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影视观后感精编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革命影视观后感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革命影视观后感1
9月23日,电影《辛亥革命》的上映把电影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推向“小高潮”。据统计,今年仅国庆档前后就有5部同类题材影片陆续与观众见面,其中9月16日上映的《英雄喋血》为急先锋,而《辛亥革命》则选择国庆档,其他诸如《第一大总统》《竞雄女侠秋瑾》和《民的1911》也陆续上映。在这些献礼影片中,除了主题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片外,还有包括纪录片等其他形式、题材的同类题材影片亮相大银幕,如纪录片《枪声1911》,以及叙写英烈爱情故事、侧面反映辛亥革命的《百年情书》和《与妻书》等。
云集了成龙、赵文王宣、李冰冰、姜武等70多位影视明星的《辛亥革命》无疑是其中的“重头戏”。影片以“血染黄花岗”“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建立共和制”为节点,再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全景。据统计,《辛亥革命》自9月23日上映3天票房即过1800万元,位居当周票房榜第三名,国庆档过后,累计票房近5000万元。影片《第一大总统》,则主要截取孙中山从46岁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59岁去世这段时期的人生经历,并着力表现他与夫人宋庆龄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人物传纪类影片《竞雄女侠秋瑾》,以闪回形式清晰地表现出她如何从一个富家女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的心路历程。片中的秋瑾,既是为国为民、行侠仗义的革命侠女,也是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富家女子。另外一部同为人物传纪类的电影《英雄喋血》选材另辟蹊径,以广州起义为背景,通过两位岭南画师的视角为观众展示了革命悲壮历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这是广州起义前夕,同盟会会员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家书,被后人传颂百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今年5月13日上映的电影《百年情书》就是以此为原型,以浪漫、含蓄的风格,重现了这段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而同样取材于此的影片《与妻书》,许晴一人饰演两个角色――陈意映和电影明星夏珊,将过去与现在两个不同时空接合起来,以现代人的视角反观当时的信念、理想和情感。
由中央新影等单位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文献记录影片《枪声1911》,通过大量珍贵影像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还原了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面貌。此外,还有像《民的1911》这样的动画影片。影片并未选择时下流行的3D动画形式,而是采用传统的手绘画风,通过武昌少年“民”的视角为观众呈现出辛亥革命期间国内局势的风云变幻。
革命影视观后感2
一、“红色影视”的内涵
什么是“红色影视”呢?“红色影视”主要指是指以革命活动为主题、以革命语言为主要形式而创作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我们以宏观、微观两个视角去解释“红色影视”。宏观上,凡是叙述、反映、表达我们中华民族为争取主权独立和民族解放,反抗帝国列强侵略和压迫而进行的浴血奋斗,或在国家改革和建设中付出的努力这样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可以称作“红色影视”。微观上,凡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先进事迹的作品都叫“红色影视”。我们日常所说的“红色影视”,属于微观。象《大转折》《大决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长征》《亮剑》《紫日》《铁道游击队》《历史的天空》《狼毒花》《雪豹》等等。
“红色影视”作为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我们所拍摄的红色影视作品也各有千秋和所长,象近几年来我们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雪豹》《狼毒花》,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它们都以高清的方式播放、图像比以往更加清晰、再加上严谨的历史考证、庞大的演员阵容、细腻的叙事方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尤其是今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华诞而献礼的恢宏巨制《建党伟业》自上映以来,成为国内外影坛关注度最高的焦点。今日,我们通过这些红色影视,看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畏艰难险阻,观爱国人士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者们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感受他们为追求真理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这些影视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和提高审美情操的极好的教育形式。