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建议范例【优秀4篇】
【导言】此例“人才培养建议范例【优秀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才培养建议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好进人关
把“人才强队”作为地勘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各级领导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地勘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单位总体工作之中,把人才强队战略作为加快地勘事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把有限的编制用来招收主专业的人才。每年都要少量连续的从不同的学院招收学生,保持人才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二、培训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当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的层次会随之提高。在物质利益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与物质奖励相比,大家更愿意选择参加一定量培训的形式来作为应得的奖励,提高自身的含金量,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培训已成为最大的奖励。
第一我们要将培训本身作为激励职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职工“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单位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而且在单位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
第二要改变过去重学历培训轻技能培训的旧观念,近几年毕业的学生并不缺少学校的专业知识,最缺的应该是实践和新的方法手段,特别地质专业人才最需要的是野外的实践经验,这需要大量工作的积累和师傅的引导,因此我们每年都到二级单位了解职工工作中有什么技术、技能上的需求?是否有新技术新方法需要推广?是否有新的规范要学习?如果是普遍性的就汇同人事、工会、总工办三家在职工集中的雨季举办培训班,这种培训班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新来的学生提高技能特别有效,而且最廉价。个别性问题就单独为他们请师傅,或外派培训。
第三要把学历培训做为一种奖励,那些对单位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技术骨干需要加强科研能力提升,此时送他们参加学历培训就等于从实践又回到理论,会更有实效。
第四要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在单位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希望尽早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单位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发挥所长,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机制,建立一套严谨而又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一是创新选拔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二是创新分配机制,完善分配激励制度。地勘单位要逐步建立起符合地勘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向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薪酬制度,同时要不断深化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各类人才的价值。三是大力推进地勘文化建设,重视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精神,永葆地勘单位“三荣”精神,最终做到用先进的文化凝聚人才,用真挚的情谊感动人才,用良好的待遇吸引人才。
四、优化育才环境,敢于启用青年人才,加快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步伐
目前,我们院员工较多,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青年职工偏多,工程师、高工人员较少,如果仍沿用原来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的聘任制度,显然不太合适。近几年,在启用青年同志,担当专业负责、技术负责方面,院里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了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快青年人才培养进程,尚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工龄、职称等条件的束缚,按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大胆启用青年技术干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方针,在科研和生产工作中,让更多的年青人唱主角,挑重担。
在基层配备选拔过程中,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摆在优先位置,尤其是在各专业负责人、现场设代等岗位上,由青年同志担任,充分发挥青年同志在基层管理岗位上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初生牛犊的精神,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施展才干,实现报负。无疑,这既加快了青年人才的成长步伐,也符合院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
人才培养建议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人才市场;供需;分析;预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79-02
重庆“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要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左右,达到1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0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0亿元,建成西部地区现代产业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一宏伟目标的顺利实施,需要各种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了更好地了解重庆市人才供求发展状况,推动重庆人才资源的科学发展和合理配置,本文基于2009~2011年三年重庆市各行业职位需求以及人才供应的相关数据,对重庆人才供求的现状以及需求预测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初步的建议。
一、重庆人才供需现状
重庆直辖以来,随着农业规模化的发展,第一产业人数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第三产业受到市政府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关政策的激励,已经成为就业吸纳能力最大的产业。2011年,重庆市一、二、三产业各个季度需求比较稳定,合计年度需求比重分别为%、%、%(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人才需求占人才总需求的较大比重,对提高重庆市的就业率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各行业需求情况看,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教育、国际组织、金融业的用工需求量最大,位居前十位,上述十个行业劳动力需求占需求总量的%。根据人力资源市场调查资料,需求大于求职缺口人数最多的五个职业分别为:电子元件制造工、裁剪缝纫人员、推销展销人员、机械冷加工工、部门经理及管理人员。以2011年为例,其中电子元件制造工需求37926人,求职7274人,缺口30711人,求职人倍率;裁剪裁缝人员需求21529人,求职2817人,缺口14265人,求职人倍率,成为需求大于求职最不平衡的两个职业。2009~2011年三年大学生供需情况分析表明,与2010年相比,2011年重庆市就业人数基数明显增加,高中、高职(大专)的供需比较稳定,但本科生所占比例变化却不大(见表2)。初步访谈表明,许多企业认为部分学历较高的毕业生不能安心地去一线工作,造成了工作能力及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相反,一些学历较低的应聘者,非常珍惜工作机会,愿意吃苦耐劳,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培训后,基本能弥补学历方面的缺陷。还有一些企业认为本科生流动性比较大,往往在某个企业获得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后跳槽去其他单位。而职高、技校生工作情况相对更稳定。
