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作文大全 >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3419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1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

“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泪珠与珍珠》,作者琦君

刘杨二女士之死,同她们一生一样,是死于与亡国官僚瘟国大夫奋斗之下,为全国女革命之先烈。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的光荣,因此觉得她们虽然死的可惜,却也死的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应以此,并继续她们的工作。总不应在这亡国时期过一种糊涂生活。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作者林语堂

提炼升华

流泪,对自己来讲,就是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的过程。就是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的过程,就是不断奋斗的过程。对他人来讲,流泪就是怜悯,流泪就是感动,流泪就是伤痛,流泪就是纪念,有良心的人总会以慈悲为怀,也唯有心怀天下的人,才会为民众的苦难而流泪,才会被高尚所感动,也才会感动后人。人生充满优患和苦难,只有从奋斗中我们才能得到最珍贵的收获。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生命的历程是多么悲苦,却又是多么壮丽!牡蛎如不努力排除障碍,就不会产生光泽的珍珠;眼睛如不为排除沙子,就不会有那么多泪水来洗涤。

多维解读

一、亲情感人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面对浓浓亲情却欲诉不能,眼泪是痛,是爱,是良心聚集成的美丽珍珠。幼年时的小淘气,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本素材适用“爱”、“母亲”、“淡淡的深情”等命题。

二、思乡情深

海峡两岸政策开放。在返乡探亲热潮中,能得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任老泪横流,一抒数十年阔别的郁结,已算万幸。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使飘泊、流浪的灵魂找到了归宿,使蕴积已久的乡愁终于获得了尽’隋宣泄。所以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在回乡途中所流的眼泪是一种相拥而泣的思乡泪。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

本素材适用“乡情”、“团聚”、“探亲”、“回家”等命题。

三、奋斗之美

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一帆风顺取得的成功永远不是真正的成功。作为青年一代,苦难、挫折、错误、失败都是我们青春路上的财富,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苦难,而是勇敢地去经历风雨,因为历经风雨的花朵才是最美丽的,历经风雨的人生才能望见绚丽的彩虹。

本素材适用“成功的秘密”、“奋斗”、“风雨彩虹”、“财富”等命题。

四、悲悯感恩

观音的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为芸芸众生而流,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被钉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由于眼泪并非为一己而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所以它有如珍珠一样的宝贵,彰显了人生的崇高境界。

本素材适用“感恩”、“仁爱”、“真诚”、“崇高”等命题。

五、悲哀伤痛

面对惨剧,除了痛哭流涕,除了无边的愤怒,除了文采飞扬的悼词、挽联,正直真率、慷慨悲歌的林语堂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哀恸的一种经验”,“暗中已感觉亡国之隐痛”,并且歌颂为国捐躯的进步青年。让我们珍惜生命,谴责杀人者,在理性的层面上去谴责、缅怀和悲伤。

本素材适用“纪念”、“长歌当哭”、“祭奠”、“历史的反思”等命题。

技法点拨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要以祥和宁静之心去观察生命,描绘人生。在极细小的生命波动上,去寻觅温暖,记述温情,散播温馨,把饱经忧患得来的生命体验,化为笔下的仁爱与智慧。在朴实厚重中透出淡淡的情味,平易近人里流露着洞识和哲思,形成自己特有的动静适度的生命境界。

拓展阅读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至死不渝的爱情泪)

2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发自内心的同情泪)

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4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已。柔弱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海外赤子的思乡泪)

5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励志的爱国泪)

6 王义夫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因为心理素质,发挥失常,获得铜牌;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因身体和心理素质,1996年和2000年分别在亚特兰大和悉尼都取得了奥运银牌;2004王义夫又一次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这一次热泪盈眶,那动人的泪水里包含有多少情感!

