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开头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6733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观后感开头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观后感开头【第一篇】

党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建党伟业》这部电影。由于是向党的90诞辰献礼,所以电影的演员都是国内演艺圈的一线明星,阵容非常强大,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是不是会发出一阵惊呼,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所熟悉并且喜爱的明星。欢笑不代表戏谑,在同学们的欢笑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严肃。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始终为某种情愫激动着,热血沸腾。我相信这不是某个我喜欢的明星传达给我的感情,而是他们所演绎的事件本身。我是被感动着的。于是,下课之后,我又自己上网看了第二遍、第三遍。这也是这篇观后感比其它同学的观后感迟了许久的原因。我把自己的观后感总结为十二个字——少数人的真理,多数人的胜利。

真理的寻求是曲折而艰辛的。首先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尝试。影片开头讲述了辛亥革命初期的状况。武昌起义胜利迫切需要一个领导人来统领全国事务,于是出现了各党派之间争权夺利的暗杀行为,好不容易孙中山先生重洋远渡回国担当起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又借逼清帝退位的功劳窃取了革命果实,让原来封建王朝的走狗来充任新成立的民主国家的大总统,就已经标志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当然,辛亥革命尽管失败,却仍旧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产和继续寻求真理的社会和群众基础。辛亥革命已经叫醒了沉睡着的中国人民,并且在挑战中给与最先觉悟的那批中国人新的探索救国救民的契机。这少数的先知先觉者超越了电影前半部中国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角。 青年,长沙到北平,放弃了留法,放弃了军旅生涯,却义无反顾地奔赴上海;先驱陈独秀,视富贵安逸于粪土,视反动政府的监狱为等闲,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毅然决然地进行****宣传,领导学生和工人进行斗争。还有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像罗加伦等,也在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的时候,受到了当地特务机构的严密监视,***员的生命安全收到严重威胁,于是全体代表,除开逃跑的周佛海和****代表李德之外,全部赶赴湖南嘉兴。五十个***员代表就在漂浮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成立了中国***,他们投票表决决定了党的名称、党的领导集体、党的纲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种建党方式在国内还是头一遭,充分显示了中国***成立的艰辛,也反映出当时为数极少的中国***人对于无产阶级革民所倾注的信心和热情,在他们心中,最重要和最深沉的,不是个人的家庭和幸福,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安危存亡,是四万万中华同胞的幸福和未来。

每年的7月1日是党的生日。如今的中国,不再是封建统治者的天下,也不是代表小部分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人士的天下,它不是任何个人的货集团的天下,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天下。人民群众过上了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是中国***成立之初的梦想,现在已经实现了。回首过去,那个当初自由一百多人坚信的真理如今被光辉地证明,让和他们站在一起的全部人民都获得了胜利,当我们把今天的八千多万和当初的五十人相对比,我们无法不惊叹,无法不自豪。

汇报人:

观后感开头【第二篇】

什么是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怎么写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

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

针对这样1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1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观后感开头【第三篇】

今天跟对象一起去影院看了《万万没想到之西游片》。是今晚6点放映的,出来后,只是觉得好,好在哪里呢?下面慢慢道来。

其实最初想去看的初衷是因为之前的万万没想到的小电影很好看,而想去看看这部电影,于是花了点钱跟对象一起去看。

简单来说吧,剧情好,演员演技好,情节脉络紧凑,结局完美。评分:满分-1.为什么减一呢?就怪最后打的那个广告吧。

个人觉得,这绝对一部神作,别的不重要,看完后你看爽了没?爽了!那就够了!

什么回想不回想,看完之后让观众觉得爽。那才是真正的评分,不掺任何水分。

《万万没想到之西游片》票房绝对不是问题,现在看的就是最高能拿到多少的票房了。

而有些电影不是靠搞笑无厘头吸引人,那就看是否能让观众看了你的电影开头10分钟后想去看你的电影下文,吸引观众看到结局,最后给观众完整的结束掉电影,不是让观众一头雾水的看完结局。而后观众还想看下一部或者想回头再看,并且舍得花钱回头看,那么,这部电影也是成功的。

(其实,这些都是我看电影看出来的,并不是胡乱说的,我平均每周最少去影院看两次电影,其余空闲时间在网上什么都看。看的多了,也就懂了一些东西。如果你们不认同,那也请不要喷。除非你们也最少每周都花钱去看两次电影。)

与我同是新人的编剧们,建议你们多看,看的多了,也就懂了。

万万没想到观后感(二)

知乎上有人提问,《万万没想到》是成功人士自称屌丝来赚取屌丝的钱吗?

