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的故事实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作文“文殊菩萨的故事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佛教故事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心咒的功德利益1
文殊菩萨心咒是最多人持颂的咒语,念诵文殊菩萨五字心咒能开启我们的智慧。平时常念此咒能使您于空灵中将慢慢开启智慧大门,可求聪明才智,可破除烦恼与障碍,事事如意。持诵文殊菩萨五字心咒,修得大智慧、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离诸苦恼,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证悟一切诸三昧门,获大闻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
同经又说:“念诵数满五十万遍,即获无尽辩才,如文殊师利菩萨等无有异。飞腾虚空,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又念诵数满一俱胝,离诸苦恼。满二俱胝遍,五无间等一切罪障永尽无余。三俱胝遍,证悟一切诸三昧门。四俱胝遍获大闻持。五俱胝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般若波罗蜜多成就,即智慧成就。难怪一般佛教徒会认为持诵“文殊咒”可令人获得智慧成就,且持此一咒就包含一切如来所说法。文殊菩萨心咒是最多人持颂的咒语,持此咒可求聪明才智。可得大智慧。可破除烦恼与障碍。文殊菩萨司一切如来的智慧又名智慧佛,与普贤菩萨同时祀奉释迦牟尼佛,是释迦加牟尼佛所有弟子自中最有智慧的,所有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释迦牟尼佛三者又称华严三圣。文殊菩萨为了辅助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一时示现为等觉菩萨,但实际上他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都已经成佛了。在过去世中文殊菩萨称为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或神仙佛。现在则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则为普现佛,可见文殊菩萨深达实相,常住常寂光,现证大法身,度就众生,故有三世佛之称。 文殊菩萨手中的所持物,又为智慧焰剑,左为莲华上之般若经典。象徵文殊菩萨的智慧出如利剑,可摧毁愚痴,般若智慧浩瀚如经典。修习文殊法能开发自己的潜能也能长智慧,坚固记忆、伶俐聪辩,了解诸法之真实意义,亦能消除语业、破愚痴,得诸佛菩萨之般若智慧。
文殊菩萨的故事2
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佛祖释迦牟尼住世时足迹并未到过中国,但五台山却是在佛经中有明确记载的,由佛祖亲口说出是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中国古称震那(China)国,五台山亦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等入中土后,以天眼神通观之,即知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唐时法藏著《华严经探玄记》卷15说:“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亦说:“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历代以来,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传说及其它神异事件极多。《感应录》中有一则贫女故事,说五台有灵鹫山,山下建灵鹫寺,每年春天,必设无遮大会(颂经忏拜法会)。凡参加者须随喜功德,令来者所求满愿。北魏时,法会日来了一贫女,携儿背子又牵了一条狗,剪一束头发交给主事者说:“我贫苦,无物可施,仅头发而已。”执事无奈收之。又说:“我时间紧迫,等不及开饭,先吃好吗?” 执事给三份,贫女言不够,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贫女说还少一份,执事觉得奇怪,连狗都有了,为何还欠一份?贫女指着肚子说:“还有一个,尚未出生!”执事起了嗔心,斥其贪得无厌。瞬间,贫女涌现虚空,说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贫女变文殊,狗成金毛狮,二子为童男,侍立左右,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憎爱何?”法会大众,惭愧有眼不识菩萨,顶礼忏悔,再求开示,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说毕隐而不现。众将所施秀发建塔供养。明万历年初,塔颓,圆广法师发心重建,掘得大士圣发数根,呈金黄色,但如舍利子,随各人业障,所见不同。闻塔尚存,在大塔院侧。
楞严经云:菩萨示现,不欲人知,若泄露,则不知所终。文殊菩萨道场虽在五台,但无处不现,应化事迹不少。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又名法顺,俗姓杜,人称杜顺。德重当时。其有弟子智冲,执意朝礼五台,屡劝不听,乃付一密函并云:“到五台,不见文殊再拆阅。” 智冲寻遍五台,渺无文殊踪迹,询问一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顺和尚是也!”转身之际老翁已不见,急拆函,上有一有偈云:“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只这是,何更问弥陀!”文殊菩萨近在眼前,朝夕相处,竟整天妄想,奔波五台,礼拜山坡而已!急忙赶回长安城,杜顺和尚已圆寂了。正所谓有眼不识泰山!
