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故事【范例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企业文化故事【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企业文化故事【第一篇】
企业故事是诠释和传播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的传承和扩散需要借助一定的故事。掌握用故事推广企业文化的方法,并在管理中充分运用企业文化故事,实现文化理念的有效传播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一些优秀企业在近年迅速崛起的关键在于营造了独特的、能发挥潜能空间的企业文化,并善于将企业文化理念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和传播,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用故事反映真实企业,改变员工态度,诠释企业理念,促进文化管理,引导和规范员工言行,是这些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
界 定
什么是故事?故事通常是指具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实的或虚构的作为讲述对象的事情。它具有丰满的人物形象、引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社会问题三个必备要素。
而企业故事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存在和传播形式,通常是一段关于企业成员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特定环境或事物的具体反映和叙述。
企业的发展历史总是由事件构成的,其文化也因故事而生成。可以说,故事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文化元素,是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诠释。我们对那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几乎在脑海中都有一些清晰或模糊或完整或片段的故事。正是这些也许早已隐退到记忆深处的故事,让我们对企业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形成了企业的印记。比如,当提到海尔的企业文化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砸电冰箱”、“吃休克鱼”等故事,而提到松下企业文化时,则会想起“水库理论”这类鲜明而生动的故事。
有人说:“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优秀的企业做文化,卓越的企业讲故事。”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任何文化的传承和扩散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故事,通过故事来展现和宣扬其文化内核与价值观念。企业故事是企业文化迅速崛起、持续发展、常变常青的有效形式。它可以提高企业文化的内聚力和外发力,提高企业文化的内外传播率和文化认同率,实现企业文化的名牌效应。
但至今仍有一些企业高管对“讲故事”颇为不屑:认为讲故事是孩儿他妈、幼儿园老师的事?管理者也学这小儿科有些离谱?企业是用产品、用技术、用利润说话,用不着讲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有的还认为管理者应该讲大道理、大战略,讲最时髦的管理理论,最新鲜的管理案例,所以在企业宣传中,一些大道理只能是套话连篇,令人乏味,那些离员工遥不可及的理念、与管理实际格格不入的案例,只能让员工更加疏远,对本企业的文化更加模糊、陌生。反倒是那些不起眼的平凡小“故事”,却可行可效,令人难忘,深受启迪。
我国经济管理前辈、首任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袁宝华主张:“企业家应该学会用讲故事的办法,向职工传递自己的经营理念,以达到‘上下同心者胜’的目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企业家在新时代里管理企业的基本方法。因为故事能够改变我们思考、行动以及感受的方式。尤其是高管们,能够运用一个好的故事所产生的影响力来影响和激励他们的团队达到新的高度。毫无疑问——故事可以是非常有力的领导工具,许多顶尖CEO如张瑞敏、任正非、柳传志、马云、史玉柱、王石等,都是讲述企业故事的高手,他们运用故事去阐明自己的观点、营销自己的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性 质
企业故事必须有企业高管和普通员工参与的人物形象;由创业者的创业运筹、企业的发展变革创新构成的故事的跌宕情节;包含艰苦奋斗的生产作风、团结友善的合作精神、任人唯贤的人才战略、开拓创新的发展思维、顾客之上的服务理念等在内的故事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和价值意图。要成功地从企业平常的人与事中甄别和提炼出所需的企业故事,就必须分析企业故事的性质,这是正确认识和有效运用企业故事的“不二法门”。
真实性 企业故事反映企业员工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真实性是企业故事魅力及生命力的来源。一旦受众怀疑故事的真实性,那这样的故事即使有再多的企业文化要素,也不能讲述,否则会适得其反。当然,真实的故事并不排斥加工,通过适度的润色,会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一般说来,企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可以考证的,即便是寓意类故事,其故事诞生的背景、最初讲述者的身份、故事内容同企业的关联等要素也是有据可查的。
典型性 并非在本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人和事都可以被纳入企业故事的范畴,同样,并非其他企业的经典故事也可以被移植到本企业。不同的企业文化演绎不同的故事,不同故事根据具体的场合和人物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因而,本企业特殊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的具体定位、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主题等决定了企业故事必须具有典型性,必须体现本企业的特色。典型的故事要给人以震撼,发人深思,同时故事内含企业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如比尔?休利特与门的故事告诉所有惠普人,惠普是重视“互信”的企业。
亲和性 企业故事不仅具有趣味性,通俗易懂,有人物、有情节,情理交融,绘声绘色、娓娓道来,令人感慨、耐人寻味,故事人物来自于不同的层面,代表不同的层次,就发生在企业员工的身边,极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表明企业文化的弘扬是不分职位高低的,无论哪一层级的员工都可以做出符合企业文化的行为。“情定法拉”这个凄美的故事,让无数消费者为之动容且对它情有独钟,同样会影响所有的员工,使员工对企业文化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实时性 陈旧过期的故事难免让人觉得老调重谈,味同嚼醋,或者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故事都无效,时隔多年,海尔砸冰箱的故事至今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典型的故事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仍将发生,需要不断收集以丰富。
