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味道**纪录片观后感 2篇

网友发表时间 675151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味道**纪录片观后感 2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味道**纪录片观后感1

2012年CCTV电视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播出后,引发了***暌违多年的现象级电视纪录片观影热潮——上次这种轰动效应,似乎还是80年代,彼时网络并未普及,知识的传播更多依靠出版开放的书籍,以及产量与覆盖率突飞猛进的电视,那些纪录片有些属于**电视纪录片的里程碑式作品,如《话说长江》影响了之后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舌尖》也同样改变了其后一段时间内以介绍风土人情为主纪录片的生态。

《味道*》上映前夕被不少网友唱衰,称是《舌尖上的*》团队做电影版出来圈钱。实际上两片并无关系。其实看前想想,《舌尖》不是卖惨找爹飙高音的娱乐节目,高出至少两个段位,犯不着干那一路的事儿;看时也能明显看到大多手法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看完回味,不仅路数不同,《味道》水*也确实稍逊一筹——不是说《味道》差了,而是《舌尖》第二季确实拖了点儿后腿,第三季改回来吧干巴爹干巴爹。

话说回来,《味道》差哪儿了呢?

首先,纪录片是要讲故事的。在结构上,《舌尖》的手法类似故事片的多线*行叙事,一集当中往往由同主题的多个有人物有主线的故事组成,将不同时空中的故事穿插叙述。这一手法让纪录片用了电影的特殊叙事手法讲故事,提升了可看性与技(bi)巧(ge)性,同时适应了电视系列片分集创作,每集小主题各自不同的特性。

而《味道》为了适应作为院线上映的纪录片的规律,也为了规避《舌尖》的特色,走出其影子,显然不能运用同样的结构了。但是能看出主创们也没再怎么用心**结构全片的叙事,简单地挑了十几个节气,按农历一年的时序排列就算故事线了,显得有些偷懒。这一形式**容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导致全片成为了一笔“熬时间”的流水账,形式的乏味,导致作为内容的美食也“乏味”了,让观众不动舌头只动指头——数节气数菜式呢。

其次,讲述的视角方面也有些不对劲。以往的美食类纪录片视角多样,一种类似电视综艺节目,如蔡澜主持的一系列美食节目,那威主持的《那小嘴》,以及一部分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走遍*》等),以主创的路线为主线,节目内容便是主持人对一系列美食的品尝评价与介绍探究,全程都在以主创的视角叙述;也有以《舌尖》为**的,全程以影像记录与旁白加以叙述,创作者极少或基本不介入叙事,较为清晰客观。

《味道》则不幸笨拙地卡在了两者中间。影片确实有旁白(不知道是谁,没来得及看完花絮和演职员表就不得不出了放映厅),但旁白在叙事中的面目实在是模糊。开始时并没有对作为一个人物的旁边做任何介绍,然后突然以一句“我最喜欢吃的潮州牛肉丸”跳进来介入了叙事,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第一人称讲述的旁白,也就是说影片后面的内容将以这个不露面的人物的视角叙述。但仅仅在这一句之后,她作为故事中人物的属性顿时消失了,又开始与叙事内容刻意保持着第三人称般的距离,直到后面又跳出过一次,并没有一贯地参与或脱离叙事,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就是每一段节气的结尾,旁白总会来句点题的总结,作为阐明主题的手法,不仅俗套,而且多余。这一手法之乏味程度,在全片结尾旁白对观众略显笨拙冗余的感谢与“食物是人生的意义”这一简单粗暴强行说教的煽情结束语中达到**。

至于选材,能看出主创们为了保证片长,或增或删地保留了***节气中的十几个,表现不同节气期间*不同地方特产的不同美食。篇幅与形势所限,有的表现比较丰富,讲满了,有的则是点到即止;有的属于这一节气的特有物产,有的则是一年四季皆可制作,只是放在这一节气填充,有凑数之嫌。说白了还是上文提到的流水账线性叙事结构所决定的。

当然,相信主创们并非是选了十几个物产丰富的节气,而是将素材加以取舍以适应片长。毕竟老祖宗们创造***节气就是为了指导农事的,再加上不同地方把节气当民俗节日过,有着不同的节庆方式(也就是吃),所以从原则上来讲,我国境内每半个月都会粗线大批好吃哒。

然而有些部分从选材到叙事手法都让人感觉确实像凑数,比如大连渔民父子的部分,开始时的主题是海蜇,但随后当故事展开,开始表现真正的主题——捕海蜇的人时,影片开始讲述子承父业的船老大甘苦交加的首航,险象环生有惊无险一如真人秀节目环节。讲到最后,收尾,海蜇本身,除了母亲炒菜的两个镜头,也差不多消失了。

拍摄手法上,存在全片最致命的问题:没有跳出以往美食纪录片“食以载道”的说教窠臼,并且存在大量的刻意摆拍,过于注重表现导演自认为的“仪式感”,将其强加于观众。如开头潮州厨师打牛肉丸,以及随后福州肉燕的制作过程,还有厨师女儿的鼓……仪式感往往不能通过矫揉造作的方式产生,导演自以为的“声光影的交响”,说难听了属于鼻饲观众。一碗乒乓球般的手打肉丸,一张猪肉化来的肉燕皮,于被机器制品喂饱的我们,制作过程乃至其存在的本身便是神奇,何须添足雌黄?同时刻意加入的厨师女儿继承肉燕手艺这一事件显得非常之假,放弃音乐梦想生日公布决定之类的`桥段,目前已经是三线以下选秀节目使用的了。只有关于腊鱼与火腿等几个部分看起来更如人意,原因有三:对烂俗表现手法的适当克制;台词叙事的比重多于视觉;短——短到导演没有时间跳出叙事陶醉起来。

