957年开始,他乃至全党开始在指导思想上犯“左”的错误。“大跃进”兴起后,理论上虽然还讲统筹兼顾,但实际工作中却转向了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转向了“以钢为纲”和“以粮为纲”,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严重挫折。同时,均衡发展的原则也演变成了平均主义,实践中大搞“一平二调”和“一刀切”,盲目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用平均分配的办法抑富济贫,试图让所有的人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这种 吃“大锅饭”的发展模式严重抑制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十年文革更是走向了极左,“四人帮”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甚至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至此,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统筹兼顾方法已基本名存实亡。

二、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

虽然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时期就提出了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但由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没有搞得很清楚,以致后来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偏差乃至背离。文革结束后,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再次摆在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前。恩格斯说得好:“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邓小平不愧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关于发展方法,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方法。在他看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邓小平也很强调发展的综合平衡,但他的统筹兼顾方法主要是针对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的,因而相对于毛泽东强调均衡发展的发展方法而言,邓小平的统筹兼顾方法表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首先,邓小平的关于“先富”、“后富”与“共富”以及“两个大局”的思想,直接地体现了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与奋斗目标。毛泽东在发展生产和实现社会公平上更强调公平,希望大家同步富裕,而在实现同步富裕上又把重点放在收入分配方面,主张分配的平均主义,把收入的大体平均看成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深刻地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因此,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么,如何统筹兼顾“先富”、“后富”与“共富”的关系?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回答是:“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1988年以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对沿海和内地共同富裕的问题进行了统筹。他深谋远虑地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具体而言,“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体现着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由于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文革造成了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局面,有鉴于此,邓小平领导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认为,经济建设是事关全局的主要矛盾,现阶段“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尽管“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底,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着它来进行,以便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一个中心”离不开“两个基本点”,必须搞好三者的统筹兼顾。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二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因此,基本路线是统筹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路线,它的内容不是单一的经济内容,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它的目标也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而是富强、民主和文明的有机统一。此外,邓小平的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速度、比例和效益相统一”、“改革、发展和稳定相统一”等许多领域的思想以及“三步走”战略,都体现了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

总之,邓小平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科学区分革命与建设的不同需要,使统筹兼顾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部分先富的“波浪式”倾斜发展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尽管邓小平在推行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的同时,曾反复告诫;“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均衡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慢慢走样了,各地在实践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逐步抬头了,造成了城乡差别扩大、东中西部差距加大、区域间经济发展摩擦加剧等新的两极分化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

江泽民也很重视统筹兼顾的发展方法。他在坚持邓小平的统筹兼顾方法的基础上,注重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来考虑发展方法问题,即把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观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理论。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是《论十大关系》继往开来的新篇章,标志着统筹兼顾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江泽民也直接论述过统筹兼顾。他曾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他还在十五大的报告中说过要“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说过“要统筹兼顾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说过“水利工作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江泽民与时俱进地为“统筹兼顾”增添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内涵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因为实践中广泛存在着的只讲经济发展和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现象,造成了一系列的新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江泽民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生存发展大计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他在1996年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他说:“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见,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统筹兼顾,它既是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筹,又是对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的统筹。其实,江泽民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论述无不体现着深刻的统筹兼顾思想。他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度概括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典型地体现了统筹兼顾方法。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江泽民明确提出并启动了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他指出,“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思想的必然要求。因此,“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他还特别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兼顾好生态环境的问题,要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同时,他还从反面告诫:“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而且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也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显然,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是江泽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他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在十五大报告中,他再次重申:“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党的十六大则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并将其作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坚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概言之,以江泽民为首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审时度势,通盘考虑,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的利益关系,进一步丰富了统筹兼顾的方法理论。特别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蕴含着发展,其核心理念都是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

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强烈呼唤着集统筹兼顾方法之大成的发展方法论的诞生。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方法理论,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兼顾,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方法论。到今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把统筹兼顾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58年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的基本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首先,从历史上看,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时代主题和实践发展的需要,都相应提出过不同价值取向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已在上文详加阐述。以“五个统筹”为基本内容的统筹兼顾方法是对毛泽东统、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筹兼顾方法的辩证继承与全面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五个统筹’,实质上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其次,从理论形式上看,虽然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统筹兼顾思想还没有集中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整合型的发展方法论,也没有被明确为是从总体或全局上指导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理论,但统筹兼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法的地位还是客观存在的。胡锦涛就是在此基础上高度概括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统筹兼顾思想,集中形成“五个统筹”的发展方法论的,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把它确立为指导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指南。2005年2月,胡锦涛在贵州考察工作时再次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此后不久,他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在讲话中,胡锦涛又进一步把统筹兼顾提升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的高度。最后,从理论内容上看,毛泽东和邓小平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统筹兼顾思想是比较明确的,其他方面则关注得不够。这是由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核心任务的显得十分突出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江泽民虽然与时俱进地为“统筹兼顾”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但还没有从理论上全面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法。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要,全面吸取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的精华,提出了的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把“统筹兼顾”拓展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正如胡锦涛所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显然,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表明了统筹方法的理论渊源关系,标志着我党理论视野的拓展,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升华。总之,统筹兼顾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脉相承的发展方法论,它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有着一个历史过程。前阶段的统筹兼顾方法与后阶段的统筹兼顾方法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不是对前者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前者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对它的发展,因而有着新的价值倾向。总的来说,每一阶段的统筹兼顾方法在理论上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的。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方法是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后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方法理论形态。坚持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方法要完整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要求,围绕“以人为本”的时展主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为目的,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用胡锦涛的讲话来说,就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7]邓小平。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统筹兼顾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指导;学生;教育管理

