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读后感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基督山伯爵读后感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优秀【第一篇】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书是《基督山恩仇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大仲马,他出生于公元1802年,法国的一个森林小镇。大仲马再22岁那一年,决定离开家乡,远赴巴黎,在人文荟萃的巴黎,他受到许多著名作者,如莎士比亚、哥德华等作品的激励,开始埋首苦读。之后完成许多有名的著作。大仲马的作品丰富,题材也变化多端,他很注重人性中的正义感,并让坏人尝到苦头。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主角埃德蒙被陷害,而关进狱中时,突然围墙的碎片掉了下来,一个人从洞内钻出来,此人就是法利亚长老,他比埃德蒙早四年被关入达芬堡,法利亚长老十分聪明,他每天都授予埃德蒙许多知识,使埃德蒙学识大有进步。法利亚还告诉爱德蒙一个关于富有红衣教主所藏的宝物所在地,希望艾德蒙若有机会出狱,能挖出那些宝物。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法利亚因为年老而过世了!狱卒用麻布袋将法利亚装起来,准备明天将法利亚的尸体丢入海中,这时埃德蒙想到了一个方法,埃德蒙将法利亚从布袋拿出,自己躲进了布袋,隔天一大早,狱卒便把布带丢入水中,埃德蒙就顺利逃狱了。逃狱后,他便开始展开他的复仇计划。
从这本小说内,我了解到了如恒河沙数一般的各种道理,其中最令我永生难忘的事,就是朋友应该互相帮助,就像法利亚长老及埃德蒙一样,就因为两人互相帮助,才能使埃德蒙顺利逃狱,还有,我们应该学习埃德蒙那样不屈不挠的精神,遇到困难不认输才能有所进步。
基督山伯爵读书笔记【第二篇】
从前,曾对复仇这一命题半命题的作品嗤之以鼻,堂而皇之地以为那些悲剧的始作俑者都是一群内心阴暗,对真善美视而不见的龌龊小人,而那悲剧的过程自是复仇,然后其结果亦自是毁灭:要么手起刀落,大快人心;要么玉石俱焚,同归于尽。而当时间变了他的模样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时,我面对说出上面那段话的自己不禁发出过来人一般的感叹:只有缺乏信仰的人,才会对此深信不疑吧。
(没想到会这么长的)题记
一 感谢那个下午,那场病,与校医院空荡的点滴室
就在若干个礼拜之前,因为一次贪嘴吃坏了肚子,去校医院检查过后被告知要打三天点滴,每次两个大瓶子。对时间向来迟钝的我也知道今后三天将很难熬。
无奈之举也是不二选择,我带着那本先前慕名借到却也一直自找借口推读的名著先生陪着我。
而这一陪就是那痛并快乐的三天以及后来直到现在,那感觉就好像结识了一位相见恨晚的挚友,他即是——《基督山伯爵》(蒋学模先生注①的译本)。
二 邓蒂斯,你要你的复仇与愤怒,我要你的感恩与善良
邓蒂斯,囚犯,汤姆生弗伦奇银行的英国职员,水手辛巴德,教士长老,基督山伯爵……不论是谁,他们都是主角,都是一个曾经单纯而又无辜却又被无情毁灭在愤怒与挣扎中涅槃而生的人,缱绻在他们心头的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复仇。如此看来,这本起因明了,过程自然,结果也是大快人心的小说,如此中规中矩,又怎么能称得上名著呢?
经典从不会是这么庸俗与单调的。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本书,那么你千万别抱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待它,这既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尽客观的。若果真是如此 在法国文学史上那个最为群星璀璨,百花齐放的时代中,大仲马先生和他的《基督山伯爵》是不会从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等等文豪和他们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注②。
百年已过,时光辗转,它褪去了最初狂热的追捧与褒奖,历练出了一种沉着与睿智,历久弥新,品味甘醇。
一百多万字的书读下来足以称得上是浩大的工程量,因为这样的书中包罗万象,拥有着庞大的设定量(天晓得我到后来是怎么把那些拗口的音译名一个一个区分开的),而读下来之后的感受也因此更为丰富,更为复杂,也更为充实,并非是那种一句话便能概括的情感。
而我对于主角的感情,就更为复杂了。在我眼里,它不是一个被仇恨与复仇冲昏头脑的人,这对他而言太过肤浅,基督山伯爵是一个饱满的角色,有着丰富而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更多的,他是一个游走在复仇与生活交际之间实现自我价值的吟游诗人,那种诗篇是用对挚爱的悲痛和对宿敌的仇恨书写的。
通俗地讲,邓蒂斯,我们的伯爵是一名复仇者,区别于一般路人甲乙丙的方式,他规划出了一个大大的蓝图,一步一步施工,一个一个圈套,一出一出表演,一次一次逼迫,在最后最高潮的时刻,犹如死神一般降临,带着那些人去回忆他们避而不谈的回忆,接着,他们原形毕露,丑态尽现,往日的虚伪与骄傲荡然无存,把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展现在我们与他——基督山伯爵,一个复仇者与审判者的面前,最后,他以上帝的名义宣读他们的罪行,又借以死神的名义让他们偿还了罪孽。
