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930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100字【第一篇】

我和好朋友赶在放映季的最后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观看了号称“追光动画十年之作”的《长安三万里》。本来,我觉得这么一部大制作,电影院应该挤得人满为患、水泄不通才对,可没想到,偌大的放映厅,算上我们仨,一共才十个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场一样!

言归正传,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我对一部电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动我。只要在某个情节能够触动我的心弦,引起共鸣或者思考,这对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长安三万里》正是能够不断撩拨我的心弦的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线主要围绕着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以及他与李白贯穿一生的友情展开的。故事内容紧密连续,把高适无奈彷徨的早年境遇,与李白才华横溢、豪情万丈、而又恣意挥霍玩乐的人生形成了对比。人到中年之后,高适和李白都尝遍了人生百态,受过挫折,受过褒奖,体会过人生的无常。当年意气风发的蓬勃少年,曾经满怀豪情到长安寻求人生梦想,此时却都被蹉跎了情怀。半百之年,李白选择了入道,不再受凡尘间事情所烦恼。而高适则是选择从军,入了哥舒翰的帐下,为国家继续尽心尽劳。影片运用对比的语言,展现了高适晚年终于一展宏图,平定安史之乱后路过扬州讨伐永王,此时的扬州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与当年盛唐时锦绣繁华的歌舞场形成强烈对比,在战争摧残后的城市,已经不复当年欣欣向荣、焕发生机模样,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蓬勃少年。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给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贺知章、张旭、王维、杜甫们在锦绣长安斗酒十千,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高适胸中的锦绣交付给了塞北边疆,千里黄云,北风吹雁。

电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万丈,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渺小。从高适的身上,我却看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家国情怀。高适和李白比起来,并不是天纵奇才。他对诗文没有太多执念,他所想的就是驰骋疆场,上阵杀敌。他踏踏实实,坚守着与李白的一年之约,与哥舒翰的十年之约,直到晚年终于得偿人生所愿。他在自己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时,这部电影还让我觉得古代过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下民们的机遇太过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谓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门外,报国无门。在皇宫权贵们的宴席上,像高适这样武功卓绝的“下人”们也只能将自己多年的努力用来博那些达官权贵们一笑,祈求他们的推荐。当然,这部影片是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用豪情万丈的情怀和锦心绣口的诗篇,表现了其实很残酷、血腥、动荡的年代,让人在快乐的氛围中还能窥见十分深刻的现实主题。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第二篇】

跟小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的。本人作为粉丝看的津津有味。《将进酒》出来的时候一身鸡皮疙瘩,数度眼眶发热,小朋友倒是问了好几次什么时候能结束,怎么还没有演完。

全片时长有三个小时,并不是靠情节冲突来递进剧情,而更像是一场对唐朝文化风貌和诗人群像的记录片。而片中所选的诗词大多数是跟诗人际遇相关的抒情类。所以对于还并没有完全了解历史的小朋友来说不论是家国情怀还是人生际遇的共情,都还是有一些晦涩。

但正如古人说:“稚子读诗,何须解意。”全片有几个片段,还是引起了在场不少孩子们的齐声背诵。角落里也一直有高年级的孩子津津有道的大声科普每首诗每个诗人的名字。(虽然是真的很厉害,知识面很广,但是观影礼仪教育从小做起好吗家长朋友们)

教育有它的`的滞后性,这部电影也是。一个人,一群人怎么推动时代的浪潮,又是怎么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度过一生。等到了解了更多相关的历史背景之后,积累更多人生阅历之后,或许这部片的某一个画面,会突然混杂着诗句,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但电影里的部分情节还是跟史实有出入,情节脉络和人物设定也难免带着正面英雄式的片面性。可以做了解诗词写作背景共情诗人心情的入门电影,不能当成历史类纪录片看)

回家之后把大半年前聊天记录里提到过的几首很喜欢的诗翻了出来,看过电影之后再看,脑海中的画面生动不少,也更感觉到制作人员的用心。

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小朋友说:妈妈,这部电影也太~长了,我从来没觉得外面的风吹的像今天晚上这么舒服。

我说:对啊,所以最后李白被赦免,还乡的时候会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沉默了一会说:“懂了”。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第三篇】

