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读后感【通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陈情表读后感【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陈情表》读后感【第一篇】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 还有:“忠孝难兼。” 写的李密既忠又孝。
据说读《楚辞表》不动感情的人是不忠的,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在《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孝从服侍亲属开始,以服侍王子结束。”孝的初始状态是为自己的父母服务,中间状态是为自己的君主服务,最高状态是修身养性。
李密报道奶奶抚养,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了显贵的机会。那是因为他是一个质朴感人的孝心结束晋代感动,不仅答应暂时去超,两人还奖励**。与此同时,他还许下了承诺,“当学生第一次陨石,死当结草”的学生是愿意**生命,**也有报道结草图。你怎么能说他没有做到这一点忠孝两全?
在学学习这篇论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我们当时*老师在课上学生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社会真的就是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可以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进行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那时我在学校的学生会,忙着在学校工作,家长很快就学会忘了温暖的问候,回家不管自己的心情,乱发脾气的。那时候我是一个真正的混蛋!我没有带领他们到干手器,但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写作增添了几分银头,不知不觉中,他们都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生活就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开始把心思学习投入到这个小生命的人身上。小时候我们为了能够不让我哭,他们可能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工作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发展与人之间相处,以免我受到国家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逐渐变得更加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对于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可以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问题都是通过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精神上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 他们总是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生活,鼓励我在失意的时候继续努力不放弃。 当我自信或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快乐。 即使他们不笑,他们也无法隐藏自己内心的幸福。 我知道:他们为我骄傲。
我们不能逃避孝顺父母的责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珍惜他们,当他们还在这里。业余时间给他们一个温暖的问候。这对你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足以让他们考虑很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家庭,这是孝顺。一个孝顺,*凡,普通,没有浓妆淡抹,唯一的字符!
陈情表读后感【第二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创作原则;现实体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129-02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作家,甘肃省一级签约作家,华夏文化文学创作委员会主席,“1号系列”作家陈玉福,创作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集《人生有几博》,在这部集子里鲜明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但是也同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个电影文学剧本集包含了八个电影文学故事:《都市晨曲》、《人生有几搏》、《西部人》、《马莲花》、《都市英雄》、《农民镇长》、《老虎抢亲》和《烧饼》,大部分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题材、风格样式而言,还是比较丰富的。
一、反映现实问题,积极向上的主题表现
陈玉福的剧本创作,基本符合了他的创作原则:坚持为大众读者写作,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重视作品的精神力量,一部作品让人读了之后能从中吸取一种力量,一种向上的力量;注重作品内容的先进性,告别愚昧落后、龌龊的东西,创作注重与现代化的接轨;作品中要有鲜明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精神作支撑。
他的作品主题使用现实主义文学表现手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不仅要求有“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而且要求对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的描写,要充分提示生活的真理;写人,不仅要表现人物“做什么”,而且要表现人物“怎样做”;写生活,不仅要写出“细节的真实”,而且写出本质的真实。现实主义文学要通过感性形象艺术地反映生活,要求“更加莎士比亚化”;反对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却并不反对倾向性,但要求“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一个剧作家要有创作责任感。剧作家的责任体现在哪里呢?不是一个好故事,也不是去反映生活的真实,而是要传达和鼓舞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精神,一种生命的自由是要主张自己的权利,任何人强加在你身上的枷锁都应该被打破。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精神。做人有责任感,做事情才肯负责,这样的人最受欢迎,写字的,写剧本的,你笔下人物的精神状态,你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透露着你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感情,对生命的责任。剧作家的眼光和责任,此时就会得到展现。你要给予你的观众什么呢?