从重庆人才市场档案分析的情况来看,2011年需求量前十名的专业有:市场营销、机械制造、建筑地产、IT行业、金融、广告策划、教育培训、医药卫生、生产管理、旅游管理类。其中,市场营销专业仍位居各类专业人才需求之首,供需比例较稳定,大体在∶1~之间。重庆历来工业经济基础雄厚,近些年大量大型工业逐渐复苏,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合资企业,因而对精通现代机械设计与管理的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随着房价持续的上涨,建筑房地产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尤其是中高级技术和管理岗位,甚至出现此类岗位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重庆市人才需求预测与建议
从2011年数据看,重庆工业销售值从5年前的3000多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万亿元,预计今后5年会到万亿元。政府在近几年大力引进了MDI项目、笔记本电脑基地、“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等若干项目,因此工业组织对于中高级技术和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持续增长。目前重庆市提出未来城市的发展将形成大都市、大城市、县城、小城镇等组成的城市连绵带,大量的城市规划、设计、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将成为未来重庆城市化紧缺人才的需求。随着重庆城乡统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金融业的发展,围绕城乡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将需要大量规划、环保、建设、管理、策划以及金融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十二五”规划,重庆市要建成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人才需求紧迫,包括通信制造业、高性能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环保工程、风电装备及系统设计、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从2011年重庆市人才供需现状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具有现代企业经营意识和管理能力、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方向、擅长市场运作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具有较强创新开发和应用研究能力、把握国际国内技术发展动态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重庆市人才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会稳步增长,熟悉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通晓外语的高级国际经贸人才、物流配送与管理人才、商品和服务市场的营销精英、信息网络高层次管理人、房地产评估与营销、物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仍将有较大需求。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应当是今后重庆中高层人才培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而言,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实践锻炼,这些模式都是今后值得好好研究的内容。从人才市场的角度而言,坚持以市场机制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推动人才市场向信息网络型发展。从政府组织的角度而言,政府应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充分运用政策、法律和组织手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使人才工作更好地适应重庆总体战略目标以及“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更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罗洪铁。重庆市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发展战略体系研究[J].探索,2009,(2):88-91.
人才培养建议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流通业;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32-03
完善和加快培养现代流通业人才,推进现代流通业发展,有利于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基本评价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近年来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形成了由多种培训主体、多种培训渠道,以及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类型多种模式构成的的社会化立体式流通人才培训体系。但是在人才培养中仍然要面对以下问题。
(一)现代流通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现代流通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熟悉计划经济和计划管理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并且懂得现代流通企业管理的人才少,现代流通业人才资源知识结构矛盾突出;擅长传统批零业务的人才多,擅长期货交易等创新业务的人才少,现代流通业人才资源能力素质结构矛盾突出;具有传统长线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多,具有新兴高新技术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少,现代流通业人才资源专业结构矛盾突出;中初级低学历人才多,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少,人才资源学历结构矛盾突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外资企业人才多,国有企业人才少,人才资源职业结构矛盾突出。总之,现代流通业人才队伍总体能力和水平与流通业大发展的差距巨大。
(二)各地现代流通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尚不能适应发展带来的新需求
主要表现为:一是流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还不健全。有的行业协会虽与政府机构脱了钩,但官办色彩仍然较浓,已经成立的一些行业协会也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其今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政府的扶持。二是从总体上看,各种流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十分有限。
(三)现代流通业人才的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1.教育和培训市场鱼龙混杂
由于培训市场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不高,加之培训业的快速发展和业内巨额利润,导致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资质、授课能力、研发、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在教育培训市场中,无研发能力、无自有课程、无固定师资、无教材的培训机构不少,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粗制滥造、教材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还有培训机构夸大培训师的资历和能力。更有甚者,一些培训机构对受训人员虚假宣传,骗取受训人员培训费,造成受训人员上当受骗,给社会培训机构造成了强烈的负面印象。
2.流通企业人才内部培训相对滞后
流通行业企业在对其自身员工的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内容、方式等与企业外部社会机构培训大同小异,停留在一些操作性和概念性的层面,没有结合现代流通业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培养紧缺缺的人才,行动较为盲目。在着眼于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前瞻性、国际化视野培养人才方面也非常滞后。
3.学历教育的培养方式与实战结合不够
大专院校开设了不少流通类专业,以培养中高级管理和运营人才。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现实理论功底相对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很容易理论脱离实际。此外,高校现代流通业专业开设的还不多,不仅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有限,而且培养周期长,加之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一段实习和适应学习的过程,很难满足现代流通业对专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4.执业资格认证模式尚未普及
这种方式是一种较为现实理想的培养模式,受训人员和用人单位都能广泛接受,但目前在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中这类培养模式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大面积推广普及,影响力不大。