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思想,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作为一名基层的业务领导,在具体管理中要全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尤其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运用统筹兼顾的工作原理,科学谋划,有序推进,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水平。我担任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分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我工作实际,谈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分院学生队伍的现状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院有在校生860人,开设有服装设计、服装生产管理、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6个专业。学生管理队伍由一名分管副院长,一名学工干事,一名辅导员,14名专兼职班主任组成。为了进一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我通过组织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到学生思想动态,调查表全面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普通类学生相比,“艺术类学生难管”是不争的事实。艺术类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创新性强、具有明显的个性发展、彰显自我意识等特点,这些表现不仅给我们教学带来了难度,也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二、用统筹兼顾的原理指导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艺术生个性与艺术的张扬需要活动平台支撑,学习和生活的懒散需要管理制度的约束,学生富有艺术创意,思维活跃,用传统的思想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难以奏效。针对这些特点,我以思政工作为核心,开展第二课堂为主导,深化学风建设,规范日常管理,打造专业特色,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比赛,提高专业水平,浓厚艺术氛围,将思政工作融入一系列活动中,在规划上强调做好“三道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围绕“思政教育”做题,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1)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办实事。

坚持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能只重视规范管理,忽视情感教育。以生为本,是人本思想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化,按照“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三个一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心关爱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坚持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注重开展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对困难学生结对帮扶,逐步建立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助学金为辅,学生勤工助学为重要补充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

(2)以党课教育为重点,以“旗帜工程”为保障。

分院党支部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考察工作,组织他们上党课,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尤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支部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旗帜工程”活动,并结合分院实际,重点开展学生党员“牵手”主题实践活动,将10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20名发展对象“牵手”到各班,进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对班级的互帮互助活动,使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能够更好地履行党员义务,切实起到表率作用,在学生和党组织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扩大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特色教育为侧翼。

艺术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意,我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一系列的活动中,寓教于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建党90周年之际,分院组织策划的“传承红色精神、倡导绿色生活”时装秀活动,全部由服装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采用大胆新颖的创作手法,将红色精神、绿色生活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己做设计、自己当模特,自己上台秀的形式来颂党恩、强信念,诠释他们对党的无限爱戴和感激之情,用服装来再现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反映党的几代伟人、邓小平、、带领我们党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做红色精神的传承人。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了教育效果。

(二)围绕“队伍建设”命题,打造坚若磐石的管理队伍。

分院努力打造“四心”学工管理队伍,坚持“高进、精育、严管、优出”八字方针,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

(1)开展培训学习。通过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学生干部会议、安全员会议),及时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共商工作,从而提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2)发现和培养人才。分院将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发展兼职班主任、团总支学生会干部入党,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建党对象、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选拔那些在工作、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进入后备培养队伍。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与“励志感恩”报告会,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母校,回报社会。

(3)建章立制。分院对班主任考核等管理环节坚持制度化管理,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规范和量化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工作实行月考核制,并将考核与工资挂钩,以此作为班主任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重要依据,从而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围绕“特色”做题,丰富校园文化。

通过各种特色活动来创新思政工作方法,特色活动平台起到一个影响带动整个分院思想风气、学习风气建设的作用。分院组织三支“特色”队伍:服装走秀队、舞蹈队、美术协会,结合专业特色,彰显艺术魅力。服装走秀队的学生们自己构想、自己设计、自己裁剪、自己制作、自己走秀(“创示范”中学生在T台上给专家们一个很好的展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艺术创作灵感;舞蹈队不断提高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先后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省市演出;美术协会,安排指导老师定期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侧重指导,分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省内外各类大赛,美协成员团总支学生会副书记苏丛同学,参加教育部主办第四届全国广告大赛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该奖项也是江西高职院校唯一获得本届大赛的全国等级奖)。分院还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如:精品团日活动、书画摄影大赛、辩论赛、“两会”板报活动评比、篮球赛、“挑战杯”创意设计大赛、“雷锋月”板报评比等活动。通过特色活动,分院形成一种崇尚学习、崇尚争先、崇尚荣誉、崇尚创新的良好风气。

