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读《皮囊》有感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9965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读《皮囊》有感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皮囊》读后感【第一篇】

蔡崇达的这本书,我在其出版了五年才第一次看,总是挂在榜上,却迟迟没能完成。终于,趁着次旅行在长白山的酒店和来回的路上,把它读完了。

读过之后,谈不上感想,因为已经有更多更好更深刻的表达评论过了。自己的感受是有一种胸闷的压抑从翻开的第一页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一半过,他讲完自己的家庭开始讲朋友,这才好过来。情绪是始终随着他的叙述变化的,仿佛自己是一个住在他家隔壁的邻居,亲眼目睹了一般,又如他内心的一个小人,一直站在他肩头陪他一起经历,他的每个表达我似乎都能明白,未曾有过相似的经历,却又是那般感同身受,痛哭流涕。

我不认识他,但读完开始很想认识他,甚至于,开始有点想更深地去了解他,第一次有了想和作者发生“关系”的欲望。也想问问他,真的想明白了没有,那个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整本书就是蔡崇达自己的皮囊,一个由原生家庭,亲戚朋友,信仰、工作、生活拼凑起来的人。他选的这几个故事,恰恰是对他人生最好的一个小结,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这个人的内心,通过别人的。视角,更细致得剖出了自己心理的沟壑。我不知道作者本人知道不知道,又或者他本就刻意为之,我看懂了,并且入迷出神。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去看,整本书就是蔡崇达精神世界的反射,第一张《皮囊》应该讲的是他的信仰,他内心神域的部分,来自阿太,组成灵魂。《母亲的房子》应该是构成了他爱情观和坚韧性格的部分,来自母亲,那种沉默笃定的坚持。《残疾》虽然自始至终说的是性格暴躁,因残致郁的父亲,但其实是他自己,他的卑微,他的粗鄙,是蔡崇达自己性格里,最不完美和不完整的部分。《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里面是他开始面对生死之惑的顿悟,而《张美丽》则是他的初恋,是他的性开窍期,也是对美丽的追逐与自惭形秽的对比。《阿小和阿小》我看得最入迷,那种从三个人的视角反复发生变化的微妙,那种原生的自卑,滋生的自负与追求,和崇拜和憧憬的负面作用,以及最后现实的反转,残酷却又血淋淋的美,甚为震动。虽然,时期有重叠和对不上的,但朋友的几章我认为是他部分自己的消亡。《天才文展》是他的天才梦,《厚朴》是他的热血梦,《海是藏不住的》是他的欲望,在生命的时间轴上不断消亡,开始思考,开始回答,开始有朴素的愿望。

我最喜欢他书里的几句话,精准又透着玩味,他从香港阿小那里传染了“香港病”。

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我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然后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这样的人,还因为出身,总可以嗅到他们身上的泥土味。这使得他们的理想粗暴却淳朴,让人感觉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乐于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就如同喜欢某种精致的土特产一般。

多么贫瘠的想象力,连想像的样本都是中学课本里的,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书的最后,他希望可以看见每一个人。而我,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并且掷地有声。

《皮囊》读后感【第二篇】

在《皮囊》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作者想去看一对新生连体婴儿,在门口被两个护士拦住,让他先消毒后再入内清洁,作者感到自己被歧视了,狠狠地跑了。

也许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自己的父亲在重症病房,而自己却给不了相对好的照顾,心里本来就有点自卑,而且文章细节描写原来的保洁人员是一身汗味。自己连一个满身汗味的保洁人员都比不上,心里肯定是有一种被嫌弃的感觉。

说来也是,谁对新的生命不感兴趣呢?尤其是时日不多之人,对生命是更加的眷恋,对生的渴望,又无法将生命继续,只能通过看新的生命来缓解内心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说这两个护士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了。

但,这也是有理由的。在中国的传统中,时日不多之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祥之气,这对于新生儿来说是不大吉利的。再说了,即使妇产科中有个别母亲同意,但大多数还是持反对票的。而且这两位护士也是要做母亲的人,八成也不希望自己的宝宝出生时,守病房的人将来自重症病房的人放进来,让自己的宝宝沾染上疾病的气息,这会使母亲很愤怒也会很伤心的。这么一想,无论对方是怎样的人,都肯定是要拦在外,对于“可疑”的人当然是要按规矩消毒入内的,所以这也算不上是对作者的歧视了。

