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考作文(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福建高考作文(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福建高考作文1
一、积累
小作者施滢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积累很重要。我有一本神奇的册子,里面是我几年来的积累,关于适合在考场作文上使用的素材,有来自平时看的书,也有来自身边同学的好文章。从高一起,每次看书我都会在本子上随便抄些自己‘看中’的东西。慢慢地,这也成了我的习惯。”
毋庸讳言,中学生迫于繁重的课业负担,“行万里路”已不现实,这势必导致他们对生活、人生、社会的“直接经验”不足。如何突破这一写作“瓶颈”?“读万卷书”不失为一良策。因为“读万卷书”读到的是“间接经验”,它是对“直接经验”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备战高考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它更是一种重要补充。
施滢同学的经验给我们如下两点启迪:①备好一个素材本。在素材本上“记”的过程、“剪贴”的过程,就是写作积累素材的过程。既然能在你的素材本上留下痕迹,就说明这些素材对你来说“心有戚戚”。只有将这样的素材用到记叙文中,才可能有感染力;用到议论文中,才可能有说服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好这个素材本,可以为你“把握生命里每一次(阅读)感动”助一臂之力。②多渠道收集素材。“三点一线”虽窄,但素材收集渠道甚多:有自己看的书、同学写的文章,有老师讲的经典、同学谈的趣事,有电视播的新闻、网络传的时文……用好这个素材本,就能把他们的“眼”变成你的“眼”,把他们的“耳”变成你的“耳”,把他们的“身”变成你的“身”。试想,一个把“看书当放松”的学子,又怎会有“无米之炊”的烦忧呢?
二、整理
素材本会越积越“厚”,如何把它变“薄”,并加以利用呢?施滢说她是这样做的:“我对收集来的素材进行分类,讲生命意义的归一类,谈宽容的在一起,说文化的列一边。到了高三寒假,我就自制了一本素材本,这本素材本虽然只有二十几页,但里面却记满了适用于考场作文的各类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
平时的素材积累,“兴之所至皆是宝”。但“纸”上的素材无论多么丰富,如果不能内化成“脑”中的素材,那也只能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就需要从“厚”走向“薄”,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遴选。
施滢同学的回答给我们如下两点启迪:①将素材条理化。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可能,每隔一星期、一个月、一学期或一年将自己的素材本梳理一次,通过分门别类的整合,使之条理化。其实,整理素材本的过程,也是一个整理自己思想的过程。要知道,有序记忆要比无序记忆效果好得多。为了使整理工作事半功倍,推荐大家使用活页本,它可以根据你的需要,进行随意排列、组合,甚至剪贴、重组。②将素材精致化。从高一到高三,增长的不仅是年龄,还有我们的认知水平。高一还让你怦然心动的故事,高二就有可能不再让你心起涟漪了;高二还让你拍案叫绝的妙论,高三就有可能不再让你会心颔首了。将素材精致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以自己最新、最高的认知水平对素材本“去粗取精”的过程。素材只有经过了大脑的系统整理、悉心遴选,才能牢牢地铭记在心。
三、运用
本子上有了素材,那么该如何用进自己作文中呢?施滢说:“每次考试前,我都会看一遍,考试中,素材本上的东西也都能用上。这次高考,文章所用不少来自这本册子,甚至包括标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会积累,不会运用,那只能算作一个书橱。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在《残篇集》中说:“一个人如果知道的东西不多但都有用,那他就是聪明人。”同样,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用上了,用足了,用得恰到好处,那他就是一个聪明人。
施滢同学的回答给我们如下两点启迪:①“记”是为了“运用”。从备办素材本的第一天起,就要在脑海中牢牢树立起一个理念:把读得会心的素材“记”下来不是目的,我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作文时“运用”它。②“看”是为了“生成”。每次考试前把素材本看一遍,目的是让‘‘本子上的素材”与作文题目在自己的脑海中产生碰撞,从而生成出作文的构思。
福建高考作文2
以下为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根据顾城的《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文体不限(不含诗歌),不少于800字。新东方网校推荐: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3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渺小的诗人,历史的尘埃拭去了他的姓名,却盖不住他不朽的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多少年来,多少中华儿女就如这位诗人所写的一般,耕地,织衣。在漫漫的长夜里,期待忙碌的黎明,薤上露,露沾衣,衣不惜,愿无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渺小而不朽的涟漪。
然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忘却了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时间去劳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了人工智能来替我们劳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被困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懒散的孤岛上;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居然要依赖别人的劳动,自己萎缩在生活的角落里,并且嘲笑着光荣的劳动者。今天我在这里的讲演,就要说说自己的心声。
我也注意到了,今天的社会中,有勤劳者,有懒散者,有热爱劳动者,也有不尊重劳动者。
勤劳的人,对于劳动存有一种天然,繁忙于晨兴,戴月于归途。要知道,清晨尚在熟睡的现代都市,是被清洁工唤醒的,戴上口罩,挥动扫帚,累了就坐在路边,从怀中摸出余温尚存的早餐,望一望街角,听一听风声。
学生与老师,不约而同前往学校,在书声琅琅的窗前,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工人爬上了吊车,农民堆好了柴草。
勤劳如此平常。
热爱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超然。当陶渊明除去园中杂草,荷着锄,拭去汗,采菊东篱,种豆南山,悠然如飞鸟,超然若浮云。
劳动对于他们,不是疲于奔命,更不再意味着渺小而平凡,他们在享受劳动,享受这一古老的传统,在此之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真性情,难以割舍,难再分辨。
勤劳如此不凡。
尊重劳动的人,对于劳动有着一份敬畏。他们能够敬畏路边的清洁工,能够停下车,静静等待他们扫过眼前的路,而不是鸣笛示警;能够敬畏餐厅中的服务员,能够耐住性子,等待他们端菜过来,而不是喝三道四,指指点点;能够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说一声“谢谢”,而不是漠然路过。
勤劳值得尊重。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4
