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参考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78610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参考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列举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同学们,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用什么来付款?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二、认识人民币: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每5套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3、出示其它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认。

4、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呀,请你们按规律分一分。

5、请看到书上的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的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换钱游戏:进行简装的计算:

四、实践活动:

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下面同学们通过活动,看能不能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1、老师手中的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

2、这个玩具1元1角钱,有几种付钱的方式?(四人小组讨论)。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呀,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50页。

教学目标: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模拟人民币,挂图,物品。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按质地分办哪两类?

1元=()角1角=()分。

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讲授新课。

1、老师拿了14个1角的硬币去买书,你们觉得这样方便吗?谁能帮我想一个好办法?

(换钱)怎么换?小组讨论。

可以用10个一角去换1张1元,2个1角换一张2角。原来12角=1元2角。

请学生填空:3元8角=()角26角=()元()角。

你是怎么想的?

2、同桌利用学具互换人民币。

3、黄老师在商场中看到了价格牌上是这样写的:笔记本元(问这元是多少呢?)。

4、看其它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本子元5角。

墨水元35元。

书包元7元8角。

尺子元3元。

彩色笔元1元2角。

5、如果我要买一本本子和一把尺子,你们会计算吗?

如果我用10元去买一瓶墨水,该找回我多少钱?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板书)。

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利用学具来进行买东西的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第二篇】

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13个二类生字,会写7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

一、导入。

在宋代有一个人叫范成大,与尤、杨万里、陆游合称“四大家”。他很有才气,多次做官,他常常写一些描写农村风俗的诗。一年夏天,恰好是江南一带农忙的时候,他来到了江南,看到了金黄的梅子和肥肥的杏子都成熟了,小麦也到了扬花授粉的阶段,油菜花多数都已经谢了,可是却不见人影,原来人们在大忙的季节里,都下田地去了,只有蜻蜓蝴蝶飞过。看到了此情此景,诗人范成大写下了《夏日》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新授。

(一)读诗、赏诗,感悟诗意。

1、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学生感悟古诗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诗中的意思。汇报。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重点讲肥、稀、惟、蛱、篱。

3、巩固复习二类字。

猜字游戏完成。

三、朗读、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背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类生字的认读及其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

2。复习二类生字(卡片)。

二、学习一类生字。

梅:形声字,可用拆字法识记。木﹢每=梅。

1、梅,落叶乔木,初春开花,有白、红等颜色,分五瓣,香味很浓。果实味酸。2、梅花。3、梅的果实,本课取此意。

杏:会意字,指一种果子,即杏子。杏子是一种果树,所以用“木”表形,杏子可以吃,也可以入药,所以木下加个“口”。

肥:会意字。从肉,从巴。肉作偏旁变写为月。本义指胖,左“月”是肉的变写,右“巴”像一低头坐睡的人形。可灵活识记为:懒人整天吃了就低头坐着打瞌睡,所以肉很肥。引申为土地富饶、肥沃。

字谜:月儿长尾巴,胖得像猪娃;庄稼一枝花,全靠他当家。

麦:字谜“春夏交替”。“下面折文脚,上面王出头;此物获丰收,餐餐吃馒头”

采:爪字头儿。

菜:字谜:采草而非草,每餐离不了。

一种植物(草字头)是每天都要去“采”摘的,这当然是“菜”了。比较踩、睬、菜、彩:

采加三撇有色彩,有目可以不理睬;

若是足来用脚踩,加上草头就是菜。

无:字谜“天脚下拐弯”

三、练习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古诗,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复习一、二类生字。

二、处理课后练习。

1、连一连。

2、读一读。先读一读,再写一写。

3、写一写。先读后写。

4、说一说,你还知道那些是意思相反的字针对学生反义词的训练。

5、背一背作为知识的积累,初晓诗中大意,背诵全诗。

三、作业。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的: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2、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电脑上出示42页认识6和7的主题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上有些什么?

2、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多少桌子、椅子。学生报得数。

3、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

4、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先数已经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

5、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新授。

1、认识6和7。

你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新。

朋友6和7,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

2、你能拿出表示6的学具吗?你能用它们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吗?

