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1
最近,不爱看古装剧的我却痴恋地迷上了这部名为《于成龙》的电视剧,整整在假期里做了一回实实在在的追剧族,把这部电视剧翻来覆去看了个遍,观《于成龙》有感。这是一部励志的电视剧,泪点很低的我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些情节所打动,总会频频落泪。像我这样一个耐不住性子的人每天按时的守在电视旁等着播出,由此可见此剧的"魅力"观后感受颇深,于是我不免像给学生布置写1篇读后感一般让自己在这过年忙碌间抽闲暇来习作。
剧中塑造出的是一位旷古罕见的清官—于成龙。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曲折动人,冲击着无数观众的心灵。清代初期的他,历官二十三年,清正勤政,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电视剧《于成龙》的魅力,就在于它很准确地揭示了一个清官是怎样循序渐进育成的。廉民勤政的于成龙那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感动着我们,每集故事耐人寻味,其中折射出很多让人深思的东西,观看它,使我的思维有了诸多延伸,给予了自己一次修行,
延伸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许多观众在剧中见证了于成龙的成功,赞叹45岁的他从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知县至他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抚大员,可知于成龙从众多官员中的脱颖而出,是从逆境中奋斗出来的,这背后的艰辛、坎坷在剧中也被演绎的淋漓尽致。记得谁说过: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无捷径,成功之路是在无数逆境中层层铺垫而成的。于成龙踏上为官的征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灼像唐僧取经之磨难 ,他遭遇了猖獗的盗匪,面对了灭顶的灾荒,历经烽火战乱,涉足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一步步坚定而坚强地走了过来,政绩扎实可见,所经之处最终呈现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局面。逆境成就了一个内心有信仰的于成龙,使他在艰苦卓绝之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安逸的环境只让人拥有颓废的思想和软弱的骨头,使人不思进取,碌碌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逆境"=地利,有时地利并不仅仅指优越的地理环境,逆境也有利于发展,勤政的于成龙占得了"地利"之素,而这地利却是众官不想去的逆境。
延伸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个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需要自身能力和自身努力外 ,还需要外力因素。于成龙步入仕途前后,结识的这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给予他很出色的帮助:刀笔小吏柳晋阳和幕宾师爷周先生。于成龙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雷厉风行的办事性格加上这两位幕僚的帮助,就是如虎添翼,不得不说周先生(周瑞和)和柳晋阳是于成龙的左膀右臂,让于成龙少走了很多弯路,少吃了很多亏,初期的柳晋阳不能与周先生相提并论,因为周先生本来就在官场出仕多年,已是轻车熟路,周瑞和好似一块磨刀石,一边磨着于成龙,一边磨着柳晋阳。尤其在断案时,周先生与柳晋阳体现出可贵的才华与智慧,尽管有时有分歧,有隔阂,却都是暂时的,最终还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形成方案和决策,助于成龙一臂之力,于成龙也是虚心接受和听取。这也是于成龙为何一直平步青云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之间的这份默契是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最好的诠释。还有神勇捕快雷翠庭、忠厚老实的石玉林、善良的石玉兰常年追随于成龙的脚步,风雨无阻,披肝沥胆陪同于成龙步步走向成功。从这里我有感而发: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助于成长和发展,且拥有一个团结向上的团体,使各尽其能,同心同德也是成功的秘诀。任何人不应妄自尊大、拒人于千里之外,那样致使自己会在工作中孤军奋战,将走弯路,碰壁,吃尽苦头。
延伸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于成龙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幸运的。他的这份幸运来自于他占有 "天时"与"人和"之势,得到了贵人的支持和帮助。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的出现,改变了"千里马"于成龙快将平凡终老的命运,给了"千里马"施展才能、驰骋千里的机会。于成龙大器晚成,在明君康熙皇帝的开明和提携之下,步步高升。于成龙以明朝副榜贡生在改朝换代的清朝做官,他生逢治世之初,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在社会百废待兴的征程中,需要像于成龙如此之士出仕为官,因此提倡举贤任能,恩准前朝副榜贡生皆可"挚签"后选缺任官。于是于成龙和章吉仁决定以副榜贡生身份赴京选缺。可以说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予了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在当时的从政环境里,遇到一个领导的开明和提携是任何有志之士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领导可以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奠定你一生的成功。除了康熙的青睐和欣赏,还有康亲王核准平冤案的理解和认可,同乡陈敬廷的推荐,金光祖的重视、张朝珍的保举等等,使于成龙总能在颠沛中化险为夷,最后畅通无阻,甚至三获 "卓异"。
