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精编2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精编2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1
这学期,《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语文教研大组发给我们的阅读书籍。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
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1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
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
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
三要爱读书,爱写作。
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
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1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2
假期翻阅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第1篇介绍于永正老师的文章,深深地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提到课堂教学的艺术,于老首先指出:教学艺术来自于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大到1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已经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也要查字典、词典等,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先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去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科书参考,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这句话。反思我们的老师有多少人在教学前下过如此的功夫呢?是否举行过教师朗读专项训练呢?先让老师朗读过头才能更好的上好课呢?于老师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能够这么做的。
如《水上飞机》一课于老师指导学生理解“究竟”,他在课前先仔细查阅了词典,弄明白了“究竟”的两个含义之后,先让学生读书中的句子:“小海鸥想:货轮,客轮啥样的我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它决心去看个究竟。”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想“看个究竟”的事,说完,将“看”擦掉,先后换成“问”、“探”,让学生再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的事。学生很活跃,发言也精彩。
于老师又指出教学艺术来源的第二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他指出:课堂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在很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理解,就是要发现平时只能举起50公斤杠铃,而今天他却举起了公斤的微小进步。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时时能够看到他对学生真诚的期待、深情的教诲、默默的关怀,这一切融化了孩子的心,也使于老师的课上师生**融洽,氛围浓厚。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于老师多次提到第斯多惠的一句话--那就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 、激励与鼓舞。”
教学艺术的第三点来自于老师的艺术修养。看看于老师的课前准备吧:把课文读好了,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可以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备课时,总忘不了备“字”--把每个生字,照着书上的。正楷字,认真临写,直至自己满意。再看看课上的技巧吧:肯定学生的朗读,笼统地说“读得很有感情”,就不如说“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心情很--”、“你把--读活了”、“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地方”。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3
今天,又拿起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这是我上学期买的书了。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1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1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