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高考语文作文阅卷老师忠告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9233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高考语文作文阅卷老师忠告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高考阅卷老师心得【第一篇】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十几天紧张而忙碌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活也已成为过去,回首这次高考语文阅卷的经历,我感到收获颇丰,对自己今后的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启示。

就此次高考作文阅卷与往年最大的变化在于从此取消了所谓的“保险分”,即切入分,如此一来,则高考作文成绩差异将由原来的不相上下一变而为天壤之别,高考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用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话就是“要利用高考作文阅卷的杠杆,彻底改变高中作文教学地位不高的状况,引起学生与老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足够重视,让种瓜的得瓜,各豆的得豆,种草的只能收荒草。”

此外今年高考作文均分与往年相比,应该要低到五分左右,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取消切入分,拉开差距的阅卷指导原则之外,便是今年的高考命题“品味时尚”存在偏离学生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问题。虽其导向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应该无可非议,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时尚生活缺乏深入的体会和思考,很多学生对“时尚”这一概念的理解把握不准,导致大量学生作文偏题,沦入低分区。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中有以下三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或警惕:

一、念念不忘经典,玩得走火入魔。现在有不少学生言必称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而根本不管作文题目是什么,这些素材能否用得上,能否有效地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以为“死人饭”好吃,只要呈现出丰富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作文分就一定不会太低,其实大错特错。用喻旭初老师的话说,“一个屈原摆平六年高考题是一件极其荒唐的事”。今年高考中吃“死人饭”的作文基本与时尚不粘边,属偏题作文,分数低的可怜,不管语言内容再好,都过不了42分的“杠子线”。应该说,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平时阅卷中重语言轻切题,重历史文化轻当今社会生活的弊病。

二、堆砌事例,生拉硬扯,不管三七二十一。应该说此类问题每年都有,但今年尤为严重。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三点:第一,审题不过关,对命题的概念内涵与结构把握不清,抓不住主次轻重缓急以及命题意图;第二,学生根本不熟悉时尚生活,没有什么切身体会,哪还谈得上什么“品味”;第三,很多学生作文功底太差,平时训练也不到位,只能靠背点作文素材来敷衍高考,说到底对作文重视程度不够。综上三点,今年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堆砌事例,霸王硬上弓式的1

说理、漫天随意式的贴标签等此类问题尤为突出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这也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重视作文基本功训练、审题训练及议论文的说理训练。

三、记叙文大都落入父爱母爱的窠臼,今年高考作文题不太适合写记叙文,这是众所共知的,也不能不说是此次高考命题的“小失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卷中对为数不少的记叙文也算是“另眼相待”了。只是发现写记叙文的学生大都只将“时尚”当作入题的幌子而非贯穿全文的线索,很多学生最后干脆抛开题目在那里大谈特谈父爱母爱,自以为“文章一高尚,分数自然也不会太卑鄙了”。这类现象今年特别普遍,除了写作品质不高之外,我想这也充分暴露出学生写作视野的狭窄。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给我们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敲了一下警钟,应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鼓励学生拓宽写作视野,大胆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

此外我发现今年高分作文偏向批判性较强,语言恢谐泼辣的杂文,而此类文章是需要学生有新鲜丰富的阅读,对社会生活高度关注,对时代变迁十分敏感。而这些是否也反映出我们平时语文教学方式的保守、单调、脱离生活,我不得而知,但的确值得深思。

当然,除了以上一些“重大发现”之外,此次阅卷中还有一些“小发现”,都是作文细节上的问题,在此,我略提一二,谨供参考了。如作文开头乏味,入题太慢。有的学生一上来就是套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学生干脆从社会经济发展再到社会稳定、时代进步、女权觉醒,最后再说女性也有追求美的权利,于是便开始追赶潮流,时尚了。有的学生更夸张,一上来便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纵观我们人类历史长河,无论何时何地,男女老少,时尚始终是人们最爱探讨的话题。”还有的学生一上来便卖弄一下文采,说一段华而不实,莫名其妙的话来妄图“征服”阅卷老师,全然不顾其中是否有必然联系,如“花开灼灼,梅艳芳菲;杨柳依依,风姿绰约;硕果累累,春华秋实;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此则曰古之时尚。”再有,滥用排比等修辞手法,拼凑字数也比较常见。

