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阿基米德的故事 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1696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阿基米德的故事 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阿基米德的故事1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所以他从小受家庭影响,十分喜爱数学。大概在他九岁时,父亲送他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念书,亚历山大城是当时西方世界的知识、文化中心,学者云集,举凡文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的研究都很发达,阿基米德在这里跟随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学习,包括有名的几何学大师—欧几里得,因此奠定了他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阿基米德对于机械的研究源自于他在亚历山卓城求学时期。有一天阿基米德在久旱的尼罗河边散步,看到农民提水浇地相当费力,经过思考之后他发明了一种利用螺旋作用在水管里旋转而把水吸上来的工具,后世的人叫它做“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埃及一直到两千年后的现在,还有人使用这种器械。这个工具成了后来螺旋推进器的先祖。

当时的欧洲,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一些简单机械,譬如:螺丝、滑车、杠杆、齿轮等,阿基米德花了许多时间去研究,发现了“杠杆原理”和“力矩”的观念,对于经常使用工具制作机械的阿基米德而言,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上是轻而易举的。他自己曾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举起整个地球。

刚好海维隆王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国王替埃及托勒密王造了一艘船,因为太大太重,船无法放进海里,国王就对阿基米德说,“你连地球都举得起来,一艘船放进海里应该没问题吧?”于是阿基米德立刻巧妙地组合各种机械,造出一架机具,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将牵引机具的绳子交给国王,国王轻轻一拉,大船果然移动下水,国王不得不为阿基米德的天才所慑服。从这个历史记载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知道,阿基米德极可能是当时全世界对于机械的原理与运用,了解最透彻的人。

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尤里卡!”(希腊语意思是“我找到了”)他将这一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总结在他的名著《论浮体》中,后来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称于世。

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大军围攻叙拉古,阿基米德献出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为祖国效劳。传说他用起重机抓起敌人的船只,摔得粉碎;发明奇妙的机器,射出大石、火球。还有一些书记载他用巨大的火镜反射日光去焚毁敌船,这大概是夸张的说法。总之,他曾竭尽心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最后叙拉古因粮食耗尽及奸细的出卖而陷落,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罗马士兵之手。

阿基米德无可争议的是古代希腊文明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数学家及科学家,他在诸多科学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使他赢得同时代人的高度尊敬。

阿基米德在力学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他系统并严格的证明了杠杆定律,为静力学奠定了基础。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阿基米德系统地研究了物体的重心和杠杆原理,提出了精确地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指出在物体的中心处支起来,就能使物体保持平衡。他在研究机械的过程中,发现了杠杆定律,并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械。他在研究浮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确定了抛物线弓形、螺线、圆形的面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各种复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演这些公式的过程中,他创立了“穷竭法”,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逐步近似求极限的方法,因而被公认为微积分计算的鼻祖。他用圆内接多边形与外切多边形边数增多、面积逐渐接近的方法,比较精确的求出了圆周率。面对古希腊繁冗的数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还首创了记大数的方法,突破了当时用希腊字母计数不能超过一万的局限,并用它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

阿基米德在天文学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他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要早一千八百年。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很了不起的。

阿基米德的著作很多,作为数学家,他写出了《论球和圆柱》、《圆的度量》、《抛物线求积》、《论螺线》、《论锥体和球体》、《沙的计算》等数学著作。作为力学家,他著有《论图形的平衡》、《论浮体》、《论杠杆》、《原理》等力学著作。

阿基米德和雅典时期的科学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就是他既重视科学的严密性、准确性,要求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精确的、合乎逻辑的证明;又非常重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他非常重视试验,亲自动手制作各种仪器和机械。他一生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构和机器,除了杠杆系统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举重滑轮、灌地机、扬水机以及军事上用的抛石机等。被称作“阿基米德螺旋”的扬水机至今仍在埃及等地使用。