二、"红色影视”在思想教育中的价值“红色影视”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利用“红色影视”这种艺术形式对全国人民进行教育历来就是我党的传统和优势。将“红色影视”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借助现代传媒的技术优势,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使之融入德育工作之中,这对于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便拥有高尚的道德与情操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1、“红色影视”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构建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培育社会文明新风的最根本要求是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的每一部影视剧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现代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要凸显核心精神处处渗透着、流露出它的系列教育思想理念。“红色影视”就是这样,它所渗透的精神为红色精神,红色精神为健全和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红色影视”在学校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及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如何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现阶段中华民族、未来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强弱,而且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每一位学生和观众,通过观看文艺者精心制作的“红色影视”剧,必将把自己置身于红色时代,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感受无数革命先烈和建设者的精神境界,感知这些红色作品所表现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思想内涵。所有这些“红色影视”都将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学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激励并鼓舞他们去追求自我完善与自我完美,踊跃攀登自己更高的人生境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去教育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来引导学生,是各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2、“红色影视”把握不同价值取向,时刻体现新时代教育功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红色影视时时刻刻会因为不同主体的构建而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它拥有丰富、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象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重视献身精神,电视剧《青春之歌》《激情燃烧的岁月》《红色电波》重视奋斗精神,电视剧《南下南下》《恰同学少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重视理想追求。电影《太行山上》《八路军》《《夜袭》则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党领导人民为贏得民族解放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雄业绩,凸显/V路军在作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电视剧《少奇同志》《毛泽东在陕北》《中国1921》则表现历史进程中重要政治家活动与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电视剧《保卫延安》《为了新中国,前进》《西安事变》表现革命历史史实与革命英雄主义传奇;电影《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讲述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故事。今年我们国家推出的恢宏巨制电影《建党伟业》则以1911年到1921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展现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赴汤蹈火的故事……由这些红色影视作品组成的现代影视长廊,无一例外形象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达美好的情感为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大公无私、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美德提供鲜明参照。所以说,红色影视它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条件,体现新时代教育之功能。