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红色电影观后感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1468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红色电影观后感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红色电影观后感【第一篇】

关键词视觉语言 情感主题 色彩基调表现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红色的标语、红色的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黑色 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

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影片中。白色的运用很是荒诞,特别是第一次党委会,整个会场几乎全是白色的:白墙、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开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人物也一律穿着白上衣,只有人的头发和武书记背后那占了整个墙壁的走得很慢的超常石英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

三、表现主题的作用

“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电影中,色彩同样是导演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比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为表现抗日时期的艰苦环境,采用了灰暗色基调,在视觉感受上几近于黑白片,导演强烈排斥着色彩的鲜艳明亮。又如陈凯歌的影片《黄土地》,大面积的黄色块的运用,不出现一点绿色或者蓝色,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渲染影片主题。

为了充分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全片应保持一个总的色彩基调,李少红导演的《恋爱中的宝贝》,拍摄的一部带迷幻色彩的爱情电影,导演在表现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时,无论在具有符号意义的古城墙上,还是在民间的胡同小巷里,都把这个城市的构成元素赋予了一层暗红的色彩,甚至连电影里的树都看不出绿色的原色,这使得古老的北京城,无论是紫禁城,还是四合院都显得那么凝重与深远,这样的色彩对故事的荒诞情节起了“如来佛手”的作用,使之无论宝贝(周迅饰)穿着任何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也让她飞不出传统下的北京城。

叶伟信导演的《大城小事》(黎明和王菲主演),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现代情感戏。影片里的城市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浅绿,这种颜色在天空,建筑、花园、里弄中隐现出来。因着剧情使上海这个“大城”却始终处于一片静谧之中,绿色在色彩里是中性颜色。温和、放松是其感情属性,于是电影里的上海,不再繁杂、不再忙碌、不再像现实里的高楼大厦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凸显“小事”,一片浅绿滤镜下的大上海变的安静祥和。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电影画面总的色彩倾向。要求镜头画面内部的色彩保持协调,一部电影作品,总会有一个与主题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明快,或悲情,或低沉,或浪漫等。表现总体情绪的色彩手段就是色彩基调。具体体现为在一部影片中或影片的一个小段落中,以一种或几种近似的色彩为主导,构成和谐的色彩倾向,加深观众的印象。一些喜剧片、爱情片多用暖色调来烘托喜剧气氛,表达爱情的浓烈。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篇采用了接近红的暖色调来表达它的喜剧特性,给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以快乐。也有一些影片多采用冷色调来烘托气氛。电影《拯救大兵雷恩》中,影片的基调则运用了绿蓝色。选择这种基调色彩的运作,主要目的在于使它们的摄制近似于记录片和纪实性手法,使波涛汹涌。气势悲壮的一幅幅画面更具真实性和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当黑与红奠定了《夜宴》的主色调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阴郁感油然而生。

红色电影观后感【第二篇】

1 彩色电影概述

1927年,电影艺术从无声进入到有声的时代,让电影艺术更具有现实感和感染力。随着照片取得的着色技术后,在电影业中也开始被渗进了。第一批由手工着色方式的试验影片出现在1895年埃居松的短片《列奥·弗列尔的舞蹈》中;再到1897年,电影先驱者梅里爱曾经用人工着色的方式,让每个画师负责一分钟胶片的着色,从而在他的影片中获得了多种色彩;然而美国第一部超级卖座片、1915年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最早版本是印在染色的胶片上,藉以表示不同的情绪:亚历山大大火一场戏是红色,夜景是蓝色,外景的爱情戏是淡黄色。

到了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被马摩里安在《浮华世界》中运用,让电影由黑白电影到了彩色电影,不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这部彩色片的成功,也将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电影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不单给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也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电影中,色彩除了可以让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的电影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电影导演在色彩运用上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第二次的世界大战以后,色彩的运用在电影创作中日趋成熟,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色彩空间也被无限制的扩大,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我们观赏电影经验的一部分。色彩现已真正为电影影像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2 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的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彩色影像也就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银幕色彩具有还原自然现实的再现功能。电影中的色彩可以衬托人物,渲染环境和背景气氛,也可以使画面更显真实和美感。同时也可以丰富镜头语言的因素,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扩展了电影的发展空间。

