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划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85572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划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划1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乡村孩子接受公平、良好的教育,根据市政府印发的《乌兰察布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和《乌兰察布市教育扶贫暨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精神,现就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教育扶贫工作精神和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按照整体规划、创新机制、稳步推进的原则,全面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目标任务

合理规划乡村教育发展布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集中施策,多措并举,到2017年底,全市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教师聘用制改革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渠道得到进一步畅通,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服务乡村、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脱贫和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管理体制

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县管校聘”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按需分配、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目前乡村学校布局优化调整和开齐开足课程实际需要,统筹提出分配调整乡村学校教职工编制的意见,报同级编制部门备案同意后组织实施,为乡村教师合理进出和聘用提供充足的编制保障,确保乡村学校基本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技术、心理健康等课程.

(二)全面实行乡村教师全员聘用制度

根据乌兰察布市政府公办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职工全员聘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开展乡村教师全员聘用工作.各旗县市政府要专门成立由教育、编办、人社、财政等部门参与的新一轮乡村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教师聘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聘用方案,确定聘用范围、岗位职责及竞聘的基本条件和标准,进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要加强领导,保证聘用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三)统筹做好聘用未上岗教师的分流工作

各旗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统筹规划,研究制定聘用未上岗人员分流办法,切实做好转岗分流工作.一是对年老有病无法工作的教职工,由本人提出申请,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病退手续.二是对接近退休年龄的男57周岁、女52周岁以上的教师(高级职称的女教师为57周岁以上)由自己提出申请,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行坐休.三是其他聘用未上岗的教师由组织、人社部门负责分流转岗到其他单位工作,接收单位负责对分流教师进行年度考核.病休、坐休和分流转岗人员的乡村教师身份、教师工资待遇和现有职称及聘任不变,人事关系仍由教育部门管理.

(四)做好乡村学校短缺教师的专项招聘工作

1.建立乡村学校教师专项招聘计划.各地在中小学专项事业编制总额内,拿出专门编制设立乡村教师专项招聘计划,招聘乡村学校短缺教师.2016年7月,通过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门为乡村学校招聘283名短缺学科教师.招聘面试工作在市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旗县市区组织实施.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没有完成招聘计划的部分,在市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市教育和相关部门组织进行校园招聘.校园招聘以集宁师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区内师范类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进行招聘.

2.落实自治区“地方免费师范大学定向培养计划”.从2017年到2020年,根据旗县市需求计划,由市教育局统筹,每年统一与50名通过普通高考,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定向培养“一专多能”从事乡村教育的师范生签订合同,学生毕业后,经当地组织试讲和考核合格后,按照合同直接分配到乡村学校任教,旗县教育和编制部门负责落实编制,工资纳入财政统发.“地方免费师范大学定向培养计划”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由市和旗县两级财政按7:3的比例共同承担.

(五)完善乡村学校支教机制

1.推进《乌兰察布市教育局与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友好合作框架协议》的进一步落实.一是全市每年选派5-10名乡村学校校长、副校长到呼和浩特市优质中小学挂职锻炼,挂职时间为半年.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每年从呼市地区中小学后备干部中选派20名优秀教师来我市支教,支教时间为一年.二是按照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和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关于《盟市(高校)优秀退休教师对口支援乡村教育计划协议书》,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每年选派优秀退休教师来我市开展支教活动,建立相当固定的对口支援关系.支教期间,由当地财政每月为支教教师支付生活补贴1500元,并报销交通费.

2.加强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和集宁师院的进一步合作,按照相关协议,内蒙古师范大学和集宁师院每年选派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研究生以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到我市乡村学校进行支教,支教时间一般为连续三个月.支教期间,当地财政每月为支教教师支付生活补贴1500元.支教期满,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考核评定,考核评定意见存入个人档案,并报市教育局备案,乌兰察布市招聘乡村教师,应优先招聘录用在我市乡村学校支教的优秀毕业生.

3.建立完善集宁地区优秀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和旗县城镇在职教师到乡村学校巡回讲课制度.

(六)努力实施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把乡村教师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充分利用“国培计划”,优先选派乡村教师接受远程培训和外出脱产研修.市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旗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加强乡村学校教育信息“三通工程”建设,年底前,率先为全市45所标准化建设的乡村学校教师配齐笔记本电脑,配备率达到100%,全面开通“同频互动课堂”.到2017年底,完成每位乡村教师不少于50学时的最新信息技术能力专项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七)努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1.全面落实《乌兰察布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

一是按照自治区《关于全区苏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苏木乡镇工作补贴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乡村教师补贴政策.二是各地要加快实施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切实解决乡村教师周转宿舍问题,为交流到乡村学校的校长教师提供生活保障.三是实行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倾斜政策,乡村教师评审专业技术资格不再作外语成绩、计算机、发表论文等刚性要求.对于在乡村学校教学一线连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25年,取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且当年年底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3年的紧缺学科优秀教师,可不受学校专业技术岗位数的限制聘用到相应岗位.四是建立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在现行制度框架内,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将符合重特大疾病救助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救助范围,同时要建立乡村学校教师定期体检制度,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

2.对新招聘的应往届本科毕业生,除正常工资以外,工作5年内,每月再增加2000元的绩效工资.