与此同时青年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红色影视,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更加鲜活的了解历史人物,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迪与熏陶,使思想境界得到不断升华,进一步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3、红色影视走进课堂,让在校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现代思想教育的必要途径。当前,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经济日益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伴随着迅速扩大的世界经济往来,各种思想纷纷涌现,西方的自由化思潮、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充斥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物质、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它们都在不断地对每位学生发生影响,它不仅改变学生的基本政治观念,甚至是学生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及政治领导的评判标准都能涉及。学校是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重阵,是每一位学生的人生思想价值成形和完善的场所,也是教育工作者最能够集中进行思想传播与讲授的舞台,所以“红色影视”走进课堂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它的教育功能。在校生通过观看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感染性强烈不同类型的红色影视剧,他们在耳闻目睹和身临其境中会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特别要提到的是那些特别经典、特别优秀的红色影视剧,以其优美的剧情、出色的人物塑造、尊重历史的事实及它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等等,必将深深地感动每一位涉身其中的观众。这些红色影视片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默默的观看之中,在和谐美的
享受之中,这些影视作品都将在无声地激励督促学生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地促使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所以,开展红色影视走进课堂,积极探索学生乐于接受、并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是各校现代思想教育的必要途径之一。
三、结束语
革命影视观后感3
一、党员形象的重构:他者视点与自我言说
《秋之白华》对瞿秋白形象的塑造,摒弃了红惯用的宏大历史叙事视角,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伟人生平并唤起观众崇敬之情的经典叙事模式。反而采取了后现代式的重构:消解革命英雄的神圣感,将历史生活化,尊重革命者的个体生命价值。他者视点。电影《秋之白华》以杨之华的他者视点展开,这一带有回忆色彩的视点将宏大的革命历史变得个人化、生活化。影片的前半部分杨之华的视角让观众从侧面认知瞿秋白这一人物形象,感受杨之华与瞿秋白之间的微妙情感变化,体会瞿秋白作为丈夫、作为学者及作为革命者的人格魅力。杨之华的视点可以说是观众对瞿秋白感性认知的窗口,这种他者视点的讲述打破了对革命英雄讲述的话语垄断,使得瞿秋白真正成为观众的移情对象,可以让观众在非瞿秋白的视角中感受瞿秋白的个人特点。
自我言说。影片的后半部分以瞿秋白在狱中的个人回忆录为结构线索,以革命英雄的第一人称视角回忆了与杨之华的美好爱情,入狱后敌人的声声劝降与威逼利诱。瞿秋白略带自传性质的自我言说,向观众传递的是一个共产党人于生活于理想的不悔抉择。在其自我讲述的这部分影像中,充分向观众展示了《秋之白华》这部电影的特点——以爱情写革命,瞿秋白在送予杨之华刻有“秋之白华”字样的印章时说道:“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放而大之,爱情之中有革命,革命之中有爱情。其中之意,自述的是瞿秋白心中的家国情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赤子之心。他者视点与自我言说,打破了对英雄人物的权威性话语表达,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重构了瞿秋白的党员形象。
二、消费的形象符号:革命精神与偶像元素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红戏剧性对峙的二元冲突被明显搁置,转而投向人物的言说表达与形象重构。而共产党员的形象已经是抽离出真实历史,化作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理想符号,因此革命英雄的形象在消费时代便带有内在革命精神与外在偶像元素相交融的双重符号意义。精神符号。共产党员理想的定格与永恒。如若说在后现代的观影语境中,党员形象印刻着消费符号的影子,那么这种红色消费最深层的内涵应该是革命英雄的为理想与信念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电影《秋之白华》在短短120多分钟内选取的是瞿秋白一生最富其人格意义的片段进行重组,于波澜不惊的镜像语言中让观者体会瞿秋白誓死坚定革命理想的党员气魄与笑看生死、从容恬淡的文人气质。影片最后,瞿秋白踱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手持雪茄走向刑场,端坐于花香鸟语中微笑着说:此地甚好!尔后慷慨就义。这一段落的处理与影片的整体基调保持了平衡,依然是平静、平淡的影像风格。从容不迫的平静蕴含着瞿秋白内心炽热的革命之心、理想之心,在静与动中重塑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是党员理想的定格与永恒,瞿秋白则象征着革命英雄的不灭精神。