我比较欣赏陈玉福的这种责任心。《人生有几搏》这个剧本集语言朴实生动、简洁凝练,故事主题弘扬了一股人间正气。剧本中八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对家庭、对社会有强大责任感的形象,在生活工作中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与社会上的不正风气甚至是邪恶之风作坚决的斗争,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取得了成功和胜利,所以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没有一个悲剧。《都市晨曲》中的迟浩、《人生有几搏》中的余雷、《马莲花》中的马莲花、《都市英雄》中的于波、《农民镇长》汪鸡换等都是这样的人物形象。马莲花这个形体弱小的普通女子,凭着坚强的毅力完成了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烧饼》中凌力这个年轻的农村小学教师以强大的敬业精神,运用个人智慧使一个落后的学生走上了热爱学习的正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了一个渐渐沉沦的幼小心灵,读后让人感叹喜悦,激起人们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思考。剧本开头引用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名言:“对于没有才能而不过是顽皮和不守纪律的儿童就拒绝培养教育他们,这仅仅说明教师本身没有才能。”陈玉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乡村教育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本身就往往成为儿童不愿意求学的原因。点明剧本的主旨,观点十分鲜明。西部农村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部所关注的大问题,此剧本写于1995年,时代感很强,作家本身的社会责任感也就体现了出来。
二、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创作不同的文化风情,写实主题中的浪漫特征
陈玉福的剧本内容大部分都是以西部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大量的西部农村的故事。农村题材离不开具体的地域文化风情,无论是改革片还是传统的农村片都必须具有民俗风情依托,才能创作出神采各异的文化风景。
地域风情和特有的生活情态,也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从生活中撷取的生活细节,生动而逼真,让人看了又真切。陈玉福作品的时代感比较强,剧本是在不同的时代里创作的,很好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特征和时代特点。
陈玉福怀着极大的创作热情,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用电影剧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写实主义基础上还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表现。1995年创作的《烧饼》是一部关于农村教育题材的剧本;1995年的《老虎抢亲》是关于农民青年创业和爱情为主题的剧本;1998年的《农民镇长》是农村村官的题材,此题材在现在也是合乎时代特征的;1997年的《马莲花》是农村妇女坚强勇敢的个性代表……对这些题材的开掘有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有着比较丰富的素材和精巧的构思,体现出浓烈的生活感和时代感,仔细分析,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是人人都会唱的老调,但是“文章天然成,妙手偶得之”,真正要创作出好剧本,需要妙手。很久以来就流行着一种观点,电影编剧的责任应该就是创作出故事情节,运用人物动作和对话来塑造出丰满立体的性格,至于蒙太奇、拍摄方法、用什么景别来表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等等方面的事情就交给导演来处理吧!表面上看,这还真有点分工合作的道理,但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所谓的“道理”阻碍了电影编剧整体水平的发展,陈玉福的剧本基本掌握了。
陈玉福把西部农村的各种现实问题清晰地摆放在读者面前,读者在阅读中不由得会产生一种生活的沉重感,但是不久心情就会变得轻松,又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作者有意地使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马莲花》里贫苦村姑马莲花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千里寻夫,一路上受尽了苦难,但由于作者的乐观精神创作原则在起作用,马莲花这个形象没有出现悲剧,而是以胜利告终;关于马莲花出嫁的回族婚礼写得也是很具特色,民族味十足。《农民镇长》汪鸡换甚至带点狡黠的机智和勇敢,把乡村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大而化之,快刀斩乱麻般地解决了,正气上升、浊气下降,在汪鸡换身上又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如《老虎抢亲》这个题材就呈现出现代戏剧性特征,一只真正的活生生的老虎,和普通的村民在一起生活,看果园子,跟在主人的后边那么温顺可亲,从小与人在一起生活,具有了人的思想意识,懂得人类的思想,拥有人类的感情,当主人的未婚妻被有权势的人强行娶走主人痛不欲生时,它竟能作出判断自主地从娶亲路上小轿车里抢走新娘子,背着就往山上主人的果园里跑。老虎抢女人的喜剧性场面一下子展示在读者面前,令读者惊讶、惊喜,超出了真实的生活,但确实是生活的真实,极富传奇的浪漫特色,还有一定的生活趣味,镜头感很强,如看电影一般。
