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幼儿教育反思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77793

【导言】此例“幼儿教育反思精编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幼儿教育教学反思1

摘要幼儿教学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人才,一直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借助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幼儿教学实践出发,反思幼儿教育实践的相关问题,以借教学人员与人才培养院校参考,在幼儿教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有的放矢。

关键词幼儿教学;实践反思;新时期;人才培养

如何解决幼儿师范教育与幼儿园幼儿教学有效衔接,使幼师学生能够更好掌握幼儿专业知识与学习方法,为胜任幼儿园幼儿新课程的教学服务,做好与幼儿园幼儿教学有效衔接是幼师教学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重点问题。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首先是要理解“教育衔接”是什么?从学理上来讲,“教育衔接”是指将学校教育各阶段相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1.幼儿教学理论层面上

当下幼儿园教育需求与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分裂

从当下幼儿园实践教学中可以发现,高校幼儿教育课程中存在诸多不如。首先表现为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上。当前,我国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普遍重视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而轻教育基础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注重必修课,然而,对选修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幼儿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教学类课程比例。教育类课程课时过少,在幼儿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小,不能凸显出师范院校的特性。教育类课程是能够集中体现“师范性”的课程,是幼师院校的特色,也是幼师院校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主要途径之一。其教学设置中实践类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和教育基础课都很少,这种课程结构安排让教师缺乏自由度与灵活性,学生不能依照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及其不利。

目前幼儿教师群体对教学研究缺乏认识

从当下,幼儿园教学群体来看,由于种种现实问题,大多数个体更加注重教学,而对教学深入研究不够。其内在原因可能与当下幼儿教学院校的教学环境有直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国幼师院校历来注重理论课程教学、轻实践课程教学,忽视了理论教学的价值。现今人们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除了应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外,在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和学习实践指导等方面也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学前教育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幼儿专业实践课程虽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来设计的,但当前幼儿教育课程设置却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建设而偏重于理论课程建设。幼儿园幼儿的现行课程经过不断改革,对健康、心理、体力活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不断加强。

2.幼儿教学实践层面上

幼师院校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实践实习机会过少

作为一名幼儿专业的教学人员,深感到初到教学工作岗位上的种种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实习、实践的知识储备过少。从根本上来讲,与幼儿院校的培养有着直接关联。当下,幼师院校对师范学生学习实习、实践关注相对较少,以及对幼儿园幼儿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动态等衔接问题关注不够。高校幼儿专业学生对幼儿学科认识不够深刻,学习多有盲从心理缺乏与老师的沟通。幼儿师范的学生毕业是需要走上幼儿园工作岗位的,一味地灌输大学知识,缺乏观摩幼儿园课堂机会和与幼儿园课堂的联系。对幼儿园幼儿课堂讲授模式不熟悉,缺乏对幼儿园幼儿课堂的真实感受,对幼儿园幼儿课程改革就一无所知,高校没有建立起与幼儿园幼儿教学相联系的结合点,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样不能及时排除学生的顾虑和对的幼儿教学的疑问,对于幼师学生幼儿知识知识的巩固和教师幼儿教学方式的培养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野外实践课几乎不开,致使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书本知识,不能对所学知识学深吃透,很难胜任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第二课堂的职责需要。从培养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角度看,与幼儿园幼儿教学脱节缺乏课程内容重组能力,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的要求。

学前教育教材内容)山草香●(陈旧滞后与幼儿园教学内容脱节

在与幼儿园幼儿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幼儿身心特点、幼儿新时期的特征、教学养成条件及区域幼儿与区域自然幼儿等课程的一些知识在新教材很少安排。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践课安排偏少,理论课安排较多。学前教育专业所选用教材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联系密切教材。但是伴随学前教育课程调整和幼儿园幼儿课程教改,与之课程调整相配套的教材更新换代却明显滞后。知识更新相对较慢,新知识、新科技、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及时被补充道幼师教材中来,现有的教材与幼儿园幼儿新课改内容相比,严重落后和脱离时代的步伐,难以满足当前学前教育教学的需要。幼师教学对幼儿园教学的热门内容,如:区域自然幼儿、区域经济幼儿与环境资源保护教学等内容重视不够,有的幼师学校幼儿专业即使开设了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区域幼儿等这些选修课程,也往往因为课时相对较少,缺乏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上,很难与幼儿园幼儿教改进行有效衔接。

