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33158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今年端午,法定假期三天,但匆忙中我只有两天休息时间,原本想好好睡上一大觉,然后再陪孩子读读书。可是当顺手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翻起来后,所有的计划都被这本书打乱了,以至于觉都没得睡,通宵在读书了。这本书就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著者与著述颇多,繁不胜数,初拿此书时也没抱什么期望,只是闲来翻几页纸张罢了。至于这本书怎么上的书架,还真不记得了。近几年购书一般都是心血来潮时网购一批,然后多半是堆在一边,上架的书要么是翻看过目录分过类的,要么是看完后按顺序置放上架以备将来查阅的,不过书翻二遍的机会这些年很少出现,甚至几乎没有过。

蒋廷黻是谁?

蒋廷黻(-),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什么好?

一、脉络简单清晰

历史事件纷繁杂芜,人物众多,要想从中理出头绪来实非易事。而蒋先生却字字珠玑、言简意赅,通过剿夷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自强与失败、瓜分与复兴寥寥几章节把近百年的中近现代史清晰、详致勾勒并娓道而来。常读小说的人可能会清楚,这脉络清晰、线索固实往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功力。

二、视角全面深刻

虽说中国事,却从世界看,虽说当前事,却有历史观。清末国际形势及关系的变化,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后广泛邦交欲望、工业革命后产品市场全球化的需求与冲击,读后感与自给自足、闭关锁国、夜郎独尊、封建顽固的清朝经济、政治现状的冲突。一个旧社会循环套把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人口与战争、资源与政治、官本与世承、内乱与贪腐说得明明白白。

三、外交家讲历史

蒋先生既是历史学家,也是外交专家,通读全书,你会发现,内外交融、邦交通商、谈判博弈、利弊得失、权衡掣肘、妥协退让不时出现在历史大事件的结点上。而近代中外交往的阶段性结果往往正是以战和之后的条约为节点的,外交家眼中的世界历史视野,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与书题对应独立成章的中国近代史不过百余页,其后的《回忆录节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也是史书精品,值得一读。《回忆录节选》让你与历史的当事人同步见证历史大事件的产生与经过;《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让你置身全球的发展变化看中国,科学机械、民族精神,不是你想要不要,而是已经送上门了;《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详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细讲述了一个全东北如何成为半东北的演变过程,开门揖盗者又会是谁呢?作者:陈红军,希望能帮助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

铭 记 历 史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上周我阅读了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原著于1938年艺文研究会作为《艺文丛书》的一种出版发行,我所阅读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发行的版本。三天的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并深深折服于作者治学严谨的态度以及深刻而不失风趣的文笔。他对中国近代史所做的透彻的分析不同于一般的史书读物,读完后让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以下是我结合作者的叙述,根据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出的各章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一章为剿夷与抚夷,专讲外患。处在“中古”状态的清王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西方侵略者,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接连被西方列强打败而不知民族危机,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这期间,清政府内分为剿夷派与抚夷派,剿夷派虚骄自大,抚夷派服输不图振作。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末同初时,恭亲王奕与文祥认识到时代的不同才想到改革。

本章中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以下几点:

一.近代的邦交是一把双刃剑,是当时的大困难,也是大机会。如果当时能进行高度的改革,而不是否认日益强盛的西方国家,这样也许可以继续维持历代我们在东方的光荣地位。

二.在鸦片战争以后没有人立即维新。我想中国人守旧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士大夫阶级又缺乏大无畏精神与独立性,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不可动摇的。这就使我们民族白白浪费了20年的光阴,在更多年的以后让民族受到压迫与歧视。

三.这期间我们签订了很多的不平等条约,而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根源我认为是当时民族的无知,我们的法制达不到近代文明的水平,放弃了一些很重要的主权却以为无关紧要。

在看到民族浪费了20年光阴后,我感到痛心,近代中国人迂腐的思想阻碍了民族的进步,让国家在以后备受压迫。

第二章为洪秀全与曾国藩,专讲内忧。清王朝受到了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曾国藩领导湘军为了清王朝的统治而战。洪秀全推行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却忽视了社会革命,最终以太平天国的失败告终。曾国藩在维持清政府为政治中心的前提下,一方面革新,接受部分的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守旧,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

我认为太平军在初期顺利的原因不是本身的优点,而是因为是一股新兴的势力,而洪秀全并不是想建设一个新国家,他想建立一个新朝代,他的失败,证明了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最注重精神教育,认为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其次他利用宗族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最重要的是他注重为人,不忽略做事,对所做的事情尽心尽力。他的事业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虽然他进行革新守旧,对我国近代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他不明白清朝是不能救中国的,而他所操练的湘军私有军队的精神更是传给了以后的北洋军阀,阻碍了国家未来的统一,这些都是曾国藩守旧的弊端。

