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有感【精彩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读实践论有感【精彩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读实践论有感【第一篇】
关键词:大学—小学互惠合作;绘本阅读;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党〔2018〕41号文《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强调要丰富教育教学形式,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1]。目前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包含了心理讲座、游戏、情景剧等各项活动,但创新性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低,缺乏连续性和深度。学生可能一时有所感触和体会,但较难产生深刻的、持续性的效果。总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化、多样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有所创新。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经,它可以使人明智、聪慧,陶冶人的情操。有研究表明,阅读对缓解个体焦虑、抑郁情绪,促进自我和谐、心理健康的形成,获得一定社会支持有积极作用[2][3]。鉴于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笔者尝试探索一种大学生与小学生一起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即以绘本阅读为切入点,采用互动式分享阅读的方式,以大学—小学互惠合作的实践教育模式,实现师范生心理健康和教师综合素养的发展,同时促进小学生阅读兴趣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
一、教育模式:大学—小学互惠合作模式
实现教育部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要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应该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能认识教育活动本质,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够掌握小学生发展阶段特点和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拥有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较好地组织、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高校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现状以及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这里大学—小学互惠合作模式,就是建立大学与小学的合作共同体。在教育愈加开放,也更加注重实践的今天,学校要善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实践场所,学校的教育要能在社会里实现,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学校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未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将要为人师表的高校师范生,不管心理素养还是能力上,他们都需要一定的实践机会。大学与小学合作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策略,是当前教师教育变革的重要主题。走近真实的小学教育场域中,回到教育实践本身,促进大学与小学的共同发展,在真实情境中实现小学教师的发展,实现基于实践的理论建构是大学永恒的职责与追求,如此也才能真正理解实践、解释实践、为实践服务[4]。本研究中指导教师将培训并指导师范生如何进行绘本教学,培训合格的学生定期到定点小学进行绘本阅读教学实践,寒暑假也会给当地社区适龄儿童讲绘本。如此,师范生获得了真正站上讲台进行教育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机会,小学生也能进行更多更丰富的阅读活动,形成了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同成长模式。整个过程中,每个师范生将经历四个程序:被指导-体验-再被指导-反思。即在师范生进行绘本教学实践前,指导老师会组织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师范生在班级进行教学时老师随班指导,并在每一次课结束后进行个人反思及集体交流并总结经验,之后教师再进行指导形成机制,如此,使师范生在心理素养和能力上获得持续、深刻的提升。
二、理论基础
(一)阅读疗法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阅读疗法通过有选择的读物来辅助医学心理疾病的治疗或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体的问题。它以叙事理论、认同理论和认知治疗理论为基础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既可以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成长[2]。基于阅读疗法的理论指导,在绘本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先甄选出优秀的绘本,然后和师范生一起进行赏析、探讨和交流,领悟其蕴含的积极心理,如此,对绘本的阅读达到多元而深度的认识。之后师范生又到小学中进行实践,再一次感受绘本的魅力,促进绘本对自己的积极影响的内化。
(二)互动式分享阅读