作为艺术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一方面,它同其它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元素,其语言修辞功能最常用的方式是象征和换喻。在银幕上,以具体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了表象的内容,唤起了观众对从来未见过的世界的想象。像爱森斯坦在他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里表现起义成功,他把在战舰上飘扬的旗帜用底片染色的方法,一格一格的染成红色。 “红色的旗子”在整个影片里从一种现实形象到变成一种观念,红色是典型的象征,它象征着起义的成功和革命的胜利。

换喻是以一种事物的形象特征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的抽象含义,使原来事物形象的含义得以深化。电影《幸福的黄手帕》最后挂满整个银幕黄色手帕的出现,即是对出狱男人期待妻子认可的换喻,也是对家中妻子期待丈夫归来的换喻。这时黄色呈现出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明亮和醒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语言的表意,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确切地说是妻子与丈夫之间,甚至可以说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心理期待的极大满足。

红色电影观后感【第三篇】

[关键词]《红色小提琴》;电影配乐;声乐艺术

一、有关电影《红色小提琴》的总体概述

电影《红色小提琴》是由导演朗索・吉拉德执导拍摄的一部独特的意大利电影,在《红色小提琴》这部电影中,故事的主要人物既不是某一个人物,同时也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件,而是围绕着一把有着三个世纪历史的红色小提琴展开的。这把红色小提琴是17世纪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尼古拉・巴索蒂为自己即将诞生的孩子而精心准备的一件堪称完美的见面礼物。然而不幸的是,在尼古拉・巴索蒂尚未开始进行制作的时候就传来了自己妻子安娜因为难产而母女双亡的噩耗,这对尼古拉・巴索蒂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了表达对还没有出生的女儿的诚挚纪念,悲伤欲绝的尼古拉・巴索蒂最终完成了小提琴的制作。在这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中,小提琴更是数易其主,在世界各地流转,见证了时光的飞转和人世间的爱恨情长。这是一部关于乐器小提琴的电影故事,那么电影中自然而然就少不了配乐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电影导演朗索・吉拉德更是花了三年的时间在寻找和整理有关小提琴的音乐故事,并且对各个时期的音乐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来指导电影的创作。电影《红色小提琴》的配乐更是邀请来了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约翰・克里格亚诺来担任,事实也证明了这位作曲家电影配乐的成功,获得了2000年奥斯卡的最佳音乐创作奖的殊荣。

电影《红色小提琴》中伴随着电影画面的不停转换,电影的配乐时而婉转凄美,时而激昂崩进,时而宁静安详,小提琴和不同的主人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都被一幕幕地上演,在电影配乐伴随主题思想的指导下,电影完成了巨大的时间跨度,将和小提琴有着关联的故事一一为观众进行讲述。电影配乐对于电影的主题思想深化和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下面就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二、声乐艺术对该片主题思想的深化作用电影《红色小提琴》中的声乐配乐是一直围绕着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创作的。音乐首先是这把有着传奇色彩和不寻常经历的红色小提琴的象征,同时也是这部电影故事的灵魂。安娜是小提琴制作师的结发妻子,小提琴是在安娜去世以后完成制作的,因此导演一直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悬念,那就是小提琴的红色是如何染上去的,这个谜底一直到小提琴在拍卖会上由鉴定专家莫里斯来揭开,此前关于这个谜底都是一个神奇的传说:尼古拉・巴索蒂用自己死亡的妻子的头发制作了一把小刷子,用妻子的鲜血调配成红色的涂料,然后再用那小刷子一下一下地涂了上去。正是因为这个听起来悲情的故事,小提琴才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和含义。这也正像电影中安娜身边那位可以预知未来的奴仆在看到安娜翻起的第一张牌时候说的那样:“夫人您一定会长寿的,您会进行一次长距离的旅行的。”这句话是电影留给观众的一个暗示,当安娜去世以后,红色小提琴开始在世界各地流转,安娜的灵魂也伴随着小提琴开始了一次漫长的时间和空间的旅程,与此同时,这次漫长的灵魂旅程也是在电影的主题思想指导下完成的。