况且作者也是以猎奇的眼光去观赏那对婴儿,当然除好奇外肯定还有对那对连体婴儿以后的生活的担心。但他没有思考清楚就贸然行动,所以受阻是在所难免的;对于一所医院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夸赞医院里的服务,而是让患者痊愈,让患者放心,所以作者被拒也是情理之中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说那对连体婴儿是作者的孩子,或作者是守护他们的人,那当他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来自重症病房的病人或是家属,那他又该如何选择?他会让那人去看孩子吗,他会想他现在想的一样的去想他吗?又有谁知道呢……

《皮囊》读后感【第三篇】

在书店兜转了大约两三圈后,终于是被《皮囊》这样的书名吸引了去,我想我读书也许是为了寻找些感人肺腑而直击心底的共鸣,但看到最直面也无需过多解释的“皮囊”,不禁好奇它会诉说如何的故事。当我从书中的末尾走出来后,回忆起的竟不是过程中耐人寻味的种种言语,而是恍然大悟般令人觉着舒坦——当人们过于想实现自身的灵魂时,又总在不经意间意识到皮囊的重量,它是让别人发觉精神的首要,又是与自我调解相处的必然。

一、脱离生命

也许大多孩童借着洋溢的青春总认为生命足够的漫长,死亡于他们而言无非是遥远而悲伤的。我还小时,爷爷就常跟我说:“我老了,就快走了”,然而那时他的身子却是分明地硬朗,他能顶着烈阳在滚烫的地面上走好远的路,汗珠肆无忌惮地攀上他的前额,他挥起毛巾用力就往脸上糊去,再过一会儿便不见那粗旷的呼吸声。

我那时不明白老一辈谈论起生死时为何总是一派悠然的模样,只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不会走的。”再到后来,拐杖被爷爷颤巍巍地扶在手心……轮椅被爷爷笨拙地操控前进……厚实的衣服裹着他萎缩的身躯……脑海里住着让他难以入眠的病魔。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的艰辛才会渴望轻快的魂魄,所以有时也会想要逃离皮囊,也会想要脱离生命。

我想起书中的阿太、书中的父亲,“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人的一生总想为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崇高的灵魂交代些成果。碌碌无为不会有成果,而此时的皮囊宛如被麻木着伺候;摸爬滚打不一定会有成果,但至少证明了皮囊是实实在在拿来用的。书中的父亲即便是常年的打拼,却也被一瞬的疾病困扰地束手无策,但他并非失去了动力,因为愤愤不平这身皮囊将家庭拖垮,才在那样狂妄的暴风雨中奋力模糊这样的事实。

“台风就是这样,来之前一点声息都没有,到来的时候就铺天盖地。”我问自己,要在如何伤痕累累的皮囊之下才能看到一个人的灵魂?也许就在铺天盖地之后吧,在成为卸下防备而彻底痛哭的普通人之后,这个人的灵魂便能从皮囊的伤口中释然地抽离了出来,直到最后脱离了生命的缠绕,它便完完全全地暴露在你的眼前,让你震撼又感动。

二、不再交集的朋友

还记得自己曾在高二那个时段深深的厌恶过自己,因为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虚荣感,这让我总是对身边的同学大放热情,大约这也是关于我社交态度的一个转折点。即便是一时的狂热也避免不了短暂的窘况,时而在过道碰见曾经的同班同学,内心就会有一段挣扎的声音告诉我究竟要不要上前打声招呼,然而思绪总是在未下定论前,我们早已擦肩而过了。

后来入了高三便变得有些沉默不语,但起初对于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复读生同桌倒也热情。有一回我又在神游,她便推了下我的手肘提醒我专心些,那时候我告诉她:“将来有机会的话,我想出本书。”她听后意味深长的向我笑,我知道那不是无奈或者不认可的笑容,而是她希望我能先去奔赴当前的目标,于是只好回应我这不失礼貌而又无从肯定的微笑。至少,这没让我失了信心。