结尾,用阿基米德在论著《群牛问题》中写下的诗句来结束对他的回忆吧。

“朋友,如果你自认为还有几分聪明,请来准确无误地算一算太阳神的牛群,它们聚集在西西里岛,分成四群悠闲地品尝青草。

第一群象乳汁一般白洁,第二群闪耀着乌黑的光泽。第三群棕黄,第四群毛色花俏,每群牛有公有母、有多有少。

先告诉你各群的公牛比例:白牛数等于棕牛数再加上黑牛数的三分之一又二分之一。此外,黑牛数为花牛数的四分之一加五分之一,再加上全部棕公牛。

朋友,你还必须牢记花牛数是白牛的六分之一又七分之一再搭上全部的棕色公牛。但是,各群的母牛都有不同的比例:白色的母牛数等于全部黑色公母牛的三分之一又四分之一。而黑母牛又是全部花牛的四分之一加上五分之一,请注意,母牛公牛都要算进去。同样的,花母牛的数字是全部棕牛的五分之一加六分之一。最后,棕色母牛与全部白牛的六分之一加七分之一相一致。

朋友,若你能确切地告诉我这些公牛母牛膘肥体壮、毛色各异,一共有多少聚集在那里,你就不愧为精通算计。

阿基米德的故事2

关于阿基米德的传说

关于阿基米德的传说,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那句“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不过,人们知道,阿基米德从来都不是口出狂言的妄想家。在人们的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出身贵族、谦虚好学、勤于思考、躬身实践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发现、思考和发明,即便是临死前那一刻,他还念念不忘他的几何研究――。“你踩坏了我的图。”“等一下再砍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功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律证明完毕,可不能给后人留下一道还没有求解出来的难题啊!”不过在这众多的传说中,有一个传说却始终被怀疑,甚至于在近些年已被一些科研机构认定为仅仅是一个传说而非事实,这就是著名的“致命奇光”。

神奇而备受质疑的“致命奇光”

在古代罗马人侵略叙拉古之时,由马塞拉斯率领的罗马军队在和叙古拉军队的对抗中,几乎每天都在遭受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武器的折磨,不过最惨的一次莫过于舰队的莫名自燃――他们发现对方士兵们手里只拿着镜子,然而,就在船要靠近西西里岛时,一道光柱从岸边射来,他们的船顿时烈焰升腾。眼看着自己的舰队燃起了熊熊大火,罗马人却怎么也找不到失火的原因,他们只看到天降一道光,船只就纷纷着起了大火,魂飞魄散的罗马人于是称其为“致命奇光”。不过他们也知道,这一定还是对面紧闭的城门里那个神奇的老人“作的法”。焦头烂额的马塞拉斯只能无奈地自嘲说:“这是一场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个人的战争。”于是,罗马人成了太阳能最早的牺牲品。

的确,按照传说,“致命奇光”依旧属于阿基米德智慧的结晶。不过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有些扑朔迷离。公元1200年,东罗马帝国一位并不为人特别信赖的历史学家对此有过一番精彩的论述:“当马塞拉斯将他们的舰队撤退到一箭之外时,这位老人――阿基米德搭建起一种六角形的镜子,在与镜子大小成一定比例的地方放了相似的四边形小镜子,可以用链环和铰链之类的东西移动它们。当镜子将光束反射到目标时,船只燃起了可怕的火,一箭之遥,他把船只化成灰烬。”在更为普遍的一个版本里,宣称阿基米德是召集了全城的妇女拿着化妆镜,在海岸线围成一个抛物线阵形,燃着了对方的舰队。

然而几个世纪以来,对于古代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如何在公元前212年利用聚集的太阳能催毁罗马舰队、战胜敌人的战争传说,科学家们始终争论不休。有历史学家称当时的人并不具备了解光和镜子的知识,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过,2000年的一项研究已经证明某些古代文明世界,包括阿基米德的文明在内,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光学知识,以至他们可以制造出望远镜―一个归功于16世纪天文学家伽利略的发明――而且已经掌握了“燃烧镜”的使用。不过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和光学专家保罗・尤尔特又提出新的质疑,即阿基米德利用当时可得的技术。未必能够把镜子造得那么平滑。但大英博物馆保管员最近给一个从古代卡尔胡阿西利亚城出土的玻璃碎片重贴标签时,认识到他们先前以为是小玩艺的东西,可能是一个用来矫正近视的精制凸镜。它制作于大约公元前800年,时间在阿基米德诞生大约600年前。

事实上,最大的质疑应该还是因为模拟实验的失败。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进行了两场试验来验证“致命奇光”传说的真实性,结果徒劳无功,该试验显示阿基米德的“致命奇光”很可能只是传说。不过,这并不是说办不到,只能说作为战争武器,是很不实际的。