有才华的人往往能力超凡,正直刚毅,气节高雅,不随波逐流,不趋附权贵,不看人的脸色吃饭。这是一种风骨,然而这种傲骨很容易被别人看作傲气、清高、恃才放旷,给个人的发展设下了障碍,受人排斥。而于成龙却如此幸运,保持自我,顺境提携,逆境被保护,直到离世风骨犹存。
延伸四: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应对,即学习礼貌懂规矩。之所以延伸出这点,我想象了于成龙的童年,觉得于成龙的优秀和独具一格处的事风格在于他所受到过的教育。
在本剧开场镜头里是永宁书院中朗朗的诵读声。随着读书声,于成龙便端坐在书院中的书案前。诵读的内容是《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是儒家教育中德政主张的体现。剧中先是先闻其声,不现其人,后是对《论语为政》篇诵读声的反复运用,许是在衬托于成龙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教育。无论在何时何处,他的言行中折射出许多儒家思想:重言教 、重身教 、严以律己 ,学知识 、学品德 、 宽以待人……儒家教育理念使于成龙自出仕以后,从芝麻小官到封疆大吏,能够不断获得"卓异"、始终清廉,成为清朝肱骨大臣以坚实的文化依据。
于成龙的先生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是他的岳父,实有夫子风范,这位老者心中认为从这个书院走出的学生都是出类拔萃之人,陈廷敬和于成龙便是得意门生。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自小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和受到的思想教育,家庭教育也是缺一不可的。家教家风是以家长为主导,以家庭为载体,以日常生活为形式代代相沿的一种教化与传习,它伴随人的一生。早期教育对个人的个性、习惯、道德价值和思维心理模式起着奠基作用。他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据说他的父亲在乡里倡导孝义之道,有长者之风。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对于他的家庭背景我只查资料范范了解,但从剧中可感知于成龙有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于母虽在剧中并没有设计到太多教育儿子的镜头,但可臆想到一位慈母对于成龙 自小的循循善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年岁半百还支持儿子实现梦想,远赴广西,临别强忍泪水,送走儿子独自在屋中嚎啕大哭。虽说养儿防老,但最终儿子因公务繁忙而未能送自己一程。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
提及于成龙之妻也可算是令人敬佩,她是于成龙先生之女,为了于成龙的仕途从于成龙45岁为官开始,为于成龙携儿带孙18载,年华已然在冰凉床榻之上逝去仍然无怨无悔,作为人妻恪守妇道,操理家务,称得上是大度懂礼仪之人。家人的默默付出,也觉之于成龙是幸福之人。
延伸五:出淤泥而不染。
若用一物来比喻于成龙,那应该是莲。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据说"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受过孔孟思想影响的于成龙像是盛开在封建王朝官场的一朵莲花,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尽管当时不是一片浑沌的世界,可在略有人心险恶的官场始终保持自己的风骨和个性也实属不易。从微职晋升到高位,还能死而后已地保持肃正廉洁的清官,更是凤毛麟角。他并非想追名逐利,但他就是康熙王朝的宠臣,若不是年事已高,疾患藏身而一命呜呼,想必他将在盛世之年的河池之中开放的愈加灿烂……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看史剧,让我有机会与那些历史人物"对话"。真好!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2
由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成泰燊领衔主演的大型历史剧《于成龙》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讲述“第一廉吏”于成龙跌宕起伏的一生的电视剧因其紧凑的剧情、突出的矛盾和诸位主演教科书般的演技,被观众誉为“清流剧”,于成龙的扮演者成泰燊也因此收获不少赞美,其中不乏90后观众甚至是海外的观众。成泰燊感动之余也谦虚地表示,这是一部奉献了诚意的作品,观众的口碑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拒绝替身:皮肉之苦也是真实的演技,成泰燊说,于成龙这个人物身上本身具备了很强的戏剧性,以45岁高龄补缺出仕,官至两江总督,用现在流行的玩笑话说叫“一路升级打怪”,而真正进入这个角色、开始扮演起这个人物、去经历他的一生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升级打怪”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从带领乡亲反抗喀尔齐圈地、到揭发科考舞弊案、再到身赴广西罗城上任勇斗“地头蛇”,虽然是一部“文人戏”,但少不了皮肉之苦,比如与喀尔齐周旋带领乡亲们爬上十几米陡峭的山坡,比如被喀尔齐捆缚行刑,比如掉进陷阱……都是成泰燊亲自上场,没有替身也没有借位,因为“皮肉之苦也是真实的演技”。在成泰燊看来,演戏除了“真听、真看、真感觉”,面对突发状况时人的肌肉状态和面部表情,有些是应激反应,不是靠想象、靠带入用演技能够调动的,包括进入于成龙的晚年,要表现出克己奉公的“于青菜”清瘦矍铄的状态,除了造型的帮助,成泰燊也在日常饮食上多有控制,从外形上贴近人物,非常“克己”的完成了晚年于成龙的塑造。相信观众的眼光:好的作品自然会得到观众们的喜爱。
《于成龙》开播之后,收视率不断走高,目前在豆瓣拿到的评分,虽然是一部以男人戏为主的历史正剧,没有流量担当、没有话题明星,但是扎实的作品赢得了一票观众的喜爱,有网友评价《于成龙》“堪比《康熙王朝》”,甚至90后、00后的年轻观众表示“跟着爸妈看了几集居然入了迷!”,“看多了偶像剧抗战剧开始反胃了,反而觉得于成龙真是一股清流”,“这剧必须打五星了,故事讲得好的几个因素都达到了,人物饱满,叙事流畅,细节生动,演技在线,这是2017年开年最值得看的一部剧了!”
