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题【最新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记叙文阅读题【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记叙文阅读题【第一篇】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设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必将有所体现。选材上,阅读材料继续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也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亦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有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考题更关注考生的知识与能力、体验与感悟,体现其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会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加灵活;对学生语言表述、思维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把握记叙要素。阅读记叙文,反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时间和地点的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地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差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分别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而真正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企要素在交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略其他。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辨析记叙线索。无论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运用哪一种记叙方,都必须使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好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者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如能在阅读时抓住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是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因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必须要对记叙的材料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的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件本来的发展顺序,把结局或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还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这也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即分辨文章记叙顺序的类型,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如此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和抒情。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运,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更为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描述手法运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的,可以使读者很快进入到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才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是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在掌握了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之后,才能更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分析、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则主要包括5种: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有助于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领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对重点语句和关键词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和体味。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敢于对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体验,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就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应注意,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结合作品内容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注重提高阅读能力。对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就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所以,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质优美的记叙文。读多了,语言感受能力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第二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试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肯定有所体现。选材上,阅读材料由课内向课外继续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有可能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知识与能力,关注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1 把握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的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真正地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 辨析记叙线索。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3 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做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4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缺一不可。描法运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和感染美的熏陶。
5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关于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6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结合作品内容,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记叙文阅读题【第三篇】
一、读的时候关注这几个点:
1、标题(或中心,或内容,或线索)
2、开头段(或点题,或总起)
3、结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各段的首句(主题句)
特别注意: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二、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写人记事文章概括方法: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串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格式:四要素:谁﹢在什么情况下(背景) ﹢干什么﹢结果怎样
三、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题格式: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
2、对比:用A和B对比,突出了……强调了……的特点。
《白鹅》中用鸭子的步态和鹅的步态进行对比,突出了鹅的步态的傲慢。
3、排比:强调了+对象+特点。
如,文中第④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竹子默默无言、心甘情愿奉献的品质。
4、反问:加强语气,突出了……
5、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四、结合实际谈感受
1、常见题型:
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2、答题要点: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3、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思路如下: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记叙文阅读题范文【第四篇】
新课标对文章语言阅读及考查的要求之一,是“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语言赏析题成为平时学习训练的一个重难点,也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必考的一个考点。
它的设题方式主要有:①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②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③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④第×段画线句描写的情景有什么作用?⑤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题型展示
一、从遣词用语的角度赏析
大凡优秀作家,往往会苦心经营、反复锤炼一些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等词语,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彰显景物特征,突出作者的感情。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有整体观念,认真把握上下文的意思,结合语境做出答案。
原题回放
(2016年云南曲靖卷《百合花开》宓月)21.“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突兀”是一个副词,它的本义(突然发生,出乎意外;高耸),然后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描绘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恰当地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示例:①“突兀”是“突然发生,出乎意外”,也有“高耸”的意思。②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野百合意外地出现在山谷间,突出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③表达了作者看到野百合的惊喜意外之情。
备考指导
想要准确、深入地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一是弄清词性,二是结合语境去分析字词表达的作用。三是恰当地运用答题格式:文中“_______”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或准确地)写出了_______特点或内容,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很多作者为了生动活泼地表达某种意思,常常喜欢借助于某种修辞手法。因此,赏析语言也可以从修辞角度去进行。一般说来,我们要掌握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等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对象+特性”加以表述。
原题回放
(2016年湖南长沙卷《童真》刘继荣)2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12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辨析修辞类别及其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解题时,先要准确判断语句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并明确本体(“危险与世俗”和“童真与善良”)、喻体(“浊流”“清泉”),并且将“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描述尊重像清泉一样让人觉得甘甜,从而突出童真的难能可贵。
备考指导
解题时要紧扣目标段,还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采用恰当的格式来理解其深层含义:①比喻:把_______比作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事物的_______的特点。②拟人:把_______比成_______,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事物_______的特点。③排比。强调了_______(对象)_______的特点,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④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⑤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增强感染力。⑥反复:强调___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⑦夸张:突出_______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⑧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其次,在明确修辞手法类别的基础上,写出它所描述的具体内容,表述出它所表达的情感。
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写文章时为了表述特定的内容、表达真挚的情感,就会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表达,主要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一般来说,中考试题针对某些语段中的表达方式命题,答题时,先弄清句子的表达方式,再分析作品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尤其是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切实体会语言之妙。
原题回放
(2016年湖北涞拙怼侗鸪常让父亲睡一会儿》汤小小)23.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题中画横线的句子,从描写的角度看,“扶”“覆”属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最后结合语段来分析,可知此句所表达的是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放心,表现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备考指导
首先,要了解表达方式的不同作用:①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②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③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④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表述答案的基本格式:此句运用_______方法,表现了_______的性格特点,写出了_______心情,生动地刻画了_______的形象,等等。第三,遇到深刻、含蓄的抒情、议论句,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其表达的感情或见解,再抓住句子中显示主题的“文眼”,透过字面义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四、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情感时,作者往往会使用衬托、对比、铺垫、欲扬先抑等手段或方法,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以感染读者。近年来,命题者加大了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力度,以期通过对表现手法的鉴赏,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让其明确表现手法的独特作用,所以学会鉴赏表现手法,不可或缺。
原题回放
(2016年甘肃兰州卷《守桥》葛俊康)17.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章段落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根据题干可知画线句描写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的情景,这属于环境描写。然后联系上下文故事情节,能够认识到这里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气氛,为下文表现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作铺垫。
参考答案:①交待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④ 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备考指导
为了提高答题的准确度,考生们要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①衬托: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②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凸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③抑扬: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能够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行文有波澜。
④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⑤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⑥卒章显志:结尾部分画龙点睛,让读者充分准确地把握中心。
五、从衔接照应的角度赏析
为了表达思想情感,作者往往在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安排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在结构上和内容上起到不同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句子的位置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句子的作用。
原题回放
(2016年中考广东卷《平衡》陈国凡)16.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具体到此题,题干要求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明确其作用,联系上下文可知,从内容上说:“我”与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但邻里关系比较冷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叙述小五要“我”家换锁、两家都换锁的情节作了铺垫,最后扣住文本做出简要的阐述即可。
⒖即鸢福海1)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
备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