总之,此次去南京阅卷应该说收获颇丰,所以纵然辛苦却也值得,我相信此次历练对自己今后的教学一定会有很多启发,如果还能带给同仁们一些思考与启发,那便是“额外收入”了。最后,也再次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孙荣华

.

所有中考语文阅卷老师都讨厌哪些作文【第二篇】

学习经验语文阅卷老师: 我凭什么给你作文高分?

很多同学语文考试后都会问,为什么我的作文就拿不到高分呢?下面这位老师的回答,或许能让你有所启发哦:

孩子,你总是问为什么自己的作文就是拿不到高分。我想反过来问你一句:请给一个让老师给你作文高分的理由,好吗?

1篇高分作文,无非六个方面的出色,题目、结构、选材、语言、立意、书写,每一个方面你都用心尽力了吗?你能保证别人随便看你的作文的哪一段都能看到你的亮点、实力、精心的设计吗?当你得到低分时,你一定是拥有稳定得到此分的模式,你要改革,你要创新,你要换招!

你的标题有魅力吗?

让人看一眼就知道你是扣话题的、扣材料的吗?

让人看一眼就知道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让人看一眼就知道你是深刻的吗?

让人看一眼就知道你是有文采的吗?

让人看一眼就被吸引住了吗?

材料作文你注意到标题是观点句了吗?

如果你不能起——“云在青天水在瓶” “闲雨轻敲鱼鳞瓦” “园花寂寞红” “庄周的燕子”之类的名字,那么就起——“适应环境,成就梦想” “现实是船,理想是帆” “抑制诱惑,坚守自我”之类的也行呀,但请你千万别起“论毅力” “我的想法” “环境的作用”之类的行吗?

开头的三个目标你达到了吗?

也就是,在三到五行里完成扣题、亮观点、展示文采三个目标了吗?

引用没?

修辞没?

语句整齐没?

语言精练没?

能让人一眼看明白的就不要让他看两眼,能让人两眼看明白的就不要让他看三眼,能让人三眼看明白的——你基本失败了!

假如在T台上,几十秒的时间,你却像平常一样走路,是你不礼貌还是观众不给你机会?这里是考场,几十秒的机会,你却像平常一样作文,是你太低调还是阅卷者心太狠、眼太浊?

你的作文分段合理吗,“好看”吗?

1篇8九百字的文章只有三段,那不是一写到底?你最少也要分成七段吧?

另外,那最美的一句、最精练的一句、最诗意的一句、最扣题的一句、最对称的一句、最发人深省的一句、最让人过目难忘的一句,总之你最得意的一句、最能体现你水平的一句,你给它一个单独、突出的位置了吗?

孩子,如果你总是让最“亮”最“靓”的话湮没在大的段落中,哪里有理由给你高分呢?

另外,你养成用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来写考场作文了吗?每次作文写多了,能不娴熟能不出彩吗?

你选材有妙招吗?

如果不写苏轼被贬、屈原跳江、陶渊明归隐就写不成作文了吗?

你替阅卷老师考虑过吗,他在几天内看屈原跳几万次江他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我说,看题目第一眼就想到的东西不能写,第二眼看到的也不能写,看第三眼想到的才能写。

写《时间在流逝》能想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算不错了吧,但当年阅卷现场以这一句开头的作文还是让人看厌了。好,你肯定会问“老师我没有素材怎么办,怎么积累素材,要不要读点书”?