(生拿学具,师出示点子图或其他磁性教具,生动手摆,师选有创意的表扬,展示)。

你知道6是怎么来的吗?5的后面又该是数字几呢?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5拨上1是6。

6的后面再加1个,又是多少?计数器演示。你能拿出表示4的学具吗?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3、比较大小,前面我们认识了5,今天又认识了6和7,那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5和6比谁多谁少?6和7比呢?你还能看出谁比谁少?6比7小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4、基序数意义。

(1)你能从小到大数到7吗?从7开始从大到小数到1呢?(2)观察43页金鱼。

三、练习。

四、6和7的写法。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第四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2.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cd。

教学过程。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第五篇】

“跟、最”:左下角的提要写规范。 谁:左中右结构要把握好。 “阳”字的左耳旁横撇弯钩写得高、小,竖为“垂露”。 “那”“都”的右耳旁横撇弯钩要写得低、大,竖为“悬针”。 “点”“照”的四点底:四个点的方向不一样,第一点由右往左下点,其他三点由左往右下方点。 最:最后一笔是捺。找:右边的第一笔是横。

引导学生自己到生活中收集有关的'数量词)

一杆秤 一艘船 一双手 一口缸 一个瓶子 一件事

量(力量) 园(公园) 为(因为) 活(生活)

最( 最高) 因(因为) 办(办公) 话(说话)

别(别人) 那(那里) 在( 在家) 象(大象)

到(到处) 哪(哪儿) 再(再见) 像(画像)

做(做工) 作(作业)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 j (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 t ( ) u( ) v( ) w( ) x( ) y( ) z ( )

金黄的落叶 闷热的天气 多彩的季节 清澈的泉水 高大的树木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第六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小黑板。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大家猜一个谜语,看谁最聪明。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雨)。

2、和老师一起写“雨”,你能帮“雨”找找好朋友吗?

3、板书:雨点。今天我们就要和小雨点一起作一次有趣的旅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卡片(小小火车谁来开)。

(2)词卡(小小老师在哪里)。

3、学生再次读课文,思考:你和小雨点落到了哪些地方?(板书: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三)精读课文,观察图画。

1、你和小雨点最想去哪个地方,就去读那一句话。

2、交流:

(1)贴图,看,这就是池塘。

(2)雨点宝宝轻轻地落下来,它在池塘里干什么呢?(板书:睡觉)。

(3)小雨点为什么一到池塘就睡觉了?

(5)小雨点睡的好香啊,我们不要吵醒它,轻轻地读好吗?

(1)贴图,小溪和池塘有什么不同吗?

(2)雨点宝宝落进小溪里还在舒服地睡觉吗?(板书:散步)。

(3)你散过步吗?了、上来试试,感觉怎么样?

(4)为什么小雨点来到小溪里就散步了呢?

(5)是啊,溪水缓缓地流着,小雨点就跟着小溪水一块儿散步呢,你看它多悠闲自在啊!

(6)指导朗读。

(1)贴图,江河与小溪又有什么不同呢?

(2)雨点宝宝来到江河里,又有什么活动呢?(板书:奔跑)。

(3)奔跑与散步有什么不同吗?

(4)你能读一读让大家感觉小雨点是在江河里奔跑吗?

(1)贴图,这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无边无际,小雨点落进大海中,又在忙碌些什么呢?(板书:跳跃)。

(2)你能做一下跳跃的动作吗?

(3)小雨点为什么会在大海中跳跃呢?

(4)你能读出这种跳跃的感觉来吗?

小结:今天我们也跟着小雨点作了一次愉快的旅行,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喜欢就读好它。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加动作读)。

(四)课后拓展。

1、教师:小朋友们,小小雨点还会落到哪些地方?在那里干些什么呢?

(出示小黑板)。

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____________________。

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____________________。

雨点落在屋顶上,在屋顶上____________________。

雨点落在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小雨点不仅活泼可爱,还是人类的好朋友呢,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的大自然才变得如此的万紫千红,请看(出示春景图)。

(出示小黑板)。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____________________。

雨点落在树梢上,染绿了____________________。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____________________。

雨点落进池塘里,唤醒了____________________。

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第七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的时间。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3、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从小培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认识钟面及整时。

教具准备:钟面模型、学生学具钟面、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那么,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生1:我喜欢美洋洋,因为它可爱。

生2:我喜欢灰太狼,因为他永不放弃。

生3:我喜欢喜洋洋,因为它机智勇敢。

师: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像美洋洋那样可爱、美丽,在学习中像喜洋洋那样聪明、机智、善于动脑。这节课让我们看看谁更像喜洋洋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像灰太狼永不放弃。好!上课!(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一)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分享的“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参考8篇】”,请你们猜猜它是谁?师说谜语:(有个好朋友……)。

师:谁猜到了?(生可能说:闹钟)。

1、师:闹钟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想)好,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形形色色不同的钟表)。

2、师:像这样挂在墙上的钟叫挂钟,像这样的叫电子表。

3、师:要想和这些钟表交朋友,了解钟表的秘密,首先要学会认识钟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结构。

1、师:请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

(1)仔细观察两根指针: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会说分针长,时针短)。

(2)钟面上还有什么?(有12个数)一起按顺序数一数这些数字朋友。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请指着钟表学具和同桌说说:哪根针是分针,哪根针是时针?有什么区别?开始吧。

3、介绍顺时针。

师:分针、时针都是顺着箭头方向不停地旋转。把它称为顺时针转动。

(二)教学整时。

师过度:同学们,你们认识时间吗?(生:认识)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那么现在我们就试着认一认时间。

