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邓小平时代观后感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56718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邓小平时代观后感通用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邓小平时代观后感1

在我还小的时候,只是至今还有记忆以来,《春天的故事》成为了和儿歌一般陪我长大的歌曲。那熟悉的旋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歌曲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听着这首歌,尽管不知道其具体背景或者具体事件,但对于邓小平爷爷却心生佩服,敬仰有加。而今,我已长成了一位大姑娘,一位在大学接受文化熏陶的新世纪接班人,我一点一滴地去进一步加深对于邓爷爷的了解,这次观看纪录片《邓小平》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导师,更是一个时代的伟人、民族的英雄。他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炎黄子孙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影片以访谈和追寻历史遗迹的方式,向我们再现了邓小平不同寻常的一生。纵观小平同志的一生,也是纵观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成就伟大事业的历史历程。年幼的邓小平离开家乡,在留法学习期间做过工人。回到祖国后,他在危机重重的大上海做地下党工作。影片中还具体地说到了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经历,他坎坷的政治生涯可谓跌宕起伏,却能奇迹般地一次次复出。他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突出才能,不仅显示在他作为开国元勋、作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这个方面上,其实,也体现在他为人做事和人生态度上。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他树立了一个丰碑。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无论是困难时期的沉着冷静,深思熟虑,还是走访欧美各国时的沉稳干练,智压群雄;无论是面对记者媒体时的睿智谨慎,顾全大局,还是面对苏联解体及由此而来的各方的怀疑责难,在中国改何去何从问题上的有力回击和回答,都展现了一位政治家、一位改革设计师、一位伟人的风采。他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面鲜明旗帜,他用毕生的心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影片的最后,邓小平踱在杨浦大桥上说着自己的心里话“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他说这不是诗,是自己的心里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他的深情表达,而他更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应尽的职责。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也应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成才成人,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全面发展。

当然,我们作为光荣的学生党员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的巨大。在重温邓小平同志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特别是他崇高的品德风范,执着的人生追求,在逆境中的生活态度更是我们所有共产党员的楷模。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自己成为一名党组织引以为傲的共产党员。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真的受益很多,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朝着心中的美好,努力拼搏,我也会永远记得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时代观后感2

读书作为邓小平的一个爱好并不广为人知,他在南方谈话时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让人们误以为,邓小平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其实,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并且博览群书。(2014年8月21日《人民政协报》)

可以说,纵览古今,凡志存高远者,大抵爱读书,善于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运用于实践,造福社会。邓小平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从来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正是他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中具有真知灼见,永远走在时代前面。

据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回忆,邓小平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不是那种记啊画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邓小平读书的爱好不为人们所知,恐怕和他的读书习惯有很大关系。他生前用过的书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着的都是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但他从不做读书笔记,很少评点所读的作品。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我们家的藏书,什么都有。中国历史方面的,中国文学方面的,外国文学方面的,还有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回忆录、传记、哲学等方面的书。当然,还有许多马列主义书籍。”卓琳回忆邓小平有“三爱”,其中之一就是爱看中国历史经典书籍。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是《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他还通读了二十四史,特别爱看《三国志》。

笔者认为,面对邓小平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读书习惯,我们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应该感到汗颜。读书,对领导干部而言,既是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提升素质、增长才干的内在需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移势易,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应对时代的挑战,靠“拍脑袋”不行,靠“跟着感觉走不行”,靠“昨天的知识”指导今天的工作更不行。

实践早已证明,一个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勤奋程度,决定着他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他的施政力度,决定着他的群众威信度。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但一个好的领导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这样的领导干部,说起话来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办起事来眼光短浅,盲目决策,工作推不动,下级不服气,在群众眼里,自然也是“面目可憎”……试想,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又怎么能承担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正因如此,笔者感到,重温邓小平读书趣闻,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告诫。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否则,就很难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邓小平时代观后感3

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决定写一部邓小平传记来帮助美国人理解亚洲未来的发展。他历时10年,采访接触过邓小平的各国政要,在中国会见了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300多人,查阅引用的中西文献书籍索引即接近百页,用全景视角将历史上最大国家的变革历史勾勒得令读者身临其境。该书英文版《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出版后,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终选名单,获评《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媒体2011年最佳图书。但它在美国销售的2万多册远不能与中国的畅销相比,因为最关注那段历史的,还是中国人。

在那个纷繁复杂、浓墨重彩的时代,邓小平展现了什么样的特质呢?

1在失去航图的大海上引领前行

1979年3月,当时的港英总督麦理浩爵士到北京面见邓小平,谈及香港面临的困难。邓小平说:“你如果觉得管理香港不容易,那就来管理中国试试。”

“文革”中国家陷入混乱,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0美元,经济接近破产。最要命的是思想僵化保守的大气候,对于离经叛道的严防死守。今天40岁以下的人,很难理解当时“政治正确”有多么重要。

“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完全不知后果会如何——留学会不会人才流失?合资会不会压制民族工业?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无不经历现实的风险与思想的交锋。而避免党的分裂,才能使党专心处理国家面临的真正问题。

一个国家的全部责任是多么沉重!邓小平必须鼓励新思想,同时尽量减少偏保守干部的抵制;尊重毛泽东的威望,又改变原来的发展思路;既维护稳定,又开放经济。傅高义认为,他不是手持蓝图、主宰变革的“设计师”,他更像为转型过程提供全面领导的“总经理”,对现实做出反应和思考,用团队和群众能接受的步调和方式展示给他们。

邓小平对科学于中国复兴的作用持有近乎着魔的信念。他促进与美、日关系的正常化,以得到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安稳环境、资本和技术。傅高义认为,邓小平完成了一项过去150年里中国所有领导人都没有完成的使命:和同事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了中国社会和组织结构的根本转型。