再过几日,我将自己原创的一首古诗给后桌的女同学看,当她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缓缓道来时,我简直激动的不行,而后我又羞赧地跟她说:“我以后想要写一本书。”不过我没料到的是,这换来的只有她尴尬且敷衍的一句:“呃,好啊,你加油。”她的眼睛弯曲着眯成两条缝,这次我看不懂她眼神里的意味。此时我才察觉到原来我是这样迫切的想要得到一份肯定,这顿时让我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于哪里。

她名列前茅,而我偶尔垫过底。自那以后,我终于收心好好学习了。也是自那以后,我的所有文章只成了属于自己的秘密。

回归书中,我便想起在文末出现了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倘若要说在《皮囊》这本书里看到了如何与自己相似的地方,那么我想我应当就是“厚朴”了,唯一不同的是我宁愿悄然地进行自己的热爱,也不愿声势浩大的再来一场躁动的宣扬。也许“厚朴”是不甘曾经的认可变成了死寂的平息,而我则是害怕渺小的理想会被微弱的自尊心消磨殆尽。

如果说一生中我们所遇到的那些深刻而又不得错过的朋友都是一盏明灯的话,那么这盏明灯应是我那复读的同桌了。毕业后我们没再进行丝毫的联系,也许我们彼此的心里都一致的认为,“路往前走,没必要联络这短暂感动的友谊”。我时而会想起她,至少她确实让我明白了书中那句话——“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一时的热血沸腾反而更轻易冲淡最初执拗的决心。

三、火车将开往哪里

依昔记得乘坐放学时回家的那班公交,是我高三时期最轻松的十几分钟。有时候就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沉思,不再去埋怨这条颠簸的道路怎么修了又修,不再去烦闷前方的哪个路口堵了又堵,因为无论此刻发生了任何的喧嚣,它们都完全地不属于我。

好似成为一位漂泊在外的旅客,望着窗外呼啸而过的山峦和建筑,时而感叹炽热火红的夕阳,时而捕捉宽阔静谧的海面,“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风景,无论对当事者多么惊心动魄”。可不就是如此吗?那时迫于父母对我莫大的期望还有好几次深夜里的争吵,我在被窝里闷声哭泣,反复地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去个好远的地方。

我想到了我从小生长的深圳,大概正是因为深圳翻新的太快反而让我越发地想逃离,尽管我回头看曾经路过的风景,可很快又会被另一番新的景象占据脑海,我想深圳本身就是一列火车,而我是困在车上的旅客。

我感同身受于书中的一段话:“生长在城市环境里的人,除了维护秩序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难接受第二层次的思维了。”我意识到自己被牵着鼻子带往这列火车时,我想的却不是破门而出,而是尽力用拼搏的成果换取在另一个站点下车的机会,我无法毫无规划的随意下站,我当然明白我没有这种闯荡的胆量,更是因为我也明白,当前的社会已然少有这样的资本再去提供给具有这种勇气的人了。

我一直认为我是不喜欢深圳的,直到我去了广州的大学反而更加笃定了这个想法。羊城的气息会弥漫在陈年老旧的巷子里,饭店的嘈杂声往往是它经年不衰的标志,还有老人对于食早茶的满足和悠闲,这里有着真实而令人不失所望的烟火气,从每一条巷子、每一句粤语里都能感受到。

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我拥有这样的喜爱仅仅是因为我是一名旅客,倘若问我是否愿意长期在广州定居,我定然不会爽口答应。再后来有一位朋友收到了去深圳面试的简历,他面露难色的踌躇着,我问他:“深圳怎么了?不也是一线城市么。”他倒不屑:“深圳有什么好的。”我的心里顿时不是滋味,也是自那时起,我才发觉了深圳带给我的底气都是来自于——那是我生长的地方,也许广州能让我感慨万千这方水土悠久的历史,但深圳的发展也是伴着我在成长的途中变得成熟。