生说:这是早上7点,妈妈在叫孩子起床。

师:你从哪看出是7点?7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语是7时,谁会说7时?(指名学生说)。

师:谁能说说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生答:……)。

师: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好孩子。

师说明: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就是7时。谁能像老师这样说。(指名学生说)。

2、板书7时,这是整时的第一种表示方法叫中文表示法。第二种是电子计时法.1个数字加上冒号再写两0,7时也可以写作7:00。

3、请同学们再用刚才的方法,说一说下面3个钟面上的时间。

生说时间(……)。

师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谁能像老师这样说。(指名小组说)。

师: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这就是认识钟面整时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一)、学习拨钟表。

师: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是拨钟小能手。

1、师:请同学们分小组按我说的时间在钟表上拨出来。

(1)第一组请拨3时。

(2)第二组请拨6时。

(3)第三组请拨8时。

(4)第四组请拨9时。

过渡:刚才同学们把时间拔得又快又准,真是太棒了!

2、介绍“快几时了”、“几时过一点儿”

教师明确:像这样分针快指向12,时针指向8,我们把它叫做快8时了,请同学们读“快8时了”;像这样分针超过12一点儿,时针指向8,我们把它叫做8时过一点儿,请同学们读“8时过一点儿”。

3、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位好朋友--小明,你们欢迎他吗?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85页,让我们走进小明的生活,看一看他的一天什么时间在做什么?(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说“小明几时在做什么”小明几时在做什么。)。

4、请你快速写出图上的时间。(生在书上写,师巡视指导2种写法,每组选代表展示书写时间)。

(1)汇报出示:(先出示电子表表示法,再出示中文表示法,两种方法都可以)。

(2)特殊钟面12时,6时。

提问:12时为什么只有一根针,是表坏了吗?(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重合在一起,就只能看到一根指针)。

师:6时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两根指针在一条直线上)。

师小结:6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12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重合。

(4)小明9时在做什么?9时出现了两次,为什么做的事完全不同?(原来一天时针要转两圈,有上午的9时,经过中午、下午,又有了晚上的9时。因此,有时为了准确表达时刻前面还会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表示时间词语。)。

师:那就表扬自己一下吧。

(三)第三关:找朋友。(出示课件)。

1、第一关:找朋友,连一连。

2、第二关:说出此时钟面上的时间,再说说过1小时是几时?

3、第三关:找规律。

四、统计夺红旗结果。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的快乐吗?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总结本课知识点)。

一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第八篇】

1、通过游戏,感受上下这一空间方位。

2、通过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会用“上下”进行简单的描述。

4、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5、能积极思考,提高认识上下能力。

1、猴子图片一个,一座大山,一棵大树,桃子若干。

2、各种小动物若干。(如:小鹿、小熊、小猫等。)。

3、准备游戏时用的伞、床、桌子、椅子、蘑菇桌等物品。

1、以小猴找食物,导入活动。

瞧!是谁呀?(小猴子)小猴子肚子饿的咕咕叫,多想找些吃的来掂掂肚子呀!他走呀走,找呀找,看!他走到了什么地方?(小猴走到了山下面,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让我爬上山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小猴现在又在什么地方了呀?(小猴到了山的上面。)让我看看前面有没有什么好吃的?(有棵树,树上有桃子。)小猴要去摘桃子,先要干什么?(小猴先要走到山的下面。)(小猴再走到大树的下面。)桃子在哪儿呀?小猴能摘到桃子了吗?(不能)怎么办呢?(小猴子爬呀爬,爬到树上)摘个桃子吃饱了,咕噜咕噜滑下树。

2、引导幼儿找出各种小动物所处的位置。

(1)小猴子吃饱了,找来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他们要和我们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小朋友让我们赶快闭上眼,让小动物藏起来吧!

(2)小朋友,小动物都藏好了,我们快来找找看他们都藏在什么地方呀?(请每一位幼儿说一说,能说出谁藏在什么的上面,谁藏在什么的下面。并请他把小动物找出来。)。

3、幼儿参与活动,一同进行捉迷藏的游戏。

(1)小朋友真能干,小动物藏的这么好也都被你们找到了,你们的本领真大,这回我们也来藏起来,让小猴子来找找我们,好吗?小朋友在藏的时候要记住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那让我们赶快找个地方藏好,一声不响,一动不动,让小猴子找不到。(教师扮做小猴子,“小朋友,你们都藏好了吗?我要来找了?”)。

(2)小猴子找小朋友,“咦,怎么一个小朋友都找不到了,他们都藏到哪去了呢?我实在找不到你们,你们还是出来吧!”

你们刚才藏的这么好,谁来告诉我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引导幼儿说出上下方位。)。

4、结束活动:

孩子们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所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中的“上下”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孩子们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37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