(坚忍不拔的成功泪)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2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阅读经典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阅读语录1

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2、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

6、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7、用心念书,是为了避免成为不中用的人。纪伯伦

8、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9、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宋)黄庭坚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书籍用得好的时候是最好的东西;滥用的时候,是最坏的东西之一。爱默生

12、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对联集锦》

13、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14、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伯克

1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6、书到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对联集锦》

17、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18、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19、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20、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2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2、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普希金

2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4、我一生的嗜好,除了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7、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赫尔岑

28、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

29、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蒙古)谚语

30、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语文阅读语录2

1、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0、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1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1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4、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1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6、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17、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1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1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0、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2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2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2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2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2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27、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28、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2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3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3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3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3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35、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3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8、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3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40、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语文阅读语录3

1、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2、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4、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9、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11、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2、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1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

1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15、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9、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20、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2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22、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23、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24、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2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2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7、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8、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3

记得当天由他们请了梅子涵出席新书会,似乎他事先没看过这套书,在会上粗粗地翻了一下就即兴发言。他讲的话也不记得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并不怎么热情肯定这套书。也就在这次与阳光姐姐会面,我答应她尽自己所能协助推广这套书。时隔不久,由我组织在上海的几所小学、太仓青少年活动中心、太仓朱棣文小学以及苏州市图书馆举办多场讲座,并进行了签售活动。

之后,我与伍美珍经常联系,她待人极其热忱,得知我主编的《100名作家教你写作文》由同心出版社出版,主动答应在安徽的媒体为它宣传、推广。合肥《江淮晨报》以报道她的巡回讲座及签售活动为名,对《作文大世界》和这套丛书作了详尽的介绍,并荣幸地将她列为《作文大世界》作家讲师团的成员之一。

几年前,伍美珍及其好友辫子姐姐郁雨君曾来编辑部走访,我与她俩在附近的鱼味堂小酌,郁雨君却喧宾夺主,出其不意地去结了账。而后我因事去了合肥,伍美珍特地准备晚宴请我,饭后又赠送我高档白酒、茶叶等礼品。这次,伍美珍来上海参加书展,要来编辑部看我。她是书展的大红人,又怎能占用她太多的时间,遂相约由我在饭店宴请。

饭后,我写了一条微博:“正值上海书展期间,阳光姐姐伍美珍率她的刊物小编们前来参加活动,经辫子姐姐郁雨君约定在好友汇聚会。这两位红遍全国的童书作家,待人诚挚豪爽,我将她俩视为忘年交。席间,雨君赠《当时实在年纪小》给我,此乃明天出版社‘我们小时候’丛书之一。”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4

学习《沁园春·长沙》,教师就生平伟业娓娓道来,课中以静态单幅图片肢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秋天风物;学习《赤壁赋》,教师用大半节课介绍苏轼怎样才高八斗、样样精通,剩下半节课说书一样解读苏轼的婚姻生活、政治生涯、牢狱之灾、东坡之典;学习《纪念刘和珍君》,学生一节课上所读补充材料动辄数种,“三一八惨案”背景,“石评梅《痛哭和珍》”,“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等相关文章悉数印发。

总而言之,这样的镜头在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语文阅读课上比比皆是,泛滥成灾。“大语文”变成了“泛语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扭曲成了“只有生活,没有语文”。

原因反思

现象反映本质,冰山一角底部是深藏着的本源。那么,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名人传记课或景点介绍课的问题背后到底是什么?语文味儿该怎样呈现和回归?下文从课程、课本、课堂三个层面做一点个人的思考:

[课程方面]:

为什么教师教学认识不到自己的偏差?不以为偏,反以为新,或反以为趣。其根本原因是对新课程改革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解释与基本要求理解不透,从而产生了意识上的偏差。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给语文学科定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也许有些教师认为人文性是更高级的境界,更能体现语文的精神追求之高远与文化涵养之博大,讲起来更易发挥,更显大气,殊不知,学生面对这样的天马行空,只会觉得浩渺迷茫,无从抓起,因为学生的价值体系、情感体验、人文积累、读书阅历基本上不及教师深刻、全面,让他们面对滔滔不绝的占据绝对优势的教师演说,除了空嗟叹教师的博闻强记之外,恐怕会让听众心生自卑,因为这俨然成了教师展示自己的表演,久而久之,“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种离开学生实际而空谈人文性的做法,最终只能让语文不像语文。

当然,不能只讲人文性,也不能漠视不讲人文性,离开了人文性,最后只剩下机械、僵硬的工具性;反之,离开工具性,语文就变得虚无缥缈。

总之,工具性落地,人文性飞升;工具性充实,人文性空灵,两者结合成为完整的艺术美。正如前人所说,太实则死,太虚则玄,惟不实不虚,又实又虚,方为美学的妙境。 语文课堂就是二者达到生成之美的平台。

[课本方面]:

现行课本教材多以专题组合形式划分单元,或以文体为核心进行组合,比如现代诗单元,游记散文单元;或以主题为核心将主题相关的不同文章编辑为一类,比如亲情可贵,山水文化等。这样编排教材比较系统,侧重点突出,可是有些教师对教材的科学编排产生了曲解,把单元聚焦点变成了教学侧重点,有的老师往往从单元特点出发,让学生横向比较这个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之共同点,一概省略了对文本、文字的理解、赏析与共鸣,有以点代面、浅尝辄止之嫌。这样泛泛而学,忽视文本本身,忽视淡化语文最核心的情感承载因素——语言的作法令人担忧。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在他们的脑海里,文本没有了鲜活的感觉,情感的温度,文字背后的力量。文本对他们来说只剩下冰冷的表格,机械的术语。

[课堂方面]:

课堂教学理念已由过去的“一言堂”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崭新理念。于是有些教师又误读了“以生为本”。拼命地体现服务功能,给学生提供无休无止的拓展延伸,认为用一些高层次和高境界的信息来包装学生,包装语文课堂就是在打造学生的“本”;又或者引导学生毫不钻研文本,只把触角伸到文本之外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和文本话题无关的无尽知识,以为这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实,这还是换汤不换药,还是教师单方面的先入为主,以自己的理解和侧重来钳制学生。真正的“以生为本”首先是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心理特征、接受水平来引导和设置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又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如果不这样,那和“对牛弹琴”又有什么区别呢?

课例反馈

我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时候,以最贴近文本、文字的方式来讲授,没有从背景介绍开始,也没有从第一节沿顺序讲解。我上课之前,先给学生读了毕淑敏《风不能把阳光打败》一文中关于“但是”一词的阅读效应和心理体验,以此为前奏,让学生尝试体验文字本身的魅力和力量。

师:“‘但是’这个连词,好似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比方说:这女孩身材不错,但是----皮肤黑了些。无论在它之前,堆积了多少褒词,’但是’一出,便像洒了盐酸的污垢,优点就冒着泡沫没了踪影。记住的总是贬意,好似爬上高坡,没来得及喘口匀气,“但是”就不由分说把你推下了谷底。’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药包的细麻绳,成了马上有冷水泼面的前奏曲。让你把前面的温暖和光明淡忘,只有振起精神,迎击扑面而来的顿挫。”

请大家只看课本,关上参考资料,用心去体会文字本身,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只有在饥饿困顿的时候,吃进去的营养才能被身体全面吸收,让我们以最质朴的方式来全面吸收精神食粮的营养,感悟文字的力量。

师:依题,刘和珍是谁?

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师:“学生”、“青年”,先生何以要如此强调和区分?试多读几遍,加以语气上的调整和揣摩。

生:“学生”是身份的泛指,而“青年”相比“学生”更有社会担当与热情,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形象。更何况“青年”前面有一个限定修饰成分“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表明“青年”是鲁迅对刘和珍的敬称。

师:顺势提问“两个‘中国’含义一样吗?哪个要重读?”

生:前者是客观地指国家,而后者有一层特殊含义,指真正意义上的秉承了中国优秀传统与品质的民族魂,有一种崇高而骄傲的感觉。为表示侧重和特殊含义,后者要重读。

……

师:赏析第四章鲁迅听闻噩耗之后的字里行间的感情。先品读第二自然段。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这句话若用正常语序来表达则为“她与杨德群君的尸骸证明是事实了。”二者有什么区别?

生:事实在前,作证在后,给人以无可辩驳的真实感,血淋淋、硬生生地摆在眼前,给人震惊之感,“还有一具”几个字表达了鲁迅压抑的愤怒,表现了执政府的残忍。

师:“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简直…”一句,“而且”表达什么关系?感情着重体现在什么字眼上?

生:“而且”联系着前后文,表达递进关系,不仅是杀害,而且是虐杀。“不但”“简直”愤怒之情步步加深,可以感受到鲁迅内心升腾出的悲哀与愤怒。

师:第一段“噩耗传来”,我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怎么读出感情?