关键词: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幸福感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苏州居民幸福指数构建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D790028)
所谓幸福,在生活层面里应该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产生幸福感的要素、机制、动力的生活和生活状态。那么幸福指数即幸福感指数,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致力于如何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的研究中。为了解太仓地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及影响因素,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构筑相关指标体系,对太仓地区居民展开了幸福感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如何更快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提出一些对策。
一、国内外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与运用
1.国外对幸福指数的研究
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总值(GNH),他认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20多年的实践已经引起全世界瞩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开始认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英国则创设了“国民发展指数”(MDP),考虑了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本。日本也开始采用另一种形式的国民幸福总值(GNC),更强调了文化方面的因素。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和经济学家联手正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
2.我国对幸福指数的研究
中国由于与其他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较大,因而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起步相对落后。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4年间,属于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出阶段,首先提出了“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认为幸福包含了除经济社会发展以外更多的内涵,这也是中国大陆有据可查的最早从统计角度对国民幸福的研究。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一次全国性幸福指数调查,数据的选取采用统计学中抽样调查的方法,即通过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第二阶段:2005-2006年,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提出了一份《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上构造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组成我国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2006年4月,国家主席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这代表了中国领导层对国民幸福统计的关注与重视。同年,国家统计局提出编制“国民幸福指数”的设想,北京市统计部门则在试算国民幸福指数上先行一步;2007年至今属于第三阶段,国民幸福问题的统计研究逐渐深入,全国多个地区和城市的统计部门先后提出了适合本地实情的幸福指标评价体系。还以市民幸福感为评选标准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结果。其中,较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主要有:一个是由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合主办的《经济生活大调查》所评出的2007-2011年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另一个是由新华社《望东方周刊》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调查》评选结果。
二、对江苏省太仓市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
在江苏省太仓市,居民对幸福的定义理解为“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居有所乐,心有所向”。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到了第一手资料,顺利完成了此次研究。其中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476份,有效问卷468份。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仔细分析,可以找到以下几点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
1.收入水平是影响幸福指数的最根本因素
在收入状况上,太仓市最低工资标准为1140元,从1000元到5000元以上,仅有%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收入很满意,而明确表示对收入不满意的人占了%以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质因素在居民生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也可以看到太仓居民的普遍收入虽然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是很快。月收入2000 元以下的被调查者占据将近 35%,处于2000元到3000元收入水平的人数占了23%,3000元到4000元水平的仅%,而5000元以上收入的占有%。有%的人认为“丰厚的经济收入”是直接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这说明增加居民的收入和提高生活质量是幸福的基础。“经济是基础”在幸福指数上依然通行,在低幸福指数群体中,月低收入中人群有71人,而月收入较高人群没有进入低幸福指数群体。
2.人际关系、家庭因素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说表述的,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在一项关于“在您的生活和工作中,您最看重的是哪一项?”的问题中,%的人选择了事业成就,同时也有%的人选择了收入多少,而有%的人选择了家庭和睦。而在家庭生活满意度一项,近80%的人对家庭生活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研究表明,在居民收入较低时,随着财富的增加幸福指数也会得到相应提高,然而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其对幸福感的影响反而会逐渐减少,而家庭成员的关系融洽、人际关系交往、身体健康程度、工作稳定、自我价值及稳定的社会局势等将成为决定幸福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幸福感随收入增加会面临一个拐点,过了拐点,幸福感随着收入的增加不会增长。从分层次比较,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幸福感有差异。