虽然如此,人们还是对几千年前,阿基米德能够指挥人们站在准确的位置,每个人都精确地摆好了镜子的角度,并得到了好天气的帮助而感到极大的困惑和怀疑。可是历史上由人力创造出来的奇迹还少吗?长城、金字塔……

捍卫“致命奇光”的名誉

不管怎样,人们都不能轻易地否定“致命奇光”的存在,更何况是大名鼎鼎的阿基米德创造出的“神话”。最重要的是,我们同样可以找出很多史实和依据来证实它的存在。

6世纪,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敌舰围城――直到有几十个人手持镜子,放火点燃了敌舰,他们才算得救。现代科学家也在现代条件下,重做了同样的试验。1747年,布冯伯爵用了168面玻璃镜点燃约46米外的涂了木馏油的木头。1973年,希腊科学家伊奥安尼斯・萨卡斯,决定要检验一下是否能用“燃烧镜”点燃一只船。他让60个水手排队站在码头上,拿着大镜子,把光线反射到约46米开外的一只小船上。不到三分钟,船就着火了。

虽然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的“致命奇光’,试验失败了,但同一年,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的学生却证明了“致命奇光”的可行性,学生们成功点燃了一个罗马战船的橡木模型。一位学生用127面镜子聚光反射到自己的手上,结论是“可恶!太热了!”事实上,那里的温度高达600℃。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在叙拉古做了实地试验,他们用铜制平面镜收集春天的阳光,推断如果有足够多的平面镜(几百面)按正确方位排列,将光线集中到一点,在离海岸“一箭之遥”(约46米)的目标上,很容易产生482℃~593℃的高温。而早在17世纪,坚决拥护“致命奇光”传说的柯雪神父,在1645年从罗马出发来到遥远的叙拉古,沿着海岸行走,并考察得出一个结论:当马塞拉斯的舰队着火时,离阿基米德的队伍不超过30步。

或许我们可以再现一下2000年前的海湾战场:由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干冬雨,所以那里夏天的天空应该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又由于广大面积的镜子需要一个适当的倾斜角度才可以反射,阿基米德祖国的妇女们不应该只拿镜子,更要拿椅子或是可以垫高的物品在海岸边依序排成汇聚光线于一点的倾斜的镜墙,再加上弓箭手以弓箭发射易燃物质入敌船内,声势浩大的古希腊海湾战场便产生了。

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海湾,急促的战鼓声响彻云霄,妇女们匆忙地拿着镜子和椅子在此集合,远方的罗马战舰渐渐逼近,阿基米德从容不迫地指挥妇女们依其高低顺序排成了一个抛物弧形阵仗,将太阳光在海面上汇聚于一处,弓箭手站好战斗位置,准备拉弓,此时,敌军到达亮光汇聚处,阿基米德大喊“发射”,一时,箭如雨下,沾满了易燃物质的箭,落入敌船,海上聚光处的高温使敌船迅速着火,在进入海湾之前,敌军舰队即化为灰烬。就这样,阿基米德聪明地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强大的罗马军队。

阿基米德的故事3

阿基米德,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

阿基米德诞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今意大利锡拉库萨)的一个贵族家庭,阿基米德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对儿子的教育。阿基米德的父亲费狄亚学识渊博,为人谦逊,是古希腊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希望能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振兴希腊文明的杰出人物,“阿基米德”,就是“杰出思想家”的意思。

为了使阿基米德早日成才,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学习语言,对他进行各种知识启蒙;同时,父亲还注重向他传授各种生活知识,一有空,就带他去植物园、动物园,培养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的好奇心。阿基米德一天天长大,父亲就有计划地逐步给他传授一些书本知识,亲自教他数学、几何、天文学;给他讲哲学和文学。此外,还教他一些思维方法,比如如何推理、证明问题等等。父亲渊博的知识不仅使阿基米德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营养,而且充分地开发了智力。

在父亲的培养下,阿基米德10岁时,已算得上博古通今了,但父亲觉得儿子需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吸收知识养料。一天,父亲领着阿基米德去海边散步,海的对岸就是当时古希腊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亚历山大。父亲指着远方,若有所思地说:“亚历山大城里有雄伟的博物馆、图书馆,而且人才荟萃,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居住在那儿,人们称它‘智慧之都’。儿子,你愿意到那儿去学习吗?”当时的阿基米德正求知若渴,听父亲这样问,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父亲非常高兴,但是还想试探一下儿子的决心有多大,就严肃地对他说:“可是,到那儿要坐船漂过这波涛翻滚的大海,你难道不怕吗?还有,你要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爸爸妈妈不能陪你,你还愿意吗?”阿基米德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来坚定地说:“这些我都不怕!可我有点舍不得爸爸妈妈,不过,等我学到了知识,再回来看望你们!”