结语

作为培养幼儿园幼儿教学人才的幼师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幼儿园幼儿新课程的要求的毕业生,是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的。鉴于当前多数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滞后于幼儿园新课改的现实,如何加大高校幼儿课改力度,做好幼师与幼儿园幼儿改革的有效衔接是今后学前教育教改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要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大部分都侧重于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却忽视了忽视专业课,同时,专业课时过多和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复过多等衔接问题,以及学前教育教材在幼儿学、教育学等缺乏实际价值的理论课程上涉及过多等问题进行关注。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xx,(09):3-13.

[2]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1):150-154.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5篇幼儿教育反思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教育反思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幼儿教育反思2

烟花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他们所喜爱的,每次放烟花的时候,孩子们都是高兴的,因为它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并且能飞到天上去,在天空中飞散开来,有的像花,有的像流星,有的像鱼…但又不常见,仅有在喜庆的节日里才能见到。

本次活动以引导幼儿欣赏烟花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后说说烟花的样貌和颜色,随后展示作品,并示范不一样形式的作品创作方法,幼儿兴趣浓厚,仿佛过节一般。

这是一次混龄幼儿参与的活动,由于中小班幼儿所处的年龄段不一样,本事及目标各不相同,活动之初,不论是目标的制定还是作品的创作形式,都是我纠结的难题。目标难度大,小班幼儿达不到,目标低,中班幼儿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最终所选定这三种形式,既发展了中班幼儿,又拔高了小班幼儿。

同一主题,运用不一样的创作形式来表现,这一方法,本次参与活动的幼儿第一次参与,他们同大多数的幼儿一样,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由于第一次使用刮画纸,所以有一多半的孩子选择了“刮画纸刮烟花”,剩余的孩子选择了“彩色纸屑放烟花”,而“油画棒画烟花”却没人选择。“彩色纸屑放烟花”要剪除很多的碎纸屑,在时间不充足的情景下,对个别小班幼儿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活动进行到一半时,有小班孩子放弃了,改为“油画棒画烟花”。

同一主题下不一样形式的创作,对幼儿的技能要求较高,相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它对中小班的孩子而言,有必须的难度,但经过实践,孩子们的主动性、进取性增强了,表现力和想象力有了新的提高,关键是幼儿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3

小爽很内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对他人反应冷淡,但他做事特别专注,特别认真。我一直想跟小爽有更多的交流,以便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更好地发展,所以,平常我会细心地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揣摩他的心理。

有一天的活动是认识圆形,在孩子们知道圆形特征后,我让他们画圆形图案。虽然小爽的绘画技能不高,但他很专注。此时,我假装不经意地与他旁边的一个孩子说:“小爽画得可认真了!画得也不错。”这时,我发现小爽的表情有所变化,他悄悄地看了我一眼。于是,我转了一圈,仍然装作不经意地走到他跟前。这次,他终于抬头看我了,我便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并微笑着用力朝他点点头,他冲我羞涩地一笑。从对望的眼神里,我们感觉彼此有了交流。

从此以后,小爽与我的交流慢慢多了起来,我也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针对他的个性特点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与同伴交往,树立信心。就这样,一个多月后小爽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孩子,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有效帮助孩子。小爽属于内向型的孩子,渴望被肯定,又害怕太张扬;喜欢被表扬,又很害羞。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他会不自在;如果对他不闻不问,他又会很失落。所以我采取了适合他的教育方法,果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幼儿教育反思4

几乎每个人都在感叹,为何时间过的这么快!在忙忙碌碌中,半个学期过去了。回首这段时间的工作、生活,真是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望着渐渐成长的孩子们,从他们身上让我找到一种自豪感。这半学期的幼儿园生活,使孩子们学会了许多,各方面提高也很大。我整理一下思绪,总结这段时间的工作,以便更好地提高自我的工作水平。