生:第一感受是“怀疑”。“不惮”“不料”“不信”“况且”“更何至于”“无端”“居然”“数百人”这些词一个比一个意想不到,所以与其说是怀疑,不如说是震惊与意外,震惊于执政府的残酷。

……

师:“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的伟绩,…的武功,不幸…了。”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们的高度赞美。如若抽离出主干,则表达为“当她们牺牲的时候,多么伟大呵!伟绩和武功被抹杀了。”仔细揣摩原句的表现力。

生:“从容地转辗”让三个女子大义凛然、毫不畏惧的精神得以体现;“攒射”表现了执政府的凶残与疯狂;“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包含一种可悲与可鄙的讽刺,本该用于现代文明的科技却被反向利用于杀戮;“伟绩、武功”与“几缕血痕”形成鲜明对比,邪恶在正义面前,哪怕再强大,也不堪一击,不攻自破。

师:看来,文字是可以承载和表现感情的,请大家用这个句式仿写小悦悦事件。

生:当18个路人最终冷漠麻木地从被连续碾压两次的小悦悦身边无情地走过的时候,中国人自来引以为豪的湟湟道义不幸全在大家冷漠走远的那一刻轰然坍塌。

……

师:第六章鲁迅对牺牲持什么态度?请从原文中找依托与理由。

生:持否定态度。“总觉得”给人一种反复思索、苦苦追寻、痛心疾首的感觉,可见要挖掘出意义非常艰难痛苦;“实在”“不过是”“更何况是”表达了一种痛惜,她们太单纯,对现实估计不足,仅凭一腔热血就作了无谓的牺牲,非常惋惜。

师生共同从文字本身出发,真切体会到了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5

摘 要新改课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变化,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也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笔者就语文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 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

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积累,最终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应是培养获得高考高分的作文选手,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一般写作素养,让学生能写文从字顺的规范文章,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1.感情课改,明确目标

新课改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改已经成功了,我们的教学依然存在种种误区。拿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有的老师以所谓的“创新”为目标,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演讲、小品、游戏、歌曲、影视等轮流上阵。有的老师喜欢辩论,学生抢着发言,气氛热烈,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但学生讨论的大多与语文的核心没有多大关系。有的教师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或下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殊不知,这些课件虽然能给学生带来视听冲击、引起他们感官的兴奋,但却占用了学生对文章的朗读和思考的时间。而有的老师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及阅读积累,于是往往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才学”。这样,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见识远大、博览群书,非常佩服;教师也在学生崇拜的眼神中变得自我满足。

其实,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解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什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黄厚江老师认为,“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必须在语文学科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人文性。”我赞同他的观点。语文课,应该以语言为核心,应该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积累,最终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高中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应是培养获得高考高分的作文选手,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一般写作素养,让学生能写文从字顺的规范文章,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提倡本色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诵读,体味情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掌握课文不同的诵读基调,读出语句的停顿,读准语速的快慢变化和语调的轻重抑扬。通过这样的美读,让学生全情投入到课文中,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执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美国一位鲁迅研究者说:“鲁迅风格最打动人的因素是语调。他的语调有时恨,有时爱,有时讥讽,有时抒情,但是从来不曾有过漠然中立的时候。一听他的语调就知道他对所写之事是爱还是恨。”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对学生的爱,对政府的恨,对流言家的恨,对大众庸人的失望,这些情感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因此教学此文教师就要通过泛读和指导学生诵读来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深情,在读中品味其情感的变化过程。

3.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学生熟读、涵泳、揣摩文本,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课文语言。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感能力。尤其是散文语言因作者而生辉,因作者学养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品味,从语言文字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恰当度;从适应语境方面、语体要求方面,领悟语言的得体感;从文章的情感方面、质地方面、气势方面、韵味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情味感。比如《纪念刘和珍君》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成,“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只少了个逗号而鲁迅先生所表达的强烈悲愤之情就全然不见了。再比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如果把“泻”改成“照”,一是不能与流水相照应,同时也就不能表现出月光流泻无余的流动感。

4.相互交流,磨砺语意

文本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应时常让学生反复走进文本。例如,在学习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时,教师引领着学生们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和李密进行心灵的对话。他们有的联系人间百态,世道沧桑,真切地体会到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有的学生情动于民族文化中亘古不变的孝敬之情在家庭,国家中的凝聚力;还有的陶醉于作者平实而生动、整齐而错综、流畅而婉转的语言艺术中。并且,教师也时常让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自己对文章中精彩的语句做批注。通过这样的练习,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不可先从外包装考虑,注意力应该集中在“这节课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的问题上。也就是要提倡本色语文。当然,在明确教学内容之后,上课的形式也是需要考虑的,要考虑用些什么样的形式,使它更吸引人,让学生更好地获得“高峰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晓晶。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1 64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