绘本是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它是图和文的结合,通过图和文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来完成故事的讲述。绘本兼备图画之美和文字之魅,同时它又涉及多元的主题。它是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读物。互动式分享阅读指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有童趣、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读物,双方就书中的内容开展互动式讨论,共同分享阅读的体会,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复述、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阅读的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成人不止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更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一个倾听者、分享者,孩子的任何感悟、任何感想都应该得到积极关注和引导[5]。在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的培训中,我们指导其与小学生运用互动式分享阅读的方式进行绘本阅读。它是一种利用绘本进行多元教学的立体式阅读方法,运用绘本进行与绘本内容相关概念和事物延伸的活动,是多元智能与绘本教学的结合,充分挖掘绘本教育价值,让绘本阅读显得更加生动丰满。对师范生和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阅读体验。
三、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方案
提升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方案分为五个步骤,如图1。这五个步骤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体验,还有个人反思,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可持续的心理育人模式。
(一)甄选适合的阅读材料
指导老师提供一系列的阅读资源,如纸质绘本与书籍以及大量的电子绘本,同时还督促学生去学校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和书店等阅读儿童文学书籍,有自己喜欢的或是认为好的书籍可以推荐给社团。指导老师会通过全面考虑绘本的图文内容、儿童理论上认知发展特点及儿童的现实状况及需求,最终甄选出优秀的带读书籍,以使带读更具有针对性。
(二)培训学员
学员的招募、培训、实践等都有完善的流程可遵循,在参与带读之前,指导老师会对新手们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第一,讲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育人观,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观察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以及儿童发展及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方式方法;第二,介绍什么是儿童视角,什么是绘本以及绘本的结构;第三,辨析错误的阅读观,讲授如何带孩子一起阅读,即互动式分享阅读方式等等。
(三)去定点学校或社区给小学生带读绘本
培训合格的学生带着绘本阅读课去定点学校,每班每周一次课,以小组带读或整班带读方式进行,运用互动式分享阅读方式、苏格拉底式哲学提问等方式进行。学生的带读初期会有指导老师旁听,事后进行督导。寒暑假,师范生们也会给所在社区儿童或自己的弟弟妹妹读绘本。
(四)交流带读中的困惑,总结带读技巧,并集体备课,准备下周的带读
每周固定时间指导老师开展绘本带读沙龙,所有学员聚集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带读情况,探讨带读中的问题,比如学员们会谈到,自己带读时觉得很紧张怎么办?自己带读时总会有很多时间剩余怎么办?某小朋友比较内向,不愿表达或比较外向,攻击性强怎么办?某小朋友阅读时总是很着急,不愿意听别人说怎么办?……指导老师和其他学员会一起交流探讨,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就自身感受分享好的建议和技巧。同时,沙龙的下半场,学员可就下周要带读的绘本进行探讨。由某一学员带领大家一起欣赏绘本,然后再示范自身会怎么给小学生带,其他社员也会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有时会谈到自己身上的小经历。对于带读,我们提倡营造自由、尊重的氛围;同样地,对于沙龙氛围,我们也始终坚持自由、尊重、互帮互助、一起进步的原则。
(五)整理带读手记,运营微信公众号
每次带读结束,师范生们将自己的带读日志整理好,并发到微信公众号,以供更多群体阅读。在这种梳理过程中,师范生们不仅能积累带读经验,也是自我调节的过程。其他同学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学习方式下,也将受益良多。图1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流程
四、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对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
(一)多元的绘本故事带给师范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助益其身心健康
如绘本作家彭懿所说,不仅仅儿童可以读绘本,成人也可以读。一本好的绘本,不同的年龄可以读出不同的体会[6]。如读《阿秋和阿弧》时,可能会被故事中玩具小狐狸和小女孩之间的友情感动到哽咽;《猜猜我有多爱你》也令大部分学生读来如春风拂过,清新而温暖,久久不能忘怀;再如读《风中的树叶》时,学生在带读之前,自身先走进秋天,拾捡各种落叶,剪贴各种作品,绘本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还有读《菲菲生气了》时,学生的情绪都跟着故事里菲菲的情绪也上下波动,最后又也跟着菲菲一起平静了下来,享受着一家人又在一起的生活。研究显示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有积极影响,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在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中所挑选的这些绘本故事涉及到道德感、美感、情绪管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自我调节等各种心理模块,有些是师范生们经历过的,又或者未曾体验过,或是渴望经历的,现在读来都对人生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积极的认识,对身心健康助益良多。