以往听人说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三心”:爱心、童心和细心。我也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的做到这“三心”,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个孩子,用孩子般的童心去和他们游戏,用细心去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变化。而我认为具有一颗爱心是一切的基矗幼儿园是个儿童的世界,而我们正生活在这色彩斑斓的儿童世界里,我要用我的爱心去滋润一株株纤细的幼苗,培育他们健康、欢乐地成长。除了有爱,我们还必须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本事,丰富的经验,具备必须的教育教学艺术。每次的教学活动我都认真对待,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更好、更快、更开心地理解教师所授的资料,我总是不断的尝试、探索、创新。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长好、学好、玩好,每个人的本事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我根据班级实际情景,以“纲要”为准则和曹盼教师一齐商议、讨论,制订了班级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各类计划。在一日活动中不仅仅以游戏贯穿各科教学,还进取使用肯定鼓励等方法,使班里每个幼儿都在温馨、欢乐的环境中身心愉快地学习、生活。

在家园互动中,我认真做好每一位家长的工作。因为我明白幼儿教育不单单是幼儿园的教育,家长们的支持和帮忙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常常利用家长园地、幼儿接送时间、校讯通、幼儿园网站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情景,适时地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同时,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遇到了什么问题,总是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家园一致共同教育。

在业务学习中,我认真学习同事的经验并仔细认真地做好记录,在活动后的空余时间认真思考推敲。在周末休息时,我会阅读一些幼教杂志,如《幼儿教育》、《早期教育》等等,上网查阅有关幼教资料,借阅与教育教学有用的各类书籍和音像资料进行观看学习。同时我还进取参加园内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这半学期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这还远远不够,尤其在教学活动的环节设计上还有不足,还需进一步努力。虽然我没有什么骄人的成绩,但每个孩子的提高使我感到欣慰,也给了我干劲。我将在工作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把工作做的更好。

幼儿教育反思5

《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虽然《纲要》所提倡的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如何将新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育行为,从而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难点。如在一次“从1到10”的唱数数学游戏中,孩子们最后用雪花片一边摆放一边数数,出现了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多种情况:有的孩子将10块积木摆成一个横排;有的孩子摆成两个横排;有的孩子摆成两个竖排;有的孩子在装材料篮子的四个角摆放;有的孩子甚至插接雪花片边数边玩等。孩子们的想像极为丰富,数数方法多种多样,积极性非常高。但是面对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况,我只想到要完成预定目标,而没有及时调整相应的教育策略和行为,因此失去了与幼儿深人互动的契机。

这次活动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当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时,怎么办?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对照《纲要》精神,我认为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是贯彻实施《纲要》的关键。教师应该在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机会与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

不久,在准备“合作分享真快乐”的活动时,我想在活动中有机渗透数教育,让儿童获得有关“二等分”的知识,于是预设了这样一个弹性目标――“尝试用二等分的方法解决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用来绘画的纸不够用。真实活动时,出现了这样的合作分享情景:有的孩子把纸对折,打开后一人画一半;有的孩子在纸上画一条线,一人画半边;有的孩子两个人一起画;还有的两个孩子轮流画。这与我让孩子用对折分纸感知二等分的设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那将重蹈覆辙。于是,我及时调整了目标和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纸不够用,怎么办?经过这样的调整,幼儿的兴趣一直很浓,取得了好的效果。

这个案例让我反思到,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教师的计划有差异时,应该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儿童的行为领先于教师的目标,那么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反之,若教师的预设目标高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通过努力也难以达到,那么教师则应及时降低目标,调整策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既是幼儿的伙伴,又是引导者,在参与中支持幼儿的“工作”,鼓励其尝试和探讨。

本学期开学时,孩子们都同意老师提出的取消佩带进区标志牌、以限定人数均衡分配各活动区人数的规则。但在一次区域活动时,娃娃家出现了18个人的情况。孩子们都知道各区只能容纳5个人的规则,但他们还是想按自己的意愿活动,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也不知道怎样解决。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简单地以老师的身份来指挥幼儿谁该玩或谁不该玩、谁走或谁留,而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在现场的讨论中,孩子们认识到人多很拥挤,也不便于活动,最后以不少幼儿的自动离开而解决。现场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也就随之终止了呢?活动区活动结束后,我继续引导幼儿讨论,商量怎样能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嘉嘉小朋友提出的恢复使用进区标志牌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从那以后,活动区活动再没出现类似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由于老师对班上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把握不准确,更改规则后导致问题产生,好在发现问题后,教师没有自行解决了事;而是以引导者角色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己想出解决策略。