延传性 不能延传的故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故事。有40多年历史的耐克公司自成立至今仍然沿用一个故事来激励全体员工。那就是已故公司创始人之一贝尔?鲍尔曼发明胶浆鞋底跑鞋的故事:一天早晨,他在家里吃早餐,见妻子正在使用的蛋饼饼铛烫手,突然萌发一个把胶浆注入到饼铛把儿里以防烫手的主意,付诸实践以后效果很好。他把这个创意进一步发挥,导致了耐克公司著名的胶浆鞋底跑鞋的诞生。
功 能
企业故事既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构成要素,又是企业文化得以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故事不断演绎的过程。企业故事在企业文化缔造过程中,担任“缔造、诠释、传播、教育”的综合角色。企业故事在企业文化传承和发散中具有以下功能:
诠释标志 通过故事来诠释、标识企业文化。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是对企业文化的最好诠释。联想副总裁杜建华“热脸贴冷屁股”的故事、一位营销员“一杯水解决一次官司”的故事,清晰地解释了联想集团核心价值观中“服务客户”的理念;耐克的CEO奈特、可口可乐前CEO郭思达,都是擅讲故事的企业领袖。耐克公司甚至在20多年前就设立了正式的“讲故事”计划,每个新员工必须要听一小时的公司故事。
传播催化 故事使企业文化延绵生发、丰裕成熟。如员工故事是丰富企业文化内容的重要来源。写进《红蜻蜓企业文化手册》中的一个小故事引起全体员工对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理念的关注,作为其“只有好质量,才有好市场”质量理念的案例支撑。员工以自身的经历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塑造中来,增加了员工对本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可见,将员工故事纳入企业文化的“熔炉”中,是企业文化的塑造、传播、内化的过程。
共同进化 每个员工在进入企业时,都已拥有较为成熟和稳固的世界观、价值观。要保持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的一致和忠诚,须经过其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的磨合。而主导磨合过程的原则是员工与企业价值观的共同进化,至少是员工对企业基本理念的认同。企业对员工的同化也不是单一灌输的。两者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企业故事来展现和证实重要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这样才会加快员工对企业使命、价值观的认同内化。
信息交流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氛围。新员工想融入企业组织,不但要了解企业制度、价值观和管理理念等显性文化,还必须掌握其中的隐性信息和游戏规则。通过故事的方式来告诉新员工企业中曾发生的事情,以消除员工的焦虑感,引导其顺利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员工间通过企业故事的形式来沟通交流思想,从而协调彼此思想行为的步调,达到认识的一致性。
榜样教育 就是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员工,发挥典型人物故事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载体的功能。企业典型人物的故事必须真实可靠,故事主角不能凭空编造,而是普通员工中产生;要赋予故事以情感,素材定位准确;要有象征物。以鲍尔曼做鞋底的故事为例,戏剧化的情节加上主人公就足以在企业打动人心,而已经成为产品的"鸡蛋饼鞋底"就是象征物。
树立形象 企业故事是一种比广告高明许多倍的传播形式,特别是传奇、生动、有趣的品牌故事时常能够把品牌从冰冷的物质世界带到一个生动的情感领域,从而不知不觉地实现了企业传播品牌内涵、文化、价值,俘虏消费者的营销目的,从而有效地树立起优美的企业形象。
分 类
企业故事形式多样,不同故事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和价值意图,不同故事依场合、人物思维的差异而展现不同的风格。企业故事最好笔调幽默,语言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听来有趣,想起有味,能够入耳入脑。总的来说企业故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创业类 这类故事以创业为主题,以创业历程为线索,以创业精神为颂扬的实质,告诉人们创业不易。几乎任何一个知名企业都有一个创业的故事,还往往被赋予了一些传奇色彩,如在李嘉诚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从做塑料到地产,到全面进军各个产业。我们从他的身上寻找的,不仅是白手起家到成为首富的商业智慧,还有其与香港一起沉浮,历经艰险而仍具坚韧的精神力量。
经营类 讲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如何闯荡市场并获成功;如何与竞争对手周旋;如何筹措资金和规避风险;新产品如何开发成功;如何赢得顾客或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如何运筹广告策略,使得市场做出积极反应等等。整个故事或描述企业人的经营智慧和胆识,或描述失败和挫折时的痛苦教训。
管理类 主要叙述企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怎样处理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与人际关系的矛盾,如何体现管理者和员工的管理认识和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员工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等。描述的大多数是员工身边的切身体会到的事例,通过讲述他们生活上、工作上的细小事情来间接宣扬一种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制度文化。
变革类 讲述的是本企业创业发展的故事。即企业在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和内外压力和各种矛盾的情况下,是如何顺应时展,克服来自企业内外部的种种困扰羁绊,大胆进行艰难改革,赢得企业变革的成功,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典型事迹,它不仅让企业员工敬业爱岗,弘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还能让员工产生自豪感和凝聚力,进一步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寓言类 寓言是经过群众性常年筛选锤炼的古今中外的精辟故事,一般来自哲学、心理学、宗教或社会流传的民间故事,它比现实故事更具有情节简单、哲理深刻、叙述生动而有典型意义的特征。也有企业高管或员工自编的具有哲理或其他启发性的故事,以表达管理理念和知识。宣讲这些与管理有关的寓言故事,通常比书本和课堂灌输更具实效性。