(二)师范生更加热爱阅读,充实快乐
要使小学生爱上阅读,自身先要热爱阅读。而在享受了阅读的魅力和乐趣之后,师范生变得愈加热爱阅读,且种种阅读活动,使师范生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实快乐。有学期总结时师范生表示,“在团队里虽有辛劳有疑惑,但更多的是意想不到的快乐和美好,回忆起来都觉得感动。”
(三)师范生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认同,更有自信和前进的动力
师范生们在校期间要考教师资格证,毕业时将参加各种教师招聘考试,才能走上基础教育的岗位,而学生们一开始比较茫然,也有些焦虑,无从下手。在绘本带读的实践中,这丰富的绘本带读实践,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与小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师范生对自身职业也有更清晰的认识和良好的职业认同,这有利于他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积极追求健康的人生。有学员表示:“入学以来自己一直在为今后成为一名老师做准备,学习各种技能、理论知识,然而当真正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这些真的会有用吗?所以我很庆幸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去学校带读,真情实景的锻炼了我的教学能力。也让我站上讲台时的我越来越自信而从容。”
(四)在探讨和理解儿童的心理行为过程中,师范生不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
面对绘本故事或是现实中儿童的行为,在教师指导和集体探讨中通常会做一定的剖析。比如《大卫,不可以》中,大卫时常破坏规矩,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这其实是所有小孩都渴望的,所有小孩都希望能随心所欲的玩,同样,我们自身也不例外。在探讨这一绘本时,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经验,这是就自我认识和接纳的过程。
(五)提升了师范生合作、探究、社会参与和奉献的意识与能力
每一次的带读活动,从带读设计到带读实践到反思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包括绘本剧等一些拓展活动一定都是学员们的共同努力。有学员表示:“在作为社长的这一年中,绘本剧《小黑鱼》是我第一次组织的活动。这期间,改剧本、排练、选服装,这一系列的过程,让我从中提升了组织能力。我需要召集成员扮演角色、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也让我提升了合作能力。”教育心理学指出,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进入小学带小学生阅读绘本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即使遇到刮风下雨,学生们也都按时到达,而小朋友的每一点进步都让他们雀跃不已,这是师范生良好地社会参与和奉献意识的体现。(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有研究表明,互动式分享阅读能提高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阅读兴趣,且对其阅读和口头表达有积极影响[7]。应试教育下,孩子们课堂上被不断地灌输知识,课后作业负担沉重,他们作为孩子应有的天真无邪和灵活聪慧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阅读气氛中,师范生和儿童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共同观察、探讨和分享一本图画书的方式有利于使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得到良好的发展。
五、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重视的话题。因此,在职前教育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真正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绘本阅读指导与实践为载体的心理育人模式结合了师范生的实际特点和培养需求,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从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两个角度切入,与小学互惠合作,通过有深度和浸润式的活动,既提升了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做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党〔2018〕41号.
[2]肖燕秋,姚仁斌.阅读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0-672.
[3]高文凤,宫梅玲,王连云,等.50名大学生阅读治疗前后SCL-90评定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6):418-420.
[4]刘秀江,张琦.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现象学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03):16-19.
[5]吴念阳.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跟着儿童心理学家读绘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读实践论有感【第二篇】
关键词:开放型 阅读教学 语文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浪潮一浪高于一浪,课改方案即将全面实施。开放型课堂教学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的教学主旋律。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这是现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现在的教育市场中有了这种环境了吗?有了。在哪里呢?