偶像符号。消费的形象与情感。消费时代的整体观影语境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特征,影视文化的消费心理也愈来愈浓烈地带有后现代的色彩,观众更加喜欢视觉刺激与情感释放的观影体验。电影《秋之白华》的视觉刺激点就在于董洁“谋女郎”与窦骁“谋男郎”的双重偶像身份,影视偶像模拟革命偶像。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实与历史的间隙被消解了,从而解构了历史的宏大与英雄的崇高。影视偶像作为对革命偶像的二度仿像,成为一种偶像化的符号在影片中存在,观众在消费影视偶像的同时也消费着革命偶像的党员形象
三、历史的仿像:审美维度与历史维度
革命影视观后感4
“反特剧”的怀旧――对“红色中国”的观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术界、精英文化界就曾出现过对革命红色经典文学“再解读”的热潮,出版界开始大量再版当年的“红色经典”,电影、电视文化工业中随即出现了对“红色经典”的翻拍。虽然《小兵张嘎》《沙家浜》《苦菜花》等剧业绩平平,但《亮剑》和《暗算》的巨大成功已经昭示了大众对革命战争的奇观性、世俗性的关注。“红色叙事”正以一幅全新的面孔出现在电视剧产业当中。
“创造丰富的历史,使他充满故事和叙述”,这是今天电视剧的一个重要指向。“反特剧”是一种历史叙述,是一种被现代社会的元素充实和革命经典完全不同的革命讲述。对于全中国来说,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时代,但如何跨过“”回视这个年代?如何避免简单单调的阶级斗争背景?如何唤起新生一代青年对异质历史的理解和认同?“怀旧”――这个被消费注意供养起来的独特情调,便成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独木桥”,并直接参与到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与建筑中。
五十年代不仅是新中国巩固政权的年代,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发生、发轫的年代。《暗算》所彰显的是中国人在落后时代的智慧和科技神奇;《如此多娇》则围绕着私有工厂国有化的过程而展开。在所有的“反特剧”中,特务破坏的主要目标都是工业建设的重点,因而摄像机也必然把新兴民族工业和工人当家作主的画面置于拍摄的中心。“反特剧”成功的过程,是新中国工业建设欣欣向荣的过程,是公民对国家热清洋溢的特写。“反特剧”对新中国政府的讴歌唤起观众浓郁的国家认同和自豪感。“通过选择性地重申共和国历史的辉煌时刻,通过军人与战争关系的改写,强化一种国家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事实上成为新世纪初年人们饶有兴趣地观看一部被镶上浓郁怀旧风格电视剧的内在需要。这不仅是置身全球化格局中对民族国家身份的重提,同时更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与官方意识形态达成的一种新的协商或共享模式。”这也正是近年来诸多情节剧选择五六十年代作为故事背景的主要原因。
个体化奇观――革命叙事的细腻处理
《暗算》基本上延续了文学原著的风格,诡异、奇谲。全剧由三个部分组成:《听风》《追风》《捕风》。各部分既可自成一章又可连缀成篇。三个部分各有一个性格突出的主人公:《听风》中的瞎子阿炳听力超群,既创造了“三天之内找出敌方15部高层电台”的神话,也“听出”儿子是个野种而难堪自杀;《追风》中的黄依依则是“叛逆天才”,桀骜不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捕风》中的钱之江则是坚和韧的完美组合,他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技术人员,但却与敌人纠缠在第一线,屡屡绝处逢生,既能够满足观众对“奇观”的观看欲望,同时又保持了我军情报战士的高洁风尚。可以说,这既是一部情报战争剧,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剧,作品最成功之处尚不在于完成了三个猎奇故事,而在于刻画了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
情报战争的紧张与隐秘一直是影视作品招揽观众的法宝。从《冰山上的来客》《永不消逝的电波》,到“007系列”乃至折桂奥斯卡的《无间道风云》,“间谍片”打动观众的就是能够从中发现一个全然陌生的奇观世界,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沿着“红色叙述”线索发展而来的“反特剧”,则借助“革命历史”穿针引线,将这种“奇观消费”从影院搬进了家里,从银幕迁到荧屏。而“反特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恰好存在于“革命叙事”和“卧底叙事”之间,不仅满足了观众对间谍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猎奇观望,同时也重温了革命历史的脉络,并使“革命叙事”走出了五十到七十年代已经凝固为符号的“经典套路”。“反特剧”惯于使用个人化的方式来承载历史的搭建,它将观众的视觉伸入角色的心理深处,把革命战争的每一个波澜都落实到个体的悲欢离合,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集体主义”的统一。
事实上,这种“集体主义微观化”的手法早已屡见不鲜。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代表的革命温情剧中,“革命”已经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军人的日常生活、亲情伦理以及军人对职业伦理的坚守;而以《历史的天空》《亮剑》为代表的战争题材作品,也运用“新历史主义”的理念,着力突出历史动荡和个人命运的纠结;新近播出的《新四军》更是直接设置了叶挺与项英之间的对手戏。“反特剧”以悬念制胜,其基本思路是:剥丝抽茧,找出幕后真凶,展现一条充满“意外”的悬念之路――在《暗算》中表现为“毒蛇”找出“断剑”的过程;在《如此多娇》中的“真凶”是一个被丈夫抛弃的楚楚可怜的妇人;而《古城谍影》里,一个憨头憨脑的公安人员成为最重的“胜负手”。“反特剧”需要每一个角色对“个体”进行诠释,迎合了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思想界在价值判断上微妙的转型。