对于网友的热评,成泰燊非常淡定地表示“最近的电视剧市场非常浮躁,受各方利益的驱动,认真做剧、做好剧、做良心剧的人太少了,而踏踏实实地拍一部好剧,难道不是我们演员的本职工作吗?而观众都在成长,也越来越不容易被营销、口碑制造所左右。所以真正有深度、有内容的作品,不用担心,它一定会得到观众的喜爱。”
“平常总会听周围的人说在追哪部英剧美剧、日剧韩剧,而当我真的看到有人在我的微博下面留言,说人在海外看不到央视一套,但是会在视频网站上追着看《于成龙》时,让我非常的惊讶,也非常的感动。”这也让成泰燊开始思考“当我们都在说全球化的时候,电视剧市场又何尝不是一个国际化的、开放的市场,全世界优秀的创作者都在其中竞逐,真正吸引观众的,一定是好的导演、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制作,是大家合力完成的一个优质的作品,而在这个国际化的开放的电视剧市场中,能被海外的观众捕捉到并喜爱,然后追随,这就是一部作品的成功,说明我们这部剧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中也能散发出它的光亮。这是作为演员非常幸福的事。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影视创作者的视野要广,要创作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3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4
这个春节四天假,白天走亲访友,晚上则好好看了一遍电视剧《于成龙》。为什么会突然想看一部电视剧,纯粹是因为听我的老师说他看完之后有很想好好做一番事业的想法了,不再觉得自己四十多了而晚了。
看完之后,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于成龙四十四岁出仕为官,一身正气,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为民而深受百姓爱戴。当然,他之所以能达成自己为国为民的心愿,除了自己的正气,正心,正言,正行以外,还是少不了贵人的。其中最大的贵人就是康熙皇上,康熙皇上喜爱这样一身正气,不畏权贵的官员。要是他遇到一个昏君,只怕难抒胸意。还有金光祖,张朝珍,康亲王这样的上级给予支持和器重才让他可以直抒胸臆而不被砍头。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大可不必,要想怀才可遇,首要条件就是我们自己要有足够的才和我们与正心的伯乐走在一条道上。于成龙所遇到的这些贵人,都不是自己之前就挑选好了的,而是,当他走了这么一条正气的道路,那么同样正气的人就会和他走到一起。要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有贵人还不够的,身边还需要有赤胆忠心的高人朋友。每当于成龙感情用事昏了头的时候,总有周先生和柳晋阳狠狠的把他拉回来。在处理案件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周先生和柳晋阳会给他打开一个出口。说到这,你想起了谁呢?
有什么样的老师也特别重要,于成龙的老师刑正堂先生,也是一身正气,永宁书院的山长用一生守护这一片圣地,培养了那么多的国家栋梁。先生所作《论语别叙》是康熙皇上都一直想看的一本笔记,可想其思想见地之卓远。此时此刻,你又想起了哪位老师呢?
然而,最初的起始点是于成龙自己。在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于他想做怎样的事,在于他的脑海里在想些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起始点,有这样的领导,老师,朋友又如何成就心中大业。他有为国为民的慷慨情怀,也有一颗胆大包天的赤诚之心,还有一股邪不压正的力量,誓死捍卫天理良心。一生,也曾犯错,可我们人人皆为人,不必把他当神看。
当然电视剧会用艺术色彩来渲染,可又有谁能断定他的心理世界不会比电视剧里更壮阔呢?