这个事例让我感觉到,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的协同。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只关注儿童不关注教师,那么教师就无法发挥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作用;如果只关注教师不关注儿童,那么儿童就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幼儿的需要,给予幼儿充分发展的机会,可能实现适当地调整教育行为,从而使幼儿得到适宜的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落实《纲要》精神的重要途径,只有在理解其内涵并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努力向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前进,才能达到师幼的协同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也产生不少困惑,如什么才是教育的时机?怎样才能敏锐地察觉并抓住时机?抓住时机后,应该怎样及时地调整教师的教育策略才不至于错过时机……

幼儿教育反思――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

《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虽然《纲要》所提倡的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但如何将新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相应的教育行为,从而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难点。如在一次“从1到10”的唱数数学游戏中,孩子们最后用雪花片一边摆放一边数数,出现了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多种情况:有的孩子将10块积木摆成一个横排;有的孩子摆成两个横排;有的孩子摆成两个竖排;有的孩子在装材料篮子的四个角摆放;有的孩子甚至插接雪花片边数边玩等。孩子们的想像极为丰富,数数方法多种多样,积极性非常高。但是面对这种意料之外的情况,我只想到要完成预定目标,而没有及时调整相应的教育策略和行为,因此失去了与幼儿深人互动的契机。

这次活动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当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时,怎么办?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对照《纲要》精神,我认为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是贯彻实施《纲要》的关键。教师应该在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机会与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

不久,在准备“合作分享真快乐”的活动时,我想在活动中有机渗透数教育,让儿童获得有关“二等分”的知识,于是预设了这样一个弹性目标――“尝试用二等分的方法解决学习活动中的问题”。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用来绘画的纸不够用。真实活动时,出现了这样的合作分享情景:有的孩子把纸对折,打开后一人画一半;有的孩子在纸上画一条线,一人画半边;有的孩子两个人一起画;还有的两个孩子轮流画。这与我让孩子用对折分纸感知二等分的设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继续按照原计划进行,那将重蹈覆辙。于是,我及时调整了目标和活动内容,鼓励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纸不够用,怎么办?经过这样的调整,幼儿的兴趣一直很浓,取得了好的效果。

这个案例让我反思到,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教师的计划有差异时,应该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儿童的行为领先于教师的目标,那么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反之,若教师的预设目标高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通过努力也难以达到,那么教师则应及时降低目标,调整策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既是幼儿的伙伴,又是引导者,在参与中支持幼儿的“工作”,鼓励其尝试和探讨。

本学期开学时,孩子们都同意老师提出的取消佩带进区标志牌、以限定人数均衡分配各活动区人数的规则。但在一次区域活动时,娃娃家出现了18个人的情况。孩子们都知道各区只能容纳5个人的规则,但他们还是想按自己的意愿活动,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也不知道怎样解决。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简单地以老师的身份来指挥幼儿谁该玩或谁不该玩、谁走或谁留,而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在现场的讨论中,孩子们认识到人多很拥挤,也不便于活动,最后以不少幼儿的自动离开而解决。现场的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也就随之终止了呢?活动区活动结束后,我继续引导幼儿讨论,商量怎样能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嘉嘉小朋友提出的恢复使用进区标志牌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从那以后,活动区活动再没出现类似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由于老师对班上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年龄特点把握不准确,更改规则后导致问题产生,好在发现问题后,教师没有自行解决了事;而是以引导者角色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己想出解决策略。

这个事例让我感觉到,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的协同。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只关注儿童不关注教师,那么教师就无法发挥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作用;如果只关注教师不关注儿童,那么儿童就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幼儿的需要,给予幼儿充分发展的机会,可能实现适当地调整教育行为,从而使幼儿得到适宜的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落实《纲要》精神的重要途径,只有在理解其内涵并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努力向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前进,才能达到师幼的协同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也产生不少困惑,如什么才是教育的时机?怎样才能敏锐地察觉并抓住时机?抓住时机后,应该怎样及时地调整教师的教育策略才不至于错过时机……

这些都是今后需要通过实践来解决的问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97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