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红色电影观后感范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5481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红色电影观后感范例(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1

[关键词] 电影;色彩;色彩情感

俄罗斯画家列宾曾说“色彩即情感”;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的“内在声音”就是色彩,他曾形象地将绘画中的色彩比喻为“钢琴上的键盘”。可见色彩对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色彩是表达情感与思想的物化方式。那么,在电影艺术中,艺术家又是如何抒感、奏响色彩之歌呢?让我们通过分析“红”“黄”“蓝”三色,来一同感受色彩在电影中的魅力吧!

一、“红”色经典系列

在色彩学中,红色是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的,也是七个基本光谱色中纯度极高的一色,色性极强。从色彩的联想和情感方面考虑,红色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积极的一面,红色象征着热情、性感、权威、自信,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消极的一面,红色会给人以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印象。

说到“红色”经典影片,我们不得不谈“电影色彩大师”张艺谋。1988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就了张在“红色”地毯上,走向他电影事业的国际化道路。

影片《红高粱》,在“红色”神秘的感觉中歌颂了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赞美生命的伟大。该片始终沉浸在红色的基调中:红色的太阳、红色的高粱穗子、红色的轿子、红色的盖头、红色的新娘、红红的高粱酒、男人们血气方刚的红色力量等,到处都是红色的印象。这种生命的原色刺激着东西方观众的视觉,塑造了一种理想的、超越了具体社会表层的人格,颇具深度。

影片运用红色的情感意义,呼唤生命力的主题,发挥“红色”积极的自我个性,张扬人要活得不扭曲、坦坦荡荡的生命观。以“色”言情,情蕴色中,传情达意地让观众产生心灵共鸣。[1]

同样,还是由张艺谋执导的另一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运用红色突出主题。与《红高粱》创作手法不同的是,该片以红、灰黑色、白为色彩主旋律,充分体现了色调的冷暖对比。在以红灯笼为代表的吉祥、隆重的气氛下,红色喜庆、奔放的积极特征与宅院女人们的命运形成了极大反差,女人们渴望幸福、自由,得到的却是深重的苦难。这种反差使“红色”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格外刺眼,让人联想到红色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心理特征。一簇簇红光聚在一起,强烈的灼烧感油然而生。影片的悲情冷色调,体现在与大红色形成鲜明对比的屋顶、天际的恐怖灰黑色和让人产生绝望、窒息的皑皑白雪。

正如张艺谋所说:“我认为在电影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2]

在欧洲,被誉为 “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的法国籍波兰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终生都在关注和探讨个体人的精神世界,主要代表作有《红》《白》《蓝》三部曲。

影片《红》的“红味”十足:红色的桌布、红色的沙发、红色的折纸、红色的被子、红色的闹钟、红色的汽车、红色的门头、红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红色的口香糖广告摄影布景、红色的舞蹈教室、红色的扶杆、红色的室内装饰……在影片的前七分钟里,红色几乎占据着每个镜头的角落。随后的“红色”开始巧妙地忽隐忽现,一个关于同情还是爱的故事开始了……

基氏的“红”代表着爱和生命。笼罩在暖红光环下的女主人公瓦伦蒂娜正是老法官约瑟夫生命的色彩。《红》探讨了爱的可能性,运用红色的积极性格,使年龄悬殊的两位主人公心灵发生了碰撞,让人感到了温暖、祥和。

与张艺谋挥洒似的视觉表现欲相比,基氏的《红》拍得十分平和。恰如其分的红色,绝妙地融合在剧情中,有效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绪,表现人性道德深处的焦虑。使基氏成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导演。

二、“黄”色印象系列

黄色是较为刺激的色彩。在可见光谱中,黄色波长居中,具有警告、引人注目的效果,象征着光辉、庄重、高贵、忠诚。从光亮度方面看,它是最能让人高声叫喊的高明度色。

“色彩是感情的语言”,根据不同色彩可以诱发不同情感。例如,色彩的冷暖、轻重、软硬、前后、大小等感觉,还有华丽或质朴、活泼或庄重、兴奋或沉静的感觉。实际上,情感不是色彩本身的固有属性,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色彩会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赋予了色彩某种情感特征。从色彩心理学分析,高明度黄色具有快乐、活泼、希望、光明、天真、浪漫、娇嫩等感受;高纯度黄色则象征信心、聪明、希望,也有招摇,甚至挑衅的味道。色彩的冷暖感使暖色调黄色变得温暖、膨胀,容易引起兴奋,有扩散、突出的感受;使冷色调黄色变得沉重,而有后退感。