3.政府对公共环境和设施的建设也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感
在对太仓环境的满意度、公共设施满意度、治安状况的感觉以及对政府举措的满意度调查上,太仓居民大都表现出关心的态度,结果有%的居民对太仓环境很满意,%的人比较满意,%认为一般。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仅有%的居民对此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了%,%感到一般,%的人很不满意。调查显示,居民认为“环境卫生”、“医疗保健条件”、“交通状况”等领域是热点民生问题,是政府最需要加强和改善的三项内容。
三、对提升太仓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几点建议
太仓属于苏南城市,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在公共设施的投入愈来愈多,城市环境有所改善,社会福利有所提高,不知不觉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幸福感自然提升。在调查中发现太仓居民的幸福感是比较高的,认为“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占%,认为幸福感“一般”的占%,认为“较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仅占%。但同时也看到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破坏以及房价高等问题仍然是困扰居民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是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保障
相关数据显示,太仓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和12%,户籍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95%以上。全民参保率保持99%以上,大病再保险平稳运行。今后,政府将以更实举措促进就业,注重劳动者素质培训提升,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和援助机制,抓好大学生、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工作。促进多种形式就业,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增加就业,以帮扶促进就业,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推动就业。更大力度推动增收,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更高水平加强保障,进一步提升大病再保险水平,完善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和全民医疗救助制度,做好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工作,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2.促进文化繁荣,构造和谐的城市环境
幸福感的提升,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改善民生工作,积极改善外部客观条件,还要从改进人民的主观忍受,通过舆论引导提高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应一如既往地对“文明太仓”市民大行动、“家在太仓”等活动深入推进,深化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全面回顾撤县建市20周年发展历程,增强干部群众建设现代化的信心。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好各项文化惠民活动,繁荣文艺创作,积极创建部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推进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江苏太仓创意产业园、沙溪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3.全方位优化公共服务,多渠道加强环境保护
政府应该把群众利益作为价值原点。政府应进一步加快民生十大实事工程建设,确保2014年全面兑现承诺。尽快推进校舍升级、幼儿园新建等工程,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着力打造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在医疗卫生方面应加快区镇医院建设步伐,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多渠道加强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环保政策方针,努力构建绿色和谐的城市环境。
以上是针对调查提出的一些建议,仅供有关部门参考。幸福指数被广泛运用的今天,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不仅仅局限于GDP来衡量社会发展,而且运用“幸福指数”、“幸福感”等诸如此类的名词,这不仅是社会的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认同,而对幸福指数量化的研究也会成为未来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陈有真。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5
关键词:医院文化 医务人员 幸福感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物质文化(如医院环境、医疗设备、生活设施、院容院貌等)、精神文化(如医院精神、宗旨、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理想信念、质量方针、开展文体活动等)、制度文化(如医院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管理目标等)以及行为文化(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言行举止、穿着装束、精神风貌、风度气质等)的总和。从医院文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医院文化涉及到医院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医务人员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社会中,构建和谐的医院文化,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医院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影响到医务人员幸福感的获得。