三、网状式的剧本集结构
八个剧本故事之间也互有联系,故事中套故事,以及人物再现法。《农民镇长》《老虎抢亲》中的人物和事件在《都市英雄》中被市委书记程忠作为工作向上级于波书记进行汇报,如汪鸡换、汪强,这两个人物在《都市英雄》中再一次出现:
程忠对于波说:“汪强你肯定知道了,他的老虎出名,他办的企业也很出名,后来被选为副县长,真正走向仕途也就是四五年的事,当过副区长、区纪委书记、区委书记。他说话不多,可部队上带来的作风一直保持了下来,办事利索,从不拖泥带水,且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是个不错的干部。”
“汪鸡换你不了解的话,我给你多介绍一下。”(《人生有几搏》第264页)于是程忠就把汪u换做代镇长大刀阔斧整治镇违章建筑一事给于波详详细细地、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遍。但是在这个剧本的叙述中把汪鸡换说得境界不太高,如“而今是堂堂代镇长,该收拾收拾汪四狗这帮恶霸了,一来为丈母娘出气,二来新官上任总得干出点什么来吧。”
于波:“以这件事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剧本《农民镇长》获得了部级奖……汪鸡换被调为县公安局局长……”
程忠:“对呀!我看这个人可以干市公安局副局长。”……
这样的情节安排给人戏剧性、真实感,读这些剧本好像在读生活,同时也给人以迷离感,这样的安排在这部电影文学剧本中多次出现,构成了陈玉福作品的一个系列,浪漫主义特点尤其鲜明。
四、照应了电影的视听特性,在剧本中创造出感情的节奏
对于一个编剧来说,讲好一个故事固然难,用一种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语气来讲故事就更难。电影剧本不是只要实打实地写出看到的和听到的就行了,那只是初级的认识。因为在一开始你必须改变文学思维的习惯,学会用画面和动作讲故事。但是,渐渐地你会发现电影剧作的灵魂是虚的,那是一曲统一的但又分成乐章的旋律,它有着动人心魄的节奏。他就感觉到写作剧本的时候,最困难的就是节奏。现在我国几乎大多数的编剧们依然只会忙着讲故事情节,而在他们讲述情节的时候依赖的只是剧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结构。任何叙事形式的作品都按照自己那门艺术的规律形成一个时空连贯体,或者直线性的,或是时空交错的。
《陈情表》读后感【第三篇】
历史上对《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刚上完陈情表,问我的学生:“你们感动了吗?你们流泪了吗?”学生们很热闹地回答“没有”。他们反问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1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1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么?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坐单位的车子上班都会收听有线广播,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关爱家人,关注社会。我们教我们的孩子去关爱家人了吗?我们给他们关爱家人的机会了吗?
这个双休我们放假,我们就把女儿带回家自己带,早上起来她爸爸带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说:“爸爸,我喉咙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评你的,会说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儿园接她,发现她真的感冒了,就问:“你感冒了呀?”她马上回答:“我没有说你,我奶奶说你了。”我们听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只会觉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为什么孩子感冒父母就要受批评了?他感冒他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照顾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没有看好,那以后不读书是不是就是老师不好,工作不认真就是**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会不好-------那小孩自己该承担什么呢?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小就帮孩子把他们自身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一个从小就习惯了把自身问题都推给父母的人,那他长大后还会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民族的责任吗?我们还能想着“养儿防老”吗?他会去品味父母对他的用心吗?他会去感激父母对他的养育吗?他会去关心父母的需求吗?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也去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是需要关心的。
小朋友们会读“小孔融,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但在过分关爱与呵护下的他们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吗?他们到七八岁的年龄能像孔融、黄香那样懂礼知孝吗?