三、在执行上注意“三个兼顾”

(一)学院中心工作与分院管理工作注意统筹兼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整个分院树立大局观念,整体意识,全员参与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充满朝气和活力。分院思政工作始终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来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今年分院紧紧围绕学院“建设示范专业”中心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内容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就业观,人生观及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专业学习和课余校园文化兼顾的新模式。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中, 实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学习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专业特长,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活动,并通过定期给学生干部上培训课等形式来达到拓展素质、提升能力的目的。如请江西师大的老师来指导服装专业的学生,请泰豪集团的老师指导学生动漫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严格管理与发挥个性的兼顾。

管理不仅是管理人,还要教育培养人。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来谋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尽量为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多为学生创造适合个性发展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须克服两个极端(1)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成个性自由化(2)以严格管理为借口,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须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严格管理的关系,管理做“细”做“实”,做“规范”,同时,要激活学生的个性活力,调动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学生的这种个性发展与严格管理相矛盾的时候,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要服从于严格化管理,离开了严格化管理的要求而谈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从而误人歧途。“拳之威须体之力”,分院通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抓好专兼职队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水平,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水平。

总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都很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总揽全局,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样才能营造民主、宽松、高效、有序的教育管理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将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为打造具有我院特色的一流学生工作新模式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董振华。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Dong Zhenhua balanced: fundamental methods of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杜雨来。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商业经济。2010年09期

Du Yulai fundamental method of apply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man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usiness economy

统筹兼顾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

2006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在全国全面开展,作者有幸参加了佳木斯市市域范围内共计二十余项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高楼大厦才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图腾,贪大求洋“”,盲目模仿,“拿来主义”盛行。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不少地方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盲目照搬、模仿华西村及大邱庄的建设模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偏离,以致产生了诸如“厕所贴瓷砖、兵马俑般的别墅群,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追逐的样板。

误区之二:急功近利,基础设施盲目超前化。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承受能力和村集体的经济支撑力,一味地下指标、压担子,派任务。不经论证,不结合当地实际,就准备上马污水处理厂;设想从几十公里以外往村内接燃气管道等等,忽视客观规律,务虚不务实,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干出个大名堂,取得大政绩,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性和艰巨性。

误区之三:本末倒置,“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有些地方完全曲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村容整洁”之含义,舍“生产发展”之本,追“村容整洁”之末。大搞村容村貌治理和绿化硬化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实,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误区之四:“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推进,而且要注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指导。

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新农村建设及规划。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要求来部署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勇气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检验新农村建设。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更要重视“短板”。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是,农村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因地制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当地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新农村的地方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统筹兼顾5

一、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准旗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走过了一段从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小康、从基本小康到正在实现全面小康的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进入“十五”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整体快速发展对煤电等能源需求的迅速扩张,强劲拉动了矿产资源的开发转化,资源禀赋优势凸显,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人均8665美元;财政收入亿元,人均1563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全国320位提升到67位,西部37位提升到第3位。今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达到256亿元;财政收入增长%,达到60亿元。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总体实力快速提升。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过多的依赖资源利用,产业链条短、能耗高、污染大等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反差。如果把发展目标仅仅定位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层面,不仅导致人与自然的脱节,最终还将伤及经济社会的各个环节;如果把发展方式长期停留在依赖资源的层面,即使经济做的再大,将来也要为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发展历程演进到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的今天,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肩负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突破陈规,警醒自然之珍贵、警醒资源之珍贵、警醒环境之珍贵,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趋向,坚决整顿、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新上、拓展先进产业,扭转结构单一、粗放发展的局面。地方煤矿从最多576座减少到114座,单井规模从最大3万吨提高到平均65万吨,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1188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8522万吨,煤炭产业正从传统走向现代、粗放走向集约。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推进国华三期、龙口电站、伊泰煤制油、久泰二甲醚、奈伦尿素合成胺、准能哈尔乌素露天矿等大项目建设进程,促成华能、中汇能源、北方联合电力等企业的煤电、煤化工项目快速上马,规模化、多元化、循环化工业格局逐步形成。本着对地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姿态,拿钱买环保,投入亿元关掉212台白灰炉、126台焦化炉、38台硅钙炉、9台炼铁炉、7台电石炉,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工业正在淘汰,政府问责,舆论谴责、群众指责的“黑三角”帽子可望摘掉。今后,我们将坚决杜绝低端项目落地,推进工业体系向煤、煤电、煤化工相互转化,循环利用的模式转变,真正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通病”。基于多年来我旗农牧业“样样俱全、样样不精”长期徘徊不前,在社会分工中处于边缘化的状况,我们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重点支持优化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牧业发展,采取种植规模化、作业机械化、灌溉节水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组织化、经营产业化的“六化”发展模式,首期开发以十二连城6万亩为代表的3个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示范区,打造沿河农牧业经济高效增长带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农牧业产业化开始破题上路。同时,特色旅游、现代物流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推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互动转变。