中国不缺好的故事 - 这部电影以高适的视角,回顾了他与李白一生的友情。高适是一位边塞诗人,带兵打仗,稳重、实在,典型的土象星人;而李白,洒脱不羁,居无定所,对一切充满好奇和向往,对生活满怀期待与希望,妥妥的风象星座人。两人在年少时因误会结缘,几十年以来,时有交集、时有碰撞,土象和风象虽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类型,但所幸宽容和接纳,使两人之间的友谊日久弥坚。

美工和诗词是此剧最大亮点。美工非常地精细,构图及色彩、适时而来的水墨画风格,让这部作品非常亮眼;细节完美 - 中年李白的啤酒肚,唐朝人物的55等分身材等;诗词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就是一部电影版的诗词大会,很多耳熟能详的诗人和唐诗,用李白和高适的一生友谊串了起来,对于我们理解诗词的`背景有很大的帮助。

全剧高潮在将进酒那段,再一次感叹,美工、特效、朗诵,相互辉映,实在是太美了,在李白人到中年郁郁不得志的背景之下,他仍然对人生充满希望,电影将诗人无限的想象力和洒脱无畏的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里我竟然泪目了……

但是,瑕疵也非常明显,编剧的剧本能力还是需要再加强,很多镜头和场景对于体现主题没有帮助,建议忍痛割爱地舍弃吧!整体电影时长控制在2小时左右。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1100字【第四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仿佛象征了那大唐虽经乱而不变,虽势衰而不改的昂扬气象。今日观电影《长安三万里》,虽评论两极分化,其中有些许史实仍值得考量,但依我所见,这是一部极符合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影片。

电影由一场战争贯穿始终,一场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战争。唐肃宗年间,大唐为平定安史之乱,引狼入室,大开国门引吐蕃军入中原。战乱平定后,吐蕃恃战功而骄,而连年战乱后的唐王朝亦无力再抵挡这支虎狼之师。一时间,吐蕃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影片的背景,便是边关的一场生死之战。

影片分双线进行,一线即为解长安之围,另一线则是以高适的一生为视角串起的李高二人相识相交的故事。

虽说此片全程以高适的视角记述,但李白作为线索人物亦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从年少时相识,到李白扬州得意,高适长安折戟;再到高适还乡,李白失意,高适从军;再到李白长安成为翰林,高适辞去军中事务归乡;直到最后李白误投永王,兵败被俘,高适隐忍十载,终成大器。整部电影都仿佛在说明一个道理,年少轻狂者,终为红尘浮名所困,一生沉浮,难行远路,唯有隐忍不发者,积淀终身方有一飞冲天,成就不世功之方。

在我看来,此片从头至尾除了有几分贬低李白的形象,认为其就是一个整天沉浸在自己幻想之中的酒鬼之外,在其真正的精神内核中,还是极为推崇李白深刻思想的。若用哲学的方式来理解,全片的内容其实都是相扑运动中“以虚御实”思想由理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过程。

在影片的前半段,李白教给高适的仅仅是一种相扑技巧,以假动作骗过他人,以虚力巧解蛮力,是一种类似四两拔千斤的方法。但在影片的最后才揭露出,这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单对单的技法,而是足以运用到军事上改变整场战争的运筹帷幄之法。从一开始的弃城而走,到诱敌深入的按兵不动,再到雪夜行军的百里奔袭,最后决胜千里的奇兵支援。这些计策不仅骗过了所有观众,令无数前期看似无用的准备最后一线串联,甚至骗过了高适自己,唯有如此,才能将那一致命的实招藏在无数后手与虚招中,与最后一举功成。

影片除了其中的精神内核与其讲述的道理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外,其中人物与场景也处处可见传统色彩。从人物上身偏长,而腿部短粗的形象上看,与唐朝流行的陶俑如出一辙。而憨态可掬的马匹身上也可看出唐三彩的影子。而其服饰与妆容更是可见历史功底,桃花妆,金钿,折花妆等可看出用心良苦。而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贯穿其中的诗词,虽然有一些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每一句都用得恰到好处,令人仿佛透过诗词,看到了千年前的那个盛世大唐。

总之,这是一部兼具教育意义与中国传统之美的电影,老少皆宜,值得全家共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0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