二、完善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流通人才培训体系
对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而言,要统筹兼顾、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同时发挥两个渠道的功能,力争又快又好地为现代流通业大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1.学历教育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强化学历教育。一是要面对实际、面向未来发展需求,梳理目前高校的专业和院系设置情况,力争多开设流通类专业和院系。在师资和教学设备有保障的前提下,引进教学和科研人才,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为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奠定人力资源基础。二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加大流通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大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为实现现代流通业国际化、上层次多培养专业人才、多输送有生力量。三是明确并强化高校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实际和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现代技术方法与手段,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高科技手段,开展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现代流通业工作,能够从事企业生产运营与综合管理的、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四是明确分工和侧重点,对高职教育合理定位。高职教育要与大学学历教育区分开来,应更加强调基层操作层次的实用人才。要培养面向流通企业生产运营第一线的技师、服务员等基层熟练和高层次员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突破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障碍,培养的高水平一线操作人才要体现职业化、实用性的特点,要保证毕业学生进入流通企业就能直接在普通岗位和关键岗位熟练操作,力争使优秀高职毕业生毕业即成为技术能手和操作骨干。
2.非学历教育
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和培训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一是大力支持各种有资质的机构开展中短期培训班,倡导培训主体多元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现代流通业人才、信息资源,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流通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中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现代流通业人才。行业协会和大中型企业对各自领域非常熟悉,应尽可能多举办中短期的培训班,缺什么、补什么。行业协会可以与政府机构合作,开展业内的岗位资格认证培训班,迅速补充实际运作中的短缺人才,社会机构也可根据自身所长和企业要求,定点定向为行业和企业在职员工开展中短期职业技术类培训。二是提倡非学历教育内容多元化。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班,应根据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补充企业工作所需知识的同时,增加像外语、计算机、国际贸易等新知识。
(二)加强行业协会对现代流通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各类行业协会和商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行规行约等富有特色的方式,开展行之有效的行业人才培训。一是推动会员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倡导内部培训。结合建立企业自身发展,推动企业内部职工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为职工创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环境。鼓励会员企业通过推行企业内部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开展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强化岗位培训、以及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培养和形成一批技术骨干队伍。二是积极开拓人才培养途径,多渠道培训行业人才。建议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沟通,合作培养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物流专业的本专科人才;对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与开办MBA的高等院校合作,在系统学位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开办流通行业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班,进一步提升其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三是加强与境外商会、行业协会与在华大型流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为我所用的现代流通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四是行业协会应加强对各种职业考试的审查、考核、认证,严防不法分子假冒培训机构非法牟利,确保行业培训所长的健康有序运行。
(三) 整合产学研资源培养各级各类流通人才
1.高中基层现代流通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模式
要从企业实际出发,采用差异化的途径培养现代流通业中高层管理人才。 对于中小型流通企业,由于培训资金实力有限,中高层人才培训以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为主。建议多参加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的中短期培训班,多参加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内部交流会。对于大型流通企业来说,企业资金实力相对较强,但是中高层管理人才数量比较多,培训课程和内容比较复杂,建议将中高层人才分类培训。可以分类分批送入高等院校的流通类专业培训班,开展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全脱产培训;可以与国外同行同业机构和培训机构合作,出国深造培训;可以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或行业领袖级企业家定期来公司安排讲座授课;信息条件和资源允许的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国内网上远程授课来安排培训。
建议以企业内训、业务外包的途径开展基层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内训机构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年度目标,制订企业年度、季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安排设计针对不同岗位的培训课程,并且通过培训把企业总体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双赢。对于一些中小型流通企业,还可以根据其培训目标、培训成本比较,将内部员工的人才培训外包给企业外部机构。
2.特殊现代流通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模式
应建立政府指导下产学研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流通企业各尽所长,联合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校企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应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在大型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校企联合为博士后开展游击创造条件。应重视发挥校企协同效应,在实践中不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
(四) 创新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模式
1.在教学内容方面
