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日记独白(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890578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日记独白(实用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日记独白范文1

因为大半辈子教书的缘故吧,我总特别留心各处亲山近水的校园。珞珈山东湖波影中的武汉大学、岳麓山葱茏怀抱中的湖南师大、南普陀峰畔偎山望海的厦门大学,留给我旖旎明丽的印象,爽然于胸,久久萦绕。听人讲,这类校园都还属于“校在山中”,还有更独异奇绝的是“山在校园中”。这指的是广西师范大学。一座峭然耸峙、中外驰名的桂林一景―――独秀峰,就巍巍矗立在校园墙内。

我可差遣的时间只剩了一个晚上。在暮色笼罩城市催出满街华灯时,我一路探问着找到了师大校园。校园里高大苍郁的树木掩映着灯光灿灿的教室,气氛清静,想是学生们上晚课了。

我辗转摸索,终于走到校园南墙。陡地,眼前乌黢黢一座垂直的峭壁,直插星空。我心里一惊颤,向上望去,夜色苍茫中辨不清细部,只觉得这座独立不倚的奇峰,顶天立地,气势磅礴。啊,独秀峰!我诚惶诚恐,蹑着脚步,循着峰脚瞻仰拜谒。忽遇小水池,池畔两座石碑,近看碑上各镌四个雄浑大字,一写“介然独立”,一写“南天一柱”,这大概可以作为对独秀峰最直白也最准确的形容了。

我忽然涌动一个强烈念头―――登独秀峰顶!想象着攀到这座奇峰顶端,远眺市容夜景,近瞰幽幽校园,那该是怎样的惬意!于是,我快步绕峰麓,寻找登峰的门路。―――在峰西麓,有惟一的通道。然而我的兴致却被浇了一盆凉水:铁将军把门,山门被严严实实地锁着。

我只落了一声叹息,挺沉挺沉无可奈何的惋惜。

人经历了失落大概总是想寻找些弥补的办法。说也罢,说追索也罢,总之因为不甘心。那一回旅行归来,我便急忙借来两大厚册新印的《徐霞客游记》。我知道中国这位几乎独一无二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曾经遍游桂林名胜。如果能读读大手笔的文字,那也可以算作“神游”“慰情聊胜无”吧。

然而,又一个出乎意料!从这位“踏遍青山”的大师著作里,我不但没有读到登独秀峰的描述,反倒读到了一个更深更沉的惋惜!

我忍不住要记下这段耐人寻味的事情。

《徐霞客游记》记载了弘祖大师游览、考察桂林,包括漓江沿岸和阳朔各处胜景的经历。他在此逗留一个多月,晓行夜记,写下了3700余字的“日记”。足迹所至,比现今辟成旅游景点的地方要多得多。驰名的独秀峰自然成为他登临的首选目标,而且这地方距他下榻的处所很近。然而他竭尽心力、耐性十足地奋争了一个月,笔下记载了桂林山水的奇境绝景,独独没有能够登临独秀峰。离开这座“甲天下”名城的他深深喟叹:“甚怅怅也!”

到底怎么一回事?

原来当时独秀峰所在地正是靖王府院内。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孙朱守廉被封为靖江王,世袭爵位,成为桂林最显赫的豪门贵族,势焰如烈火烹油,炙手可热。王府内殿阁林立,独秀峰上下都建坛立庙,成为侯门家私。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带了两名助手(姓顾的仆人和带路的静闻和尚)来到桂林,当时正值闰四月底。他按计划游览考察,先到城中的叠彩山、伏波山,又到七星岩等处。独秀峰他早已仰慕,迫切想先登,可是恰遇上靖王府举行“礼忏”仪式,设祭坛、做道场,唪经燔灵,排场极大,主持礼忏仪式的是位法号“绀谷”的大和尚。霞客为了进王府登独秀峰,先托人疏通绀谷,好费了一番周折,才得了机会进王府拜谒绀谷,提出登峰请求。那大和尚蓄了胡须,铁颜霜色,打着官腔说“登峰需先禀王爷”;又说“禀王爷现在不行,需待礼忏完毕”。徐霞客恭请和尚给个日期,和尚沉吟良久,才答说:“十一日。”