第三章为自强极其失败,专讲洋务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失败。奕与文祥从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中认识到中国应该接受西方文化的军事部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认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成立北洋海军,以国防为目的开设学堂、造船厂、招商局等设施。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不彻底,最后还是失败了,而后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们全面建设事业的动机是国防,为了近代化的军器,要培养技术人才去驾驶,为了近代化的交通,要有电报局与造船厂的设立,而新式国防需要更多的费用,所以创办招商局。而他们却忘了近代化的国防最需要的是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所以洋务运动进行的并不彻底。不仅领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无需改革,时代与人民更是不允许他们彻底改革,民众的迷信是民族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的极大阻碍。书中还讲到了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贪图在外国投资,而这种投资混合政治作用的就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注重商业的推销,而国际贸易的自由减小,就会引进市场竞争。最后资本主义国家要竞争原料,绝大部分要行使帝国主义。这些都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在由于朝鲜的内乱而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因为在战略战术上都低于日本,我国最后只能以签订《马关条约》告终,为以后的瓜分狂潮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为瓜分及民族之复兴,讲了瓜分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和北伐战争。其实主要讲了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三个救国方案。

以下是我整理的读书笔记:

康有为等人在变法运动中抓住孔子作为思想傀儡,因为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其次他抓住皇帝来行新政,就是抓住了政治中心,他调整了行政机构,废除了考试中的八股文,但是由于满清皇室顽固派势力庞大,康有为还是失败了。而义和团运动是反对民族近代化的,与洋务运动及变法运动是背道而驰的,失败是其必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则应时而生。

孙中山对近代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受过科学的教育,他的革命方案是精密可行的。他提出革命应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而这是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打倒了清朝,扫除了民族复兴的障碍,为国家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湘军演变的北洋军阀是民族宗族观念的体现,而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就是让我们国家走上正规的方法,但是当时并没有健全的革命军和革命党支持他,很少的人可以真正了解他的思想。民国十三年时,他曾改组国民党,联俄容共,创办黄埔军校,培养未来革命军的骨干。

这本书前两章叙述了我国近代内忧外患的大背景,后两章讲述了四个救国方案,脉络清楚,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重新的了解。这本书如同讲故事,让我快速读完并受益匪浅,在现代社会,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应该铭记历史教给我们的一切。

毛雅菲 英语0904班 学号:2009111635

2010年5月7日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3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这本书被称为“诺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字字珠玑,让人叹绝”。的确,这本五万字的小册子,在其他历史学家的巨著面前显的渺小,可是书中足够在近代史的浩瀚书海中独领风骚。

本书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此字字珠玑,却不疏漏任何史实,对历史的评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像现在许多历史学的教科书,千篇1律,被主流意识所驱使着,没有自己的观点。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一生研究近代史的思想精粹,他将本书看做是其近代史研究的序言。本书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在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之后,蒋廷黻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全盘西化”!这点与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思潮相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激进的人,这点在书中文字也可以看出。

但他的激进是进步的、理性的。

他对近代史有自己的看法与主张。要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浓缩于五万字,可见他在面对这段历史的了然于胸,一个个历史片段、一个个历史人物精心安排,字字珠玑。可谓是一字千金啊。但蒋的这本书因与主流意识形态所不相一致,多年来一直为主流学者所忽视。难怪它会使我耳目一新,因为我们一直被主流的意识形态所控制着。

这就不免使人感到困惑,到底还有多少历史事实是被主流意识所控制,阻碍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蒙蔽在主流的阳光之下?

但好书如同金子,不会永远被埋没。如今,它呈现在我们眼前,是此书的愿望和读者的幸运。

读来整体觉得此书通俗易懂,完全感受不到大师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已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在读完此书之后感到震惊。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在脑海里颠覆了!

蒋廷黻对近代历史上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其中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我们眼中林则徐和琦善:一个是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一个是收受洋人贿赂的奸臣。而蒋廷黻却认为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这评价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吧!但回头看看林则徐的作为,他将开眼看世界的成果交给好友魏源,魏源以此编成《海国图志》。林则徐已经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之处,却不敢自己公开提倡!所以蒋廷黻说他是中国旧社会的最好产品!如林则徐这类人都将自己的名声看得比国家更重,何况是别人呢!

反观琦善:“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这样的震撼反差,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带来的。

在震撼之外,更多的思考。

他在这本《中国近代史》的总论里,把中国能否走出“中古”状态,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作为全书的理论主题,显然渊源于此。他写道:“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这句话是本书的主线,四个问号更是他对近代中国的期盼,这振聋发聩的反问,问醒了多少沉睡的中国人!

这两点是看我之后最大的体会,也是看完多本历史著作后有别于其他的感受。在此以后,看历史书需要多想一点,更进一步。在众多的异口同声的观点中要有自己的理解。面对主流意识所树立的楷模也需持怀疑的态度。这是学习该有的态度。

再看历史学家该做的!是堆砌史料,陈述千篇1律的观点,还是深入研究,敢于挑战正统呢?主流意识仿佛是太阳、引领者,跟在其身后的作家们,该看看事实了,为主流树楷模,为主流写“正史”,赞扬英雄,唾弃小人?英雄永远是英雄,小人永远是小人吗!史料不断翔实,历史课本该改的有多少!

相信会有更多的蒋廷黻出现,还历史的天空一片湛蓝!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03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