实话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不认为看几本《读者》《意林》还有一些商家应时推出的素材书能对考生有帮助。

同样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觉得到这个时候也没有积累素材的必要了,因为每一个人积累的素材都足够了,关键是提取问题。

什么叫素材,只有内化成自己能用的才叫素材。

并不是惊天动地、扣人心弦的才叫新颖的材料,否则中考作文就变成电影、迷幻小说的大比拼了;也并不是写感动中国人物、新闻联播人物就能够打动人,否则中考作文就变成教化工具了。

孩子,你会接着问,那老师你让我写什么呢?

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都是写生活琐事的——《红楼梦》《背影》《项脊轩志》哪一个不是写琐事的?

其实教材上有多少我们可用的例子,但你总是嫌太俗,其实,最俗的是苏轼、 屈原、陶渊明,而多数人对教材上的例子却熟视无睹。所以他们变得新鲜起来,巴金是新鲜的,韩愈是新鲜的,龙应台、迟子建也是新鲜的,教材上的东西会感动语文教师的。

还有,我们的语文以外的学科也都有许多或生动或严密甚至可歌可泣的材料,政治、历史、地理、英语、数学上都很多,音体美上也有很多,多得够写一辈子的。总有一些让你有深刻感悟,让你有独到见解,你只需要选取这样的来写,就足够了。音乐的旋律里也有为人的智慧,少林的功夫里也有世界的规律。

你还记得“一人一事一书”吗?

就是你只要熟谙一个人,深究一件事,细读一本书就有无尽的源泉。

当然在同等条件下,你要记得写《红楼梦》贾史王薛林都是不能写的,我想问你,你知道焦大吗,你知道巧姐吗?你要记得写《三国演义》刘关张曹周诸葛都是不能写的,我想问你,你知道荀彧吗,你知道蒯通吗?

你要是喜欢出行,最好不要写黄山、泰山、五当山,你知道北京的香山、钓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谭柘寺的钟声吗?最好不要写上海、深圳、哈尔滨,你知道西安的灞桥、金陵的弯月、峨眉的天梯、苏州的寒山寺吗?你知道玉门关、鼓浪屿、爱琴海、瓦尔登湖吗?你知道灭此朝食的典故吗?你知道数典忘祖的例子吗?你知道麦克阿瑟的故事吗?你知道川端康成的生平吗?黄永玉说过什么话?明代李贽的思想核心是什么?陈天华的惊人之举是什么?

你觉得你的作文语言有魅力吗?

你能保证在炎热躁动的六月,阅卷老师看你的文字一眼就被吸引,认真地读下去吗?

生动、简练、有表现力,三者有其一吗?

清新、深沉、耐人寻味,三者有其一吗?

你能做到有四百字都是四个字的吗?你能做到大部分大体对称吗?你能用点文言常用词吗?你能用上十几个成语吗?你能用上三五个不是众所周知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吗?你能引用一首别人不知的古诗词或别人不知道的名言名句吗?

实在不行,你还记得底线吗?

中间每段都是“曾记否”开头,遇到曹操时写成曹阿瞒,遇到张飞时写成燕人张冀德,遇到“记得我十岁的时候”写成“那一年,我十岁”,还要记得同样一句话从正反两面来说,说两遍,江南的前面加个“草长莺飞”,塞北的前面加个“铁骑秋风”。

你想立意高远一些吗?

首先,你能不要那么俗气吗?

你坚守过一些东西吗?你能在世俗里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不随波逐流吗?有人终于当上某公司的总裁,有人终于挣得了一百万块钱就算成功了吗?

其次,你能诚实一些吗?

为什么你的作文那么俗,因为那里边说得都是假话,都是你自己都不愿意说出的话。你没有遵守你的心灵,不是你要那样说,而是你觉得需要那样说。每遇到一个题目,请你先问问你真实的灵魂,而不是上来就想着怎样才能迎合阅卷人的口味。你别忘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那么“越是自己的,越是能产生共鸣的”。

再次,你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吗?