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开创本宗基地,使五台山形成汉藏佛教两大体系汇合、各派寺院并存、显教密教竞传的独特格局。五台山佛山圣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
五台山佛教的兴起和佛寺的兴建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以后,诸帝也都崇佛。高齐时中相刘谦之,是一名太监,他笃信佛法,厌倦世俗,不喜尘劳,虽然身在朝廷宫闱,却经常持诵文殊菩萨圣号,每天念诵达七万遍之多,并以此为定课,不论事务多繁忙,他持诵菩萨名号从没有间断过。天宝年间,刘谦之随侍高齐三王子入五台山参访圣迹,见到诚笃坚志的王子为了供养大圣文殊菩萨,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深受感动,内心自念:“王子能为法舍身,我又何尝不能?”于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叹身遭宫刑,非佛法器(佛经中记载,以男根不具,列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凉山(五台山),专志修行。于是奏请当朝皇上准允在清凉山上专心修行,以期日后能有所成。皇上许之。刘谦之遂不再返朝,在五台山上住了下来,整日里持名阅经。后竟长出胡须,复得大丈夫相,让皇帝大为震惊。有一天,刘谦之忽然心眼开通,领悟法要,竟然造出了《华严论六十卷》留传后世(见《大唐内典录》)。皇帝重佛,朝野风从,一时皇亲国戚、王公贵族等,纷纷施财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礼灵迹。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凉寺,竣工后,命名僧感法师为寺住持,并封感法师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清凉山住持感法师成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僧官,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举足轻重地位的发端。
由于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应迹的事迹传说很多,五台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文殊经上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取五台山石,踏五台山地,此人便有福报,积累功德,超四果圣人。”在大显通寺的一座用金箔包裹的铜殿里供奉着一张文殊菩萨显灵的照片,非常的清晰,这是当年林彪为了在五台山建造私人宅邸,用炮炸掉了三座寺庙,一位记者想要拍下轰炸过程,结果照片洗出来后竟有张菩萨显灵的照片。据说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最近的一次显灵是在04年塔院寺方丈圆寂后不久。去五台山旅游的大众亦经常见到各类应迹,有兴趣者不妨去网上搜索“五台山显灵”。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5.
6.
7.
佛教故事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心咒的修行方法3
1.持诵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萨心咒、亦称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据佛经记载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令众生智慧成就。
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罗尼者,即入如来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
3.若能一心独处闲静,梵书五字轮坛,依法念诵满一月已,文殊菩萨即现其身,或于空中演说法要。是时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神足自在,胜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证如来法身。但心信受,经十六生,决成正觉。
4.或于绢素如前画像,满五十万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涂舍利塔,梵写五字旋遶念诵五十万遍,曼殊室利现其人前而为说法,常得诸佛及执金刚菩萨之所护念,一切胜愿皆悉具足。