也有很多短评说,超长网剧罢了,这年头谁都能冒出来拍个大电影,有必要花钱看吗?坐我旁边神经大条的观众在点映后跟我说除了真的好笑以外,熬不出任何鸡汤——所以此片除了"哄笑一堂"大概也没有什么终极奥义。

我倒着答,尽量不剧透完全:

首先故事梗概,魔王封印意外解除,著名屌丝拯救世界,一个大写的"哦".

然后是叫西游篇没错吧?哦那其实没有这四个人一匹马,也完全演的起来。不过作为陈柏霖老师十几年老粉,我可以假装忽略这条。

再说感情线,女主角"哇靠此生就决定爱大锤了"的理由场景还有点单薄,爱花的女人太好追。

高潮来了,小美随便发出内心呼唤(大家帮帮大锤吧),昔日愚民就能起义,如果我站起来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应该也有蛮多人跟我跑吧?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仍是一部时时切题的作品,就像上学的时候老师教大家做阅读题没事就点题,总能得分。

这么多出场人物, 我们习惯自以为是,锁定一堆凶手, 但终极boss并不是你想得那样。

故事已经开始了!其实还没有。故事到这儿应该结束了!其实也没有。愿surprise与你们同在。

起始与终止,取决于讲故事的人,我感觉这是正确的导向。所以近年市面上大电影的概念,也不一定就是你想得那样。

关于万合天宜的梦想与情怀(可见叫兽易小星6月3的长微博),不管他有没有,这儿也就不提了。

所以奥义就是片名吧。这本来就是一个生活中反复被实践着的命题,大家都承认,不是吗?

至于花钱进影院,这又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好比我在电脑上也能听周杰伦的歌,至少还修过音,但是我还是会买票看现场,虽然他根本不缺钱。这是一种"关你X事"的支持,谁还没做过某些人或事的脑残粉呢?

第一个问题,

引导演的答案:屌丝这个称呼是奋斗中的年轻一代的自嘲,没有进取心、失败都以"我是屌丝"为借口、并对世界不抱善意的人没资格自称屌丝。因为屌丝终有逆袭日,而傻X没有那一天。

我一向对电影态度宽容,比起十几亿的大鹏,大锤给的惊喜更多更多更多。

观后感开头【第四篇】

关键词 蓝色狂想曲;动画;转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138-02

《幻想曲2000》是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古典音乐动画影片,是经典音乐与动画艺术完美融合的产物。全片由八段不同曲目的音乐配上动画师根据音乐想象出的故事组成,其中的第三段――《蓝色狂想曲》有别于其它段落的纯粹古典音乐。此段落用爵士风格的近代乐风、装饰风格的线条和颜色,演绎了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大都会背景下的几个小人物的生活。影片节奏明快、角色动作舒展夸张、大量运用叙事蒙太奇的手法将几个剧中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不失为一部值得国内动画人细细品味和学习的经典之作。本文将就《蓝色狂想曲》中的转场设计进行探讨。

先对“转场”下个定义。构成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一个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镜头序列就是段落。每个段落都具有某种单一的、相对完整的意思,如表现一个动作过程,表现一种情绪等等。它是影片中一个完整的叙事层次,就像小说中的章节一样,一个个段落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影片。而段落与段落、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过渡或转换,就叫做转场。

利用镜头光学原理来剪辑的转场方式有淡、化、叠印等;利用镜头内容来剪辑的转场方式有封挡镜头转场、动作转场、声音转场等。《蓝色狂想曲》运用多种转场技巧来实现段落和场景的自然过渡。

“划”是用多种样式的技巧把两幅画面衔接起来,上一幅画面渐渐揭开,下一幅画面在揭去的空白处同时出现,直至完全代替另一幅画。前一镜头叫划出,后一镜头叫划入。划的特点是花样繁多,如左右划、上下划、多角形划、螺旋形划、圈、帘、翻转等。