载 体
企业故事不一定总由企业单独来讲,它可以由媒体及其他人共同来讲。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提供的是一些核心素材或者一个由头。在故事中,企业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配角,但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表现”有特色,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企业故事常用的载体讲法如下:
广告 这是常用的讲法,只要看看电视屏幕,就会发现有太多企业讲述着形形美梦成真、至真至纯的故事。这种讲法的优点是可不完全拘泥于事实,在主要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可虚拟一些场景、角色,使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其缺点一来多少会有些假,二则难免有些单薄。
举行活动 这也是一些企业常采用的办法。如“某某车飞越某某处”,海尔小小神童洗衣机上市前征求读者的建议,等等。这种讲法的优点是有可能引起轰动效应,缺点是耗资较大。另外,如果讲不好,也许落得听者寥寥。
新闻报道 此法是最常见也是最少出彩的。问题在于新闻报道多是企业接受媒体采访后由记者讲述的。由于多数企业对传播学缺少了解,更愿自说自话,结果一两个小时采访下来,多是空话、套话连篇,而真正鲜活、生动、具有特色的元素却未讲出来,再加一些记者敬业精神欠缺、专业技能不高,写出的文章大多是宣传味太重,除被报道对象外,外界人很少看。企业只要像站在受众的角度来审视企业,情况就会大为改观。
影视、网、书 如果故事能由独立的第三方讲出来,传播效果可能更佳。如借助网络、报纸、电视和报道集中发放,只要故事让人觉得自然,不引起反感,通常影响力会更深更广。因为第三方的独立性越强,品牌影响力越大,信誉越好,效果越佳。比如由电影传播海尔的《首席执行官》,王石的自传《道路与梦想》等等。
演 绎
在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怎样有效发挥企业故事的功能,使之成为企业理念内化的“阐释者”,企业精神生成的“教化者”,企业形象推广的“宣传者”,企业历史延传的“见证者”,是每个企业及管理者必须掌握的必修课之一。笔者认为企业故事的演绎不妨分为下面几步进行:
纳入教培 将形象的企业故事带入课堂可以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因此,要发挥企业故事在企业文化中的传承功能,可以借助各种培训,使故事的效果得以发挥。国外许多知名企业用类似方法培训经理人和员工,国内一些企业大学无不都用讲故事的办法来教学。耐克的教育总管通常被称为“首席故事官”,专门负责讲故事培训员工。通过讲故事,震撼员工心灵,鼓舞员工奋进,将员工从现在带向所期望的未来;员工通过故事明白企业文化,主动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身说法 如今“讲故事”已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与知识传播的基本途径和办法。为强化企业故事的教育引导功能,将企业故事中的人物为员工现身说法,这样可以起到“身教”的作用,弥补“言传”的不足。同时,为了使员工能够领悟企业故事的精髓,还可采用案例模拟的手法,让员工模拟身临故事情节之中,通过自我选择、分析、决定、反省的过程,领会故事主人翁行为的意义,提高自身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挖掘征集 征集挖掘本企业的故事,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故事库”,需要企业员工共同参与,这是开发企业文化资源的有效方法。在企业故事的构建过程中,员工可以依据其自身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特殊职位选择不同角色。如创造性、活跃性较强的员工适合充当故事创造者的角色;创造性强、活跃性弱的员工适合充当故事分析者的角色;创造性弱、活跃性强的员工适合充当故事传播者的角色;而创造性、活跃性都弱的员工则适合成为故事必不可少的听众。另外可设立专门的奖励标准和办法,将员工对企业故事建设的贡献和工作绩效挂钩,如各种创意奖金或荣誉称号等,既可以提高员工创作企业故事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有效诠释 对企业故事进行有效诠释,提炼升华的重要方法就是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也就是要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融入故事情节中,通过发生在企业里的人、事、物的经验、事迹,或引用寓言故事来具体化与形象化,使员工从这些故事里,理解本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实现文化的自觉。一般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优秀的企业,都会将企业文化故事化、形象化、实例化、通俗化、趣味化,运用能够代表企业文化“精神内核”的具体故事来教化员工。韦尔奇、松下、海尔、华为等名企的故事,都是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的典范。
企业文化故事【第二篇】
监管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事故企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X9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a)-0000-00
1. 危险化学品的监管现状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总体情况
我国的石油和化工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位置,作为世界的石油化工大国,我国的行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情况却有很大的高低差距。中央直属的例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直属单位,它们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艺都较先进,安全监管问题也比较到位,总体管理比较严格,下属的职工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比较高,而地方管理的石化企业,相对中央直属企业来说,虽然也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但是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都比较落后,因此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相对中央和地方的石化企业,乡镇小型化工企业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他们的总产值占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些企业的成分比较复杂,企业素质良莠不一,管理水平也不太相同,总体上的素质和水平都不如中央和地方直属企业,因此这些企业也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需要国家和地方乡镇重点监督管理。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