第一是强化对现代流通业人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活跃的灵感,善于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够形成出超常规的成果。要鼓励受训人员突破传统的的商贸流通观念和管理方法的限制和束缚,按照市场与业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新探求和实验,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创新。第二是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流通类专业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课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教学总课时的1/3。在实践环节要强调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第三是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条件。鼓励开展实验和情景模拟教学,比如建立证券投资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超市零售实训室等教学实训基地。第四是推进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模式鼓励教师与学生自主创业,它既能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流通专业与市场的结合程度,又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与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等。
2.在师资队伍方面
一是加强对现行教师队伍的实践培训,增加现代流通业教师的实战背景。国外的大学教授许多具备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进入高校后这种从商的背景就是宝贵的教学财富,也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鼓励教师以专家顾问的角色与企业挂钩,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使教师在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论以教育培养学生。二是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引进政府和企业家在师资中所占比例。吸纳政府部门的专家型官员,大型流通企业的中高层负责人,以及咨询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实战型高水平讲师队伍。
3.在教材方面
除了使用现行国内外优秀教材外,还可以按不同职业分类,由产学研多方专家编写实用培训类专门教材。比如贴近行业,贴近企业发展的需要的美容美发店管理教材、网吧管理实用教材等等。还可以根据省级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发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岗位认证类教材、职业培训案例教材。
(五)关注现代流通业人才国际化战略
1.整合国际和国内资源,培养现代流通业人才
首先,整合现有高校资源,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实现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高校应在对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通过大规模中外联合办学,积极引进国外教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管理政策,学习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标准和培养规范,借鉴国外高校的成熟经验,提出一套适合商贸流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使学生接受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共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其次,选拔优秀高层管理人才出国培训或到国外名牌大学深造。每年在现代流通业内部,针对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行业,选拔一批年龄适中,有培养潜力的优秀的现代流通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境外考察、研修,提升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最后,积极开展地方商会和零售企业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经验交流、相互学习,提升商贸管理能力。
2.引进国际现代流通业人才
坚持唯才是举,建设开放型的国际国内人才选调机制,在国际和国内范围选拔人才,构筑国际国内现代流通业人才高地。一是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咨询考察等形式,加大引智力度,吸引国外商务人才来工作,重点引进现代流通业国际人才和紧缺人才,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人才资源。二是开展柔性引进。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利用国际项目和国际合作的渠道,高薪聘请世界级现代流通业人才,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和资源优势为商贸现代流通业服务,并积极探索“资源共享,成果共有”的新路子。三是推进国际国内中介服务,大力发展国际商务人才市场、机构等各类商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商务人才的国际交流。
人才培养建议【第四篇】
关键词:高校;IT;需求;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调研的重大意义
有数据表明,我国2004年毕业生人数为280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2009年将达到600万人。如何培养社会需要、企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千家万户。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更好地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IT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与市场相协调、与高校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IT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调研的基本情况
调研对象、方法
多层次、多角度选取调研对象保证了调研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搜集具有普遍性的数据,涉及大学生求职意向、目标期望、就业服务、生涯发展等内容;访谈提纲包括毕业生、高校院(系)和用人单位两个部分――与毕业生进行网络联系或谈心方式,院(系)访谈主要采取座谈方式进行,对企业访谈则采取个别了解普遍需求、专业需要等,保证调研的点、面结合。
调研的结果如下:
(1) 我们联合天津香农有限公司,在天津各高校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5份。其中南开大学73份、天津大学29份、天津师范大学33份、中国民航学院25份、天津工程师范学院15份。
(2) 对天津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0名学生进行了2次问卷调查。
(3) 与学院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展座谈。
(4) 面向企业开展访谈活动,包括天津香农有限公司、北京软通动力有限公司、斯坦德、天津方卫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易泰达科技有限公司、豪峰动漫游戏公司等。
调查结果
企业针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情况()
问题1、你觉得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如何?
A、很难% B、有些难度%
C、容易 % D、很容易%
分析: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困难,天津师范大学在这点上尤其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尤其是文科类的本科毕业生。
问题2、你认为自己在就业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困难?
A、没有问题,很容易找到工作%
B、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努力%
C、困难很大,可以先就业后择业18%
D、不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分析: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努力。但同时可以欣慰地看到,虽然大学生认为目前的整体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是都有不断努力的思想准备。
问题3、你就业时重视用人单位的哪些方面?
A、高工资、高待遇18%
B、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C、工作比较稳定%
D、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E、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分析:天津大学与中国民航学院学生更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其他院校学生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天津师范大学更为重视用人单位的发展前景。
问题4、你求职的薪水要求是多少?