《幻想曲2000》中的每个动画段落之间都有真人串场解说。《蓝色狂想曲》解说快要结束之时,一张淡紫色的图画飞入舞台上空,渐渐展开遮满整个银幕,然后动画开始。这种入场方式就是划入。划的效果很绚丽,能抓人眼球,很多动画片还喜欢用“圈入”、“圈出”来作为影片的开始和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划容易使观众感到银幕四面框的存在,从而削弱画面形象的真实感,处理生硬会有明显的人为痕迹,有矫揉造作之感,使观众游离于剧情之外。所以在运用划时要慎重。

把前后两个镜头的淡出和淡入重叠在一起,就是“化”,也叫“溶变”。前一个镜头的末尾叫化出、溶出,后一个镜头的开头叫化入、溶入。其特点是第一个镜头慢慢消失的同时,第二个镜头逐渐呈现,在银幕上有一个重叠在一起的短暂时间。

《蓝色狂想曲》开片就是三个连在一起的推镜头,摄影机穿过三重场景,进入鼓手的屋内。这三个镜头就是用“化”连接起来的。化用于空间的转换时,表明空间已发生变化,简化了时空转换的过程,避免了切镜头的跳跃感,过渡自然流畅。

化还能表现回忆、想象、幻觉。例如在影片中段有个情节是剧中几个主要人物幻想自己在溜冰场上畅快的滑行,借以表现他们各自的梦想,这里正是用“化”来连接人物的头像和溜冰的画面,可以让观众意识到现实空间和幻想空间的转换。

“淡”是一种舒缓渐变的转换,有明显的过渡阶段。画面由亮转暗,直至完全隐没,叫淡出、渐隐。画面由暗转亮,直至完全清晰,叫淡入、渐显。其特点是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中间形成一段黑画面,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一个短暂的间歇。

《蓝色狂想曲》的片尾部分,鼓手进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一口气冲入地下酒吧的楼梯通道,黑暗扑面而来。随后画面转亮,鼓手身着演出服在聚光灯下演奏,其他角色也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两场戏就是用“淡入”连接起来的,在这里起到划分剧情段落的作用。黑场表明一个情节的终了,淡入表明一个情节的开端。就像戏剧里的幕落幕启一样,可以用淡这种转场手法分隔开两个相对完整的剧情段落。这里用淡入还表示时间的消逝,中间那段黑场画面可以代表被省略的鼓手如何获得演出机会、如何换衣服、如何登场的时间。

“淡出”节奏舒缓,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能够造成富有表现力的气氛。画面缓慢的从观众的视野中隐没,让观众慢慢的从那个场面中退出来,像意犹未尽的省略号,像意味深长的叹息,使人产生种种离别情绪和难以言状的感受,所以常被用于影片结束之时。《蓝色狂想曲》的片尾也用了淡出,但时间较短,配合乐曲的最后一个重音,画面快速隐没于黑暗中。

值得注意的是,淡这种转场方式在一部影片中不要过多的使用,否则会造成影片节奏的拖沓和松散。

“叠印”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空中的不同景物或人物的画面重叠在一起。相互重叠的各个画面的内容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

《蓝色狂想曲》在展示小女孩和失业男人的梦想时,分别用他们的脸部特写与溜冰画面重叠,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叠印赋予画面一种梦幻似的若隐若现的格调,人的思想活动一般都是若隐若现的,叠印造成的视觉感受符合人们的心理特征,使人看着舒服自然。

“切”是最简单最常见的镜头转换手法,也叫无技巧转场剪辑,即不借助任何附加的光学技巧来交代时间、空间变化和场景转换。凡是内容上紧密联系的两个镜头直接衔接在一起,就叫切,给人的感受是一个画面骤然代替另一个画面,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切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够增强影片的节奏和叙事的流畅性,在某些激烈紧张的惊险场面中,能增加艺术感染力,制造紧张的心理效果。影片中绝大部分镜头都是用切连接的。

“甩切”就是镜头突然从被摄对象上急速摇开,切入另一主体或场景的镜头。《蓝色狂想曲》中众人挤电梯上行至顶楼,冲出电梯进入各自的办公室,镜头从上方俯视楼道,直至最后一人挣扎着爬出电梯,镜头突然一甩,一段杂乱的线条后切入建筑工人在塔架上休息的画面,这个甩切转场能改变节奏,场景转换得快速、连贯而不突兀。