电影《红色小提琴》的主题音乐是《安娜主题》,这首具有巴赫时代的音乐作品始终营造出一种凄美柔情的氛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具有明显的指定表意作用。电影首先是从300多年前的一个意大利钢琴作坊开始的,采用缓慢移动的长镜头向观众展示了小提琴的制作过程,其中出现的那位对小提琴制作有着严厉要求的人物就是尼古拉・巴索蒂――红色小提琴的制作者。这组电影镜头的结尾,响起了由提琴演奏的主题曲《安娜主题》,音乐绵长悠远,跨越时间的沧桑飞逝,将观众一下子带到了三个世纪之后的蒙特利尔的拍卖会现场,一直到这个时候,声乐才开始逐渐在人群中消失散去。电影采用镜头切换的方式将观众直接从古老的意大利小提琴作坊带回到了现代的拍卖会现场,历尽时间的沧桑,这中间仿佛有着难以明说的故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电影配乐对于电影主题的阐释。电影的这个开头也可以看做是对于安娜和红色小提琴这次心灵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在电影的结尾部分才解开红色小提琴最后一道工序的制作过程,电影的画面和配乐进行了完美的配合,让影片做到了一个首尾呼应,进一步对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了阐释。

当电影《红色小提琴》的镜头转向蒙特利尔的拍卖会现场的时候,镜头缓慢地向前推进,主持人开始向在场的所有观众介绍:“下面我开始宣布本次拍卖会的最后一件商品72号,1681年出品的毕尼高的小提琴一把。”当主持人的话语刚落的时候,小提琴出现在了镜头的正中间,镜头也再一次向前推进,与此同时也再次响起了女生低吟的主题曲《安娜主题》,主持人的声音在女声不断增强的哼唱中逐渐消失。音乐在不经意间将观众再次带回到了300多年前的意大利小提琴作坊中,有关这把小提琴背后的故事也逐渐拉开了序幕。安娜神色紧张地来到了小提琴作坊中告诉尼古拉女仆预见她会有困难的时候,为了安抚妻子的激动情绪,尼古拉将那没有上漆完工的小提琴拿给安娜看,表示这是送给即将出生的孩子的礼物。这个时候又是提琴演奏的《安娜主题》再一次缓慢响起,这是电影中再一次暗示安娜和红色小提琴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在天刚明的时候,作坊中的尼古拉再次听到了和拍卖会上一样的女声吟唱的歌曲,电影镜头也切换到了安娜正在轻轻抚摸着肚子中的孩子,并且嘴里也哼着这一主题曲的调子,仿佛是唱给肚子中孩子听的。电影配乐的这种前后呼应,再一次说明了安娜和几百年以后出现在拍卖会现场的小提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将电影的主题思想和梅格故事发展的主线展现出来。

电影《红色小提琴》中接下来发生的五个小故事是伴随着小提琴在世界各地流转中展开的,这一电影的主题音乐总是在不经意间响起,似乎是为了提醒人们只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人物中所传递出的情感色彩浓重有点差别罢了。电影《红色小提琴》中,小提琴第一次是被奥地利的一家孤儿院买去了,时光流转了100多年,小提琴现在归孤儿卡斯帕所有,卡斯帕跟随着法国的音乐大师乔治来维也纳进行准备寻找为皇家演出的人员。在参加比赛的前一个夜晚,卡斯帕拥抱着红色小提琴入睡,由提琴演奏的《安娜主题》再次响起,这也仿佛是为卡斯帕第二天的生命终结的一首挽歌。这之后,红色小提琴在世界各地流转,在热情奔放的吉卜赛人手中演奏了一首首欢快跳动的乐曲;在英国音乐家波普的手中演绎又变成了一种狂野和浪漫主义气息;在中国女性项蓓的手中演奏出来的更多是悲伤压抑的节奏,等等,这些都是由主题曲《安娜主题》衍生变化出来的。电影配乐的这种设计可以将几个本来看似凌乱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具有一个集中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都不偏离电影的主题曲《安娜主题》这首配乐,充分说明了安娜的灵魂和红色小提琴的整体性,不管电影的场景如何变化,电影的主题思想依旧清晰可见,并且以不同形式和风格的音乐进行呈现,也说明了其灵活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在300多年以后的蒙特利尔现场拍卖会上,当乐器鉴定专家莫里斯第一次看到小提琴的时候,主题曲《安娜主题》由弱渐强地响了起来,莫里斯深情地抚摸着小提琴,仿佛在聆听着它的倾诉。当他第一次听到小提琴演奏的时候就是《安娜主题》这首主题曲,莫里斯再次陷入到了一种沉思之中。在莫里斯对小提琴进行调查研究的时候,主题曲《安娜主题》会经常若隐若现,就像是一声声地呼喊,莫里斯最后冒险用赝品和真品进行了调换,坐在回家的车上深情地抚摸着小提琴。在电影的最后,主题曲《安娜主题》清晰完整地再现,和片头的那女声的吟唱首尾呼应,象征着小提琴和安娜的灵魂最终得到了安息。