火车将开往哪里?我得不到答案。也许正是因为日子无法回头,过往的云烟很快散去,窗外的景物也总是应接不暇的出现,而这些不会重复的新鲜反而构造了我本身。我唯一清楚的是:深圳不是我的家,但我会永远成为在这片区域常游的旅客。

正如黑狗达热爱他的泉州那般,他贪恋那里无序的车与行人,欣赏那里粗糙的旧房屋,习惯着那里低陋的家乡习俗,因为那是生他的地方。而我遵守着这里行为的规矩,眼花缭乱于这些相似的高楼大厦,努力适应这里不停变革的政策,因为这是生我的地方。我宁愿用着一丝微薄的爱意去维护着它。

我想,每个人对于生来的地方所能拥有的爱,其实在落地的那刻起就给予了命中注定的份量,不管最终我们是否选择留下,不管它到底会不会成为归来时的家。

记忆在很多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永恒,它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悄然被带走一部分,而作者将那些残余的碎片在《皮囊》当中尽力拼凑,最终完成了他的挽留亦是告别。我很感动于这本书能带我在不同的篇章里“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这每一份有血有肉的皮囊之下诉说的又是如何丰富的世界。不可否认我们的本质是那么的一致,同书中所说:“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而这,又何尝不是生而为人所享有的某种幸运。

望尔有话说:说起来有些惭愧,因为已经很久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去更新了,所以直接打个预防针吧,以后就随缘更了(流汗……)会尽量在1号和15号这两个时间段更,也很感动大家没取关我,超级笔芯!然后就是我的公众号开不了留言功能,所以大家有话跟我说的可以直接私聊,留下了难过的泪水。

《皮囊》读后感【第四篇】

能让刘德华为蔡崇达的《皮囊》写序,简直了不起。

一个真实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残酷,那无处安放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探索追寻。一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像一块坚硬的石头。她嘴里的“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让我们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一副皮囊,不论精致好看,老话说人不可貌相。不论外表多么坚实,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老去的模样,每个人都会有多幅面孔,只要被揭开那层皮囊,你会发现脆弱不堪,但只要内心有所寄托灵魂可以安放,就足够了。

黑狗达写房子那篇:父亲完成了两次中风,最终塑造出离世前那半身瘫痪的模样。房子,空间。房子,母亲的希望。房子,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和情感依托,是执着和尊严。是灵魂所要追求的执念。所以看见母亲的影子也就挑起家庭的大梁,担起重任成为小小男子汉。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能够影响你的并不值得,我来到这个世间是来还债的,不是添堵的,所以明明可以的事情就别堕落,别辜负了所受的苦难,别忘了曾经走过的岁月,别让自己的野心配不上世间的美好,别。

朋友。灵魂的至高点。越是相似的灵魂更容易令人感动,勾魂摄魄。无微不至的关怀,有份量的嘘寒问暖,无条件的付出,尽心竭力谆谆教导。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时常在追逐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可是失去之时又在怀念从前的纯朴。人与人之间联结是需要缘分,相处是需要真诚。好讨厌油滑市侩的人,患得患失,被虚荣心和欲望的驱使支配,然后等级划分,嫌弃鄙夷,阿谀奉承,好像只能靠吹捧所谓的上层人士来提升显摆自己,满足那份不一样的身份带来的成就感。

执念是慢慢耗尽自我的一个过程。

抑郁。我听过这么一句话,善良的人成熟的都很晚,而且都是被坏人催熟的。某个年龄阶段,遇到某个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想不通又没法疗愈就很容易生病。改变不了过去,接受不了现在,决定不了未来,不断想,不断忧,事事焦虑,精神崩溃。好笑的是,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人们都似乎很喜欢看天才陨落的戏码,在他落进泥潭里的时候发出唏嘘。

谁都有不可避免的阴暗面。

生活。对于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得不假装不在意。活得过分用力,过分正经,也是病态吧。一直很羡慕那些能放下身段,能厚脸皮的人,我就是因为自尊心太强而经常受挫。必要的时候,放下自尊是一件好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值得做并且认为有意义的事,至少在个人角度是正确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399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