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橘颂》观后感精编2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1508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橘颂》观后感精编2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橘颂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橘颂

[先秦]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嘉美之树,生下来就适应这方水土。

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层层树叶间虽长有刺,果实却结得如此圆美。

青的黄的错杂相映,色彩哟简直灿若霞辉。

表皮颜色鲜明,内瓤雪白莹洁,好似可以赋予重任的人。

气韵芬芳仪度潇洒,显示着何其脱俗的美质。

赞叹你南国的橘树哟,幼年立志就与众迥异。

你**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岂不令人欣喜。

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你对世事清醒,**不羁,不媚时俗,有如横渡江河而不随波逐流。

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过失。

你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相比相合。

愿与橘树同心并志,一起度过岁月,做长久的朋友。

橘树善良美丽而不*,性格刚强而又有文理。

即使你现在年岁还轻,却已可做我钦敬的师长。

橘树的道德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我要把橘树种在园中,作为榜样。

注释

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嘉:美,善。

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

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

素荣:白色花。

曾枝:繁枝。剡(yǎn)棘:尖利的刺。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

文章:花纹色彩。烂:斑斓,明亮。这两句是说橘子皮色青黄相杂,文采斑斓。

精色:鲜明的皮色。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类,像。任,抱。

纷缊宜修:长得繁茂,修饰得体。姱(kuā):美好。

嗟:赞叹词。

廓:胸怀开阔。

苏世**:**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失过:即“过失”。

秉德:保持好品德。

愿岁并谢:誓同生死。岁,年岁。谢,死。

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梗:正直。

少:年少。师长:动词,为人师长。

行:德行。伯夷:古代的贤人,纣王之臣。固守臣道,反对周武王伐纣,与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认为他是贤人义士。置:植。像:榜样。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全诗可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缘情咏物,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以四言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赞颂橘树,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

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这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此诗第二部分,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

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之上。

本诗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橘颂》欣赏2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名篇,被誉为“咏物诗的先例”,但它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此诗托物言志,赞美橘树用来自比,是最能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伟大抱负,是诗人独有的人格魅力及高超艺术手法的展现。

历代关于《橘颂》的旨意理解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橘颂》的写作时间和写作对象上。但对于《橘颂》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这一点又都是认同的。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有人以橘生江南而疑为屈原晚年之作。其实,汉人明言:“江陵千树橘”,是郢中也有橘,不必限于江南。郭沫若说:《橘颂》在《九章》中体裁和情趣都不同,这可能是早期作品。另外,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绪可看出:此诗无悲愤消极之心情,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为主。表明屈原还未受到事实上的政治打击,还未有其被放逐以后那种犀利的语气和愤世嫉俗的精神世界,而诗以颂橘言志。橘为楚之特产,橘不逾淮又为时人所共知。篇首即为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充分表明屈原对故* *土的热恋之情。其体裁写物抒情及四言为句,异于屈赋而近于荀卿《赋篇》,故《橘颂》的写作时间应是在屈原青年时期初涉政治之时。关于本篇的写作对象,我认为是屈原将己喻为一棵橘树,咏橘之时明志。橘树生于云梦是楚国丰饶土地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屈原对橘树难以迁移的特色甚为钦佩,并在文中写道“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橘颂》分为上、下两章,首诗开头就咏出“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在皇天后土之间,树立一颗珍贵美好的树――橘树生来习惯于这方水土。以“嘉”字领起,进而指出其特点“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树从大自然所受生命,只生在南国,不迁往北方,它植根深而牢固,难以迁移,更因为他一心要长在南国,这是诗人对橘树根的描写,接下来是树冠。“绿叶素荣,纷期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挂兮。”碧绿的叶,素白的花,层叠的枝丫,圆圆的果子聚著在树头,纷繁茂盛。“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果子青黄混杂,文采照耀。“精色内白,类任道合”,橘的外表美丽,内瓢纯洁,内外皆美,好像担任道德责任的外行内性是美好的。“纷蕴宜修,而不丑兮”“纷蕴”指橘的香气。“宜修”指合宜,“而不丑”意为橘子是美而不丑的。

上章以“嘉”字领头,描写了橘外表的种种美好特征,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对它的品性作出突出的刻画。此章,结合橘树和自己来写,赞美橘树特异的好性格“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独立的人格“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以及“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的修身之道,由此得以“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这是借咏橘自喻,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操,以及高洁的品格,若橘,“独立不迁”“苏世独立”“闭心自慎”接下来的一段更加直露地表明了诗人对橘高洁品质的钦佩,“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师橘“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美丽而不陷于,枝直而有支理,喻已身梗直有理,愿师橘之洁质品格,故云“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修兮”。

此诗主旨明确,诗人对橘树进行了热烈的赞美和歌颂,表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高尚品格及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诗人不愿离弃故土深深眷恋自己的家乡,而又决不随波逐流,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正是独立不迁的深层表达,诗人在写橘之志时以两句一意的方式,不仅将橘的特质表现出来,而且也抒发了自己的价值态度和志向。这种形式两句一意,一句叙述一句说明,更明确地展示了诗人的品格追求,比如“深固难徙”。后点明“廓其无求”,无求于他是原因。“独立不迁”之后点明“岂不可喜兮”。字里行间分明看出诗人的品格追求是“独立不迁”以及无求于他而不随波逐流。

诗人追求内质外形的美的同时,在艺术手法上也执著追求美,这一点表现在“不即不离”之上,“不离”是不离开物,咏物自然要与物切合,所以不离。“不即”即不局限于物,即借物抒怀。《橘颂》前三段既是咏橘,是不离,又是借橘自喻,是不即。末段又把橘与自己结合起来写,咏橘之时又兼自喻。另外,本诗在全诗的意境上进行了成功营造,诗人首先以洗练的笔触描绘出美好的物境,橘树从外至内的鲜明形象,枝繁叶茂,果实青黄交杂,淑离而不淫,接着又在此基础上熔铸出精神之美,完美的树成为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物我融合,完美统一,形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815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