三、声乐艺术对片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作用电影中的小提琴是出自于尼古拉这位造琴师的手,这把小提琴是为了迎接自己将要出生的孩子,可是因为妻子难产而母女双亡,安娜的灵魂也仿佛融入了红色小提琴中而获得了重生。所以这一段的电影配乐基调是苍老的神秘忧伤情感。主题曲《安娜主题》本身就是一首极富抒情性的优美旋律,带有一种忧伤的感觉,在提琴的伴奏下,女生的吟唱更加具备感染力,妻子安娜的不安,女仆的预言,尼古拉对于妻子的安抚以及妻子吟唱的幻觉都在这种凄美的乐调之中营造了一种不祥的氛围。安娜的难产身亡,尼古拉的悲伤欲绝都可以通过这首苍老的忧伤乐调打动观众的内心。

当红色小提琴的所有权被转移到了孤儿卡斯帕手中的时候以及后面的维也纳之行,音乐也在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下进行了不同的变化,曲调也变得更加清新优雅。孩子们合奏的歌曲充满了巴洛克的色彩,让观众悲伤的情绪得以缓解和疏散,为下面的故事叙述做好了铺垫。年幼的卡斯帕在被音乐家乔治带到维也纳以后也开始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伴随着练习节奏的不断加快,卡斯帕的琴艺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卡斯帕不良的体质和老妇人的语言始终在头脑中挥之不去。电影的画面和配乐形成了一次冲突,在观众满怀期望卡斯帕可以取得优良成绩的时候,也难免会对他的身体产生一种担忧,卡斯帕果然在参赛的时候死去,这后半部分的音乐就成为他的一首挽歌。小提琴随后又在吉卜赛人和中国女孩手中待过,每一次的易主都会有不同的音乐出现,主要是为了主人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小提琴的艺术生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四、结语

电影《红色小提琴》中的配乐和电影画面进行了完美的配合,同时也体现了导演在故事情节设置上的构思,充分发挥了声乐的艺术价值,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有关一把红色小提琴的故事,电影的配乐对于电影主题思想的深化和人物思想情感的表达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宝艳。小提琴的旅行――电影《红色小提琴》音乐赏析[J].电影文学,2007(24).

[2] 雷兴明。红色浪漫的启迪――约翰・科里利亚诺《红色小提琴――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恰空》的创作技术途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红色影片观后感【第四篇】

[关键词] 张艺谋影片;色彩语言;黄色;红色;感染力

喜欢用色彩讲故事的张艺谋导演,用炫丽的色彩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部视觉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满眼的金碧辉煌、菊花高台繁华之后的凋零将观众压得接近窒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灰黑的宅院、凄凉的惨白色,让人感觉强烈的悲剧;《夜宴》中的冷冷清清的色彩让人有一种久远的历史之感;《十面埋伏》中营造的视觉奇观、色彩斑斓的竹林与花海,《英雄》中的红色枫林、青山绿水、蓝色书房、白色沙漠,用大手笔对色调进行渲染,无不显示出穿越时空的古典美…… 张导应用色彩的魅力和充满美学韵味的大场景为观众打造了一部部经典的视觉大餐。

