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5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高中地理教案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中地理教案1
第一章 认识大洲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第一课时
教师 张俊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
称述性知识
“亚细亚”和“欧罗巴” 亚欧大陆 亚洲的地理位置 时区与区时
程序性知识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原认知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评价方法
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
教学资源
印刷资料 小测试题
多媒体资源 FLASH动画
模型实物: 地球仪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 第一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 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 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
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 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
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 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1读图1-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板书 4.时区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
指导学生读图1-2世界时区图并通过自制的时钟模型演示6城市的区时,以北京(东八区)正午12点为准。也可用数轴图表示学生回答:晚上。
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地方时
讲述 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时区及换算
讲述 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范围是东经172.5°~西经172.5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 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什么是“区时”?
4.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5.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点拨:
拓展训练 我国一艘远洋货轮,从上海出发,东渡太平洋到美国洛杉矶,5月1日6点钟越过日界线后,当地的日期和时间是多少?
答案:4月30日6点
教学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如何换算时区及区时。
作业布置
1、P3活动
2、小检测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4.时区
高中地理教案2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和图,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 读图名。
2、 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 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 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在图中找出图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 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
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高中地理教案3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和图,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 读图名。
2、 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 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 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在图中找出图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 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
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高中地理教案4
教学目的
1.
2.
引导学生懂得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地理学怎样做?为 学好地理课程指出
3.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理是一 门什么样的学科,
地理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培 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愿学、
想学地理的思想动机。 教具准备
能反映地理学特色的图片、地理学科的体系示意图、
介绍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的材料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我首先提第一个问题。
请问:哪些同学喜欢地理课?请喜欢地理课的同学举手。
…不要太虚伪哦,不要为了给我面子,就举手哦,那就太虚伪了 哦。我数数看,1、2、3。。。。啊!?我们班居然有X个学生喜欢 地理,太让我吃惊了,这已经是很不错的啦。 请大家安静,我想再 问一个问题: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地理?不要怕,我就喜欢听真话。
…我刚才看你没有举手,你肯定是不喜欢地理的哦,来说说看, 你为什么不喜欢地理…哦,是这样。(我继续点乙同学)你好象也没 有举手,我一边听,一边点头附和…
…其实你们说的都很正常, 地理二字告诉我们地理学是围绕 “地” 和“理”两个字展开,初中以“地”为主,即是区域地理,包括世界 地理和中国地理 4 本书;高中以“理”为主,又分为系统地理(必修 模块)和应用地理(选修模块),初中——因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 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故而你们的初中地理老师基本不 “讲”“理”。就知道要你们背诵。 而高中老师则既会 “讲”“理”, 也爱说“地”的,所以地理学就变得有血有肉了,学习地理便成了一 种理性的享受。 不过提醒你们高中地理可不像初中那样简单了, 尤其 是我们的自然地理,不可小视之,要做好思想准备哟!
我再提一个问题:
什么是地理?你知道地理是研究什么东西的吗?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一门科学。不过,严格说地理只研究地球 表面,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理表面的一门科学。地理表层通常是 指与我们关系十分密切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土壤构 成的。
地球表面这么多东西,我们具体研究什么呢?
…对了,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大致分为自然的和人文的两大类
(板书),他是一门自然科
学与社会科学的(文理)结合,在大学里与地理有关的专业很多, 如勘探,科考,环保,城市及道路规划,旅游,气象,经济,军事等 等通常是文理兼招的。我们初中学习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都叫做区 域地理(板书)
…区域性或叫地域(差异)性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简单地说存 在地区差异的东西我们才研究。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 例如刚才我们说的山,有的地方是山,有的地方是平原,这就存在差 异了,这个就是地理里的地貌学; 赤道附近的气温高, 极地的气温低, 这就存在气温的差异, 这就是地理学的气候学研究的了; 这里是森林, 那里是草原,这就是植物地理学了;这里有城市,那里没有城市,这 里城市多,那里城市少,这就是城市地理学了;我国南方种水稻,北 方种小麦,这就是农业地理学了;这里的工业发达,那里没有什么工 业,这就是工业地理学。再说咱我们周围吧,南大,阳罗,黄茅洲, 草尾…哪里商店最多,这就是商业地理学。但最牛的教育机构沅江三 中和医疗机构沅江二医院却分布在黄茅洲呢, 这就是历史地理学……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 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定能讲出道理,如果讲不出道理,让大家 死记硬背,那就一定不是科学,地理是一门科学。 因此这就涉及到 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 地理课的学习一定要把重点落在 “理” 上,一定要注意分析每个地理问题的原因,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 学地理基础知识。
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如果我讲不出原因,只有两个原因:
一、 地理学家还不能正确的解释,需要大家以后研究,
二、 我自己都搞不懂, __ 办法说清楚。
面说一下我上课的纪律:
第一条纪律 . 上地理课不允许小声说话,但是可以大声说话。
在我的课堂上,大家可以随时打断我讲课提出问题,我很喜欢这 样的学生,只要问题与我的讲课内容有关就可以了。我们一起讨论, 如果我能马上回答,我立即回答,如果你的问题太难,我回答不了, 我下课后查了资料在回答你。 但是不准在下面小声议论哦, 要说话就 让全班所有同学能听见。
第二条纪律, 作业认真独立完成。
最后我郑重承诺:
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正如你们平等的态度对你的 亲朋好友。
二、以虚心的态度对待学生 __ 和批评,正如你们以虚心的态度对 待老师 __ 和批评。 我所讲的大家都记住了吗?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的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
2.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 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 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4.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 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进行月相观察,通过互联网或查阅有关资料,
搜集近年来的天文趣事,
课时安排
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盛夏的夜晚,我们坐在户外乘凉,仰望那满天的繁星,常听老人
们讲“天上”的故
板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推进新课
生 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 将自己所知道的宇宙知识或神话故事 传说等向全班汇报。
(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北斗星、哈雷彗星等等
师 总结学生回答,并讲述)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曲折,尽 管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 但对宇宙 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可见宇宙范围估 计为
140
生 读 P6 活动材料,完成 1、
生 (回答) 1.光年是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由于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1230/ 秒,所以可以计算出 1光年约等于 94608 x 10千米。目前人类已经观测
23到的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约为135X 10千米。
2 .面对以上天文数字,我们感到宇宙是巨大而深远的,人类是十 分渺小短暂的, 在天文学上用千米这样的距离单位已经远远不能适用 于天文学这一领域,
为此人们引用了光年这
通过计算,我们已经感觉到,宇宙是巨大的,各种天体之间的距 离也是遥远的。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小时候唱的儿歌:太阳大,地球 小,
地球绕着太阳跑 ??从这一简短的儿歌中,
板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总结)从刚才的儿歌中我们可能感悟到:天体是运动的,运动 的天体之间相互吸
1
.天体系统可分为哪些级别
2
生
1
.天体系统可分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等级别,主 要由恒星、星云、行
2 .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总星系 只是我们探测到的可见宇宙部分,其空间范围不过是
师
板
(一)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生 (学生自主探究后,回答)我们的地球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
它由 2000
多亿颗恒星
恒星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需以光年为最小单位,距离太阳最近
的恒星为比邻星,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 4
2
银河系外还有与银河系级别相同的恒星系统, 我们称为河外星系 目前我们探测到的河外星系超过 1250
亿个。它们都与银河系一样,包含着数十亿到数千亿颗恒星,如 下图所示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所有星系合起来构成了最大的天体
系统,称为总星系,它
包括了目前我们所
银河系中有 2000
多亿颗恒星,其中有一颗对我们人类来说特别重要,这颗恒星以
及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板
(二)太阳系和地月系
(播放课件“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 )让学生观察太阳系及组成, 提出探究问题:
问题 1
:太阳系中行星为什么不能发射可见光?为什么太阳能够成为太 阳系的中心天
问题 2:太阳系由哪几大行星组成?它们有何共同特征?如何正 确区分内地行星、地外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及所包括的行星
问题 3:
小行星带位于太阳系的哪个位置?哈雷彗星绕日公转方向与九大 行星绕日公转