徐霞客心下明白,要想如愿登峰,那绀谷和尚非打点一番不可。于是,他嘱仆人上街买来上好的香菇,又亲自去名店选购贵重扇面,拿回来悉心题写一首《登秀诗》,婉转表达了登独秀峰的心愿,然后领了静闻亲自登门送礼―――用而今的话便是“走后门”。不料王府院门内外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王府院内正在唱大戏。徐霞客望洋兴叹,只得叫静闻拿了礼品,拼命挤进王府,到忏坛向绀谷送了礼,并且讨来个登峰日期―――十三日。

十三日清晨,霞客与静闻早早用了饭,备齐一应用品,急急地奔向王府,到峰西侧的寺庵叩见绀谷。谁知出来个门人,说:“师父进府礼忏去了。”轻诺爽约,视同儿戏,徐霞客心里如何不懊恼!但他嗜爱风光有如性命,只得强忍下来,改变计划日程,决定先游阳朔,再谋登独秀峰。

大自然奇美神秀的内蕴,大概可以化解一切人间烦恼吧。钟情山水的徐霞客,心醉神驰,两度往返漓江,在岩座间匍匐攀援。险峭的龙岩涧,荒僻的白鹤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与汗水;而他把观察所得形诸笔墨,终成瑰宝。然而,在他寄情大自然的时日,桂林城、靖王府内外,却在忙于礼忏“燔灵”:合城演戏,万人空巷,只弄得“声震城谷”,乌烟瘴气。乌烟瘴气污染中的独秀峰,与它的虔诚膜拜者、专意寻访者却互相怅望,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

徐霞客哪里甘心?他强忍了怒怨,领了静闻再次拜会绀谷,却怎么也不见绀谷踪影。好不容易找到他,那和尚敷衍搪塞,模样“甚不着急”!当时,正赶上徐霞客托作坊制作的碑拓印品也拖延再三,影响了他的日程。徐霞客再次隐忍,他的焦灼气恼也终于诉诸于笔端,他在“日记”中写道:“余初拟再至省(从阳朔归桂林)一登独秀,即往柳州;不意登期即缓,碑拓尚迟,甚怅怅也!”

这位大旅行家在桂林游了整个五月份,为了登独秀峰劳神费力,却只落得个“怅怅”。他怅怅到六月初终于探得一点消息:原来绀谷一再推拖耽误,不向王爷通禀此事,只因为这和尚当时“正以焚灵事与藩王不惬”!呜呼!

此时桂林城开始惶惶不安,因为有消息传来,“流寇”(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围困衡阳、永州。靖王府于是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形势紧张,徐霞客“遂无意候独秀之登”,他要尽早启程奔柳州。

于是,独秀峰与热烈向往它的徐霞客失之交臂。关于独秀峰,他在“日记”中只略作记述:

日记独白范文2

吃透大背景,胸中装“两头”。两头则是指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百姓的声音。我觉得更应该以更多的精力关注社会热点下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在一些人眼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许只是个细节,但我却认为,这“细节”却是最能表达“大背景”的。小人物喜怒哀乐也非常吸引读者眼球,打动读者的心扉。在自媒体时代,读者必然会利用微博等新型媒体给予大量的转发。

熟悉中寻陌生,共性里觅个性。省市报的摄影记者必须学会在日常生活里发现不寻常报道线索,学会在熟悉中寻找陌生,在共性里觅取个性。

雪灾、地震、奥运会、经济危机……悲喜交加的2008年。那时我刚到《嘉兴日报》担任摄影记者,作为一名地市报摄影记者,我没有因为不能奔赴第一现场而放弃对当年所发生大事件的记录,而是紧扣时代脉搏,在新闻大背景下努力寻找自己的最佳切入点,在嘉兴这块一亩三分地上,做好以小见大的报道,从侧面反映身边不同群体在面对大事件时的不同反响,及时捕捉富有个性的瞬间。一年下来,我所拍的一些从侧面烘托大主题的图片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我因为刚到嘉兴日报社,没能去灾区一线,而我坚守后方之时并没有放弃对汶川的关注。5月19日,来自地震灾区四川省青川县的党坤乐小朋友,躲过劫难后随母亲来到嘉善寻找在当地打工的爸爸。我闻讯赶到嘉善拍下了《她从震区来》一组专题片,她那双令人无法忘记的眼神,让人看见了地震在孩子心中所投下的阴影。