2务实的态度与坚定的原则

邓小平善用朴素的大白话解释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这种机智通俗的说法让人很难反对。“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减弱了意识形态的严肃感,意味着干实事更重要。

傅高义认为,实事求是可能是邓小平的基本哲学。

的确,邓小平无数次将人们从意识形态的争论拉回到每个人都能理解的现实问题上来,他的手段是灵活的。他使用“管理”这个中性词提倡学习西方,既能引进比技术更多的东西,又能减少保守力量的抵制;城市需要小型私营企业,他给出的理由是需要给返城青年找到工作,以免他们在城里闹事。

像桥牌中注重“时机”(timing)一样,在诸如废除城市和农村的集体制度、摆脱计划经济、建立经济特区等重大问题上,在感到政治气候完全有利前,他会推迟采取坚定的立场,用成功的试验来争取多数高级干部的赞成,至少是接受。

而在这一切的后面,是他坚定的原则——他坚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全面向外部世界开放;他坚信只有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强盛;加快发展经济,党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经济发展需要稳定。傅高义以他的独立研究证实: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是中国改革取得巨大成果的关键。

3个人风格与魅力:机智、直率、精力旺盛

当美国国会议员逼问邓小平中国是否允许自由移民以换取最惠国待遇时,邓小平不动声色地回答:“噢,这事好办!你们想要多少?1000万?1500万?”

为调整过热的经济,与日本签订的很多协议需要撤消,邓小平没有谦恭地道歉,而是直率地承认中国缺少经验,犯了错误,现在遇到困难局面。

内在的自信,使他能直奔实质问题;和外国人打交道时,视他们为解决问题的伙伴。他从不纠缠于过去的错误或谁要对其负责任,只想把摸到手的牌打好。他拥有政治家必备的禀赋:丰富的经验、杰出的判断力、战略规划能力以及同其他人合作治理国家的能力。赫鲁晓夫回忆说:“毛泽东认为他是领导层中最有前途的官员。”

他被称为“钢铁公司”:选择领导人时,不是看他们是否对自己忠诚,而看是否最称职。邓小平不跟他任命的人发展私人友谊,他们只是共同干事业的同志。他从16岁离开家乡后再没回去过,他要报效的是整个国家,而不是任何地域、派别或朋友。捧读至此,不禁想到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拍摄的纪录片曾令中国人瞠目结舌——工厂、交通和通讯,住着新式住宅、拥有各种现代家具和穿着时髦的美国家庭……而今天,这一切在中国已变成现实。

邓小平时代观后感4

二月二十一日,在公司组织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电视片《邓小平》。通过这次活动,我本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体会深刻。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同志崇尚实干、英勇果敢,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在决定恢复高考、收回香港主权、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个卓越领导人的大智大勇。东方风来满眼春,1992年的南巡讲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从而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辉煌一页。

邓小平同志目光远大、襟怀宽广,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问题,思考、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同志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他一生“三起三落”,被错误的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总是不屈不挠,表现了他无私无畏的品德、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在重温邓小平同志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特别是他崇高的品德风范,执着的人生追求,在逆境中的生活态度,更是我们所有共产党员的楷模。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自身素质和执企能力、执企水平,把自己分管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强化管理执行,积极主动服务,为公司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和中国联通发展模式根本转型、迅速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做出新的业绩。

邓小平时代观后感5

在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两年前拍摄的影片《邓小平》又将在全国上映。能够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向全国观众奉献上我们的作品,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这部影片饱含着我们对小平同志的崇敬和真情,也承载着我们的艺术追求。

邓小平自己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对邓小平的直接印象,却是一位既严厉又慈祥的父亲。他更像一个中国人眼里的老家长,那种当家人的责任和气度,为了让中国共产党救中国、救人民的诺言彻底实现,他喊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已进入古稀之年的长者,一位按常理该安享天年的老人,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抗争,扛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这是何等感人至深的壮行!

一个导演在构思他的一部新影片时,必须考虑观众的参与程度,观众的想象能被激发起多大幅度?能为影片做出多少补充?这样才能准确地选择影片的内容和容量。观众的呼应与反馈将决定一部影片的成败。就电影《邓小平》而言,这是一部伟人巨片,有着经典的历史价值,有着超负荷的信息量,必须调度非常丰富的电影语言,为我所用,而不必介意电影语言的时代性,只应以恰如其分地表现邓小平的性格为最终目的,要把邓小平这个人物的性格淋漓酣畅地表现出来。凡是与性格有关的情节,就是我们要着力渲染的地方,凡是心理转变的位置,导演必须寻求最富有表现力的电影技巧加以强化。

《邓小平》这部影片,不同于大型文献纪录片,它是经过艺术再加工、创作出来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品,是艺术家有感而发的内心情感的流露。所以,一切从邓小平这一特定人物的心理出发,把复杂的内心变成情绪加以渲染和表现,将历史事件情节化,把人物心理情绪化,运用极其鲜明的造型叙事的手段,以及充满魅力的音乐、音响、台词,展开观众想象的翅膀,凡影片中未尽展现的部分,由观众自己去加以补充。这实际上完全可以达到,因为影片所讲述的一切,人们大部分都亲身经历过。一部充满活力的电影诗,这便是《邓小平》影片的总体风格。

这部影片的制作,始终得到了广电总局、电影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小组、广东省委、珠影党委的领导与关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直接参与。《邓小平》影片的成功,将是国家、人民、艺术家合力的结果。只有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才能诞生这样一部历史巨片,完成这样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工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756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