阿基米德的果敢和坚定深深打动了父亲,于是,他决定马上替儿子准备求学事宜,整理行装,送儿子到亚历山大学习。

一个阳光醉人的日子,11岁的阿基米德告别了叙拉古,离开了父母,起航远赴亚历山大。离家的那天,父母送了一程又一程,叮嘱了一番又一番,最后,父亲摸着阿基米德的头说:“孩子啊,一定要胸有大志,努力攻读,练就一身本领……”小阿基米德眼含热泪,使劲地点头。

经过一路漂泊,阿基米德来到亚历山大,在那里开始了如饥似渴的攻读生活。尽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种种困难,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从不畏难。当时的书是订在一张张的羊皮上的,也有用莎草茎剖成薄片压平当作纸,订好粘成一大张再卷到圆木棍上的,而且是一字一字抄成的,十分宝贵。阿基米德没有纸笔,就把书本上学到的定理和公式,一条一点地牢记在脑子里。

由于阿基米德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不懈追求,终于成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后人将他与牛顿、欧拉、高斯并称为“数坛四杰”、“数学之神”。

和阿基米德的父亲一样,许多父母也对子女寄予厚望,但不同的是,费狄亚能够认认真真地履行父亲的义务,去帮助儿子一步一步实现梦想;无论是亲自向孩子传授知识,还是为孩子选择求学道路,他都做得妥妥帖帖,恰到好处:既不信马由缰、任其自然,又不急功近利、硬压强逼,一切都水到渠成、严谨科学。因此,阿基米德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轻松自如。这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家教经验。

阿基米德的故事4

年已76岁的余年春不会忘记,24岁那年,他眼睁睁地看着祖辈生息繁衍的古城淳安古城,一夜间沉入了千岛湖水底。城里无处不在的马头粉墙、青灰小瓦、雕花窗棂成为了水底风景。

1992年,余年春不断遇到从外地赶来祭祖探亲、寻访故地的老淳安人,可是千岛湖烟波浩渺,故乡已经遥不可及,连遗留下来的文史记载都不多见,“何不将老城全貌画出来?留给子孙也是个纪念。”余年春心想。从那年起,他开始四处搜集与两座古城相关的材料。穷尽13年的光阴,余年春终于将两座古城完整地在地图上重现出来,他共绘制了3幅装帧细致的手工画:《新安江水库淹没村落图》《淳安老县城(贺城)示意图》和《遂安老县城狮城示意图》,每幅长近2米,宽1米左右。

不少回乡寻根的人都来找他,看地图聊以慰藉。2009年5月11日,回乡寻根的台湾作家龙应台找到余年春,在地图上找到了“应芳苟”这个名字,其旁注有小字“冬英”,这正是龙应台母亲的名字。

余年春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为了尽可能真实、完整地重现古城风貌,他在数年间连续走访了600多名当年的原居民,回忆确认两座古城的每一处细节。这3幅地图也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完成,“贺城地图画了24次,狮城地图画了15次,都在2004年完成;村落淹没图画了3次,2005年完成。”尽管是纯手工绘制,图卷却精美、细致到了极点,山川、河流、城墙、村落、街道、庙宇尽收其中。细致处,就连哪里有一口水井,都能在图上找到标注。令人称奇的是,沿着城内的街巷,还密密麻麻标注着当时居住其间的户主名字及其后代姓名。

如今,科学工作者正在想方设法使这消失了半个世纪的古城走出水底,重现风光。但是潜水下去会搅浑淤泥,能见度降低,几乎看不到什么。”也有人提出“水落城出”,用类似围墙的建筑将古城整个围起来,抽取中间的水,让古城露出来。这个方案也很快被否决:一来造价实在太大,二来一般的围墙根本无法承受强大的水压。

2002年年底,时任中科院院长的路甬祥在千岛湖考察时了解到千岛湖发现水下古城。次年7月,在路甬祥的牵线下,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与淳安县提出了建造阿基米德桥的设想,双方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52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