没有独家新闻,只有独家角度。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同样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我不能亲临北京盛况空前的现场,只好独辟蹊径。在万人空巷的禾城街头,我发现了手持收音机“听奥运”的安徽水果小贩。经济危机波及全球时,多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我在嘉兴城乡拍了一批反映金融危机对草根百姓生活产生冲击的新闻图片,如《同学走了,座位空了》《车主加油,滴滴珍惜》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稿件。还有《八百米跑终点,女生倒下一片》《经济适用房摇号,九旬翁蹒跚试手》等照片都是踩着时代的旋律,以细小的侧面再现社会的热点、难点。

独特的视角,专业的呈现。摄影记者到达现场后,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内心,认真解析新闻现场,找到合适的拍摄角度,选取最能表现新闻事件本质的那个最佳瞬间按下快门。可以肯定地说,100位摄影记者到达同一个新闻现场,所拍到的画面也完全不同。这显然与记者自身素养的高低、经验是否老到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摄影记者,要多看别人的照片,尤其是国外摄影大师的照片,观察大师独特视角和表现方式。好作品是靠思想支撑的,作为摄影记者要有自己对世界、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独特认识和思考。

2013年,我的作品《热身》获得第五十六届“荷赛”体育动作类二等奖,获奖作品是2012年7月10日拍摄的。练体操的孩子很多,但是脱颖而出的却很少。画面中高高跃起的女孩叫朱婷婷。画面左侧,我留一大片空白,我认为,那一大片空白象征前面的路还很长,要靠她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

作者简介

储永志,安徽安庆人。

1973年出生,先后供职于《泉州晚报》《安庆日报》《嘉兴日报》等,2011年4月加盟《浙江日报》。

获奖情况:

2007年,《黑昼》获第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自然与环保类铜奖。

2009年,《八百米跑终点,女生倒下一片》获第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金奖。

2011年,《牵挂》获2010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银奖。

日记独白范文3

有人说,古代的长安把自己的浪漫交给了一群诗人,由他们在酒中自斟自饮。而盛唐之中,饮酒作诗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诗仙李白。饮酒之于他是及时行乐、消解情仇的方式,于他的诗则是镌刻山河、镂空人心的圆刀。

诗仙李太白踏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自然也到过泰山和崂山。李白一生中写过众多山水诗,至今读来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20岁前后的李白游历过蜀中的不少名山大川,纵情的山水诗绘声绘色赞美了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使他形成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伟大情怀。

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他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旅行家。从20岁起到61岁去世,40多年时间大部分在山水间度过。他曾游历过峨嵋、华山、太白、庐山、黄山、九华、衡山、嵩山、泰山、皖山、敬亭、天门等。

举足轻重是庐山

若问一个小学生:“你知道庐山吗?”恐怕他立刻会用稚嫩的童音为你背诵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水》:“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尽管近代以来庐山曾一次又一次与政治事件相联系,但它作一座名山终究是属于诗的。就文化高度来说,在中国名山中,能与之比肩,甚至超越它的也有,例如泰山。但是泰山似乎又过于神圣,过于庄严,过于沉重,终究不如庐山那样让人们易于亲近。因此,泰山除了杜甫的一首《望岳》外,属于它的好诗真还不多;庐山就不同了,属于庐山的好诗太多了,因为登上庐山的诗人太多。诗人不像政治家,他们登上庐山似乎就是为了诗――读诗、论诗、写诗、赛诗,在这过程中,虽然不乏争论,甚至不同时代的诗人还会发生跨越时空的争论,但这种争论终究也只是属于诗。

就游历过的山川而言,李白对庐山是偏爱的。他一生共去过五次庐山,每次登历山巅,他的体悟都不同。

从庐山景区门口买好票进去,沿石子铺成的小路前行,林间长风徐来,眼前的松涛云雾激起我心中的波澜,他也曾走过脚下的路,他也曾与我一样看着这样雄奇险秀的山石瀑布惊叹不已。此时的我穿过时光的隧道,万里迢迢来这里寻他曾经艰难跋涉过的足迹……