黄色——挡不住的诱惑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由周润发、巩俐、周杰伦、刘烨领衔主演的,影片的亮点除了强大的明星阵容是票房的保证,更是张艺谋和巩俐11年后的首次合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4项大奖。影片结尾脍炙人口的菊花台缓缓切入,那旋律配上委婉的葫芦丝,让人愁绪万千。影片中明度极高的金黄色,颇具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金碧辉煌的皇宫里黄色成为欲望和疯狂的象征。生活中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是太阳光的颜色,中国人偏爱黄色。日常生活中会让人联想到闪闪发光的黄金、硕果累累的金秋,给人产生光明、辉煌、灿烂、成熟和充满希望的感觉。中华民族以黄河与黄土高原为文明发源地,传统上一直以来都将黄色看成最重要的正统用色。在色相环中由于黄色的明度最高,它的鲜亮纯度也是最高的,因而又具有明快、飘飘在上的色彩特征。在我国佛教中将黄色视为地位最高的色彩。 在我国古代,黄色作为最尊严、最高贵的颜色,其中金黄、赭黄成为封建帝王的专有色彩,专门用于龙袍上,而一般平民百姓是禁止使用的。于是在我国传统历史中黄色成为最神圣、华贵、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本片中金灿灿的菊花、神圣的宫殿,菊花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精美的画面、耀眼的色彩、夸张的视觉效果,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奢华的景象达到了中国大片的极致,这部影片是国产片票房纪录保持者。

片中用色彩作为一种特殊视觉符号营造出了宫廷争斗的隆重氛围。影片的大场景气势磅礴、色彩华丽,黄色菊花维系着文化意味和剧情的穿针引线,表现中国传统特色的寓意。暖色调的黄色、红色、橙色,而菊花的黄色是最为鲜艳灿烂的,对观者的视觉形成强烈刺激。与《十面埋伏》相比,《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色彩更加富丽堂皇、色调更加丰富多彩,用明朗的黄色为重阳大战埋下伏笔。后宫无形的战争在片中借用黄色和红色为主调,和一碗反复出现的中药汤,随着皇后复杂、微妙的表情变化借喻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好剧本+好演员+张艺谋的大场面,塑造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气势辉煌与血腥兵变,运用色彩强化影片的内容,衬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周杰伦率领的军队全部穿着黄金甲,护卫军队全部穿着银甲,形成金灿灿和银晃晃强烈的对比,满眼的黄色菊花和琉璃宫殿的对比,让影片充满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增加影片厚重的内涵,使观众获得强烈的色彩视觉享受。在该片中色彩构成形式、创作手法、制作手段以及视觉效果得以很好发挥,用无处不在的金黄色,将充满斗争的皇宫隐藏在外表光鲜、貌似浪漫主义的世界里。辉煌的宫殿和华丽的服装象征着皇权与金黄色海洋掩盖下的血腥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由想到光明后边的黑暗。这样的色彩对比效应不由令笔者想起张导多年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用充满喜庆、吉祥的红色上演了一场封建家族黑色笼罩下的悲剧。

红色——颠覆喜庆的传统用色,演绎危险的信号

1991年张导拍摄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极其讲究片中光影效果、构图形式、色彩表现,文化气息浓厚。同年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9项大奖。

红色作为一种激情四射的暖色调,在日常生活中它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在色彩学中是饱和度、纯度最高的颜色,带有火辣辣、热情的韵味;在色彩心理学中红色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红色给人以热烈而富有朝气蓬勃的视觉享受,象征着活力、积极、热情、喜悦、吉祥等,红色寓意深奥的象征意义和个性鲜明的情感特征,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红色在绘画中、设计中乃至影视中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就像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样,红色也具有双重性,生活中想到红色大家自然会想到鲜血、牺牲、战争等,于是红色也常用来作为防火、危险、禁止通行等警示用色。但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往往忽略了红色消极的一面,扩大了红色喜庆、吉祥的积极因素,红色也就成为我国最具有感染力的色彩。尤其是在传统节日春节中,家家户户都要贴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福字、挂上大红的辣椒、大红灯笼等。著名导演张艺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让红色集聚众人的目光,有效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手法,将红色作为视觉线索贯穿于整部影片中,构成了最为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突出影片主题;运用红色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和视觉符号,在片中随着剧情的发展红色一会儿让人感到喜悦,一会让人趋于平静,一会让人深思,到了片尾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沮丧和凄凉……红色的双重性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片中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