危险化学品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等特点,因此危险化学品事故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易发性。危险化学品从生产出来直到失去使用价值被废弃的过程,当受热、受潮、遇到水、受到摩擦撞击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化学品的本身反应,从而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
(2) 突发性。危险化学品的事故会在人们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即使在这之前有前兆也不易被人发觉,因此它的发生常常会让人感到突然。
(3) 连续扩散性。由于危险化学品涉及的生产流程很多,因此它引发的事故可能会引起相对应的一系列的连锁事故反应,从而扩散到更大的范围。
(4) 伤害形式多样,救援难度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会造成中毒、烧伤等伤害,个别事故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危险化学品的种类不同性质不同,救援的方式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特点来实行特定的救援。
(5) 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原因复杂,事故发生后造成人员的伤亡很大,对社会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问题
行业缺少规范的管理和发展规划
化工行业近几年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化工行的管理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整体规划和指导,导致现在的化工行业形成一种盲目扩张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化工行业,但是却没有太多具有合格保证的化工项目。这些盲目发展的小化工企业管理水平差,职工的基本技艺和素质都较低,并且缺乏生产安全知识,由此导致这些小企业事故频发。
企业基础差,规模小,工艺技术水平低
我国大部分的化工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企业的数量多,但是生产出的化工产品产量却很低,企业的工艺技术较差,规模也小,这就造成我国化工企业数量较多却没有太多像样的好企业,不但生产耗费原料多,还使得化学品污染源和危险源增多,发生事故的风险随之增大。
规范和标准的设计与修订比较滞后,化工行业入行门槛低
近年来,化工行业的规范和标准的设计与修订没有及时得到落实,很多需要根据化工行业现状进行制定和修改条例也较为缺失,导致化工行业入行的门槛低,甚至有些化工企业在成立的时候没有经过设计审查和安全验收就开始进行生产活动,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
危险化学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事故
由于化工产业的物流方面还是不太完善,大量的危险化学品都是通过长途公路进行运输,这就出现了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司机的疲劳驾驶、货物的超载等原因发生的交通事故,而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而引起了危险化学品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危害。此外,非法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问题也很突出,很多不具备购买危险化学品的厂家会选择非法运输这一途径来购买所需的化工产品,而且很多地区的交通、质检以及安全监督部门没有形成协调的监督检查作用,因此在车辆状况差、司机素质水平低且对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没有基本常识的运输过程中就会频繁发生事故,造成危险化学品的泄漏与污染。
3. 针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问题的解决对策
严格规范企业入行条件,整体提高化工行业的企业素质
在原有的准许入行化工企业的标准前提下,严格检查现有化工企业的达标情况,颁发一系列的合格证书,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化工企业进行停业整顿或直接查封的处理,通过企业的换证程序来筛选企业的经营资格,淘汰一部分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从而减少生产原料的浪费和生产过程中事故产生的可能,进而促进其他企业加强整顿,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水平。
推行新技术,加强基础管理,提升企业本身的安全度和标准化
在容易发生化工事故的地点加强监管工作,例如推广加油站的防爆技术,危险品运输过程中推行GPS定位技术进行全程监控,在进行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中采用紧急停车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装置,从而整体提高生产过程和企业整体的安全度。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重点作业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素质。
加强安全监督和执法水平,严格遵循国家指定的各项规定进行管理
化工行业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在这方面的监管的工作也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需要提高安全执法队伍的建设,多吸收一些有专业技术、懂化工常识的人才,平常的工作中也需要经常对执法人员进行业务上和技术上的培训,逐步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进行监督和执法的过程也要严格遵循国家和地方的各项规定,不能出现马虎应付的情况。
加强国家与地区的统一调控,控制化工行业的盲目发展
近年来化工行业的盲目发展,使得对于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各地区出现大大小小的危险化学品的事故问题,因此政府需要进行协调的调控工作,控制化工行业的盲目扩大,提高各企业在安全方面的入行条件,完善化工行业的管理标准,规范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与制造等各细节条例,从而促进我国化工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舟。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督[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王英。如何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周国寿。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研究[M].化工工业出版社。2008
