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故事(精编2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都江堰的故事(精编2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1
震不垮的古水利工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袭击了大半个中国。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万幸的是,建于两千年前的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挺了过来,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奇迹。
都江堰距离震中汶川不到一百公里,地震发生后,其主要组成――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泄洪堤)基本无恙,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笔者5月14日从水利部采访获悉,经管理部门核实认为,虽然地震造成了都江堰水利枢纽鱼嘴部位出现裂缝。外江闸管理房和备用发电机房坍塌,但目前尚不影响工程的安全运行。
地震发生后。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带领工作组和专家组当天赶赴都江堰、紫坪铺现场指导抗震抢险工作,目前下泄通道已打通,正以每秒700立方米的流量下泄。
绝无仅有的传奇神话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在人类文明史上,历经两千多年风吹雨打仍巍然屹立的水利工程有多少?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在水利工程方面曾创造出了奇迹。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兴修了当时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开凿了沟通基什和波斯湾的运河,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为统一两河流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古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立了发达的人工灌溉渠道。先进的水利灌溉孕育了发达的农业,发达的农业使古埃及成为 个富饶而强大的王国。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无论是汉谟拉比时代的运河,还是古埃及王国发达的水利灌溉渠道,曾经的灿烂早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灰飞烟灭。
只有在中国,在川西平原,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成了世界上唯一留存的年代最久远的宏大水利工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正是有了它,曾经贫瘠的四川盆地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名:也因为有了它,才孕育了这个地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
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这项伟大工程历经2200多年仍在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都江堰巧夺天工的设计与有效的维护手段,正是这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历经风雨、仍旧傲然挺立的原因所在。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和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被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互相照应、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它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其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则洪水季节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道理。其二是鱼嘴处于岷江中游第一弯的末端,它巧妙地利用了弯道流体力学的自然法则,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却是任何工程都无法取代的,可以说它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工程要件。飞沙堰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米,它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紧急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它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它巧妙地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和虎头岩的顶托作用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数百公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宝瓶口是由人工开凿的一道山峡,玉垒山被一分为二,其间只留出20米宽的入水口,内江水从百米之宽的河道涌向宝瓶口,平水季节奔流而过,洪峰时节则节节升高,如不加节制,水流不断爬升,一涌而入,成都平原就会遭受洪涝灾害。此间飞沙堰的设计与宝瓶口相互结合,它的高度刚好超过内江河床米。这就意味着当内江水位升高超过米时,汹涌的波涛将从飞沙堰溢出。宝瓶口入水便始终在一个几乎平衡的常量上。成都平原从此以后既获灌溉之利又无洪涝之害,此间的苦心可谓巧也。
都江堰工程灌排网络已覆盖了整个成都平原,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千万亩的特大型灌区。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它的:“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为了治理水患,同时打通岷江至成都的交通要道,秦王派精通水利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郡太守,他为排除洪灾之患,为民造福,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秦国修建都江堰的背后,还有着深刻的军事政治含义。
战国时期,雄心勃勃的秦国一直谋求统列国。秦惠文王九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想趁机灭掉蜀 国,并以此为基础,对付南方日渐强大的楚国。然而,邻近的韩国又成为秦王的心头病。就在秦惠文王举棋不定时,他手下的大臣张仪与司马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张仪主张先伐韩,进而进逼中原,声讨周王的罪行,然后再攻伐楚国等强敌;司马错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建议,他主张首先从相对弱小的巴蜀等国入手,将其灭掉后充分利用四川盆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蜀国丰富的人力物力,积蓄力量,为统一列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以此为基础顺江而下向南方的强敌楚国发难。他认为“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于公元前316年一举吞并蜀国。
