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7236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儒林外史读后感1

张一帆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如何处?”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顶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读完整部《儒林外史》,我好像看完一幅长长的画卷,上面画的是芸芸众生相。儒林,儒者之林,不过是儒士之间大大小小的事,儒林世界仿若一个大戏台,百余名人物相继出现,每一个都有血有肉,你唱罢,我登场。台下的我们看着他们,或悲或喜,或怒成叹。

这出戏看似滑稽,唱的是儒士们酸腐的生活。可细看之下,我又能从那些唱段里窥见那个时代的封建堕落、市井小民的无奈,甚至窥见自己。

这本书仿佛将我们带回那个黑暗的时代,书中的士人文人最让人唏嘘不已。一群读书人为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奋斗”,最终却逐渐在社会中被腐蚀。例如范进,他二十几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三十多年里,参加了二十次的科举。终于考上举人,结果他喜不自胜,出现癫狂状态。面对考试,我们应该做最大的努力,却要做最坏的打算,范进一心想当官,这种欲望持续了三十多年,一朝中举,却欢喜得疯了。

我为这位人物感到遗憾,他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人,将自己全部的青春付诸东流。他们目光短浅,好名好利,“功成名就”后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已然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不过,书中还有一位人物王冕,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顺,才华横溢。相较那些所谓“读书人”,这是一个兼具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风范的理想人物。

这个人物算是给了我一些慰藉,因为他在那样一潭死水中,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尽管他没有远大的志向,但从品质来讲,他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话说回来,让“读书人”如此痴迷的科举制,从隋唐到明朝,本质已发生了变化,让应试的人仿佛陷入一个大泥潭,进去了,便再难出来。即便如今科举制早已不复存在,可像那些所谓名士一样的人却从未消失,仍然有人为了利益做一些不齿的勾当,学术造假,趋炎附势,不择手段无恶不作。不知以后还会不会有一本“儒林外史”来讽刺这种现象。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奋发学习,洁身自好。志不能短,精神世界不可湮没。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2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3

在暑假里,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小说的作者运用了周进和范进等生动的艺术形象,还运用了多种排比,比喻等的修辞手法,他用辛辣的笔触,揭露了一群统治者的腐朽和虚伪。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揭示了他们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

我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我们长大后,不能想书里的这些贪官一样,收取钱财,帮人做事,也不能整天游手好闲,要努力工作。我们要想飞将萧云仙一样,为国家奋斗,要与时俱进,科教兴国!自己要清正廉洁,公私分明,以身作则。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出力!

我还通过作者的修辞手法和好词好句中体会到:文学可以让我们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使我们成长道路上充满阳光,并且使我们成长道路上充满阳光,并且滋润我们的心灵。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量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可以丰富我们课余生活的同时提高文学功底,锻炼文字驾驭能力,使我们更聪明。

《儒林外史》读后感4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病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种种心态,进儿讽刺了士人的丑恶灵魂,深刻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烂,不堪救药。吴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多彩的风格画卷。

吴敬梓在小说中写到的范进,周进、牛布衣、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运,并非别人的问题,而是他看到了历史的凝滞。正是借助于对科举的内心体验,因此他才极为容易地道破举业至上主义和八服制艺的种种病态。作者所写的社会俗相,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时,更多的是作了宏观性的哲学思辨,是灵魂站立起来之后对还未站起来的灵魂的调侃。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吴敬梓的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思想大于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写的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在争名夺利的元朝末年,诸暨县出了一个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岁时,父亲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母亲做些针线活,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他为了报答母亲,发奋、用功的念书。之后,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学勤奋,但只因家境贫穷,读不起书。他的母亲把他叫到跟前,对他说:“儿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是你父亲早早去世了,我一个寡妇人家,社么都不会。如今年岁不好,柴火又贵。我们只能靠我做些针线活勉强糊口,实在是没钱供你念书啊!如今没办法,只能让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够赚几钱银子,还有现成饭能够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里的难处,便答应了。

第一天,王冕便来到秦家放牛,秦老爷对母子俩十分客气,而且之后十分照顾王冕。这让他们十分感动。

王冕在休学后,并没有放下读书。他经常在有空时拿自己的工钱去书贩那里买两本旧书看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87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