一、目前医院文化建设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所谓幸福感是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目标得到实现时的一种情绪状态。传统上,医院文化的建设,基本上是以患者为本,忽略了对医务人员幸福感、满意度的提高上,再加上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其工作对象是身体或精神上患有疾病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具有工作压力大、工作被关注程度高、而且不能正常休班的特点,导致许多的医务人员患有职业倦怠以及焦虑症等,影响到医务人员的生活质量及工作积极性。可以说医院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幸福感。现阶段,我国医院文化的建设仍比较落后,忽视对以医务人员为代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医院文化的建设不能满足医务人员的需要,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位于最底层,然而,很多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的环境卫生条件、休息条件较差,医院也缺乏对医务人员,尤其是有困难人员的帮助,导致医务人员无法全心全意地劳动及工作,生活满意度低。
2.安全的需要。因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偶尔医疗事故的发生、媒体以及社会大众对医院的高度关注,使得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且经常处于一种缺乏安全的状态,这也是导致医务人员成为易患职业倦怠人群的原因之一。另外,不规律的生活及工作时间安排,也会损害到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
3.归属与爱的需要。通常医院所制定的整体奋斗目标与医务人员的个人发展目标并不统一,医务人员不认同或不完全认同医院的精神文化,归属感不强,无法形成主人翁精神,也就不能保持一种持久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4.尊重的需要。在医院制度文化建设上,其制定的考核与评价、激励与惩罚等制度并不完善,且医院的中高层管理者在制定这些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奋斗目标等时缺乏与一线的医务人员的成熟交流。当医务人员长时间地被动接受一项不平等、不公正的管理制度时,会产生不被尊重或不被认可的气愤感,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当前的医院文化建设中,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更是难以得到满足。由于医院管理者对医院人才的管理和开发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医务人员的必要投资,许多医务人员尤其是年轻的大夫,由于刚大学毕业,在单位中的资历较浅,缺乏必要的进修机会和继续受教育的机会,无法将个人发展与医院的整体发展结合于一体。
以上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目前医院文化建设的环境中,医务人员的很多需要甚至是低层次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这就极大地影响到医务人员幸福感的获得。
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幸福感
目前国内对医务人员幸福感的研究者主要是南昌大学的苗元江教授,他所运用的研究医务人员幸福感的主要指标是生活满意、正负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结合这一评价的指标,针对当前医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和谐的医院文化,提高医务人员的幸福感。
首先,医院的管理者在关注医院收入的增加、确定以患者为本的医院管理理念的同时,应关注本医院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发展,帮助解决他们在生活上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医院的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建立起完善的保障制度,增加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和休息的时间。针对具体情况,对家庭中有年幼孩子及患病老人的医务人员给予适当的照顾,尽量免除医务人员工作的后顾之忧,促进医务人员幸福感的提高。
其次,要加大对本医院医务人员的投资,一方面改善医院的环境卫生状况,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对医务人员尤其是刚入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营造一个具有浓郁学习氛围的医院环境。医务人员了解本医院的历史沿革、发展特色、办院理念,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增强医务人员的自豪感;学习本医院的规章制度,并对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培养医务人员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对本医院的认同感,进而形成归属感;为医务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去更高级医院的进修机会,促进医务人员医德的提高,以及对先进医学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创新,将医务人员个人的发展和医院整体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使其感受到自己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效率,这样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声誉的提高,形成医院的特色文化,达到将构建和谐的医院文化与提高医务人员幸福感的良性循环。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举行职工代表大会,为医务人员制定幸福评价标准等措施来构建和谐的医院文化,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医务人员的幸福感。
医院医务人员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工作状态,从而关系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医院人才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对医院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而医务人员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受医院文化建设的影响。所以,医院文化的建设既应保留其传统的精华,还应该结合时展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医务人员的幸福感,为医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医院也需建设和谐的文化,提高医务人员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漆隽玮。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幸福感状况调查及管理对策[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苗元江,漆隽玮,黄海蓉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6):683-685.
[3]金福年。论医院文化的作用及其实践[J].中国医院,2005,9(3):49-50
[4]张云,夏振华。浅谈对医院员工的情感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9,19(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