1、教育观念更新
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
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读实践论有感【第三篇】
2001年颁行的语文新课标给新世纪语文教育带来的震荡是剧烈而深刻的。从教学一线的反响来看,最大的冲击是课程内容的颠覆性改变。课标变轨了,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教材变脸了,现代语文教育百年历史中形成的以语文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被废弃了,教学一线懵了。
语文老师们不得不从头开始,努力琢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它给出的新系统。时至今日,语文素养目标、语文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重大的语文教育理念已经普遍确立,理念的云霓似乎已经升起。然而,新理念构建的语文教育却迟迟未见令人满意的显效,语文素养教育的理想未能如期着陆,变成教育的现实。是实施者的实践存在问题,还是新课程计划存在缺陷?深究起来,不得不说,是课程标准存在不足,无论实验稿,还是修订稿,语文课程标准都没有给出一个完整清晰的课程内容体系。
这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作为国家课程指导纲领,语文课程标准没有给出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如果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如果着眼于教学实施,如果把新课标与此前的教学大纲对比着看,你就会发现,此说指出的应是一个事实:新课标废弃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之后,“教什么”的内容体系存在相当的模糊性。
新课标在阐述语文课程内容时采用了新的表述方式,不再使用早先教学大纲那种以“课文”“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外活动”四方面的实体内容呈现,而是用目标体系来呈现课程内容,就是说,语文课程的目标规划同时也就是其内容规划。那么,解析新课标的内容体系便只能从目标体系人手。根据课程理论对目标体系内涵的界说,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课标阅读部分“目标与内容”所内含的定向(即结果定向、行为定向和路径定向),来讨论课程规划的得失。
结果定向指的是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定向指课程的受益者在其中应有何种行为;路径定向则是规定学什么、教什么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审视两版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认为,目标体系对“结果”和“行为”的定向是清楚的,而教什么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定向是模糊的,甚至是有缺失的。下面,以7-9学段阅读“目标和内容”为例,分析一下这些目标的定向。
目标定向中“结果定向”是首要的,这合乎逻辑,因为结果就是目标表述的一种方式。与此前的教学大纲相比较,课程标准提高了阅读课程的“结果指标”,深化了阅读能力的内涵。从指标表述看,“理清思路”“理解内容”“体验推敲词语”“要求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探讨疑难问题”“了解五种表达方式”“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了解四种文学体裁”,各项指标都有所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尤其突出,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会内涵、获得启示,对情境和形象能有自己的体验,能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对议论文要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基本观点,获得主要信息;阅读科技文要注意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些结果指标从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层面看是适当的,全面的,而且体现着现代阅读能力的观念,把体味、体验、探究疑难、积累语感、发展思维等要素融入了阅读能力的结果设定中。应该说,对这种结果定向,广大的语文老师是认同的。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表述中还内含着学习行为的定向,这是现代课程目标表述范式的惯例。泰勒曾指出,课程编制的“第一条原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1992年大纲阅读能力18条皆列于“能力训练”这一标题之下,那么,其学习行为定向可以概括为“受训者”“作业者”;相比之下,课标中的学习行为定向有了很大改变,撤销了“训练”内容范畴之后,阅读学习行为定向变成“阅读实践者”。这一改变,使课程体系中“教会”的项目变成了“能够”的项目。阅读目标与内容第5条这样表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里的学习行为方式和姿态显然已不再是“他主”,而是“自主”的。再看第7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此句修订稿已删);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里,给出的是一个文学作品鉴赏者的行为定向,其深意在于,要把文学作品阅读的“学习行为”还原为“实践行为”,即鉴赏者实践行为。简单议论文、新闻、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的阅读目标中,行为定向也都大致相同,体现着“解读者”实践行为定向。阅读实践者行为定向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实践性特点,把课程内容规定为阅读实践的动态进程,把阅读能力培养还原到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和行为方式之中,这显然是有其突破意义的,也是合理的。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形成实践能力,只有让阅读学习行为还原为真实的阅读实践,才可能培养和发展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获得信息、教益的过程。
然而,仔细思量之后,我们发现,这个行为定向还存在不成熟之处,它忽略了一个本不该忽略的差异:阅读学习与真实的阅读并不能等同,并不能彻底还原。阅读学习的课程必须承担教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如果像课标所述阅读学习的课程就是真实的阅读实践过程,那么,这种课程的必要性何在,在何种意义上存在?当我们肯定阅读实践者这一行为定向时,是否应该恢复阅读“学习者”这一不可或缺的行为定向。否则,这种行为所体现的经验就难以成为课程。正如时下一些贯彻新课标的阅读课,学生的浅解读经验充斥课堂,成了课程的实际内容,这样的课程还能称其为课程吗?