那年二十六岁的李白初出到江州,游览位于庐山东南部的五老峰,他不禁感叹刀削斧凿的山峰形似芙蓉花开,登临山顶可以俯瞰整个九江的美景。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愿意入朝出相匡扶社稷,更愿意征战沙场血洒边疆,他一心想着远方的长安,以为那才是他的归宿。

在庐山景区海会寺观五老峰是最为真切的。五个山峰中第三峰最为险峻,奇岩怪石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蔚为大观;第四峰最高,峰顶云松弯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狮子峰、金印峰、石舰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再往下依次是观音崖、狮子崖,背后山谷有青莲寺。五老峰根连鄱阳湖,峰尖触天,海拔1436米。它的高度像极了李白在中国古诗文化中的成就,以至于后来的许多诗人对他只能望尘莫及。

华岳仙掌里的险峻诗情

李白的诗里描述了西岳华山的艰险,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载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数十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 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另外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 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的“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那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还是道教胜地,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在华山无数名留下了人足迹,也留下了无数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在华山诸多故事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有神话故事有“巨灵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萧引凤”等。

华山还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华山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 亦称朝阳峰 ),朝阳台为最佳地点。华山的著名景区多达 210 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

崂山,海上有仙山

大约在公元744年,李白到崂山游山观海。崂山,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海上仙山”。从春秋末期起,这里就云集了一大批道家方士。崂山在唐代作为海上仙山名气似乎更盛。唐玄宗于开元25年(公元737年),规定“道士女冠宜隶宗正寺”,视道士为宗室,还为《道德经》作注,论道成为朝野的时髦事情。天宝年间,李白也读经论道,自取名“青莲居士”。离开长安后,更增加了他隐世学仙的念头,对海上崂山之游,是他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想以此解脱心里的苦闷。他和吴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崂山。

吴筠是唐代著名道士,善文词,唐玄宗召见后,令待诏翰林。由他推荐给唐玄宗,李白也当上了翰林。二人相处甚密,常呤诗唱和。公元744年他去嵩山,后遇李白,同游崂山。李白初来崂山,显然是他平生第一次来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一望无亘的大海强烈感染和震撼着他,此时的李太白忘记了峨眉之高大、黄山之奇丽、九华之秀美、泰山之雄浑,而被崂山山与海相辅相成而产生的那种宏阔壮观的场面所震惊,那是一种吞山河的磅礴气势,更是其他名山所不具有的山海相连,海天一色。清晨,李白眺望着海面上升起的紫气云霞,仿佛看到白发如云自称安期生的隐士,看到当地产的大枣和飘然如仙的道士,犹临仙境。此刻,李白想到自身天命之年已过白发见生,虽曾到帝王身边但未被重用,心情很不爽,于是见景生情,挥笔写下颂扬崂山的著名诗篇《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后来,李白和吴筠的崂山诗传到京师,惊动朝野,唐玄宗阅后对崂山产生极大兴趣。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派道士王、李华周和孙昙来崂山采药,明道观就是采药山房,并将崂山改称为“辅唐山”。自此,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名扬天下,成为道士文人游览、学仙和论道的地方。

天姥山在哪里?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渲染了一个氤氲飘渺的天姥山,那么天姥山到底在哪里?

浙江《新昌县志》记载:“天姥山,在县南十五里方山乡,林木蓊郁苍翠,剡之南望地。”浙江《仙居县志》与《临海县志》记载:“茫茫韦羌山,中心位于仙居县淡竹乡境内,又名天姥山,传为仙人天姥所居。”天姥神仙传说自古名扬。新昌与仙居都在越国故地,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语的是哪个地方的天姥山呢?这个是需要考证的内容之一,天姥山为越人口口相传的名山,在李白当年必然要有相应的名气。