“个体化”还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副产品”,那就是:肥皂剧中的“爱情滥套”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审美话语中找到了恰如其分的对应物,即革命+爱情。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听风》和《追风》从本质上说是两个爱情故事。“爱情肥皂剧”和“革命+爱情”模式在“反特剧”的“革命奇观”中完成整合,并因此获得相当的可看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对娱乐性的追求。
革命影视观后感5
[关键词] 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女性形象;女性叙事
“任何文本的阐释都是两个时代、两颗心灵的对话和文本意义的重释。”①历史不可逆、不可再生,影视剧再现的历史,是创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以往史册中或忽略或遮蔽的女性形象、女性故事,遂成了当今文学艺术发掘的对象。从有影响的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来看,无论是早期的电影《翠岗红旗》(1951)、《党的女儿》(1958)、《冬梅》(1960)、《杜鹃山》(1974),还是新世纪出品的20集《那时花开》(2007)、26集《杜鹃山》(2009)、30集《党的女儿》(2011)、29集《兴国,兴国!》(2011)、32集《我的传奇老婆》(2012)等,女性形象女性叙事都是影视剧的叙事主体;只是红色老电影于有意无意之间,而新世纪此类电视剧则是有意为之的浓墨重彩,或许,不乏文化产业商业运作,但也是女性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认同,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的女人们的故事,其女性叙事遂成为别样视野中的红色惊艳。
一、银屏女性:巾帼英雄与伦理女性的重叠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镜头就没忘却女性。如《上饶集中营》(1950)表现了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将士英勇斗争的史实,而该片最感人的是施珍。蒋匪军在皖南事变战场上竟骇人听闻地了她!称施暴者为蒋匪帮,倒是名副其实的。作为叙事符码,施珍不只是一个新四军女战士,而且是一个被蹂躏的纯洁美丽高贵的女性。押到上饶集中营时,她已卧病不起,特务们以“只要自首就给治病”为条件诱逼她,但是她凛然坚拒。她对小学女教员苏琳的帮助在信仰、同志情之外,还渗透着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
《翠岗红旗》(1951)镜头聚焦主角向五儿,她是红军北上后留在赣南的普通农村妇女的缩影。当新婚丈夫江猛子随部队长征后,怀着身孕的她接着遭遇的是父亲和妹妹被敌团长萧镇魁杀害,无家可归的她只有隐姓埋名流落他乡,生下孩子小鸿,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到地主封之固家当奶娘。但她的心永远向着共产党,多次送出情报给游击队。1949年解放赣南时,萧镇魁负隅顽抗,向五儿母子也被抓上翠岗,但她机智地让小鸿下山接应,将敌军一举歼灭,却原来师长就是她的丈夫江猛子!向五儿作为妻子、母亲、女儿、姐姐等伦理关系中多重符码与革命女性符码重叠,主旋律与伦理泛情化叙事结合,其真实感、亲和力,贴近生活,催人泪下。影片在大获好评时仍遇到非难,指责者认为该片没有突出党的领导,过多展示了敌人的残暴,没有写出“老苏区的人民的斗争”等,幸亏伟大的拍案而起:“《翠岗红旗》这部影片使人很受感动,有的地方催人泪下。向五儿在白色恐怖如此严重情况下,依然坚强不屈,等待红军归来,这怎么不是英雄形象呢?”他还对该片主演于蓝说:“和我一起看了三遍,主席很称赞,并嘱咐干部不要忘记老苏区人民。”这部影片外的真实事件,比影片本身更发人深省。
《党的女儿》根据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改编,但《党费》的故事发生在山东老区,然而,影视剧皆将故事的发生地改变到赣南,留在原中央苏区的女性,其符号化的作用和意义都更深。影视剧皆没改变原著的故事情节和催人泪下的高潮。这就是原著的题目——党费!故事临近结尾处,玉梅不仅将自己仅存的一块银元交了党费,而且给山里缺盐的游击队筹集了一篮子咸菜作为党费,久未吃盐的女儿妞妞偷偷拿了一根咸菜,被她发现一把夺了过来!在女儿的抽泣和玉梅的眼泪中,观众读懂了作为母亲的玉梅和作为党员的玉梅内心的纠结,在骨肉亲情和游击队同志情之间,亲情必须让位。苏区女人对党和同志的赤诚,在今天也许会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回到那个年代,如果人人都亲情第一,那还有什么革命?至今玉梅的形象仍让观众接受,说明了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观并未完全解构颠覆。
同样,《闪闪的红星》中与潘冬子相依为命的母亲,在丈夫北上后,将革命和家庭重担一肩挑,等待着红军归来,最终英勇牺牲,她们是普通又特殊的女人群,多重身份符码的重叠,已于不知不觉中将“家庭叙事”与“革命叙事”合为一体。这类叙事模式与删除家庭背景和人伦亲情相比,不仅真实还原了当年苏区普通人的生存现状,而且让当今和平年代的观众产生心理共鸣。
这些影片的导演绝大多数是男性,他们当然没有女性身体体验,也可能没有自觉的深省的性别意识形态内涵,但是,他们在叙事主题、主体对象和内容情节方面却是明白无误地选择偏向女性,印证了歌德所言:伟大之女性,引领我们飞升。②
二、女性叙事:主旋律高扬与民间传奇缝合
女性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别意识,标识着社会对女性的态度。1989年始,以沃霍尔发表《介入的性别化差异》为标志,开始聚焦于叙事话语的性别含义。凯斯认为男性、女性叙事者都可能采用“女性叙述”。
