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3301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第一篇】

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第二篇】

观众盼望已久的由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一团创作排演的新编历史晋剧《于成龙》终于上演了。这部反映历史上极为著名的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的剧目,是国内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编剧,由久负盛名的中央戏剧学院一流导演曹其敬教授担任总导演。主演由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谢涛担纲;其他主创人员如音乐刘和仁、舞美设计刘杏林、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蓝玲等,也都是国内知名的艺术家。由这样一群国内、省内著名艺术家共同打造这部山西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清廉官吏于成龙的舞台艺术作品,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熠熠生辉。

其实,山西省已经演出了多部以于成龙为主的艺术作品,除了京剧、晋剧等之外,甚至电视剧、广播剧都创作了以于成龙为主要人物的作品。多部围绕于成龙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已经把这位历史上的清廉官吏的故事说尽了。特别是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的磅礴演出,把这个题材的故事和人物提到了戏曲舞台上艺术形象的一个高峰。如果想超越这个艺术形象,超越这个高峰,没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和文学功底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广大晋剧观众和行内许多专家担心的地方。但是,敢于超越的高手还真有一位,这就是山西省戏剧界的老朋友、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同志。郑怀兴老师在山西晋剧界的名声不菲,由他创作的《傅山进京》几乎在晋剧观众中无人不晓,无人不知。

这次郑怀兴老师创作于成龙的剧本,仍旧是宝刀不老,他从于成龙为官数十载的从政生涯中截取了成为布衣的一段故事展开,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取材独特。于成龙清廉为政的故事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把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完整的表现,当然是不可能的,而富有戏剧性的许多情节在其他作品里已经有了精彩的展现。郑怀兴把剧目的切入点选择到成为布衣的于成龙,如此的戏剧环境和规定情境,就为人物故事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打下了极为准确而又深厚的基础。全剧没有纷繁的枝蔓,从第一场就直奔主题,把于成龙从被革职后,准备回乡养老颐养天年的路上,引入到湖北黄州平乱的中心事件中。打击贪腐官员,安抚造反民众,这样艰巨的朝中大事,为塑造于成龙的过人胆识和爱民如子的高尚品质,提供了极为恰当的伸展天地。而且剧本严格按照“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创作原则,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完整细致的把于成龙如何巧妙获取贪官的证据,斩了蠹吏邹克忠,同时又不避艰险、立下军令状,上山招抚被逼造反、聚集山林的“山贼草寇”,用自己的爱民之心、无私为公的高尚精神,平息了一场将会给众多百姓造成极大伤亡的灾难。我们就从于成龙处理这一件看似单纯,实际险恶复杂的事件中,看到了于成龙是怎样在封建官场中如何洁身自好,为国为民的独特个性。因此,从剧本创作角度来看,郑怀兴的创作是极为成功的。

好的剧本还需要有好的优秀演员来在舞台上体现。谢涛在晋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傅山形象后,这次又用崭新的舞台艺术,为我们树立了又一位感人至深的清代老人形象。和明末清初的傅山不同,于成龙没有了傅山的文人气质情怀,但突出了为官清廉和执政智慧的特点。这两位老人的身份不同,性格也不一样,但是都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心怀。谢涛在表现于成龙的性格时,除了淋漓至尽的优美、高亢而又韵味十足的唱腔之外,还尽可能的把须生的一些表演程式放在这出新编历史剧中。本来,晋剧须生是有许多做工戏的,但是,由于演员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如今的须生演员注重唱功的多,表现做工的少,这样就使许多晋剧须生的做工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挥。谢涛在这出戏里,多次把须生的跪、走、跃,甚至是功架的一些功夫都恢复和表现出来了,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许多做工戏是同她的大段唱腔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月夜抒怀那场戏,我们既看到她的身段,又欣赏到她的唱腔,唱、动结合,融为一体,这在傅山的形象中是看不到的。谢涛的表演本就炉火纯青,如今又更进一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涛声依旧”了。

总之,这是一出崭新的好戏,希望谢涛能够把这出戏做为《傅山进京》的姊妹篇,为我们的晋剧事业发扬光大做出新的贡献。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第三篇】