企业文化故事【第三篇】
关键词企业安全;安全伦理;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GDP高速增长,生产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尽管我国在法律法规、机制体制上都为保障安全生产作出了努力,但是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安全是企业发展(牛牛范文★)的“基石”,企业安全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安全伦理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企业伦理的核心价值。企业安全伦理的缺失,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人格尊严,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如何重建企业伦理,提升企业道德责任意识。
一、加强构建企业安全伦理建设的意义
安全问题涉及人的生命、健康、财产,企业的生产行为不仅仅是经济行为,也应当是具有生命价值关怀和伦理精神的活动,企业进行安全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具有防范事故发生,保障生命安全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个人的生命安全是实现其他社会权利的基础,也是评价个人利益是否实现的重要指标。因此,尊重生命、保障安全应当是人们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前提。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把目光集中在经济增长上,而忽略了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许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安全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意识对人的行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安全伦理道德能够引导人们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以人为本、安全为天”,使人们在生产活动中重视安全问题,有效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伦理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安全是经济建设、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安全不仅仅是创造价值的前提条件,其本身就具备价值。事实表明,一旦发生生产事故,企业便要承受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巨大损失,这就意味着安全生产就是节约,安全生产是企业长期生存的保障。同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如果为了眼前利益而置员工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其长远利益必然受损。
伦理道德建设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将安全理念与高效生产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再生产中无安全之忧,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效益和安全的双赢。
(三)安全伦理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安全伦理建设是实现安全管理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企业,如美国杜邦企业等,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强调安全意识的培训和安全文化的宣传。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企业伦理在企业文化中属于社会文化层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树立安全伦理观,使安全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是企业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我国企业安全伦理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企业自身利益的挑战
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其本身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积累与扩大,追求经济利益自然成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的,当追求财富获得和安全获得相矛盾时,部分企业经营者只着眼于眼前利益,遵循财富价值优于生命价值的功利主义原则,将员工的生命安全抛之脑后。从一些重大的工业事故中不难看到,由于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缩减开支,在安全投入方面都抱着“能免则免”的态度,导致安全投入明显不足。“昆山中荣工厂爆炸案”后的事故原因调查中发现,在事故发生前两个月就有员工提出抛光车间的除尘设备已经落后,已无法正常工作,如不及时更换会留下安全隐患。但是中荣公司副总为了按时完成订单,不影响工程进度决定不予理会。最终由于积尘过多、设备老化,生产车间发生爆炸,人员伤亡惨重。据统计,我国预防事故和应急安全投入仅占国民总产值1%左右,与联合国规定%标准相比安全投入明显不足。
(二)企业“非人本观”的管理理念
在传统企业管理中,工人通常被管理者当作执行命令、赚取利润的工具,企业拥有者忽视员工生命安全,造成对人道主义的蔑视;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有时也形同虚设,由于在实际生产中执行不力无法对工人的生命安全健康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些对员工生命漠视、对生产安全不顾的行为表明,不合伦理的安全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许多个人、企业都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性善理念。
同志提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所谓以人为本,最根本是就是要学会人的生命和健康。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作为一个称职的企业管理者,不仅应当培养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更应当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注重安全伦理建设,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三)员工自身安全价值观淡漠