以上,黑完了。以下,是别的话。

感谢影片的所有主创以及工作人员,因为能在院线看到一部纪录片太难,你们做到了,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寥寥四五家影院上映,一日两场——听说有的地方,也只这一日。

这部片子及时记录了*美食经过浩劫沧桑的部分所余。我还是感谢这部片子,因为“恩承翡翠双绝味,不许人间再品尝”的悲情仍不绝于这片土地。

同时感谢片中片外所有坚持着老手艺,坚信“久等必有善”的厨师们。他们无数次开拓了人们的味觉,似乎食物有多少种味道,世界也可以有多少个侧面,人生也就有了多少路径。失意的人,似乎吃到一种味道,就多了一颗心。

吃货总有种矛盾:吃到了好吃的,总希望它一直是珍馐——如果它一直“珍”下去,哪怕消失了,自己也还保存着对完美味道的记忆,可若不“珍”了,食物似乎就会变味,变形,甚至于失魂。就这样一直在独享的欣喜与共享的热忱间纠结着。

就像我看着福州父女的肉燕,又眼馋又后怕:多想吃到,却又没有飞机票。可又怕如果真有一天肉燕铺子开到每条街,就算没人拿它当馄饨做,也会有人将它当馄饨吃。

味道**纪录片观后感2

《味道*》是我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纪录片,广州五月花的VIP厅。除了我跟朋友、一对老夫妇以外,还有一位在影片开始后不久才进场。VIP厅就是不一样,人少,不局促,也是目前为止最赞的一次观影经历了。本以为纪录片的排片情况会很糟糕,可单看手机上各大订票应用放出的低价观影活动,似乎依然能聚拢起第一批能形成先期口碑的观众,当然这也是订票应用拿补贴来吆喝的营销策略。美食类题材并不能引起我强烈的兴趣,在第一印象里这不过是另一部《舌尖》。也不知是出品方有意无意,好多观众被文案或宣传糊弄,真以为这跟《跑男》一样,出的是大电影。其实在**放出的一系列水墨风格的预告海报上,蓝绿色的真实传媒和旁边的尚世影业logo还是挺抢眼的,除了片中右一段的确来自《舌尖》的熟悉配乐,以及主题都是大江南北的美食以外,其余的跟《舌尖》还真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观影前就已经抱定一颗舔屏的心,可惜观影时却舔不起来。并不是说片中给食物的特写不诱人、勾不起人的食欲,但单从前期推广上大肆抛售的噱头来说,我不觉得这第一部电影院上映的美食纪录片值回票价。首先片名《味道*》就值得商榷,看完下来感觉更名为《味道南方》更为贴切,里头介绍的十多种地域特色的食物绝大半数来自于南方,尤其是广东,潮汕牛肉丸、广州烧猪、新会古井烧鹅、汕尾生蚝等“广货”出镜率奇高。作为广东人心生自豪之余,也不免狐疑,偌大*广袤千里,食材丰饶是人所共知,单论菜系都够凑足一张八仙桌来,导演不至于不清楚;可把一部面向全国饕客的纪录片拍成“岭南特辑”,自称最懂吃的广东人也许会收了这份礼,可其他美食大省未必服膺吧。

也许在一部时长不足90分钟的纪录片里把所有口味都包含进来,的确有难度、也不现实,面面俱到只会成为一种粗暴陈列的报菜单。导演也清楚,所以端上来的相信已经是按某种标准筛选出来的菜色;可问题是,单凭观众这双凡眼,似乎挺难看出导演作为主厨给这席飨宴如何定性。上菜讲究次序,相信纪录片中的素材也得经过安排,以一种内在有序的逻辑串联起来,让观众看时不至于囫囵接受。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条刻意标注着“四季节气”的线索,这是我觉得本片跟《舌尖》差距最为明显的地方。

以我粗浅的见解,《味道*》跟《舌尖》在处理素材上就已立判高下。两季《舌尖》,每一集都是以主题来带动素材,譬如第二季第四集《家常》中展现的是*家庭的日常饮食和大众生活的酸甜苦辣,前者为表、后者为里,对于导演的用意观众也乐意买单(虽然被批刻意与煽情);《味道*》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菜品与食材无序地出现(譬如烧鹅、莼菜、辣酱的出场都让人感觉很突兀),以“节气”作主题但存在感极低、类属感不强(像双皮奶这种一年四季均可制作的小吃,就没有很明显的时令特征),于是片子给人的感觉,所有素材无论是在地域还是时序上的分类都很凌乱,牵强地共冶一炉,就像一锅南北食材大杂烩,看着不差但吃不出味道。本想着在大屏幕上呈现美食,一定会让人口涎不止,可导演上的只是一桌流水席,而我们也只能一箸走马,随便吃吃罢。

片中还有一处让我鸡皮疙瘩大起的部分,就是广州烧猪父子那段声泪俱下的访谈。同样煽情,《舌尖》并不高明得多,主要是文案起了关键作用。而在《味道*》中能感受到导演在努力地不事刻意,无奈旁白并不出彩,也没能做到跟观众对话一般自然。感觉这又回归到当时《舌尖》第二季播出以后引发的讨论:美食纪录片到底要如何处理和记录食物与人的关系,才不致陷于单纯地罗列或刻意地讲故事这两种极端之中。陈晓卿明言会拍《舌尖》第三季,并说将会回归食物本身;作为吃螃蟹的《味道*》如果票房不太难看,拍续集也就不会让人吃惊。看着屏幕里吃香喝辣、而自己却在啃爆米花,这心理落差还蛮大的。究竟是去看别人吃、还是自己拿去吃掉,就看观众觉得这张电影票值不值这个价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67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