此后,秦国开始为伐楚作准备。然而,岷江尚未彻底根除的水患成为强国力的严重障碍。当时的运输水道岷江并不经过成都。为了治理水患,同时打通岷江至成都的交通要道,秦王派精通水利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于是,都江堰的修建由此拉开序幕。
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率领当地百姓,历经十八载的艰辛努力修建而成的。鉴于李冰对当地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把他供奉为“川主”,他成了当地人心目中的神。
李冰,战国时秦国人。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史书记载他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除此之外,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了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
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身先士卒。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李冰虚心向当地百姓学习请教的故事。除了修建,李冰还制定了一系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的措施:其一,定期清理江中的泥沙,一般选择每年的十月份进行清理,“深掏滩,低作堰”,同时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位进行修筑:其二,立石人于江中,目的相当于今天的水测,用来测量江水的最高与最低限度,这在当时是非常科学的管理与维护体系。
四川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庙。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为盛会期的庙会活动。
人文景观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排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要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工程要件。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它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泄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其与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伏龙观:伏龙观位于都江堰市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因李冰降伏的孽龙伏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祠、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5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2
一、公安部交管局协调川陕豫省际道路交通确保抗震救灾运输安全畅通。5月14日至16日,我局李江平副局长率工作组赴陕西,沿西汉高速、西潼高速,行程近2000公里,检查了汉中至广元、西安至潼关的道路安全畅通情况,看望和慰问受灾的四川省广元市交警支队和陕西省汉中市交警支队全体民警。工作组在陕西四川交界的广元市朝天区棋盘山交警中队和陕西河南交界的潼关收费站,召开了陕川、豫陕省际道路交通协调会议,听取保障抗震救灾人员和物资道路运输的情况汇报,协调解决三省省际间道路交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确保抗震救灾道路安全畅通工作的具体措施。四川、陕西、河南三省的交警总队领导、相邻省际交警支队、大队、中队领导参加了会议。李江平副局长对川陕、陕豫省际间抗震救灾交通保畅工作提出了六点要求。
高度重视抗震救灾交通保畅工作。目前,由豫至陕入川到灾区的道路是运送抗震救灾物资、人员入川的主动脉,三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把确保抗震救灾道路畅通作为当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优先保障运送救抗震救灾物资、人员等车辆的安全、有序通行。
确保抗震救灾物质、人员、车辆的绝对安全。当前,正值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三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广大交通民警要切实树立全国抗震救灾工作一盘棋思想,立足本职岗位,以预防和减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重点,全力打好奥运道路交通安全攻坚战,确保不发生群死群伤道路交通事故,确保不因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影响抗震救灾工作大局。
加大路面执勤、疏导、保畅的力度。要切实强化路面管理,科学合理部署警力,提高路面管控能力,调集一切警力、装备,在重要路段不间断巡逻执勤。对运送抗震救灾人员、装备和物资的车辆优先放行,遇有交通堵塞时要全力进行疏导,发生交通事故时要快速出警、快速施救、快速清理现场,迅速恢复道路通行,确保不因道路交通事故影响抗震救灾运输车辆通行,确保道路交通运输主动脉的安全畅通。
(四)热情服务,搞好保障。首先要为抗震救灾运输保障人员搞好服务,尽可能地提供饮水、临时休息、修车工具等必要帮助。其次,要在主要道路设置导向牌和提示卡,必要时采取警车带道护送。再次,要解决好零散抗震救灾运输车辆的加油、修车、临时停放等问题。
(五)加强协作,互通信息。入川到灾区道路沿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针对辖区道路之间发生交通堵塞、施工、事故的情况,加强联络,互通信息,协作配合。要安排专人进行协调,提前制定疏导方案,必要时视情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抗震救灾车辆正常通行。
(六)强化宣传,全力保畅。三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地抗震救灾工作实际,强化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要在辖区主要路段、点段设立临时宣传点,印制择路分流提示卡,迅速发放到过往司乘人员手中。要采取悬挂标语、利用新闻媒体路况信息及交通管控等措施,教育、引导广大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配合交通民警维护当地交通秩序,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工作。
二、成都交警强化各种措施都江堰市区及通往映秀镇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大批救灾物资及救援车队急需在最短时间内运送到都江堰、汶川县映秀镇前方灾区。为提高救灾效率,加速救灾进展,成都公安交管部门在全力确保成灌高速公路、成彭高速公路、成彭路、国道213线公路(老成灌路)、成温邛高速公路等重要线路交通顺畅的同时,高度重视都江堰城区和汶川映秀通道的交通枢纽秩序管理,举全市交警之力,积极投入都江堰灾区交通秩序恢复工作,确保救灾“生命通道”交通枢纽的有序运转。
5月15日、16日,成都市公安交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交通管制措施,截止17日,都江堰市区和成都经都江堰至紫坪铺大坝一线交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主要措施:一是通过成灌高速等救灾通道交通管制通告,实施联勤远端截流,进入都江堰的社会车辆明显减少。二是通过加强交通管理指挥疏导,使都江堰市区幸福大道、建设路、一环路、二环路等主要干道和路口的交通秩序发生明显改观。三是通过严格实行“单侧停放”等静态秩序管理措施,路面机动车停车秩序得到根本好转,为救灾车队通行留出足够道路资源。四是通过部署60名交警和200名武警对国道213线都江堰至紫坪铺段实施交通管制,采取流动巡逻和固定岗相结合的方法,保证国道213线东线(老成阿公路)、西线(绕坝路)交通畅通,确保救援队伍、救援物资及时安全送达紫坪铺大坝中转水路达到汶川映秀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