常会听到人们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不!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十年,二十年会是怎样的景象呢?看看四十四岁的于成龙当时是什么样?再看看为官二十三年的他做出了一番怎样的成就。
我们的一生,能够影响多少人?得看我们自己怎么想 怎么做。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
近日,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落下帷幕。《于成龙》该部电视剧堪称近年来的良心剧作,可以比肩《琅琊榜》。作者看过该剧后,有着自己的几点想法,现写出来与各位共勉。
首先,时刻保持一颗平静沉稳的心去应对眼前复杂的情况是于成龙这一生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在于成龙已经45岁之际,受命于罗城知县。罗城地处广西偏远艰苦的烟瘴之地,在当时是匪患当道,民不聊生,前任知县被杀,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王法可言。就在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形之下,其硬生生的将罗城治理的风生水起,更是获得了康熙皇帝"卓异"的褒奖。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无法想象的。想象一下,一个整天吃着萝卜,啃着馒头,就着白菜的清贫知县,能够有如此气魄,如此作为,简直就是可以堪当重任。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固有思想影响下,于成龙不为所动,至终了也估计没有十万雪花银吧。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成龙大人如果没有平静沉稳为百姓造福的心去干事,康熙帝也不会说他是"天下第一廉吏",也不可能在当下作为央视的开年大戏去热播,更不可能用来作为榜样去教化人。
其次,拥有良师益友也是于成龙能够不贪不腐、清廉为官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这其中良师益友至关重要。这里要说的良师益友主要有三个:邢济堂、周瑞和以及柳晋阳。邢济堂作为其的启蒙恩师,教会了于成龙的为人处世做官之道,这是他日后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思想的奠基者。邢济堂的著名学生不止于成龙一个人,还有陈廷敬(清代著名的陈相,与索额图索相、纳兰明珠明相处在同一时代),章吉仁(官至布政使,二品大员)。周瑞和也是其先生,是和于成龙生死一块走过来的好友,这真可谓亦师亦友。剧中展示了周瑞和理性的一面,遇到事情总能够看的很透彻,在东山剿匪之际,未收回委札就开始庆祝畅饮之时,周先生率先看出了"这酒喝的过早了",后面的发展的的确确印证了这句话。但同时周先生也有着读书人小资的一面,一直将柳晋阳当成是刀笔小吏,将其当成是幕宾,这些对于两个整天互掐的人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再说说柳晋阳,作为于成龙的发小,能够这样一生跟着他的,不是知己必是死党,抑或是现在人们口中的"基友"。我们姑且不论是知己是死党甚至是"基友",就单单是这种一直追随的精神,值得我们现在好多人去学习,逆境中雪中送炭、顺境中锦上添花,这份情甚于过命的交情。你的身边如果有着"柳晋阳式"的挚友,请务必要珍惜、珍惜。
第三,良好的家庭因素影响着于成龙的一生,清贫的生活铸就着他的辉煌官场路。
于母始终坚持认为"儿子会有大出息",不至于在来堡村呆上一辈子。在越发艰苦之际,于母依然鼓励着儿子干出成绩,不用管家里,尽忠就等于尽孝,尽忠乃是尽大孝,有国方有家,国安方能家太平。我很欣赏于母的大义及大忠大孝之说,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剧中同时有反面人物的衬托,在这不做赘述。再谈谈于妻,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邢氏对丈夫的外出为官没有抱怨,相反是觉得自己愧对了于家,高尚之极。于家也没有因为成龙在外做官,去托关系给子孙谋个一官半职,至清至察。
最后,于成龙的成功还主要是在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面对着罗城的匪患猖獗,他没有放弃,毅然决然担起了剿匪安民的担子,并且做出了很好的表率;面对着合州的现状,他招民垦荒、开田辟地、休养生息、人口骤增;面对着黄州复杂之情形,秉持着"剿抚并举"的策略,让"蕲黄四十八寨"这样的黑社hui组织无处藏身,一网打尽,并诏安了有用之才;面对着"通海罪"在福建的一刀切问题,他不畏权贵,积极协调,最终将案件审理清楚,真真正正地做到了"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这一切一切的政绩,如果没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可能完成的,思想决定了行动,行动又反过来反映着思想。
于成龙那个年代离我们已经过去了300多年了,但是于成龙的事迹依然在今天熠熠生辉,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