再看学习路径定向。一个成熟的课程内容规划应该内含实现学习结果、实施学习行为的路径。路径是课程系统的逻辑环节,没有路径的目标体系就是一个无路可达、难以企及的空中楼阁。课程理论权威泰勒曾说:“一个教育目标的完整的界说,不仅包括对其涉及的行为的陈述,而且也包括对该行为所涉及的内容的陈述,所以,学习经验还必须为学生提供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内容的机会。”所谓行为所涉及的内容和机会,我以为就包含学习路径,它是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课程规划中一个行为目标不仅要指向一个目的地,而且应该呈现到达这个目的的道路。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中学习路径定向是否明确而充分呢?我以为存在较大的空白,这正是一线老师实施新课程找不到抓手的根本原因。新课标以及新教材在大规模剔除“双基”之后,并没有给出一套新的学习路径。从课标阅读目标与内容的表述、实施建议的表述到教材的呈现情况来看,明确的是那些目标和相应的内容项目,很少有路径的内容。
目标表述已含的内容项目是否等于路径?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在课标列出的课程内容中,大部分只呈现了项目,而没有呈现如何实现这个项目的路径设计。如第9条:“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里,诵读和阅读是项目,积累、感悟和运用以及提高欣赏品位是目标,路径是什么?一个是诵读,一个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这是初中古诗文课程的完整路径规划吗?诵读的相应的技能、方法没有提及,它算不算一个路径呢?另外,仅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否足以教会学生阅读古诗文?是否足以让学生产生感悟和运用能力,并提高欣赏品位?实施建议中提到随文处理语文知识,需要处理些什么?附录中并没有列出,如果缺少重点词语的知识(例如词的词性和用法,据调查,该学段古诗文注释中极少涉及词性和用法),缺少理解词语古义要领的学习,积累、感悟和运用的目标能实现吗?又如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设定的两个重点项目一一体验和对语言的品味,我们仍然看不到学习路径。就说体验,“有情感体验”“领悟内涵”“获得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体验”,都在强调体验,看上去体验是路径,而实际上它只是一个自然阅读的路径。浅体验也是体验,作为课程应致力于提高体验质量,即学会文学体验,它取决于学会文学解读方法,为什么不提及方法路径呢?莫非课标制定者确信文学体验、欣赏能力是不学而能的?品味语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品味语言的方法如何品味呢?其他类型作品的阅读目标和内容也存在缺少路径的问题。
另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是,阅读教学的方法论原则是否等于课程内容中的学习路径。在实施建议中,有几段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见,其主旨是强调个性化阅读和阅读的对话性质,改造阅读教学的旧模式。这些意见意义重大,现实的颠覆力也甚巨,它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的面貌。从本质上来说,实施就是方法实践,也属于路径,于是,在很多人的理解中阅读教学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也就是课程内容的路径。若问,阅读课程的内容怎样展开,往往有人回答,用对话。若追问,怎样对话?必然语焉不详。因为,对话作为教学方法,并不能回答怎样对话的问题,怎样对话是一个课程设置回答的问题,在此,我们看到了课程内容体系中缺少路径设计的又一个证据。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设计中为什么既没有在理解、体验、感悟、欣赏等目标和行为中提及对话,也没有如何展开对话的方法路径呢?难道对话在阅读课程中是一个无法可依、自动展现的成果吗?在这里,可以看出,课程内容路径的缺失也影响了对话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学习路径的朦胧甚至缺失,导致课程内容的确定性严重不足,导致目标体系中的结果定向和行为定向缺少足够的支撑,使目标呈现出悬空的状态,这也就是许多语文老师困惑于不知教什么的根源,也是许多学生不知语文课究竟在学什么的根源。新课标出台至今十多年了,课程体系仍然是一半飘浮在空中,一半混沌不清,这种状态不应再继续下去了。以笔者愚见,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规划仍需调整,为什么不能把知识路径和方法路径融入其中呢?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不是新课标三个维度中的应有范畴吗?经过十多年的反思,知识路径和方法路径的起用,应该不会导致双基中心的复辟,因为,语文界已经认识到,“在语文课中,语文知识没有独立的目的性意义,它本身是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服务的”。知识与方法是手段,而且,这些要素作为学习路径呈现在课程体系中时,也不会只以知识与方法本身的面目出现,而是会以实践应用的多种形式出现,加入这些路径要素后的课程系统将会走向清晰,将会向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迈进一步。
①②③⑧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15-1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④⑦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5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⑤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读实践论有感【第四篇】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2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
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