在众多世界优秀影片中,以“黄色”作为整部影片主色调的,也不在少数。例如,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就是通过画面独特的造型美感和镜像视觉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日本著名导演山田洋次《幸福的黄手帕》是对“黄色”视觉审美功能的又一诠释。

《黄土地》,是中国本土电影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另类题材女性励志影片。在其影像中,“环境成为与人物同样重要的表现对象,在国画一样高远的镜头中,出现了暖黄色的起伏而舒缓的山山峁峁,它们很少有刀砍斧劈的硬直线条和尖厉棱角,却有一种内在的深厚力量……在这些镜头里,黄土地博大而宽广,占去了镜头画面的四分之三。”[3]

黄色作为该片的整体基调,“传达出一种厚重的有历史感和民族苦难的沧桑感。”[4]影片中大面积的黄色在银幕上既是画面造型的元素,使人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又仿佛在向观众倾吐着主人公翠巧内心的凄苦与痛楚。其中,“求雨”的场景,更是让观众难以忘怀。镜头推到一群光着膀子、跪在地上的农民面前,他们头戴柳条圈,身穿着黑色裤子,虔诚地祈天降雨,黄皮肤的膀子与黄土地、黄河的“黄”形成了协和的视觉色调,黑色的裤子严肃深沉表达了农民对雨的虔诚,绿色的柳条帽是农民对雨水滋润下绿色生命的向往……[5]

黄手帕是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中爱情的代名词。整部影片,黄手帕连同野外不断闪现的黄花、公路边上黄色的小旗、黄色的行车线都成为视觉造型要素,黄色好似一个人对爱情的渴望,即使曾经犯过错误而能真心悔过的人(如主人公)也应拥有这样的爱。该片不是在视觉外象的角度上运用黄色,而是能动地从叙事者的视角里看到黄色。在故事情节中,黄手帕能否出现在主人公面前的悬念时时纠结着观众,直到作品快要结束时,导演才安排观众和主人公看到风中飞舞的“黄手帕”,享受这片“黄色”所带来的美妙爱彩。

三、“蓝”色自由系列

蓝色是灵性与知性兼具的色彩。在色彩心理学的测试中,几乎无人反感蓝色。因此,蓝色是博大的色彩,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而是一种平静、理智的象征。在艺术创作中,蓝色是应用度很广的色彩。

从色彩明度分析,高明度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独立;低明度的暗蓝色,意味着诚实、信赖与权威。从色彩纯度看,正蓝、宝蓝在热情中带着坚定与智能;淡蓝、粉蓝则让人精神放松。

电影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影片又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影片《蓝》就是代表之一。

《蓝》是基耶洛夫斯基的“三色”(《蓝》《白》《红》)之一,拍摄于1993年,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与最佳摄影奖。影片讲述的是:一场车祸使朱莉(主人公)失去了丈夫和可爱的小女儿,从此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竟发现丈夫生前有位“女友”且已怀孕,于是“痛苦”失去了根源,她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

片名虽然叫《蓝》,却未被蒙上一层蓝色滤光纸。相反,蓝色只在关键时刻才会出现,表现主人公内心追求自由的渴望。例如,蓝房间、蓝灯饰、蓝文件夹、蓝色糖块及蓝色玻璃纸、蓝色幻境、蓝色泳池,甚至于蓝色的音├帧…特别是蓝色游泳池的场景描写,从光线分布上使用了蓝色光源,这使得池水看起来蓝得发亮,游泳池是朱莉最私密的空间,她每次到游泳池都不仅仅是为了游泳,而是流泪或者仅仅是为了流泪,似乎整个游泳池象征的就是朱莉的泪水。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蓝色是精神、理想、超然、浪漫、幻觉、空灵的色彩。正如:艾伦•帕克导演的《鸟人》,主人公蓝色的服装表现他的浪漫。同时,鸟人服装的蓝色也有变化,开始是蓝色格子上衣,后来衣服是全部蓝色,表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从《蓝》看蓝色,观众会有被约束或禁锢的感觉,忧郁的情绪基调油然而生,这正是人渴望自由的象征。

《蓝》就影调来说,是冷、暖调交替出现,不同的影调,表现人对自由的不同感受。

暖色调中,朱莉从昏睡中醒来,试图自杀,悼念亲人,逃离以前的生活,暖色代表过去和被过去深刻影响着的现实生活。朱莉在这些场景中没有自我,不自由也不快乐,这与暖色本身所体现的安全感相冲突,与朱莉内心的矛盾情感相融合。

第一个冷色调中,朱莉在一次蓝色幻觉中自由意识得到觉醒,伴随着一曲未完成的欧洲融合协奏曲,她被一簇蓝色光芒震惊。随后,她拒绝女主持的采访,拒绝谈论丈夫的作品,开始寻求她的自由。

