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热选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热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第一篇】
我曾经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那些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疯子思维混乱,只会胡言乱语。但实际上,那些精神病人其实没有传言中那么恐怖。他们有着只属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缜密到让你找不出任何破绽的世界观。他们的知识面可能比你要广得多,他们可能精通量子物理学,可能精通哲学……他们总能看到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还记得,我打开这本书看的第1篇访谈实记,叫角色问题。说实话,我当时觉得我看的是一个短篇科幻小说,1篇读完,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不可思议。
这1篇说的是一个妄想症患者,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他创造,且是为了对他这个主人公产生影响而存在。他的人生如同一本小说,他自己便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兼作者,所有的事都会按照他所想的样子去发展。相信你一定会觉得这很荒谬,无法理解。但是,在结尾,作者发现这位患者准确地预测了自己出院的时间。这也就是我上文中说到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
如果你看到了这篇访谈实记,那么你将会有和作者一样的感觉——这个患者的`世界观坚不可摧。(虽然这只是从这个患者个人的角度)
我相信,看到这里,你应该也已经对那所谓的疯子有了一定的改观。或许,你认为上面那个患者只是运气好,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相信我,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惊异于那些所谓的疯子的智商的。
现在的我,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充满了敬畏。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独特的、不为常人所理解的世界观是一种创新。他们创新了多种不同于我们的新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像大家经常说的,“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现在的我们,常常会缺乏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总听到别人说,只要你能拿一个东西来,我们中国立刻可以给你造出一模一样的。可,这句话听起来总是那么刺耳。
在科技方面是这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去打听那些成功的学长、学姐的学习方法,或者,不顾自己的实力如何,坚持和成绩好的同学用同一种资料。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导致事倍功半。
在做题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循规蹈矩,却忘了有时候这样并不方便,这也是缺少创新意识的表现。
在生活中,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尝试着理解别人的世界、容纳别人的观点。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又能充实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好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第二篇】
我不太懂这个标题,何谓左,何谓右?中间是常人吗?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我看这本书其实是个偶然,很少看亚马逊的mail的我,突然看它推荐书籍打折,封面书籍正好是室友书架上的一本,我就开始看了。我已经开始习惯了,盗版。
这本书是很吸引人的,我想很多人都好奇过精神病人是怎么样的,是在想什么?这本书解答了我的一部分想象。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可能也是精神病,但只是可控的。精神病人的很多想法,我或多或少都有过,有的曾思考过。我记得那个生命的篇章那一节,我就这么想过的,但是这不是需要过好自己的这一轮嘛。就算好奇而导致一时偏激,也应该可以化解。我记得那个把人看成猫和狗等动物的',有一种解释是她的嗅觉及其灵敏甚至可以闻出他人的性格。这个我也有一种类似的感觉,或者错觉。对于一些人,从前两眼看他/她,我就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的不同,人群中最出众的那几个人。打坐结束后那种体验,我也似曾相识;当年想过人其实每一秒都在步行上万公里……
或是天才,或是疯子,其实可能差不多的。不是有一句话领先时代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那我估计只是一个正常人了。比起疯子或者天才,可能自己的好奇心还是太少了,行动力还是太差了,我不敢太过的超出社会所容。可是我也不愿意呀……正如书中所说,精神病人一般都很快的找到了一个解释,而我却找不到。这是一种谨慎,对未知的敬畏。
我想到一个人,A,我还是这句话,我在他的身上看不到敬畏感与羞耻感。我想他未来应该不至于变成精神病吧。我觉得精神病的思考还是很有趣的,思维或可是我之前忽略的,是我挺感兴趣的。这篇读后感写的干瘪瘪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有趣,有值得思考。有趣是因为我说他们想的,很多东西都是我曾经想过的,我们有共同之处。但为何他是精神病而我是所谓的正常人?不知道能否用钻牛角尖来解释。在这之后我想说值得思考,尤其是对于自己曾经想过的东西,虽然不能说一定有什么意义,但是我想这或许是曾经美好的创造力?大概也是值得思考吧,即为何我会这么想,为何我没有继续做下去?与现在的联系?