当前,许多劳动者在思想观念陈旧,还是停留在“要我安全”这一被动的层面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缺少对生命敬畏的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一些员工在工作中麻痹大意,认为是自己经常干的工作,习惯凭“经验”行事,不以安全规章制度作为准则,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事故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以这样的心态从事建筑、煤矿、化工等这些高危险性的工作,非常容易酿成事故,危及生命安全。
(四)安全教育缺失
从事生产的工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在高危企业打工的工人对于生产中有可能发生危险、保护措施及逃生方法一无所知,直到发生事故以后才后悔不已。而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为了能够使工人尽快上岗,对于一些非常必要的岗前安全培训也是能免则免或者敷衍了事,使得劳动者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缺失,无法在工作中自我保护。这些都表明很多高危企业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员工不明白什么是安全、如何做是安全,不少事故也是由于劳动者违章操作、冒险作业、疲劳工作等原因而导致的。
三、加强我国企业安全伦理建设路径选择
(一)加强企业安全伦理制度化建设
在企业发展中,其制度是否符合安全伦理发展观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兴衰成败。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将安全伦理观融入企业制度建设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安全伦理制度化建设,即将安全伦理制度化、规范化,在安全制度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伦理化和人性化。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将能够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的渗透,有助于企业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根本上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笔者认为,加强企业伦理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安全伦理反馈机制。企业领导者应当以伦理原则对所有员工行为进行监督,及时了解生产一线工人的安全伦理实践情况并实施奖惩机制,使员工行为符合统一的安全伦理标准,构建安全道德的生产氛围。(2)构建安全事故预防机制。关注生命安全,建立生产事故预警机制,尽快走出“发生事故再谈安全”的怪圈。把安全价值理念与平日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加大对安全资源的投入,预防安全事故发生。(3)创立道德的安全生产规范。企业再追求利润的同时,需要尊重和关爱生命,以道德底线衡量生产规范的合理性,以合乎伦理的代价追求盈利。
(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安全伦理水平
企业管理者在安全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也是企业伦理建设的倡导者和管理者。首先,企业管理者只有自己首先具备强烈的道德责人感,才能够言传身教,影响他人,减少和排除重大事故隐患,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反之,企业管理者如果丧失安全道德,置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顾,则容易引起安全危机;其次,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对员工道德选择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员工和其他社会成员会学习模仿上级的道德风貌和道德形象;再次,企业的各项制度、政策也体现着管理的安全伦理水平。作为企业安全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理念,尊重员工的生命与健康,自觉将安全意识融入到工作中,并为员工起到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三)强化企业员工安全道德自律
从他律走向自律,最根本的是要把安全理念和安全思维根植再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深处。首先,要让每一位员工把“安全生产”理念变主动性认识,通过家庭影响、单位教育等方式唤起职工的安全责任心,启发员工从生命角度体会安全作业的重要性;第二步则是要将理论上升到实际,将将安全意识转化为现实行动,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职工安全科技文化素养,如修检安全设备,进行作业风险评估等重要技能,这样员工才有能力察觉并及时应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总之,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把人为的不安全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是实现安全生产、降低事故概率的重要途径。
(四)政府严格监管,加强外部约束
企业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经济组织,其运行机制必然与外部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必然要履行其经济职能,这就要求我国职能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管,完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把安全伦理从道德要求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加以建设。目前,我国法律上的不完善影响了政府部门监管职能的发挥。如在《安全生产法》中,对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并造成事故的企业,最高罚款20万元。这样的惩罚力度不足以禁止非法高危企业的存在。另一方面,建立安全生产防腐败机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创造政绩,特别拟定了“企业保护令”以吸引商业投资。然而由于监管不严、执行不力等原因,“企业保护令”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异化为对企业过度保护甚至非法庇护,特别是在安全监管问题上。一些不合规企业通过贿赂等行为收买政府官员在安全检查时蒙混过关,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快建立安全生产领域的防腐败机制,有利于肃清不良风气,增强企业外部约束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范仲阳。学习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3-7-15.