第二个冷色调场景表现的是经济自由。蓝色房间里,朱莉对蓝色吊灯若有所思。而后,她果敢地向律师提出了不接受丈夫任何财产的想法,从经济上彻底独立。

第三个冷色调场景,朱莉吃下从包里翻出的蓝色糖果,打电话叫来了暗恋她的男人,在蓝色房间里与他,第二天朱莉离开了旧居,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

这一系列的蓝色调子选择的无一不是平静、理智、自由的人生道路。

综上所述,从色彩情感上分析“红”“黄”“蓝”三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位电影创作者对色彩的选择都是有目的的。色彩俨然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意象性的艺术符号。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其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这就是色彩在电影世界中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段兰芳。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意味[J].艺海,2006(03).

[2] 张艺谋访谈录[N].文汇报,1999-10-24.

[3] 郑雪来。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764-765.

[4] 张凤铸。影视艺术前沿[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442.

红色电影观后感2

战争是可怕的、是危险的,因为它使百姓们遭殃——让百姓们失去儿女,让儿女们失去父母,还有的百姓因为战争而牺牲……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红色电影《太行山上》观后感电影《太行山上》后,感受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人性正义与邪恶,坚忍与残暴的激荡,我们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这片热土浴血奋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我们也经受了一次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军官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望见一个日本军官在肆意的杀害我们的战士时,他努力使自己站起来,举起手中的刀向那个日本人砍去,没有想到却被敌人从后背插了一刀,鲜血猛地溢了出来,他再次倒下,又再次站起,手颤巍巍的举起,载着八路军对日本人的深仇,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大恨,使劲向那个日本军官刺去。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我不禁为那位军官气吞山河的壮举所感动,从心底里为他叫好!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这位军官的英雄壮举,才创造出我们这天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阿!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誓死保护国家,时刻把国家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

如今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可谁曾想过美满的生活是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而许多人却不好好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想到我自己平时碰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地总想依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就想:“别费心了,明天去校园问问同学或老师不就……”;在家里,爸爸妈妈让我帮忙干点家务活,我也总是厚着脸皮不去做,总想能靠多久算多久,再说爸爸妈妈也拿我没办法,只好自己动手了。日久天长,我变得既懒惰又胆小,干什么事都没有信心,比如去年校园举行大队会,老师叫我上台讲家庭礼仪故事,刚开始我不去,老师不知做了多少的工作,我才上去,结果可想而知,给老师和班级丢脸了……在伟大的八路军叔叔面前,我是多么的懦弱和渺小阿!我必须要学习八路军叔叔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他们将激励我前进!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必须会有一只叫“中国”的雄狮响彻云霄,震惊全世界。

回首历史,我们要铭记;应对现实,我们要珍惜;展望未来,我们要奋斗。

《湘江北去》观后感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国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

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透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贴合中国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秀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应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国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国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感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

红色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学院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爱国电影——《金陵十三钗》。

整场电影的环境和氛围都极其压抑。日本军人满南京城的屠杀。它讲述的是旧中国弱势群体在那个年代的悲惨遭遇:14个教会学生,14个秦淮妓女,一个神父的养子和一个洋人殡葬师,一齐出此刻了一个天主教堂。

这部电影拍的十分细腻,妓女丰润扭动的翘臀、洋教士与妓女的调情、孟父亲压抑的伟大的父爱,李教官的隐忍痛心,妓女为救女孩不顾生死的血脉情……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齐,是一场无声的控诉。它想要宣泄,想要为所有的期望、所有的爱找一个出口。什么能够让难区人民逃离南京,什么能够带领大家躲避战争然而,在那个年代,有的只是残酷。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一样东西:民族情。

从演员上,最让我称奇的便是贝里斯蒂安的演技,《金陵十三钗》是先在外国首映的,洋人们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并不高,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情怀,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妓女就比学生低贱,不懂得牺牲,不懂得隐忍。但是克里斯蒂安懂了,从一个贪财嗜酒的洋人殡葬师蜕转成为一个为灵魂祈祷的神父,他都演的淋漓尽致,看着他为十三钗祈祷的背影,我真的愿意相信世界上有上帝,愿意相信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平安无事。

而从资料上,对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十几个国民党军人在即将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为了保护一群逃亡的教堂女学生果断的扳动了枪膛,发生了激战,学生走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引来了坦克,十几个人太渺小了,但是应对敌人的坦克,他们没有办法,唯一的就是用人的身体带着手榴弹去近距离炸毁,一个小编队,没有防弹衣,只有浸泡过水的被褥,一条直线,前面的人一个一个倒下,最后一个炸破手冲击到了坦克的面前,整个场面一向有枪声在回荡,教室一片安静。就是这几个小人物,没有人明白他们的名字,和很多军人一样,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大爱,军人特有的爱。