我们不空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他是我们父母的希望,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我们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幸福的,而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却依赖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陈情表读后感【第四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创造潜能 创新鉴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64-02
作者简介:付泽刚(1977―),四川北川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天台县平桥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应当说这个时代也给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去深刻思考并认真研究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令笔者感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促使学生创新鉴赏文学作品的金钥匙,找到了这把金钥匙,利用好这把金钥匙,不仅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更可使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充分而有效地熏陶并感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学生创造潜能须依托对文本创造性因素的借鉴
现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极适应学生的实际,非常有利于教师去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而又广泛地受到优秀文化的系统熏染。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克服以往的弊端,仍然“我的地盘我做主”,那就很难使语文教学真正发挥熏陶感染学生的效果。所以,笔者以为我们必须积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上大做文章。
笔者以为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我们的载体是什么?应当说是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我们的文本内容。譬如我们教学晋初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如果不充分利用文本的创造性因素,就谈不上有效地鉴赏这篇距今近两千年的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与《出师表》《祭十二郎文》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表到朝廷时,晋武帝看后,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当时晋武帝不仅同意李密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这《陈情表》之所以能够感动晋武帝,除去李密的为人外,更为主要的是《陈情表》所陈的情是那样情真意切,所以后人有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所以,在教学《陈情表》时,笔者让学生围绕恳切的言辞去了解作者所写的真情实意,围绕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意去体味作者感人肺腑的侍亲孝顺之心。学习时,笔者努力让学生充分地读,认真解读文本内容,尤其让学生对所陈的情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学生深深地感到:是李密的孝心感动了晋武帝,人人都应孝敬自己的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李密孝顺祖母的真诚使学生悟出了这样的道理,由此,笔者以为只要我们真正意义上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就会迸发出来。
二、挖掘学生创造潜能须依托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
高中语文教学一般都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但在课堂上却难以实现,究其原因,无他,是因为学生未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因而课堂时间往往在无效的探究过程中被浪费。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有创造潜能的,我们的所有学生都有着潜在的创新能力,只不过是我们教师缺少一双慧眼去发现。我们发现不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因为课堂教学只是老师独霸的舞台,学生永远没有表现的机会。为了使课堂真正成为高中生的学堂,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坚持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极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潜能一般是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交流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有时亦可以通过学生的神情、表现去发现。所以,教师的慧眼之“慧”一定要建立在关注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的基础上。
譬如笔者在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把文本解读的话语权完全交给学生。要想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的话语表达有质量,笔者先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前置性学习。有了充分而又认真的前置性学习,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互动异常热烈,尤其是一位平时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让笔者深刻认识到了学生人人都有创造潜能的道理。文章的第三段续写作者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有资料说这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盼。而该生的见解是:这一段与其说是对“悲”的进一步的补充,毋宁说是作者对神灵的感谢。在他的心里,小轩的遭火未焚依靠的是神灵的保佑,我现在苦读时也希望神灵能保佑我将来高中。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学生的一番发言在课堂中同样引起到了轰动效应。
三、挖掘学生创造潜能须依托对学生互动创新的激励
高中生已迈入成年人的行列,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没有了小学生的那种“蠢蠢欲动”的热情和劲头了,他们往往懒于举手,也不大善于表达。从表面上看,是他们喜欢坐享其成,而透过表面,笔者以为我们的学生根本不是如此。因为,高考的竞争异常激烈,高考虽然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学生所面对的现实仍是严酷的,如果他们在课堂中流露出或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不就是在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吗?因此学生学会了隐藏,甚至隐藏得很深。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也极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必须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去解决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
如何去除学生的这块心病呢?笔者认为利用课堂教学去激励学生尤为重要。诱导――应当说是我们激励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诱导是让学生高调展示自己创造潜能的酵母。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始终把握的原则是让课堂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互动探究的主阵地,笔者宁可让学生的探究互动暂且毫无结果,但绝不越俎代庖。在课堂上,当学生有新的发现时,无论是谁,笔者都要给其激励。通过诱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互动,学生的创造潜能被充分发掘,绽放出了亮丽的奇葩。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语文篇目之所以那样感人,除了作家细腻的笔触外,取材缘于生活和贴近生活亦是十分重要的。比如笔者选取200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让学生去互动探究。起先学生们并没有感到这篇文章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笔触不太细腻,没有铺陈,没有华彩炫目的辞藻。当笔者让学生思考我们民族所弘扬的诸多美德后再读该文时,许许多多的亮点出来了。学生们深知:这篇文章有“怀想”,农民父亲虽然“小”,但是他的养育之恩比天还“大”、还“亲”。学生通过创造性的互动探究,产生了与作者的强烈共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