换个方位,你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你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由主观到客观,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正及反。

另外,只要你思路宽,别忘了老牛的眼眸里有田园的记忆,天空里的鸟儿有岁月的痕迹,一片叶里蕴含有天下兴亡的道理,一米阳光里看得见人情温暖的回忆……

孩子,也许你作文水平很不错或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但你不要委屈,因为中高考是讲究规则的。

这个规则就是你要写得切合题意,而且这种切合还要让人一眼就看出来。

你要写得精彩,还要让人一眼就看出这种精彩。孩子,你遵守规则了吗?

你写完八百字再努力地写八十到一百字了吗?

你的书写达到让人看懂、历史最佳了吗?

你写每一句都精神抖擞、劲头十足了吗?

你在九百字里全面表现你最好的一面了吗?

你做到了,你再大声地说:为什么不给我高分?

语文阅卷老师: 我凭什么给你作文高分?【第三篇】

综合多年高考媒体报道可以得知,大部分地区已在多年前就实现了电脑阅卷,多人审卷的模式。

例如,媒体采访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有关负责人得知,在上海高考阅卷中,以作文阅卷为例,首先从时间上,电脑设置了评阅1篇作文的最低时间高于90秒,如果老师没有看够这个时间,屏幕上不会出现下1篇作文;其次1篇作文必须经过两位老师评阅,电脑随机派送作文,评阅同1篇作文的两位老师分属不同的房间,每个考生作文最终得分至少经过2人评卷、2次检查,最后如果两位老师的打分出现较大偏差,这篇作文还将进入中心组讨论。也就是说,1篇作文最多会经过4次评阅和3次检查。不仅如此,近年来,上海市教委更是还多次邀请家长代表视察阅卷现场,对高考阅卷工作进行监督。

再如,自2010年起,北京考试院就对阅卷老师的资格做出了严格要求,高校的阅卷老师必须是博士学历,这意味着在读的研究生不能参与阅卷评卷。

高考语文阅卷心得体会【第四篇】

(一)对作文题的看法

劳动,一个从小就很熟悉的话题,小学中学作文练习应该也写过不少,到高中毕业时还要再写一次,是不是有些太陈旧了点?太低估了学生的水平?毕竟这是大学选拔性考试,一个毫无新意甚至有些陈腐无聊的话题要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去写,意义和价值到底在哪里?有人说,这样的题目拉低了整个高考考生甚至国民的智商。如果这样严肃的国考依然不能去积极引导学生往思维的纵深处去行走的话,又怎么能引导教师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往纵深处行走呢?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永远只能在低层次、低效率的怪圈里原地踏步甚至后退,这是有良知、有远见、有专业素养的语文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不过,回过头想,现当下的中小学生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劳动的时间本身就被大量挤压甚至完全丧失,劳动的生态环境也并不具备,尤其是社会对体力劳动有一种潜在的轻视甚至鄙视的心理。而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怎么参与很多劳动实践,对劳动的认识本身就不深刻,怎么能要求他们写出深刻的文章来呢?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从一开始我们就不能期待通过1篇高考作文就能改变他们对劳动的态度,当然,更不能因此而扭转整个社会业已固化的劳动观。

(二)对审题的看法

行文之前,必须认真审题。审题不准就会导致偏题走题,这是常识。而这次作文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以“热爱劳动、理解劳动、尊重劳动”为话题的中心,但很多考生却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或者偷换概念,或者完全另起炉灶,比如大谈“青春需要奋斗”“人生重在奉献”,或者打擦边球,比如大谈“人生在勤,不索何求”却不谈劳动。这是典型的审题不过关,对命题的概念内涵及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不清,抓不住关键和中心。

(三)对作文思辨能力和作文素材的看法

思辨能力是一种很重要也很可贵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对世界事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对于一个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来说理应具备,教师也应该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更要培养学生的。但看看我们的高考作文包括我们的平日的作文训练:作文素材满天飞,政治口号到处是(尤其是大量引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思维的肤浅化、语言的幼稚病触目皆是,高中生写出来的文章深度和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差不多,给人的感觉就是“上了三年的假语文”,语文老师的“专业尊严”瞬间被击垮,真的悲哀啊!