电影《杜鹃山》将主旋律与民间传奇相结合——被视为山里土匪的雷刚义劫法场,为的是从枪口下抢一个共产党当他们的党代表,以指引航向。这个被抢下的共产党员是女性柯湘,“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柯湘原来是江西安源妹子。
电影《井冈山》(1993)让贺子珍的形象正面进入观众的视野,而新世纪金韬的“红色三部曲”长篇电视剧中的贺子珍,其形象作为一个红军女战士、妻子、母亲的宽阔的胸襟和倔强的个性,皆得到了丰满充实和立体化呈现。
29集电视连续剧《兴国,兴国!》,女性形象处理更为圆熟,女性叙事也从辅助成分到与男性叙事平分秋色,该剧虚构与纪实相结合,从北伐写到五次反围剿,史诗般的壮阔,高扬的是主旋律,但又有名副其实的民间传奇贯穿其间,更兼多种情感纠结跌宕起伏。三妹夏冬笑本与男主角谢勋东定了亲却有名无分,父亲之命偏偏让二姐夏迎秋嫁给了谢勋东,夏迎秋心仪的却是革命者陈云甫,于是碰撞出许多故事,但是两人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在盘根错节的人际纠葛中,反而越走越近,心心相印。后成为叛徒的黄石则倾心夏冬笑,这又勾出恩怨情仇,故事复杂但经络分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谢勋东战死。夏迎秋带着他们的女儿金穗在如血残阳中回首,悲壮又荒凉。女性的见证伴随男英雄的成长,英雄的形象赢得女性永恒的回眸。同时,夏家二妹夏迎秋和三妹夏冬笑之间的姐妹反目和终难割裂的姐妹情谊做到了有张有弛,一波三折。女性叙事溢于声画,尽管编导皆为男性。
《兴国,兴国!》的编剧刘奎序再接再厉又写出32集《我的传奇老婆》,极力渲染的是“传奇”,这当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与娱乐化消费相吻合。与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一以贯之的严肃作风相比,不能不说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依然是红军北上后的赣南故事。该剧仿佛将《杜鹃山》中的男女主角性别对调,“火凤凰”正是土匪的美丽女儿,郝山水则是革命烈士之子,又有留洋学音乐的经历,为继承烈士父亲遗志上山,却错接“火凤凰”,“火凤凰”并未将错就错,而是将他送到苏区。红军长征后,“火凤凰”劫郝山水上凤凰寨,终被郝山水以坚定的信仰改造成了革命者,并且演绎出一段回肠荡气的传奇爱情。剧名调侃般为《我的传奇老婆》,很是合情合理,也不出格。男主角的名字可能也是编剧几度来赣南的真情实感——好山好水,加上传奇老婆,就是“好山好水好女人”!女性叙事中到底是男性的视角男性的叙事。
三、寻找历史纵线与现实生活横线的交叉点
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王愿坚早就有自己清晰的阐释:“有了当代意识就像有了一把特殊的雕刻刀,使我们能够对历史进行艺术创造,历史的纵线和现实生活的横线,一定有个十字交叉点,谁找到了这个交叉点就找到了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共振点……就真正如黑格尔老人说的:你找到了,你就永恒。”③
巾帼英雄与伦理女性符码重叠,革命叙事与伦理叙事交融,这无疑是现代性改造的合理路径。因为“家”始终是一个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塑造民族共同情感记忆的核心角色。家承载着中国百姓特有的文化心理积淀,在文艺作品中,“家”既是情感和精神的归宿,又是深受百姓认同并富有消费情趣的象征形式,女性叙事将严酷的斗争冲突与伦理化、家庭化叙事缝合,以“小家”折射阔大的社会历史空间。
然而,过度的现代性改造往往会适得其反,如20集《那时花开》。以“那时花开”命名者,早有流行歌、时尚舞和现代电影,该剧将三个加入红军的少女定位于“那时花开”,如若演绎成功,将历史与现实对接,能取得载道与商业双丰收,遗憾的是该剧尚欠火候。三个女主角全然符号化定位:望郎媳谢琴英苦大仇深,后成长为红军宣传队歌手;本土商人的女儿柳月雯本是追逐爱情来到苏区,却被爱人——特科系主任陈少卿蒙骗控制,在威胁利诱中不得不为;上海地下党烈士夫妇的女儿黄丽丽在送往苏区时几经坎坷,后成为中央苏区的舞蹈明星;在情感纠葛方面,谢琴英与长生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在误以为长生牺牲后,与山歌团长相恋,而政委欧阳剑也爱她,后来她的这三个恋人和顾岩的妻子梁娟都相继牺牲,谢琴英在历经思想斗争后嫁给了已成为红一团政委的顾岩;特派员顾岩原忠于左倾路线,在事实面前终于清醒后,主动请求假叛变打入特务组织,因要保密,这又引起了谢琴英的误会和蔑视……无论是情节还是情感皆盘根错节扑朔迷离,但过度的天马行空,所向披靡,生死酷烈加时尚浪漫,所谓的红白之间的秘密交通线说开辟就开辟,说破获就破获,一派虚拟,这就是缺乏生活结出的涩果,仿佛成了《碟中谍》和《无间道》的红色本土版。作品的质量和厚重并非与时间的积淀、年纪的大小成绝对正比,但是,纵览新近的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好莱坞类型片的流水制作已然形成雏形,类型化的故事、符号化的人物、流畅生动的叙事和制作过程。这是好事抑或隐藏着一种忧虑?
随着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西风东渐,无论是从叙事内容还是从叙事形式进行探讨,显然还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从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关注女性叙事情节结构、女性叙事话语、叙事形式对性别的建构等,并非水土不服,相反,探索女性的历史记忆,有益于这类影视剧的健康发展。红色革命历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和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审美观,必须拒绝迷离和流失,坚守精神家园,传承革命精神。
注释:
①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