新昌的天姥山:山多枫树,一名枫树岭。高只七百多米,并非名山胜迹。

而仙居的天姥山传为仙人天姥所居,这里山水多仙踪,括苍山又是道家名山,名声在外,唐朝,仙居的山水即在文人口中有较高的声誉。唐时的大书法家颜正卿书法中就流传了葛洪的《神仙传》,有如下记载:王远,字方平,他要东赴括苍山,经过吴地的蔡经家,教他修仙秘法,飞升后身体如蛇蝉蜕皮。中间有王方平与麻姑相会的一段神话描写,而仙居麻姑岩就是纪念麻姑的。大禹的摩崖石刻更早在晋朝就见于文献,作为神迹广为流传,可见唐时仙居山水即名于朝野之中,当然也传到李白的耳里。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有好友司马道长在天台修道,所以李白对天台的山势相当的熟识,新昌天姥山山不高岭不峻就一个普通的小山,与仙居的青尖山相比都还有相当的距离,不可能会让李白产生这样的联想,而仙居神仙居一带的山水,结构上以悬崖峭壁为主,是括苍山脉第二高峰大青岗的余脉,目视高且雄伟,无论在实际海拔上还是视觉冲击上,都会让李白产生仙居天姥山比天台山更高的形象。古人没有测量工具,以目测为主,仙居一带的山势更会让李白这样浪漫主义的诗人震撼。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推导新昌天姥山是李白所去之地最大的依据之一就是镜湖、剡溪等地在新昌天姥山附近,谢灵运曾在嵊县新昌一带任职并活动过,但谢灵运也曾出任永嘉太守,由嵊县到永嘉上任,仙居是必经之路,谢灵运笔中的天姥山写的是仙居天姥山即神仙居一带的现名韦羌山古名天姥山也毫不奇怪。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个就更是神仙居风景的铁证了,仙居风景以丹霞地貌与火山流纹岩为主,处处是火山平台,寸草不生,向下看深不见底,太阳一照,金光万道,月光一照银光闪耀,而新昌的天姥山到处是树木草丛,不存在不见底的情况,日月照耀也只会闪绿光,不会让人有金银台的感觉。

因此,李白诗中的天姥山就在仙居,而新昌天姥山的风景,在新昌当地应当排名在十九峰、大佛寺、曹娥江之后,地方名山都排不上,更不要说是中华名山了,为什么会被新昌人抢了李白诗中天姥山的名称呢?主要原因是仙居的天姥山后来改名了,叫做韦羌山,自然的时间久远就其名不显了。

还是只有敬亭山

安徽宣城(今宣州),李白曾先后七次来过;敬亭山,李白在宣城累计居此十年之久。在同一个地方居住这么长的时间,这对于一生都在漫游的李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仅凭这一点,敬亭山实在是一座属于李白的山,更何况他还为敬亭山写下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每次投向敬亭山的怀抱都是在失意之后,他回敬亭山,如同回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家。只有在那里,他受伤的心才能得到安慰,日子才能过得比较踏实,甚至还有几分悠闲和安逸。

李白第一次来到宣城时已53岁,那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此时他从长安出走已经整十年了,当初仗剑出川时的那颗雄心早已是千疮百孔,正好他的从弟李昭在宣城做长史,写信邀请他来宣城:“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星拱斗牛,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丰……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正是因为这封信,一代诗仙李白与宣城结缘了。据史料记载,李白一来到宣城,便不顾旅途劳累,立马与从弟及宣城太守宇文一起登上了敬亭山,并于此结庐居住了下来。由此我们推想,李白此时在宣城,住的地方有了,吃喝又有太守、长史的帮助,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便有了。更何况宣州还有像汪伦这样好诗更好客的百姓,他们会三天两头请李白去乡村走走,去看看那里的“十里桃花”,顺便去“万家酒楼”上喝上几盅。这样的日子,对于李白来说,可比过去的十年漂泊滋润多了。

当然,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光解决其物质需求的问题而精神需求不能满足显然也是不行的,而宣城恰恰又为李白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李白一生最崇敬的诗人是谢,而谢曾任宣城太守,他不但留下了一座谢楼,还有一首著名的《游敬亭山》诗,正因为“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刘禹锡诗)。至此,有吃、喝、住之外,还有一楼、一山、一诗,李白能不过上如神仙般的日子吗?据统计,李白在宣城期间,共写诗82首,光为敬亭山就写了21首,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还是那首《独坐敬亭山》。

那真是一首孤独的诗:你看,敬亭山下除了独坐的诗人外,连山间平时那么多的鸟儿也全飞“尽”了,连天空的浮云也是孤独的――人的孤独可想而知!

那也是一首闲适的诗:你看那远去的浮云,虽然独自飘去,但它的飘去是那么的从容悠闲――在孤独中,最容易产生焦虑、烦躁和不安,但是这儿只有悠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89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