A、1000以下 无 B、1000―2000元%
C、2000―3000元40% D、3000元以上%
分析:2008上半年,1500―2000元是大部分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底线(除去某些热门专业,他们的底线可能会大大高出这个水平)。因为尤其对于外地学生来说,租房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所以过低的薪金水平可能会对他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
问题5、你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
A、没有想过%
B、想过,但感觉不具备条件%
C、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
D、决定毕业后就自主创业%
分析:大部分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时机不成熟,所以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自主创业还比较困难;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会借助一些外部力量创业。
问题6、就业中你首选哪类工作单位?
A、国家机关%
B、外资或合资企业%
C、私营民营企业2%
D、国有企业%
E、医疗、教育等事业单位17%
F、自主创业%
G、其他无
分析:外资或合资企业因为具有薪金水平高、管理规范、积累个人经验等优势,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问题7、你是否会选择去规模小但有发展潜力的公司?
A、是% B、否%
分析:大学生较为关注公司的发展潜力。
问题8、你认为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哪些方面最重要?
A、学习成绩%
B、学历背景(包括毕业学校以及双修等)%
C、专业21%
D、办事能力%
E、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的证书10%
F、性格与公司要求是否符合%
G、其他%
分析:每个学校的学生都认为办事能力很重要,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越来越多的公司更为重视实际能力。
3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原因分析
择业观念落后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一是“铁饭碗”观念,部分毕业生仍抱着老观念不放,求稳定、为保险;二是精英就业观念,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层次一直较高,而就业形势的变化让大学生不适应,仍抱着狭隘的“精英”就业观;三是学生及家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择业范围限定在公、检、法和党、政机关等部门,区域上圈定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从而造成就业拥堵,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和整个家族的荣辱寄托在子女身上,也希望他们找到轻松、体面、待遇好的工作。
结构性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要实现从劳动力资源大国到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但是,高校设置专业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并不是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专业设置和结构比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形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
实践能力差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教育思想、教学手段陈旧落后,现行的大学教育普遍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死记硬背的多、灵活运用的少,教材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因而不受企业欢迎。
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影响大学生就业
用人单位的期望值随着毕业生供大于求而水涨船高,出现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也同时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4天津IT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是世界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企业是学校最大的“顾客”,是学生培养的参与伙伴,也是办学中重要的受益者。因此,校企合作又被人们称之为“企业眼中的教育”。与此同时,学校以外教育资源的最大提供者也是企业,人才培养特色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企业需求驱动、企业价值导向和企业介入。
与IT相关用人单位合作,积极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可以就合作培养、建立毕业实习基地、就业实训等方面,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架起桥梁,达到各取所需、双赢的局面。“量身定做”毕业生。
进一步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了“千校一面,万生一模”的尴尬局面。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陈旧,脱离企业生产实际,参加专业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低,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生产需要。而企业也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拿出相当一段时间培养学生。
因此,积极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企业不仅可以在相应院(系)设定企业奖学金,达到宣传企业、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的目的,还可以与各校院(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增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现订单培养,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式培养培训。这是一种较普遍的做法,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2)“校企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比较深入的做法,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五个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课题、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3)“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培养学生的模块分解,将专业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培训放在校内,把与企业接轨的技能培训放在工厂。学生通过学校-企业-学校循环的学习,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上不断提高,企业也可在培训当中选取适合在企业发展的人才。
(4)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权威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调整实训计划,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
积极与企业建立校外就业实习基地
各院(系)应结合专业优势和特点,利用高校科研服务功能,打造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毕业生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通过这样的环节,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需要技能,进行有目的的锻炼,企业针对需要培养和检验毕业生,达到“三赢”。
与人才交流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联手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铺就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
我校与中国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联合服务毕业生10项措施,为大学生提供全程性、宽领域、多层面、高质量的优质服务。这10项服务涉及提供就业岗位、提供相关政策的指导、档案保管、户口落户、创业相关服务、提供实践机会、进行职业培训、开展职业测评等内容。通过这样的就业工作,真正实现服务功能。
积极做好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和回访工作
学校各院(系)不仅要就毕业生情况、就业服务等方面及时征求企业的意见,还应定期征求用人单位对专业设置、学生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可以及时改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还可以针对社会需要培养学生,不断完善学校的各方面工作。
总之,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联系企业进一步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实践能力,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 钟岚。 谈高职院校“外语+轻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 曹瑞明。 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1,(12).
[3] 刘晟。 对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现状的思考[J]. 铜陵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