5.若人才诵一遍,如诵八万四千十二()围陀藏经,若诵两遍,文殊师利普贤随逐,四众围绕加被,是慈无畏护法善神在其人前。
6.若诵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难。若诵两遍,除灭亿劫生死重罪。若诵三遍三昧现前,若诵四遍,总持不忘。若诵五遍,速成无上菩提。
7.有恐怖处当须摄心,念诵此咒即得除怖。
8.若欲卧时,当诵此咒一百八遍,即得好梦,善知吉凶。
9.若人或患疟病,持此咒者,视患疟人面,持诵此咒一千八遍,其患即除。
10.若欲入阵,当取牛黄书写此咒带于身上,一切刀仗,弓箭(等)不能为害。
11.若入阵时,画文殊师利童子像,安于象马上。当于三军前,先头而行,引诸军众,彼凶愚贼自然退散。画像之法须作童子相貌,乘骑金色孔雀。
12.若有一切众生见画像者,所有四重,五逆等罪悉得消灭,常得面睹文殊圣者童子亲为教授,即得究竟解脱乃至佛果,于其中间不被三界烦恼,痴心相应。
13.是故劝念一切有情,行住坐卧当须念咒忆持不忘,时时每诵一百八遍勿令断绝,常得一切众生见者皆来归伏,恶人自当退散。
14.若能每日三时念诵各一百八遍,所作称意,所求诸愿悉得随心,一切皆得圆满具足,得大富贵,所游无障,自在恣情受诸快乐。
15.设临命终,即得圣者文殊师利童子亲现灵仪,为说大乘深妙法藏,闻法心大欢喜,即得普门三昧。得此三昧已,于烦恼生死当永隔别,即与文殊圣者及大菩萨同为眷属,位阶三地,进修不退。住文殊圣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门。
16.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读诵书写修行,现世成就一切吉祥,诸事圆满,寿命长远,众人爱敬,生珍重心。
17.命终之后得生天上受乐无量,或生王宫处尊重位,受富快乐身无病苦,得宿命智薄贪恚痴,善知因果宝重佛法。虽绍贵位心无憍慢,宿因力强习读大乘,愍念一切心,无胜负心,常利有情。
18.若生于诸人中,贵豪英俊,宣言辩利,人所爱乐,寿命长远,中无灾横,所于求愿,事与心规者,无人违信。
文殊菩萨的故事4
唐朝法顺和尚,是长安万年社氏之子,又叫做杜顺,乃社如晦的族长。他在少年时代就受到隋文帝的器重,每个月都赐给月俸供养。
非常不可思议的,凡是有病的人,不论其病情如何,只要是和尚面朝着他坐着,没多久病就会好了。 甚至于有一生下来就耳聋的,和尚召唤他到跟前,和他谈了几句话,耳朵就能听到声音。有的天生哑巴口不能言,和尚对他说了一些话,他就可以开口讲出话来了。 甚至癫狂的疯子之类,和尚叫人带他来,面对他禅定,不用多久,疯癫的人也就不疯了。
有时候,临着溪水的急流,随行的侍者看溪水湍急,这样急的流水,要是涉足过去,恐怕会站立不稳被水冲走的,但和尚说:“你们不用怕!” 他亲自引领众人涉水,这个急湍的水就断了流,变成温和的潺潺流水了,这样的神迹实在是人们想像不到的。
和尚对自己的神异事迹从不放在心上,他研究华严深得法要,隋文帝为了敬重他,常常请他入宫殿里,说是会为宫中带来祥和之气。宫中皇亲国戚所有贵人都像是供养活佛一般的尊重法顺和尚。
到了唐太宗即位,有一日召见他:“大师!我染上了暑气非常不舒服,您一向有广大无边的神力,不知您有什么办法可除去我的病患呢?”
和尚回答:“圣上的崇高德行寰宇都知道的,这区区的病情有什么好耽忧的呢?如果要让病早点好,您必须颁下圣旨,大赦天下,以此功德,圣躬自然会安好的。”
唐太宗就依照他所说而大赦天下,恩泽了许多的囚犯,得到民心的爱戴,果然病体就好起来了,太宗病好以后,就给和尚对了一个称号叫“帝心”。
法顺和尚证入法界观专弘华严宗。
他的门下,智俨尊者是其高足,传承了他的衣钵,是为二祖。另外,他有个弟子叫智冲,有一日拜别和尚:“上人!我要往五台山,礼拜文殊大士!”
于是和尚交一密封信给智冲说:“贤徒!要是你见到了大士,可拆开此信来看,记住了啊!”
“弟子遵命!”
到了五台山,走遍了深林幽谷,景色奇伟,一如想像,偶然间见到山上有位老翁,那老翁对智冲说:“看你急急忙忙,很辛劳的在这偌大的山野里赶路,到底为了什么呢?”
“您问这个呀,不瞒您说,我是想在此深广名山之中,求见文殊大士的呀!可是找来找去都没有见着,不知道大士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如果您知道的话,请告诉我吧!”
老翁就很客气地回答他:“原来你找他呀!据我所知,文殊大士去长安弘法已经很久了,到现在大概还没有回来呢!你到这里来想要见他,恐怕是白跑一趟了。”
于是,智冲恳求地说:“慈悲的老人家!请您告诉我,想来您必然知道大士的下落才对,求求您指示,我感激不尽!”
“好吧!既然你一片诚心,我就直说了,你所要找的大士,就是法顺和尚!”
智冲一转个身,老翁就不见了,这时候智冲打开了密信一看,里面留了一首偈:
“游子漫波波,台山历土坡,文殊碉这是,何更问弥陀?”
意思是说:无知的游子漫游跋涉,在五台山历尽了千辛万苦,其实文殊就在这儿,又何必再去问弥陀?
原来山上的老人乃是弥陀的化身啊!
智冲急忙地赶回了长安城,那时法顺和尚——亦即文殊大士的化身,已经舍报安然示寂了。当时是贞观十四年五月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