《大红灯笼高高挂》片中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影片中红色预示着封建黑暗势力下中国妇女不幸的开始。可以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灯笼,但在本片成了死亡的诱惑;吉祥喜庆的大红在本片中成为黑暗势力的陷阱。影片从头到尾宅院主人一直都没有露面,但他无形中强大的影响力却充满整个大宅院,昏黑色的大宅院就像他无处不在的身影,虚拟的描绘手法与挂在大院的大红灯笼形成鲜明的对比:笼罩大院的黑暗封建势力,即使冬天白雪皑皑的院落,也掩盖不住5个漂亮女人为争宠相互仇恨、相互争斗,白雪下不仅葬送了女人们的青春、幸福,更是掩埋了一段段恩恩怨怨、或死或疯的凄惨结局。

《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开始就从退学的19岁女大学生颂莲嫁给50多岁的陈佐千做四太太开始,从一片片红色喜庆中拉开序幕。影片围绕颂莲这位知识女性如何从最初受宠到最后失宠、疯狂的婚姻悲剧,展示了她与大太太毓如、二太太卓云、三太太梅珊,还有丫环雁儿之间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大红灯笼由始至终都穿插在整部戏中,这一切又很巧妙地体现在点灯——吹灯——封灯上,这里的“灯笼”就不再是仅供观者欣赏的视觉造型艺术,在灰黑的大院中它已化身成了大院男主人权利的符号象征:它和受宠者享有捶脚、捏肩、点菜等一系列权利紧密相关,在哪房太太院子里点灯,哪房太太就有权利享受优待和得到满足。年长男主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已经依附在大红灯笼上,点燃女人为男人而争斗的无硝烟的战争,但在男人眼中,女人只不过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属物,其青春和命运寄托在毫无生命力的红灯笼上。影片中 “挂灯笼”和“落灯笼”是荣辱宠幸的象征,是各妻妾地位高贱的标牌,尤其二、三、四房生活的悲喜集中表现在点灯、灭灯与封灯上。尤其夜晚来临在黑暗的大院中,5个女人为了争夺挂灯笼的权利,相互压制打击对手取悦主子,为稳固自己的地位甘做传宗接代的工具,成为女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温顺的琉如,笑里藏刀的卓云,敢爱的梅珊,倔强的雁儿,敢抗争的颂莲……无一不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深刻地揭露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颂莲作为大学生在封闭大家庭中,从最初如莲花般的清纯到逐渐在大院这个黑色染缸中迷失了自我,逐渐适应了环境。颂莲在得宠时,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依附在老爷身上的权威,对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自我的丧失和麻木。三太太是一个反金钱、反传统,为了爱敢于背叛家庭,冒着生命危险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当三太太被陈家的打手捉回来时,脚上穿着粉红拖鞋,身穿白色内衣裤,被一群黑衣人送往死屋。导演巧妙地借用她的一身白衣,演绎了在黑暗历史中妇女对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之美,对封建势力下婚姻的抗争。黑白的鲜明对比,写尽了黑暗社会对妇女渴望美好婚姻的残酷打击。

张艺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那么观看张导的电影,真的是一种视觉感官的享受,极富色彩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已经成为他的电影艺术造型重要的视觉元素。通过色彩强化思想主题的表现,用色彩展现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其将色彩的情感要素发挥到了极致。比较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笔者个人更喜欢《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大场面、大题材、唯美精致的色彩视觉包装,但其色彩在影片中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形式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容之上,缺少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用色彩讲述的凄婉的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打造了华丽的宫殿,菊花台的迷离,金色银色盛大的对抗,可就是少了一段可以推敲的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借用了《雷雨》故事的表壳,虽然色彩技术玩转得相当娴熟,但是用庞大的规模、辉煌的色彩讲述的是一个缺少内涵的故事。很多观众看后感觉除了强烈的色彩冲击力外,认为主题不明确,不知所云,片中过分渲染色彩视觉表现而冲淡了本身就模糊的剧情。《大红灯笼高高挂》却是一部很耐看的好片子,每一个场景都制作得相当精美,光影的丰富变化、色彩明度和纯度对比、极富中国韵味的庭院,构成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尤其影片结尾颂莲疯后,老爷又迎娶五太太,在一片大红大喜中,新娘子稚嫩的脸庞无不让我们联想到影片开始颂莲出嫁的场景,这又是下一场悲剧的轮回。张导打破传统红色的喜庆象征,大胆运用红色另一极端的象征——危险、死亡的信号,让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在灰色大宅院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心理震撼。应该说片中红色的成功运用,使之成为张氏影片最具感染力、最经典的视觉语言符号。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50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