[2] 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8):56-53.
[3] 朱金瑞。我国企业安全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企业活力经营观察,2007(10):4-6.
企业文化故事【第四篇】
关键词:事故 致因 煤炭企业 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069-02
随着国家建设对煤炭需求量的大幅度提高和煤炭生产规模的扩大,煤矿事故仍时有发生。2000年-2010年,煤炭产量由亿t增加到亿t,百万吨死亡率由%减小到%,尽管百万吨死亡率已经大幅度降低,但是这个数字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国内外对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对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不太成熟,澳大利亚的Glennon[1]应用Zohar的方法进行了安全氛围的问卷调查,并推广到各个工业领域;美国的Brown和Holmes[2]同样采用Zohar的方法进行了问卷,应用到食品加工、化工、钢铁和纺织等行业;Cooper[3]提出了相互作用的安全文化模型,该模型涉及行为、心理和环境三方面因素,构成三角关系,其动态特性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员组织系统的要求,鼓励多层次分析;任志宏[4]针对当前煤炭企业建立安全文化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丁士杰[5]运用安全文化相关理论,从物质安全文化、规范安全文化、行为安全文化、制度安全文化等四个方面,对沛城矿的三位一体化模式进行了分析论述,结果表明,沛城矿实现了本质安全化。该文就煤矿事故致因,研究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
1 煤炭企业事故原因分析
我国煤矿事故在工矿企业生产事故中最为严重。2010年,全国发生煤矿事故1403起,死亡2433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远高于美国的,俄罗斯的,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是阐述煤矿事故诱发机理的理论,也被称为煤炭事故模式。这种理论能够通过事故模式分析使矿工更深入地认识和剖析事故原因,认识事故的本质,且有利于进行事故调查分析、事故预防以及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为煤炭工业事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矿工人身安全。造成煤矿事故的主要有5大类,12小类,表面上都是物因,其实并非如此。从宏观角度来说,造成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
客观原因
造成煤矿事故频发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煤炭需求增加刺激了煤矿超能力生。(2)地方中小煤矿违规开采造成煤矿事故频发。(3)煤矿安全投入欠账严重。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赊欠太多,仅国有重点煤矿就有约1/3的存在不同程度的采掘失调和技术水平接续紧张等问题。
主观原因
造成煤矿事故居高不下的主管原因也主要有三方面:(1)矿主追求高额利润忽视了生产安全。(2)煤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安全培训不到位。矿工专业素质低,再加上一些乡镇中小煤矿为了节约费用,没有及时和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和安全培训,造成违规操作而出现事故。(3)煤炭企业管理落后。
2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及功能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发生的一种“软”对策,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机环境关系和良好的安全氛围,在人的态度、观念、意识和行为等方面形成无形到有形的影响,控制员工的安全行为,以期实现减小人为事故的效果。安全文化是预防事故的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工具。
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安全的因素很多,但是归根结底是人的安全素质、安全意识、态度等。尤其对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比较低的煤炭企业来说,安全文化的建设对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简单地讲安全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凝聚性: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能使全体矿工在安全的价值、行为目标和准则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以期符合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
导向性:不同的矿工,其安全的价值观念、安全意识以及所表现的安全行为都不同,这会给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安全文化对全体员工提出了统一而规范的要求,对矿工有很强的号召力,能够指引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符合规范的要求,规范行事。
规范性:安全文化使矿工认同安全价值观、目标、以及行为准则,实现自我规范。
激励性:煤炭企业特有的安全文化倡导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都来来自于矿工的实践经验总结,并指导矿工的行为。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个矿工都以这个尺度衡量自己的工作方法、实际操作,以及在团队中的作用,从而促进矿工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辐射性:煤炭企业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长期以来,由于中小煤矿无节制的掠夺式野蛮开采,引发大量的煤炭事故,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良好的煤炭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影响本煤炭企业,而且能引起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影响社会大文化。良好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重视企业与社会间的和谐发展,促进两者得共同繁荣发展,主动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可以对本企业员工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而影响整个社会,所以良好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可以辐射到社会,对社会这个大环境产生影响。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这五种功能对煤炭安全生产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已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早期的煤炭生产主要靠技术手段,而现在在技术手段成熟的条件下,对于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安全管理力量占主导地位,必须强化安全管理;在这些基础之上,安全文化的力量成为对人类的安全决策起推动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安全文化的“执行力”非常重要,成为影响本企业以及社会安全生产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