问题 4
生 阅读教材 P8
“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自主探究后,合作小组内各成员讨论 解决本
第一小组:恒星与行星的根本区别在于行星的质量和体积比恒星 小得多,故不发出可见光。 太阳之所以能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因 为其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 第二小组:太阳系共有八颗 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 它们按照距太阳远近依次为水星、 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方向相 同,都是自西向东,它们都是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日运行,并且绕日 公转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上。 地内行星与地外行星的划分是以地球 的位置为界,水星和金星叫地内行星,火星、
木星、
木星和土星的体积和质量分别居第一、第二位,常常把它们称为 巨行星,
巨行星卫星数
第三小组:小行星是一大批质量小得多的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天体, 基本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有时会运行到地球与火星之间, 甚至 闯入地球的大气层。很多科学家相信,
6500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
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 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 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 76
年。著名的狮子座流星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 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绝对 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 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 使学生能进一步 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 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 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 死亡率的关系。 3. 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 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理 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 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 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 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 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 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 理解三 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 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 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与环境的承载力相 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 、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 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 “高高低” 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 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 ——“低低低” 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 、影响 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 文化观念
7 、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 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教学后记: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 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 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 迁移的不同特点。 2. 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 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 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 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 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经济的发展。 2.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 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 ( 国际、国内 ) 。
2. 人口迁移流向 ( 迁出 guo 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 。 3. 人口 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 1 年以上)、市 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 垦戍边”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 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 应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 __ 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
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
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 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 、美国
1 )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
劳动力
② 1 5— 1 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 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 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 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 )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教学后记: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 、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两重性——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力
目标
1 、结合“木桶效应”原理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 、对“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 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 要理性地看待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2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形成 科学的人口观。 1教学重点
1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 2)教学难点
1 、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2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学准备】 示意图、文字资料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 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
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 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 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 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 资源与环境人口容 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容量
1 、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 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 、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 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 、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 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 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 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教学后 记: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
关系。 3. 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高中地理教案5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
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东北黑土、黑钙土的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为发展区域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的布局特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
(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
1.大兴安岭 2.松嫩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 4.内蒙古高原
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推进新课
(逐步深入,逐层分析)
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问题2: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
(引入正题)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那么,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又该如何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位置图
说明:指导学生找出界线,然后分析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明确东北地区的最北端是我国领土纬度最高的地方,为后面紧接着讲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板书: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 位置、范围
2、 地理条件分析
1 气候
课件展示:中国温度带划分图
中国气候类型图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学生思考: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发散思维)
通过分析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辨证看待地理问题的观念。
2地形、土壤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地形图
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分布图
地形是东北地区地域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成为区内农业布局的基础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
学生思考: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2.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读图
学生思考:1.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高
2.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丰富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社会经济条件
学生活动:阅读P62
思考: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良好的工业基础、交通便利、地广人稀)
承上启下:我们综合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来看一下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域差异:
思考: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该如何布局
课件展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布局 东北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图
总结:填表: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区
主要农产品
具体分布区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