(八)完善乡村教师考核和奖惩机制

1.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考核机制.

2.根据《自治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按照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和10年的不同规定,分别实行国家、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级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3.评选表彰各级各类优秀教师要切实实行向乡村学校倾斜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予以物质奖励.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组织和领导,要细化任务和分工,推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和指导.编制部门要积极配合实施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编制管理制度.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乡村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在人事管理、职称评聘等政策措施方面给予保障.各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工作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定期研究乡村教育工作机制,做到配合密切、信息畅通、合力攻坚.

(二)加强经费保障.各地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资金和投入用在乡村教师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切实用好每一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三)加强督导检查.市政府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和监督.各旗县市区要认真研究政策,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具体工作措施,确保每一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

目前,农村小学生源锐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校办学经费窘迫,教师工作环境艰苦等等问题日益突出。这给学校管理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困难。作为校长如何适应新形势,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下面我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雕琢人格,挖掘教师道德潜能

教师人格是师德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道德力量、意态力量和智慧力量。而道德力量是教师人格完善的基础,教育者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以德正其身,立教先立德。做先生应当先做人,做人就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为人之师,有高尚的人格,就能产生无穷的感召力。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经常性地抓好教师的自身修养。根据教师的思想实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政治学习,结合新观念,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去激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氛围,挖掘教师道德潜能。使奉献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爱岗敬业在学校蔚然成风。

二、强化服务,构筑文明和谐校园

我这里讲的“服务”,主要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校长应变管理为服务。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的需要。一旦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其个性和能力得到释放。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迸发而出。使个人的需要同学校的发展目标越来越近,达到人和学校和谐共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取得“双赢”的效果。其次是指对学生们服务。大家都知道由于“打工经济”的兴起,现时农村主力大军是“六一九九”部队。学生大多是“留守生”、“暂住生”。他们的生活需要、情感需要、安全保护、行为习惯等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交给了我们学校。教师既要教书,更重要的还是育人。学校必须抓住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这个师德的核心。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构筑和谐校园。

三、搭建平台,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现时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容乐观,他们的工作任务重、时间长,包班、跨班复式教学,对开展教研活动有一定难度。但是,没有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也就谈不上学校的发展。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如“教师五项全能”比赛、“教师三功”练兵等等。通过教学练兵和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以人为本,严格制度化管理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管理是“硬”的',艺术管理是“软硬”兼施,才是真管理。“硬”管理的制度规范化,要坚持民主作风,发动全体教师出谋献策。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绝不能校长说了算,要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和拥护。有了严格的制度,还必须注入“情感”,这就是“软”管理。体现执行制度的“弹性”和“柔性”,在不违背制度、原则的基础上,实行“有情操作”。

五、激励创新,形成改革工作氛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创新源于教师的创新。现时的农村小学教师注重传承,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明显滞后。校长要改变现状,鼓励教师勇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努力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实践中求新逐异的典型案例。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通过建立良好的机制和环境,支持创新,激发教师创新欲望,使教师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制订合理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制度,使学校的“能手、人才”脱颖而出。

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划3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一直是我国扶贫脱贫的核心环节,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扶贫工作中十分关注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做出了“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教育,要保持教师队伍稳定,乡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1]等重要论述,促成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研究以教育扶贫相关论述为主要依据,深入重庆多所乡镇小学,就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够为下一阶段重庆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理论基础:教育扶贫重要论述

在有关教育扶贫的相关论述中,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中之重。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产生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2]的想法,从教育观念上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2012年,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3],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教育扶贫方法论着重提出。2014年在给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说到,“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4],勉励乡村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承担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5],无论从认识论上还是方法论上,都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与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2018)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之于国家振兴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6]等意见,将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待遇等问题作为均衡教育发展、振兴乡村的重要举措,大力推广实施。2019年4月,亲赴重庆考察“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专门询问了乡村教师工资状况,重申强化乡村教师地位待遇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显示出对于重庆乡村教师队伍的关注与期望。