14年伊夫堡的牢狱生涯,给了他除了日复一日被自由与痛苦撕扯的焦灼和一副病态的高贵苍白之外,还有法利亚长老馈赠于他那无比的智慧与巨大财富。
富有而又富有智慧,坚定而又勇敢,注定使他成为一名必将走向成功的强者,然而一个真正强大的人还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即是爱。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伯爵自始至终没有将它丢弃。
他爱美茜蒂斯,那个差一点就成为了他的妻子的伽太兰人;他爱他的父亲,那个一直深爱着他的善良老人;他爱摩莱尔先生,那个正直而又无私的人;他爱海蒂,他爱范巴,他爱……这些爱的转置变成为了那一腔热烈的复仇之火。
有人说,邓蒂斯为什么不选择原谅,宽恕那些人的罪行,既然他已经拥有了那么多,相对于14年的牢狱之灾,纵是亏欠也算有所补偿。古人有云:“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从不否认宽容是美德,可如果宽容换不来坏人的忏悔,那么这样的宽容将失去意义,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进行报复,这样不仅徒劳无功反倒还搭进了自己的清白。试看,把一个无辜的人送入伊夫堡暗无天日的监牢之后,登徒子弗南依旧自私地爱着夺来的美茜蒂斯,一路用尽卑鄙手段扶摇直上;邓格拉司仍旧爱财如命吝啬冷酷;而维尔福,还是老样子,急功近利,咄咄逼人,飞黄腾达,人前人后的虚伪做派。午夜梦回时,想必他们都不曾为自己所造的孽有一丝忏悔与不安吧。
而值得一提的是,伯爵的善良虽然在入狱前后的表象不尽相同,可能也从未泯灭,对于摩莱尔一家,他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不单单是因为他对于摩莱尔先生心存感激,更是因为他发现摩莱尔先生和他的子女都是无私善良与正直的人。还记得文章中当他听到别人称赞马西米兰(摩莱尔先生的儿子)的诚实与勇敢时,他不禁为之触动,颤抖地握住他的手说:“希望你今后一直如此。”
由此可见,复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一点无可厚非,可这汹涌而来的复仇却从来以爱作为出发点,哪怕主人公也未曾注意过。
三 不由自主地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书与电影的对立与统一
同样的题材,不同的人物,相似的情节,是美国惊悚大师斯蒂芬?金在对大仲马先生与《基督山伯爵》致敬。这部电影我很早之前就已看过,读这本书时它总是不经意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一开始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后来是一些零碎的故事情节片段,而在最后,犹如醍醐灌顶地惊觉——它们两个,隔着时空隔着电影与文学的海洋交相辉映着!
在书的末尾,伯爵带着海底默默离开的情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电影中的那一幕:Andy在雷电交加的夜晚,爬过下水道,一跃而出,对着狂风骤雨的浓稠夜色伸出双臂紧紧拥抱自由,用手向天空摆出胜利的“V”字,那疯狂的呼喊是对久违的自由地呼唤更是对人性胜利的呐喊!
而当我把这一幕带入到伯爵身上时,心头不禁为之一颤:邓蒂斯一动不动地倒在一座孤岛的礁石上,精疲力竭,任凭狂风暴雨在他四周肆虐,他紧闭双眼,胸口虚弱的一起一伏……此时彼刻,他想的,定是如何让那些人千百倍地偿还他14年所失去的一切。与Andy在肖申克中完成的自我救赎不同,基督山伯爵在伊夫堡中积累的是复仇所需要的一切要素,所以越狱成功之后,伯爵选择的是用最残忍的手段处心积虑地将他们一网打尽,一个一个进行报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结局当然如预期那样,可是,我又有一些同情伯爵,当复仇成功,虽然皆大欢喜,可心中一块巨石落地之时,想必又会有一些怅然若失吧……
不可否认,伯爵与Andy这两个角色在某些方面是对立的。Andy在肖申克完成的救赎使他更为珍惜自由与今后的生活而非复仇,所以在他越狱之后追求的是生命与希望极致的本源和今后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可就像影片中Andy所说的:“这个世界上一切高墙都关不住的东西,他就在我们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与书中那句“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与希望。”却又是那么奇妙的统一着,所以当我在回忆影片结束的灿烂阳光时,仿佛也看见了伯爵带着海蒂远走高飞的背影……
这一切并非偶然,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作为美国电影史上的无冕之王,它的原作者,一向自视甚高,狂放不羁的斯蒂芬?金也谦虚地说:“这殊荣属于基督山伯爵!属于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是一部经典之作,惭愧得很,直至不久之前我才有幸拜读。
仇恨夹杂着爱,复仇不忘感恩,绝望衍生出希望,化悲愤为力量,我想,这就是它所对我传达的意义吧。
注 ① 后来通过资料才了解到,蒋学模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作为经济学家的他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而这本书是他作为国内的首译进行译著的,他曾说这两本书可以代表他的一生。