这个故事,最让人感动的是那群从“秦淮河”躲出来的风尘女子,谁说妓女无情,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不错,她们是有自己的私心,进了教堂就找最安全的地方——地窖,但我想,那只但是是在那种状况下的本能反应。她们同样也是有爱的,豆蔻为了为浦生弹奏一手《秦淮景》,不惜冒险,用生命与尊严做赌注,只为找回缺失的四条琵琶弦……更加可贵的是,这群被人们一向瞧不起的“妓女”却个个穿上女学生的衣服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兵的庆功会。她们害怕死亡,更不明白会应对什么,不明白结局,但是她们却勇敢地走上了军车,此时此刻对生命是一种震撼,她们或许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或许没有机会去实现了,她们是伟大的,正是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抗争和救赎。这部电影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感到震撼,因为它融入了国家的命运,表现的是民族的精神。

红色电影观后感3

为大力弘扬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全力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建设,经研究决定,从2011年12月起在全县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宣传教育活动。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这一主题,广泛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落实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舆论支持、文化条件和精神动力。

二、活动内容

(一)广泛宣传,提高对苏区精神的知晓度

着眼苏区精神人人关注、人人知晓这一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推动苏区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不断提高苏区精神的知晓度。

1.开设专题宣传。县电视台、《桃江源》、《手机报》和党务公开网开设“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红色故事”等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活动动态,推介活动典型。设置大型宣传牌、悬挂横幅标语、刊出宣传专栏(苏区精神宣传标语见附件),着力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2.组织宣讲活动。组织“三送”干部和邀请老党员、老战士、老模范,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和农村,开展苏区精神宣讲活动,在全县兴起学习宣传热潮。

3.开展文艺演出。编排以反映苏区精神为主题的节目,组织开展广场专题文艺演出和春节送戏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4.举办书画展览。面向全县征集、创作反映苏区精神、展示发展成就的诗歌(散文、小说)、美术、书法、摄影等精品力作,在春节期间展出。同时组织书法家在春节前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

(二)深入教育,提高对苏区精神的认同感

着眼推动人民群众深入理解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这一重点,组织力量,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苏区精神的认同感。

1.品读一批红色经典。广泛开展以“读红色经典,学革命历史,树崇高信念”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在县电视台继续开设《品读经典尚德崇文》专题,通过品读红色经典,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红色历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革命信念,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

2.观看一批红色电影。在影视频道展播优秀红色电影,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受红色经典魅力,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党员电教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红色影片,强化党员干部对革命历史的记忆,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

3.撰写1篇读后感或观后感。为扩大学习教育效果,全县党员干部要结合所观看的红色电影或品读的红色经典撰写1篇观后感或读后感,评选出优秀观后感或读后感,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将苏区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

4.开展一次红歌传唱活动。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为内容,在县电视台继续开设《学红歌唱红歌》专题,并将选编的100首红色经典歌曲编发给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组织开展红歌传唱活动,唱响和谐盛世新气象。

(三)积极引导,提高对苏区精神的践行力

着眼使苏区精神成为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建设的内在动力,积极创设载体,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和干部群众对苏区精神的践行力。

1.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春节前夕,组织县领导和有关单位对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同志、老党员,革命烈士遗属、伤残军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被中央、省、市授予其他荣誉称号的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走访慰问。

2.开展“三走进三倾听”活动。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结合“三送”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倾听想法、倾听需求、倾听呼声,具体做到“五问”:问村、组生产和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问帮扶困难家庭困难情况,问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工和创业情况,问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情况,问村、社区基层组织和党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3.开展“学传统、找差距”活动。结合“一述双评三争创”考核机制,进行“三对照三查摆”(对照苏区优良传统,查摆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年初各项目标任务,查摆工作成效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党纪政纪和廉政准则规定,查摆廉洁守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4.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围绕“弘扬苏区精神,着力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这一主题,在全县组织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并择优在《社科》予以刊登。

三、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各乡(镇、场、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建立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广泛参与、全力保障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宣传教育的各项活动。

2.精心组织。活动牵头单位要及时与各责任单位协商,认真研究制定详细的活动子方案。各乡(镇、场、公司)、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向县属新闻媒体报送工作信息和典型经验,县属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并积极向上级新闻媒体报送,让“弘扬苏区精神,争创一等工作”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上下形成良好氛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585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