安全的核心价值观是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层,煤矿的安全制度和安全习惯对应着煤炭企业的制度文化,矿工的行为对应着煤炭企业的行为文化,矿工通过进行煤炭生产活动,自己的安全意识、思维和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单一得技术和设备并不可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7],矿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操作的安全性。煤矿的安全措施最终还归结到矿工的行为上,不健全的煤炭企业安全文化潜在地威胁着煤炭的安全生产,而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将矿工的行为控制在煤矿期望的范围内,从而保证了煤炭的安全生产。
煤矿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煤矿的制度和矿工的行为习惯,若多少矿工公认某行为是安全的,则这种行为会被多次实施,慢慢地就变成了习惯。不安全的行为很可能成为事故隐患。因此,核心价值观在煤矿安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煤矿的安全文化氛围影响着矿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最终影响煤炭的安全生产和效益。矿工的行为对煤炭安全生产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影响,最终影响到煤炭生产的效益。
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需要一定的安全文化载体才能体现出来,是煤矿的表层现象,不同于安全文化,如煤矿集团的图书馆、企业内部刊物、文化娱乐服务中心,文艺晚会等等。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原由,描绘了煤炭企业安全文化预防事故的方法,由此可知,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层直接关系着“人因”的两个方面和“物因”,因为人的意识决定其行为,因此,煤矿安全文化的精神层面相当重要,对指导矿工的行为,以及改善安全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可以针对矿工的失误,更具指导意义。如果一名矿工的安全价值观和意识都很强,他就会积极学习安全知识,主动减少工作失误,更不会冒险;煤矿的安全制度主要是约束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一种企业文化,发扬安全行为,纠正不安全行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各层准确而具有针对性地对应着事故的各致因因素,以煤矿的安全文化纠正不安全行为,减少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3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对煤炭安全生产的影响
据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可知,事故是人、技术手段设备以及企业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管理失误、技术(设备)失效以及违章等多种因素在时间和空间相重合时,才能共同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最终的原因追溯到安全管理,而安全文化又是安全管理的根本。
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纠正的实例分析,由图可知,事故发生频率随着不安全行为纠正实施时间的加长而周期性地下降;且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纠正的实施起初,0~8月,事故率明显急剧下降了;短期安全局面的好转过后,有出现了事故发生率的高峰,这可能是矿工在安全局面出现好转后思想警惕性的放松,事故率高峰后又出现了其发生率的急剧下降,之后,在长达40个月的时间里,安全局面都相当可观,在对矿工不安全行为纠正实施的50个月时,事故率降到了最低;随着安全局面较长时间的延续,矿工和煤矿管理者在可观局面的背后而出现了思想疏忽和骄傲的情绪,在随后的约40个月内,又出现了一个周期性的事故高峰率。除了精神层面的文化之外,煤矿安全物质文化也借助安全设施、防护设备以及安全工程技术手段等营造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消除事故中的“物因”隐患。
由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可知,事故的各个致因因素与煤炭企业安全文化的各组成层准确地相对应,煤矿安全文化可以对矿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因此,煤矿安全文化是煤矿预防事故发生的强有力工具。
4 结语
(1)煤炭企业良好的安全文化可以提高矿工的安全素质,营造和谐的人机工作环境,为煤炭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煤炭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可以准确地进行煤矿事故致因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矿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避免人造成事故。
(3)目前,仍有部分煤矿没有重视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再加上煤炭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对煤炭的安全生产造成较大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大煤炭企业主体安全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任志宏。以人为本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体系[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8(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