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字]电影《1942》5篇高一观后感【汇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600字]电影《1942》5篇高一观后感【汇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1942观后感【第一篇】
“轰轰轰”伴随着一阵阵轰炸声,以有无数灾民倒下了。这就是电影《一九四二》中的画面场景。
这部电影是由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
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二年中国遭遇的重大饥荒。那时,河南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许许多多的难民往外乡逃难,这被称之为逃荒。在长长的逃荒路上,不尽其数的难民在路上被活活饿死。屋漏偏逢连夜雨,饥肠辘辘的难民又被日军飞机轰炸和机枪扫射,可怜又无数的难民成为日军枪下之鬼。有幸活下来的难民好不容易走到了一座富庶的城市时,却发现城门却已紧紧关闭。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感触很深。
一九四二年,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九四二年,那是个饥荒之年;一九四二年,那是个死亡之年。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着饥饿与战火的煎熬。
而现在,我们过着富裕安定的生活,享受丰衣足食,整天生活在满足之中,却不领情,还抱怨生活的不美好。一九四二的时候,人民的生活比我们苦一百倍,一千倍,都没有抱怨生活的痛苦,还是咬着牙坚持活下去。相比之下,如今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真是欲壑难填,太难满足了!
我们这些少年应当自食其力,为自己而努力奋力。当我们感到生活的不如意的时候,要想一想到那些难民,我们是何其的幸福!我们现在的美好的生活环境,是用来感恩的,而不是用来糟蹋的!
《1942》电影观后感范文【第二篇】
电影开始放映了,厅里稀稀朗朗的才坐了不满二十个人,为何不降价让更多想看电影的人进来观看呢?请保留此标记我想起了以前世界经济危机时美国的牛奶商人,宁愿把牛奶白白地倒掉,也不愿降价卖给穷人的故事,可悲啊,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电影的内容是反映1942年河南闹旱灾,土财主老东家(张国立饰)带着全家逃荒的坎坷经历,他亲见儿子,儿媳,老伴,小孙子先后惨死,吃尽千辛万苦,最后一个人到了陕西,却又不被接纳的悲惨遭遇,是三百万逃荒灾民的缩影。控诉了旧社会官场黑暗,民不聊生的真实现象。影片拍摄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深受教育。
真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政府草芥人命,人民在苦难中挣扎。瞎鹿的老婆花枝为了子女能活下去,四升小米就把自己卖了;老东家的女儿星星为了能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就五升小米把自己卖了,宁愿去做妓女,那老东家接过五升小米时似笑非笑的神情,那是扭曲的灵魂,明知那是火坑,只要女儿能活下去,他也认了,有了五升小米,他也有可能活下来了,真是欲哭无泪啊,人性到了这种地步,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做什么已是无所谓了,哪里还有什么尊严?一个政府把灾民当作包袱来扔掉,那这个政府离垮台也不远了。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感悟良多,这样的日子永远也不要再来了,也不能再来了。
1942观后感【第三篇】
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明白这是正因《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这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这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咱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以前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咱们在《一九四二》中能够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1942》观影心得体会【第四篇】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饥荒时期日军放粮,而汤恩伯那溃不成军的却以卫国之名义实土匪之行为。面对一个不保护自己的国家,本身国家观念就不强的中国人在生存和民族大义之间大部分人选择了生存。帮着日本人打中国。汉奸呼?非也。
再说,汉奸本来就只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概念罢了。
清朝亡了,我们可以活在中华民国,民国沦落成了一个小岛,我们活在所谓的共和国。哪天共和国覆灭了,我们也依然活在这片土地上。只要是这片土地上的土着,只要是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拥有选择活下的的权利和方式。
仓廪实而知廉耻,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都是正常人,若他人不负我,我何故负他人。
选择给四分是因为很少能看到一部中国电影揭示战争的残酷性。1942拍的比集结号好,冯导对大片的掌握已然越来越熟悉。剧本又是由刘震云操刀,保证了下线。1942的特效和烟花技术团队用的还是上次集结号那帮班底,这次棒子们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特效看起来挺不错。
片中蒋介石说的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我最羡慕的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毛泽东。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负担。可以融合到民众。说这段话的时机安排的恰到好处。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第一次轰炸那场戏。撕心裂肺的呼救,军民互相为生存而打斗。和烈士子女中打头的那个小女孩的演技。
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信仰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还是就仅仅在活。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电影1942》观后感【第五篇】
小人物的悲壮。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献媚。“一条命,两块饼干”,小人物的命运不同,其中有人性的冷漠,也有世俗的偏见,但总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花枝在丈夫失踪后,为救活两个孩子,四斗米卖了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后还要把自己唯一的破棉裤换给栓柱,也算是倾其所有了。这一幕,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爱的的力量,也是母性的光辉。栓柱应诺花枝照顾孩子,却在趴火车途中,不仅丢了两个孩子,还丢了花枝用生命换来的四斗米。在生存和气节之间,不食嗟来之食的大义凛然,让珍贵的馒头显得那样苍白。那用核桃做成的风车,成为一种牵挂和寄托,宁可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反面典型厨师老马成了巡回法庭庭长,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虽说保全了性命,到头来却落得个日本人的走狗。就连读过书的财主家女儿,为求条生路,甘为五斗米折腰,沦落到卖身妓院的下场,也是命运的安排,悲惨的选择。
1942年那场大饥荒、大逃难,虽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在历史长河中,却成为永远伤痛的记忆。我们开启那段尘封的历史,就是要警醒饱经沧桑的苦难民族,不要忘记历史,维护和平,远离战争灾难;追忆那段悲壮的历史,就是要重温血腥而惨痛的教训,保持生态平衡,远离自然灾害;再现那段惨烈的历史,就是要启示后人牢记伤痛的根源,关注粮食问题以及那些事关民生、关系百姓疾苦、关乎民族发展的大计,让历史不再重演!我相信也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