可是,我们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分析甚至不愿思考和分析问题,他们愿意这样吗?当然不是。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学生的原因很多,此处不讲),我们教师也难辞其责:一是我们平日要求学生背诵大量的素材,学生没消化吸收,造成“素材积食”,临场时懒得思考就把素材搬来救场意图蒙混过关;二是平日课堂教师一言堂的居多,学生的独立思考被扼杀掉,久而久之学生已习惯了教师“思维的喂食”,哪里还会独立思考?更遑论深入思考了。三是思辨能力的强化训练很少甚至完全缺失,甚至有时候教师自己就是照着参考答案中的思维去给学生讲解作文的。

如果再往大的方面讲,我们整个的应试环境本身就不鼓励也不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甚至也不鼓励学生讲真话、讲自己的话,学生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所以,他们最终选了一条“最轻松”(其实并不轻松,要背记大量素材)“最懒惰”(其实并不完全是自己偷懒)“最取巧”的办法,“作文千篇 一律万人一面”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认为,作文素材不是不要,也不能不要,毕竟这本身也是作文论据重要来源,但在利用的同时,一定要消化吸收、内化为己,特别是要学会有选择性地巧妙运用,要加工处理,要学会“简述事例,深入分析”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事例。这个指导我们教师要主动、有意识地去承担,更要有方法、有艺术地去做,而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思考者,而不是一个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或者“复读机”。否则,以后的高考作文还会出现素材泛滥成灾的局面。

写到此处,想请大家欣赏一位考生的片段:

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心灵的感悟。

当你劳动时,你才会明白勤劳的意义:当你注视着干净的居室,你会懂得劳动付出后获得回报的快乐与成就;当你双手拿起扫帚,告诉我们的是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弯腰扫地,告诉我们的是做人要谦虚,平等对待万物。当你将垃圾分开倒入垃圾桶,它让我们懂得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有属于它的地方。

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与自然的对话,尤其是当你在野外全身心投入劳动时,你所有因喧嚣热闹而暂时沉潜的思想此时会一一在你脑海中显现。你因群聚而平凡的大脑会在此刻像明珠脱尘,熠熠生辉。而当你一个人劳动的时候,也是与自然最亲近的时候,人群的欢笑倏然隐退,如潮水般涌向的全是是风声、鸟声,树叶沙沙声,白云飘过的声音,自然万物的私密言语,在此刻会被你全部知晓。

同学们,劳动使我们健体,劳动使我们静心,劳动使我们明智,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书本、手机,抛弃劳动无用的谬论,投入到劳动中去吧。

这几段文字不能说是完美无缺,但对劳动的认识相比较那些大段引用熟滥的例子是不是要好很多?虽然有些语句过于文艺化,个别句子还欠成熟,但对劳动的认识却真实而细腻,很有个性,也比较深刻,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舒心悦目,脱颖而出是自然的了。

(三)关于优秀作文的样子

这个问题语文老师应该有共识:

审题准确,立意深刻,内容紧扣材料,中心明确,结构清晰,有文采,这是作文的内核。

至于外形不外乎整洁的卷面,工整的字迹。此外,我个人认为,优秀作文绝不是临场写出来,而是长期练出来的,是长期的阅读、思考与写作训练的综合,而绝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或者说技巧永远是末流,核心的东西还是语文的综合素养和个人的人文修养。

优秀的作文也应该是考生与世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是深刻的而不是浅薄的,是厚积薄发的而不是投机取巧,是宁静致远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是沉稳大气的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优秀的作文让人一读就能感觉到一股“气”,一股天然之气、浩然之气、人文之气,这种气一定要积淀,要涵养,平日下苦功夫才能得到。

以上就是这次高考作文阅卷的一些看法,不全面,也不成熟,很多属于个人看法,各位观者见仁见智,取舍自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79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