二、成效与问题:重庆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在重庆市人民政府不断推行教育精准扶贫、全力实施《意见》的前提之下,重庆市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在“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7]等实施意见下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但仍存在着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一)教师队伍结构。在教育扶贫过程中,重庆深入实施“特岗计划”,推进地方师范公费生教育,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仅2018年通过“特岗计划”进入乡村小学任教人数就达548人,2019年计划招聘乡村小学教师331人,学历基本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不仅扩充了乡村小学教师编制总量,还提升了教师学历层次。以重庆市巫溪县XX镇XX小学为例,该校近三年来通过点招、“特岗计划”等途径招聘本科学历教师5名,以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背景为主,令该校本科学历教师比例由原来的20%提升到了34%,解决了该校音体美教师配额不足的问题,优化了该校教师队伍学历、学科结构。同时,在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向乡村小学倾斜的前提之下,该校教师职称比例一级、二级教师总数趋于合理。但是,在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学历、学科、职称结构趋于合理的现状之下,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首先是高级职称教师总数偏少,高层次人才引进缺失。这与乡村小学人才吸引力过弱存在着重要关联。其次是教师年龄、职称不均衡的问题。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XX小学为例,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教龄20年以上)的教师占35%左右,高级职称教师主要集中于45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却主要集中于40岁以下。过于老龄化的教师年龄结构可能会导致年轻教师职称评聘难度大、教师退休后出现大量岗位缺口等关键性问题。再次是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也就是乡村小学教师现实需求数量大于教师编制数量的问题。在走访的近一半乡村小学中,“超编”似乎成为很常见的现象,乡村小学教师岗位编制有限,已有多年未公开招聘新教师,但是现有教师数量(生师比低、教师流转、二胎政策的开放等原因)却不足以承担现有教学任务,存在着教学任务重、代课老师多等现象。(二)教师获得感、安全感。地位与待遇的提高是乡村教师“下得来”“留得住”的关键。在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的前提下,乡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有了显著提高,年收入人均增长15%左右;周转宿舍的建设以及相应的岗位生活补助也解决了乡村教师住宿难、上班远的问题。与此同时,乡村小学的教学环境正一步步得到改善,新的教学楼取代了过去的土坯房、信息化教学设备代替了破旧的小黑板,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实施正一步步缩小与城区小学硬件条件的差距,为乡村小学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工作与教育环境,提升了工作安全感与获得感。但是,乡村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依然令人担忧。首先,相较于重庆市公布的2019年城镇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6559元/年、7213元/月)以及当下昂贵的家庭消费成本来讲,乡村小学教师年收入依然较低,不成为其吸引人才的优势。其次,乡村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乡村小学教师在面对多为留守儿童的乡村学生时,不仅要“教好”,还要“管好”。65%以上教师每周课时量为12~15课时外,还要兼任班主任、晚自习、心理疏导等工作,工作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此外,在与职称挂钩的绩效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之外,是对于乡村教师基本“无差别”的补贴,令工作能力、工作量与待遇关联性削弱,无形之中降低了乡村教师的学习意识、竞争意识,不利于教师主动成长、积极探索,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三)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乡村小学长期是我国语言文字推广的“重灾区”,教师书写不规范、使用方言教学是突出问题,因此,2018年初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三部门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调语言文字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在随访中,“讲礼仪”“说普通话”成为乡村小学生的真实写照,侧面反映了教师在礼仪、语言教育上的良好效果。多所小学还结合地域特色开展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第二课堂”,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XX小学结合当地的多民族居住的地理与文化环境开展校本“武术”“劳作”课程,体现了乡村教师建构校本课程的能力,反映了乡村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能力的稳步发展。即便如此,在与城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对比中,基于现代化的成熟教学手段、便利的职后培训体系、学生素质等因素的差异,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如信息化教学技能、创新教育思想等方面依然滞后。(四)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调研中,几乎所有小学都将“思想政治学习”作为教师的必修课程,集中组织开展学习,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扎实学识”[8]等几个维度对乡村小学校长、教师、学生进行调研,发现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效果良好,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职业认同度高、农村扎根意识淡薄。当乡村教师不仅要有职业能力还要有扎根情怀。在关于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与规划的调查中,69%的教师表示“较喜爱教师职业,把教师作为最主要的职业取向”,仅7%的教师表示“谈不上喜欢,当老师仅谋生”,可以看出乡村教师对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高;但依然有51%以上的教师表示出对于“乡村教师”身份的怀疑,将“争取进入城区小学”作为自己下一步的职业规划,显示出乡村小学教师扎根农村的意识淡薄,也体现出在城乡小学及社会环境的对比之下,乡村小学吸引人才的劣势地位。二是教师职业道德感强烈、教育方法相对陈旧。乡村教师工作任务较重、待遇收入不存在绝对优势,但是对于学生教育与教学却兢兢业业。67%以上的乡村教师表示曾“无偿替学生补课”,尤其是担任小学语文、数学科目的教师经常性地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答疑,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出学校基本工作量,而这些都是因为“自愿、学生有需求”,体现出“乐于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但是在繁杂的工作中,乡村教师不断学习、更新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意识仍比较淡薄,往往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等。