此生不休,望思考不停。自己还是需要疯一点。从思考到行为。所谓个性,我真的挺羡慕。我有我的行事方式,我遵守我自己的道义,他不一定完全符合你的道义,但如果你比我弱,请在我的领域按我的方法做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第三篇】
今天要分享的书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高铭与不同类型的精神病人交流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也像接触到了这些人,加上自身的想象力,这些人还挺鲜活。书里的一些精神病医师说过,不要去深究精神病患者的言论,听听就过,不然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当我看完整本书之后,回想那些精神病患者的言论,有时会觉得那些言论真的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正常人被评判为正常,是因为各种观念思想与大数量的人群相同。正常情况里你不会因为想得太少而被说不正常,而你可能会因为想了别人都不会想的事情而被周围的人觉得不正常。
“大家都这样啊,你想这么复杂干嘛,你有病吧?”
每个成人的视角之间尚且存在区别,更不用提我们和与我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之间视角的差异。孩子很难以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们也很少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你也遇到过“妈妈觉得我冷要穿秋裤”、“妈妈觉得我这时候不应该谈恋爱”等等类似的时候,但你不一定会照做,你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孩子是还小,尚且需要我们的引导,但是过分的干预,会不会限制孩子自身的成长呢?
我们在以成年人的视角告诉孩子什么东西重要、什么该记该学的时候,孩子们不一定能接受。这个该学啊,考试会用到的,那个学来干嘛,能给试卷加分么?归结到学习动机,是“我想学知识”,还是“爸妈和老师觉得我应该学知识”。所以很难说偶尔你在讲什么东西的时候,学生心里也在想:老师有病吧,这种事情想这么复杂干嘛?
换位思考,不管在哪儿,不管对谁,都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
书里有一段话:“捉一只虫子,放到另一棵树上,它不会在意,它会继续吃,继续爬,它不会认识到周围已经不同了,它也不在乎是不是一样,有吃的就好。”
这是一只被放到另一棵树上依然只顾吃东西的虫子。我觉得说是说虫子根据自己的本能只管吃,而不在乎自己在哪棵树上,其实也可以引申到人身上。
人有时候也像这只虫子,那“本能”就变了,变成了长时间来被外界灌输的观念,别人都这样,那我也这样。这或许是人融入群体自保的一种方式,但是完全如此的话,身边是一批又一批一模一样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些学生也像这只虫子,“本能”是老师或家长给予、灌输的——“你不要想太多,照着我教的学。”学生提出的一些想法被外界以不正确的方式处理,久而久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想,该怎么想,想的东西对不对,最后索性不想,反正会有人讲的。儿童的创造性就此被抹了个干净。
遇到问题,大家把处理的方法都给了孩子,怎么做也示范给了孩子。以后遇到问题孩子能否自己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学习过的问题,然后选择怎么做,此处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路。如果把其他路都堵死只留一条应付考试的路,这时候,到底是学到了知识,还是成为了机器?
当人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被错误地引导以致被抹平之后,它就变成了虫子,外界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育里,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包容和正确且适当的引导很重要,把握得好,孩子的未来或许会更加有个性。老师和家长都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才能对孩子很好地负责。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第四篇】
看了很多讲述精神病院的电影,我也设想过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该怎么逃脱?也许也只是歇斯底里里的喊叫“我没病,我是正常的”,在这里,正常与精神病是同义词或者说“同一个词”。可不可以说,我们都有“病”,病的不是身体,而是思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我们都在寻找认同,当别人不愿意按你的思维出发,你就变得“不一样”“不可理喻”,有的人会选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同时也容易走上“有病的不归路”;有的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对于不一样心怀恐惧,怀疑自己的不正常,在不安中放弃上天给你的独特禀赋,戴上面具,披上虚伪的外衣,朝别人靠拢。