近日,央视开年大戏《于成龙》落下帷幕。《于成龙》该部电视剧堪称近年来的良心剧作,可以比肩《琅琊榜》。作者看过该剧后,有着自己的几点想法,现写出来与各位共勉。

首先,时刻保持一颗平静沉稳的心去应对眼前复杂的情况是于成龙这一生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在于成龙已经45岁之际,受命于罗城知县。罗城地处广西偏远艰苦的烟瘴之地,在当时是匪患当道,民不聊生,前任知县被杀,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王法可言。就在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形之下,其硬生生的将罗城治理的风生水起,更是获得了康熙皇帝"卓异"的褒奖。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无法想象的。想象一下,一个整天吃着萝卜,啃着馒头,就着白菜的清贫知县,能够有如此气魄,如此作为,简直就是可以堪当重任。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固有思想影响下,于成龙不为所动,至终了也估计没有十万雪花银吧。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成龙大人如果没有平静沉稳为百姓造福的心去干事,康熙帝也不会说他是"天下第一廉吏",也不可能在当下作为央视的开年大戏去热播,更不可能用来作为榜样去教化人。

其次,拥有良师益友也是于成龙能够不贪不腐、清廉为官的又一重要因素。

一个人不可能随随便便取得成功,这其中良师益友至关重要。这里要说的良师益友主要有三个:邢济堂、周瑞和以及柳晋阳。邢济堂作为其的启蒙恩师,教会了于成龙的为人处世做官之道,这是他日后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思想的奠基者。邢济堂的著名学生不止于成龙一个人,还有陈廷敬(清代著名的陈相,与索额图索相、纳兰明珠明相处在同一时代),章吉仁(官至布政使,二品大员)。周瑞和也是其先生,是和于成龙生死一块走过来的好友,这真可谓亦师亦友。剧中展示了周瑞和理性的一面,遇到事情总能够看的很透彻,在东山剿匪之际,未收回委札就开始庆祝畅饮之时,周先生率先看出了"这酒喝的过早了",后面的发展的的确确印证了这句话。但同时周先生也有着读书人小资的一面,一直将柳晋阳当成是刀笔小吏,将其当成是幕宾,这些对于两个整天互掐的人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再说说柳晋阳,作为于成龙的发小,能够这样一生跟着他的,不是知己必是死党,抑或是现在人们口中的"基友"。我们姑且不论是知己是死党甚至是"基友",就单单是这种一直追随的精神,值得我们现在好多人去学习,逆境中雪中送炭、顺境中锦上添花,这份情甚于过命的交情。你的身边如果有着"柳晋阳式"的挚友,请务必要珍惜、珍惜。

第三,良好的家庭因素影响着于成龙的一生,清贫的生活铸就着他的辉煌官场路。

于母始终坚持认为"儿子会有大出息",不至于在来堡村呆上一辈子。在越发艰苦之际,于母依然鼓励着儿子干出成绩,不用管家里,尽忠就等于尽孝,尽忠乃是尽大孝,有国方有家,国安方能家太平。我很欣赏于母的大义及大忠大孝之说,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剧中同时有反面人物的衬托,在这不做赘述。再谈谈于妻,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邢氏对丈夫的外出为官没有抱怨,相反是觉得自己愧对了于家,高尚之极。于家也没有因为成龙在外做官,去托关系给子孙谋个一官半职,至清至察。

最后,于成龙的成功还主要是在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面对着罗城的匪患猖獗,他没有放弃,毅然决然担起了剿匪安民的担子,并且做出了很好的表率;面对着合州的现状,他招民垦荒、开田辟地、休养生息、人口骤增;面对着黄州复杂之情形,秉持着"剿抚并举"的策略,让"蕲黄四十八寨"这样的黑社hui组织无处藏身,一网打尽,并诏安了有用之才;面对着"通海罪"在福建的一刀切问题,他不畏权贵,积极协调,最终将案件审理清楚,真真正正地做到了"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这一切一切的政绩,如果没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可能完成的,思想决定了行动,行动又反过来反映着思想。

于成龙那个年代离我们已经过去了300多年了,但是于成龙的事迹依然在今天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第四篇】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平反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国徽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平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16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