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3966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第一篇】

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这是一次规格很高的研讨会。

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亲自到场并致辞。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央视总编兼副台长罗明、光明日报副总编何东平、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烹饪协会的领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嘉宾。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拍摄的七集美食专题纪录片。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引起巨大的反响。

深夜,久违的守候。

灵动而跳跃的背景音乐,香格里拉山坡上滴着露珠的松茸,黄土高原上大声吆喝叫卖黄馍馍的大爷,南海边上对着已故故丈夫照片沉思的虾酱奶奶,土锅中冒着香气汩汩作响的香辣鱼,解说员天籁般的画外音。对着这部片子,眼泪和口水并流,成为了一场中国人深夜的自虐和集体狂欢。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在央视,走红在网络。看了这部片,年轻人觉得电视不再是可有可无,家庭主妇觉得美食不再是遥不可及,小朋友觉得,看了《舌尖上的中国》,我要更加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爱这个家!网络上,美食引发的各种讨论,铺天盖地。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成功,对于道德的回归,甚至是对于人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浩若星空的历史长河中,美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对于美食的内涵,美食与人生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关注。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是有文字记录中,对美食文化的最深刻理解和最高境界。

客观地说,如果《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还是按照央视一贯的拍摄方式,由一个年轻的外景主持人,对着镜头,以极其煽情的语言和喧闹夸张的表情,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些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星级酒楼,很多人会立刻关了电视机,或者断线下网。好在,这次的主角完全换了。没有主持人,没有所谓的专家学者,更加没有国际名厨。普普通通的食材,普普通通的人,作出普普通通的菜。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地少人多的现实,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气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一种精神。那就是,爱家,想家,回家。《舌尖上的中国》,表面上讲的是美食,实质上,始终贯穿着的却是中国人这种代代相传的伟大精神。从我们祖先发明的豆腐、还有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使我们觉得,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

《舌尖上的中国》也不是没有遗憾。两广人喜欢吃鸡。有一句话叫做“无鸡不成宴”。小小的一只鸡,做法五花八门,活跃了整个餐桌。《舌尖上的 中国》拍得很好,可是,拍了七集就完了。如果有可能继续拍的话,第八集,名字就叫做《无鸡不成宴》吧!

《舌尖上的中国》4月26日开始首播,晚上十点档,并非黄金时间,却屡屡创造收视率的新高。对于央视,这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奇迹。到现在,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央视的其它几个频道已经考虑进行重播。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首播刚刚结束,就云集了那么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来召开一个规格如此之高的研讨会。

直觉告诉我,在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去看这部片子,如果你不去讨论这部片子,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生活中,我认识一对这样的夫妇,两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每天,忙不完的工作,开不完的会议,考不完的晋升。一个聪明而可爱的'儿子,每天傍晚,做完作业,就自己去吃快餐,然后再去参加兴趣班。两夫妻的收入很高,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包括厨房也是。可是,自从入住以来,这个家,从来没有人亲手弄过一次家庭大餐,更不用说举行过一次有外人参加的家庭晚宴。丈夫吃在客厅,妻子吃在歌厅,小孩吃在老师的办公厅。

这就是很多现代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没有家庭美食,这个家的成员就永远没有凝聚力和归属感。所谓的家庭美食,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并不一定要求达到酒家饭店的水准。家庭美食,重要的是爱心和用心。只要有人为这个家付出了用心,大家都会感觉到美食带来的快乐。否则,回到家,厨房黑麻麻,一摸很邋遢。吃的东西,从来都是超市打包回来的熟食,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人的成长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外婆亲手腌制的老坛酸菜,如果没有老妈逢年过节吃不完还必须打包的拿手好菜,如果没有未来姐夫亲自下厨笼络人心的满汉全席,情何以堪?

《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温情脉脉的“中国美”。电视镜头里,画面很唯美,食材很美,做美食的手,更美。

短短的七集纪录片,一下子就可以看完了。但是,各自的人生还得继续。

5月28日,期盼已久的防城港钢铁项目正式全面开工了。防城港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届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集在一起。有些人担心,武钢进来后,食材的质量会大大受影响。纯天然的东西少了,菜篮子的压力变大了。其实,钢铁之都的建设大潮,已经势不可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防城港人,必须尽早自觉融入防城港城市化的浪潮之中。除了习以为常的小鱼小虾,今后,必须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猪肉炖粉条、剁椒鱼头和麻婆豆腐。文明征地,和谐搬迁之后,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消散,农耕的气息在逐渐远去。儿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依旧。这是我们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后,首先必须拥有的觉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第二篇】

中国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推出了一套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在其播出之初,便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流传甚广。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从中我了解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时,对处在“舌尖上”的中国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感谢的那些通过劳动与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900字【第三篇】

前不久有闹得沸沸腾腾的南海仲裁案,菲律宾的无知行为引起了数以万计网络民众的愤怒。在有关南海仲裁的微博底下,有个评论总是能占据热评的一席之地。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给别人,谁明白那上头能长出啥好吃的。”

虽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内,可是却直白地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礼貌与其它礼貌共同在历史中轮回。在东方一个拥有悠久礼貌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弹幕时不时飘过远在大洋彼岸正在留学他国的学生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食物最能代表故乡,也最寄托了游子的思念。介绍一些菜系时,也总有“这是我家乡菜”之类的话,盛满了对故乡的骄傲与自豪。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辽阔的地域也带来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经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因为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

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融入了饮食,融入了心。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作文【第四篇】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个异常火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际我也有着自己的感叹:

一、电视上的很多美食我们没吃过。

第一集至第七集集集都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而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在速食泛滥的今天,在流水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无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贵的馈赠,哪里才有浸透着汗水与辛苦的美食?因此,这一切,只能在电视里,不能在肚子里。是电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与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我们的田野。

钢筋与水泥里长不出来美食,忙碌与焦灼品尝不了美味,但是我们都已经为了生活住进了城市。被钢筋与水泥锁定后我们发现我们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片长满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们心里的净土。为了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师傅让人拉了三卡车土,把自己的楼顶开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长满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鸟语花香,晚上有邻居聚餐,楼顶上满是开心与快乐。

三、转化的灵感。

我是陕西人,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较熟悉。那个陕北卖黄馍馍的人我似曾相识。他说,老天爷会把钱给勤快人,不会给懒人的。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豆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豆腐,大米经过发酵可以酿成美酒,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辛勤与汗水可以转化为美好与幸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93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