“闪摇”也叫“甩镜头”,是在一个稳定的起幅画面后利用极快的摇速使画面中的形象全部虚化,然后摇入另一个场景。

《蓝色狂想曲》中,小女孩一家人出场前的场景转换就是由闪摇来完成的,镜头从建筑工地快速摇到公寓大门,中间没有切分镜头,保持了时空的完整性。其作用也是为了保持影片的节奏感,使场景转换得快速、自然、流畅。

闪摇和甩切的区别是,闪摇是一个连续的镜头,而甩切有明显的切镜头的痕迹。

“封挡镜头转场“就是利用物体运动过来堵满画面、挡死镜头,当物体离开后换了一个场景。常用的有扑面而来的云雾、水花,向镜头走来的人、车等。

在《蓝色狂想曲》中,失业男人沮丧的走出咖啡馆,前景有一辆送报车从左向右驶过镜头,将后景完全遮挡住。鼓手攀在车尾搭顺风车。随着汽车的移开,露出的后景变成建筑工地的入口,鼓手跳下车朝入口走去。这样的转场可以省略很多不必要的描述,让场景的转换不露痕迹,也让两个大都市中的小人物的生活空间有了交集。

“同一主体转场“就是前后两个场景用同一物体来衔接,使上下镜头有一种承接关系。

《蓝色狂想曲》的影片前段,鼓手赶去上班打卡的途中跃上一辆送报车,送报人正扔出一摞报纸。报纸落在商店前的地面上,镜头缓慢推近到报纸的全景,然后化入咖啡馆内的餐桌,一份一模一样的报纸放在桌上,失业男人伸手取过报纸。同一主体――报纸在前后两个场景中没有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背景。这种方式能让场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显得非常巧妙。

“相似物转场”是指利用同一类物体或造型相似的物体转场。

《蓝色狂想曲》中胖老头被妻子拽着到宠物店购物,店内店外两个场景的转换就是用相似物转场。前一个镜头摄影机向着骨头型的宠物店招牌推进,逐渐叠化到一个骨头型的门洞,摄影机保持相似的速度和角度继续向前推进,穿过门洞进入大厅,几个角色在这里有一系列的活动。这样的转场体现了制作者的巧妙构思,让商店的招牌和门使用相同的形状,摄影机的运动前后一致,使观众在视觉上感到非常舒适。

“动作转场”是指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物体的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相似性,作为场景或时空转换的手段。

《蓝色狂想曲》中有一段情节讲述剧中几个主要角色对现实生活感到气馁、沮丧,走到角落里独自叹气。制作者用几个短镜头将每个人物叹气的神态连接起来,这在叙事手法上属于平行蒙太奇,在转场上属于动作转场,用相似的动作将不同的人物有机联系起来,他们的苦闷心情产生共鸣,为将要到来的爆发做好铺垫。

“情绪转场”是利用情绪渲染的延续性做转场处理。

前面讲到《蓝色狂想曲》中用相似的动作串连起不同人物叹气的画面,明快的乐曲也转为迟缓、低沉,弥漫着消极、压抑的情绪。这时场景转换到溜冰场,一对男女在滑冰,动作沉静、舒展;音乐延续了之前的情绪,柔和、悲伤,随后引出几个剧中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画面。当人物的情绪渲染达到饱和点,观众被深深感染之时,借助情绪的贯穿性来转换场面,起到承上启下、一气呵成的作用。

“音乐转场”是用音乐手段达到场景自然过渡的技巧。打破音乐与所配画面的起止处完全同步的传统格局,把音乐向前一场戏画面末尾或向后一场戏画面开始处延伸一定的长度。有时它能使人沉浸在对美好事物的回味中,有时则能给人造成对即将降临的灾难和不幸的预感。

《蓝色狂想曲》中很多地方的曲调转换都先于画面内容的转换,例如鼓手在建筑工地的塔架上边工作边砸核桃,音乐欢快、激昂、节奏感强,当他吃核桃时,曲调渐渐低落下来,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接着镜头摇到地面,失业男人又累又饿,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到水果店前,因为捡了掉在地上的苹果而被警察打骂。在这里音乐提前进入上一个场景中,叫“音乐导前”,可以暗示接下来故事情节会发生转变,使观众产生心理预期。

本文并没有把《蓝色狂想曲》中的所有转场现象一网打尽,而是从中选取了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十二种转场方法进行探讨和学习。我们在设计动画影片的分镜头台本时,应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场方法。巧妙的转场能让影片的叙述流畅、自然,使观众获得舒适的观影体验。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66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