二、坚持集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布局的优化

多年来形成的粗放的工业布局、零散的城镇和村庄布局深刻启示我们,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重点城镇集中、农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势在必行。几年来,乡镇由过去的27个撤并到9个,村由256个撤并到159个。累计转出农村人口万人,实现了城镇居住人口超过农村的历史性突破。依托基地引项目、引进项目建基地,先后开发建设大路新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按照社会服务标准化、基础设施统一化、产业体系集群化、关联产业循环化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工业项目布局集中的集群发展。1999年政府搬迁以来,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30多亿元,特别是薛家湾城镇水系、美化绿化和公园建设,使市容市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和迅速提升。薛家湾成长为超10万人口的中心镇;沙圪堵改造旧城、拓展新区,依然保持了繁荣。大路新区按照建设“世界一流煤化工基地、中国一流县级新城”的目标,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近6亿元,新的城市空间、新的产业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拉开了建设序幕。龙口特色旅游重镇建设稳步推进。全旗城镇化水平达到%。今后,我们将重点推进入口向城镇集中,到2010年4个镇聚集人口达到20万以上。农村是薄弱地区,也是最广大的后发地区,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准格尔的和谐;农民是弱势群体,也是最庞大的社会群体,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准格尔的小康。基于农牧业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我们实行“三区”划分,以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少农民、致富农民,逐步转移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的人口,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由现在的1000多个调整到60个左右,近80%的土地形成无人居住的生态自然恢复区。

三、坚持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共享

代缴养老保险、发放生活补贴,为35岁以上居民免费体检,兑现干部职工住房补贴,开展廉租房建设和矿区居民搬迁,实行义务教育“四免一补”、职业高中“四免一补”、普通高中“三免一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无业居民合作医疗和配套的大病统筹,开展农村低保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全面建立,城乡医保、低保实现全覆盖。几年来,投在惠民政策和社会保障的资金超过6亿元,有17万农民、2万多城镇居民和全旗所有学生不同程度受益。今后,我们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继续提标扩面,力争到2010年建起城乡统一的医保、低保、养老保险、上学救助和户籍制度。四是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改善教育环境,撤并47所中小学,初步实现小学向乡镇所在地、初中向重点镇、高中向薛沙两镇集中,教育基础设施和均衡教育程度大大提升,职业义务教育和十二年义务教育提前实现。卫生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全面改善。逐年充实技术人才,正在建立医疗队伍梯次发展机制。实行旗直3所医院和基层卫生院结对帮扶,基本建起旗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与北京西山医院、内蒙古医院等合作,全面建起业务对接关系和技术补给机制。通过教育卫生软硬条件的改善、惠民政策的建立、保障体系的完善,“在哪上学、谁给上学、都能上学”,“在哪看病、谁给看病、都能看病”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恢复乌兰牧骑,弘扬漫瀚调艺术,筹划拍摄反映历史和现代题材的电视剧,新建薛家湾体育馆,规划建设大路新区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正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要素的聚集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都是可以流动的,决定其流向的是机制、体制和环境。这些年来,我们从制定规划、改善环境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人手,积极构筑各类发展要素聚集、流入的“洼地”,正在从资源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有效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近三年,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修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系列规划。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先规划、后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逐步步入良性轨道。遵循“三化互动水支撑,基础设施要先行”的发展规律,实行水务公司运作供排水、城司运作城市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取得速度、质量、效益多赢的成效。建成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9座。建成黑色公路1117公里,覆盖全境的网状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坚持把生态治理作为基础工程,实行禁牧舍饲养殖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森林覆盖率达到%,植被覆盖度达到64%,实现了丘陵沟壑山区生态环境的整体好转。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将中国煤科院、山西煤科院、内工大、内农大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成立煤转化、高岭土研发中心,组建煤化工研发中心。与清华、内工大、苏州农干院、潍坊农干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规模培训旗乡村三级干部和地方企业管理人员,定期邀请国内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加强旗内各类培训基地建设,使广大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城乡劳动力全部免费得到适用技能培训。学习培训已经成为覆盖全民的一项最好福利。人才团队正在向更高层次构筑。采用“政府资助、企业合作、学院独立办学”模式,引进建设内工大矿业学院,为提高全民素质、推动自主创新创造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实绩用干部,用事业留干部,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大力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增强自信、克服自满,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创业,营造了一种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勇于争先的发展氛围。成立群众工作局。畅通诉求渠道,从群众的呼声中获取决策的第一信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教育,形成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08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