三、发展路径:重庆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不仅要从源头上提升乡村教师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质量,疏通乡村教师职后专业发展路径,更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增强乡村教育人才吸引力,建立乡村教师荣誉感与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抓住地方教育扶贫的“软肋”,才能够啃下这块“硬骨头”。

(一)抓源头:提升师范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尤其是乡村基础教育是一块硬骨头。要啃掉这块硬骨头,必须从源头抓起,大力提高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办学水平。

1.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针对乡村小学教师在实践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管理、多学科通识知识、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实际工作需求,师范院校与高校师范教育专业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设定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规格,构建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实践和理论深度融合的乡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环节,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出“上得了讲台、讲得了课”,既“教得好”又“管得好”的乡村小学教师。

2.对口扶贫、定向培养启动区县政府、教育部门、地方师范院校联合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从生源地定向为乡村小学培养、输送优秀的青年教师资源,解决乡村小学师资不足问题,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3.加强师范生就业引导乡村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职业楷模,但是师范生在毕业择业时往往对乡村小学“望而却步”,其中部分原因来自对个人职业选择与使命担当认识不到位。因此,可在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开展最美乡村教师的宣传,组织学生赴乡村小学“顶岗支教”,使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走近“乡村教师”,了解“乡村教师”,理解“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教师”。

(二)通路径:建立多层次教师准入机制。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结构性缺编,要建立多层次的教师准入机制,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加大统筹调控力度,使师资资源按需合理流动。

1.创新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编制努力盘活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编制,针对乡村小学急需学科教师以及因突发疾病、二孩等因素造成的教师队伍临时空缺,设置一定比例的灵活编制。此外,针对乡村小学中留守儿童较多的现实,各地教育部门在配置乡村小学教师编制时,应充分考虑为乡村小学配备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教师以及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教师,保障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心理健康。

2.多层次引入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借助“特岗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小学就业,激活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竞争力,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优化乡村小学教师队伍,提高乡村小学教学质量。深入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充分利用退休教师优势资源,通过讲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听评课、公开课、专题研讨教研等方式促进本校青年教师成长,补充乡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短板,提高乡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3.推动城乡流转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通过教师的县管校聘、教师间的交流、校长的调动交流等实现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向乡村师资薄弱学校流动,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

(三)重保障:提升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要让年轻教师“下得来、留得住”,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应该从保障生活、提高待遇、促进发展等方面着手,真正实现“让乡村教师成为一个全社会都羡慕的职业”。

1.合理提高乡村小学教师待遇合理提高乡村小学教师待遇,令乡村小学教师待遇不低于城区小学,提升乡村小学人才吸引力。实行有弹性的绩效工资方案,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健全福利保障机制,如完善职工周转宿舍配套设施、扩大乡村教师工作补贴覆盖面、实行连续从教奖励、定期体检制度等,从经济上缓解乡村教师的生活压力,从保障生存需要的层面留住乡村小学教师,增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2.畅通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通道阻碍乡村小学教师发展的两大难题是职称评聘和职业培训。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及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称评聘和获取职业培训的机会。“严格实行评聘结合,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聘和岗位聘用,健全教育事业单位聘用考核机制,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工作活力。”加大乡村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力度,优化培训资源,针对乡村小学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培训,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加大市级培训、省级培训向乡村教学教师队伍的投放力度和投放频率,扩大乡村教师接受高级别培训的范围,不断更新乡村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着力提升乡村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3.推动城乡小学之间资源共享、共赢互助利用“互联网+”建立乡村小学和城区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借助慕课、微课、精品在线课程等线上教育资源,激活传统的课堂教学,促进优质教学资源进入乡村小学课堂,提升乡村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城乡教师共同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及时解决乡村小学教师在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乡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从而达到促进教育公平、合作共赢的目的。(四)润师德:师德师风常抓不懈。建设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

1.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带头引领作用发挥党员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培养机制,通过“双骨干”引领全体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将师德师风的涵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学习继续发扬乡村小学教师的优良工作作风,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尊重少年儿童人格尊严,以身作则,真正成为能够引领少年儿童进步的精神楷模。

3.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名录与口述史资源库从社会和学校的层面关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乡村教师的时展道路与精神传承,弘扬尊师重教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振师道尊严,营造高尚师德师风的良好氛围,全方位浸润乡村教师师德养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185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