注 ② 当时,它连载于《辩论报》,一年多的时间内,她获得了无数如痴如狂的青睐与追捧,甚至当时为之疯狂的读者不惜重金贿赂印刷厂的排版工人,只是为了提前知道最新剧情(汗一个先……)。
基督山伯爵读书笔记【第三篇】
还记得《基督山伯爵》这本书是在我和夏渝倪的一次通话中,夏渝倪推荐给我的书,我看后,也觉得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书。
《基督山伯爵》讲的是主人公邓蒂斯遭陷害而复仇的故事,故事中情节经常出人意料但却又是合情合理。故事内容大略是这样的:邓蒂斯即将升任船长,并将要新婚,却遭情敌和奸人陷害,被捕入狱。邓蒂斯被关押好几年后越狱,逃到了基督山岛,发现了令人激动的宝藏,摇身一变,变为了一位高贵的基督山伯爵,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人以恩报恩、以仇报仇。这本书中的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感情饱满,所以读上去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一幕幕都像是在你的眼前播放。读后的感觉,真是和读其他书后的感受不一样,那真是两个词语:真实、好看。
这本书也是出身名门,作者是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他的祖父是一个侯爵,他的父亲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勇将,屡建奇功,但是却不受国王拿破仑重用的亚历山大,大仲马一生写的各种类型的作品达三百卷之多,作品大都以真实的历史做背景,所以让人读起来十分真实、回味无穷,他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这样一本出身名门、可以伴你一生的传世名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好人终会一生平安,坏人终会自食其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好人,坚决不做一个坏人!
读《基督山伯爵》有感【第四篇】
世间皆是矛盾,小说更是如此:或是脱俗与世故的冲突,或是本性与违心的抗争,或是淡泊与名利的纷扰,或是亲情与爱情的纠缠,抑或是正义与邪恶的对决……应该说,没有矛盾,就无法向前推进小说的情节,就无法真实映射出小说的灵魂,也就更无法唤起读者与小说之间的共鸣。正如没有柔嫩与坚硬的摩擦就不会有五彩绚丽的珍珠一样,没有大仲马思想之冰与火的交融,就不会有甘露般浸润每一个读者心田的(基督山伯爵)。
开场,故事的背景就被放置在一个矛盾丛生的时代:正值波旁王朝复辟与“七月王朝”时期,此时的法国阶级矛盾极为错综复杂,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正在进行着最后的较量。于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故事的情节一步步向前推进,一层层更加细微的具体矛盾也就铺展开来。
故事的主人公—艾德蒙·邓蒂斯一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一个善良、进取、乐于助人而且前途无量的热血青年(这也为后来连连遭到不幸埋下了伏笔),然而,他的过于出色引起了心怀怨恨的同事的妒忌,于是矛盾由此而生。如同大家所熟知的一,有好人,就有坏人,那个邓格拉司使用各种骗局,诱使由爱生恨的弗南告密,又让懦弱怕事的卡德罗斯酒后失言。可怜的邓斯竟然一无所知,对三个人还是拿出朋友的热情、火热的心来善待他们。他哪里知道,在他前面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陷阱等着他去跳—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身边也不乏此类人,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强者的妒忌。林语堂曾经说过:“聪明的人用嫉妒鼓励自己,愚笨的人用嫉妒阻碍别人。”邓蒂斯心中也有妒忌,但是他把这种妒忌变成了自己勤奋工作、尽职尽责的动力,而邓格拉司却正好相反,他把心中的妒忌全部变成了对邓蒂斯的仇恨,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地迫害邓蒂斯,为了权势、金钱而不择手段……
作为自始至终都不曾过得很好的邻居卡德罗斯来说,他自身似乎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对朋友忠诚(严格意义上算不上忠诚),却又因怯懦不敢揭发坏人对自己朋友的陷害;他虽对邓蒂斯心存妒意,却也给邓蒂斯家以不小的帮助(借给邓蒂斯老爹钱);他虽性情懦弱,却也敢借着酒劲大骂两个陷害自己朋友的坏蛋……也许正是这些自相矛盾的缘故才没有让他享过太多的福,当然也没有受过太多的罪,恐怕折磨他最多的应该是他自己对自己良知的忏悔与自责吧。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的社会中绝对的好人或者绝对的坏人太少太少了,最多的恐怕就是那些“中间人士”了—不太好也不太坏。而这些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是自已。这些人面对更多的是心与心的挣扎,心与心的抗争,心与心的超越。试想,如果当初卡德罗斯能够畏要挟为朋友伸张正义,结局就不会这样了。当然,这只能作为一种假设而已,如果真的那样,恐怕我们也就失去了一部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