看了书中这么多案例分析,认识了人以及人性的复杂,这种复杂不是贬义词,而是真的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跟随笔者的分析,恋童癖,异装癖,露阴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下流,精神病,狂躁症没有我们想象的恐怖,就像我们想当然的以为“瘸狠,瞎坏,哑巴毒”。
书中有个案例“丢失的左边”挺有启发,一位女性因中风右脑损坏导致左边的眼睛看不见,每次吃东西都会抱怨护士给的食物少,因为她只能看到右边的食物,大脑没办法下指令往左看,为了让她吃完另外一半食物,医生设计了一款旋转椅,她只要有意识的一直往右旋转就能找到左边剩下的食物,但是每次找到依然会剩下左边的一点,只能靠不断转圈中吃完左边剩下的食物。我曾以为虽然只有一只眼,在旋转中也能完全认识,不曾想虽然旋转360度看似全部都看了一遍但仍然有很大空间的死角,只能靠不断增加旋转的次数来检验才能让死角越来越少。人们的认知也是如此,不是360看了一遍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还是有很大的误差,只能在不断的认知验错中才能减小误差,不敢妄自菲薄了解了真相或真理。希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要急于确定真相,所要做得怀着包容的心态,多听多看多想,不要妄自论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第五篇】
谈到精神病,你会想到什么。我所想到的是。.。.。.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但就是一种不好的感觉。而这本书打开了我认知的偏见,刷新了我的世界观。正如封面所说,唤醒了我未知的灵魂!心中更多的是震惊、好奇、感叹。他们知识渊博、逻辑严密、信念坚定又或是有着某些特殊能力。可惜的是极端化的表现让他们被划入了另一个世界。
刚开始看的时候便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被深深的吸引,继续随着笔者一起探寻患者的新奇独特的世界的欲望越发强烈。别出新裁而又怪诞不经的的想法却给了我一种真实之感,好像他们所说的都是对的。明明不懂什么量子物理,也不知道什么平行宇宙,也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们的话语都进入了脑子里。
可看着看着我莫名的有了恐惧,如同患者所感知的事物好像代入到了自己的身上,不知是我看得太投入还是我的代入感和想象力太强。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说不清的感觉环绕着我,我便暂时的把他放在了一边,心里却又有一种冲动想要继续,就像是害怕看恐怖片的人想要看恐怖片的那种感觉。相信科学的同时,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件还是会迷惑和好奇,一些玄乎其实的事件代入进去感觉后背发凉。
某些患者身上的一些特质(重生、预见),或许某些人会认为那更像是一种能力,但更多的是痛苦,因为有着这种特质,就如被世界抛弃,慢慢地被孤独淹没。
世界是包容的,又是矛盾的,它允许未知、也不停探索,允许生命,也会死亡,存在好人,也有坏人。.。.。.同时也孕育出了“精神病患者”。在这个的世界里,它可能是个不正常的存在,但往往就是因为有了不正常才衬托出所谓的正常,如果人人都是正常的还会有所谓的正常吗?
可能在文中笔者无意的放大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弱化了他们的病态,让我不得不禁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有病。他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信仰。或许不正常的不是他们。正常也好,不正常也罢,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粹。
我甚至怀疑是自己出了问题,“大部分患者说的那些世界观和看法,我不但能理解,还是深刻的理解,并且对有的还很认同。”好像是自己心底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从他们的口里说了出来。
我也曾彻底的舍弃自己的身份和一切去看自己,可我发现只有无尽的虚无,因为没有了我就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我。我开始好奇死亡的尽头会是什么样子,而未知的世界里又藏着多少秘密?看到后面,我的恐惧早已不见踪影,更多的是渴求,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好奇,是想要继续了解,他们的想法于我而言已成了思想的盛宴,无关是非对错,仅仅是思维角度。对错和真实在未知面前好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精神不属于物质,却受限于物质。”
“精神依托于物质才能感受世界。”
“我们认可精神,却又因为物质去否定精神。”
这是从一位患者口中说出来的话,我觉得很真实,正如我依托于物质认识着这个世界,感受着笔者所记录的事物,依托我所认识的世界质疑着一些怪诞的想法,然后再通过物质记录并传达我的想法。
很神奇的是“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或许你无法理解,或许你认为很可笑,但讽刺的是你无法反驳。你可能不想承认,但你就是不能说这是错的。
他们的世界稀奇古怪,我不知道那些精神病医生和一些心理医生在遇见这么多奇怪的病症后是如何保持正常,不被同化。这点我是很佩服的。又或许是有的,不单单是他们,包括世上每一个人,只是把灵魂盘起尾巴挤进了躯壳当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我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