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二泉映月》有感精编5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听《二泉映月》有感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听《二泉映月》有感1
一、发现一道风景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你才知道:哦,“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非常著名。但是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完了,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师:好,发现了风景的举手。……嗯,这样,咱们一处一处地去找。第一处,谁来读?好,来,请你……
生:第一处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师:这是一处。(示范)“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好,第二处?第二处……
生:第二处在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水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很好。这是第二处。找到了赶紧划下来。还有,第三处……第三处……不用心去感受,第三处不一定能划下来,来,这位……
生:第三处在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非常好。这一处我说过,不用心去感受,不一定找得出来,赶紧把它划下来,赶紧。但是,最容易的一处,你们却没有发现。最容易的那一处,谁来?哎,这位。
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太好了,划下来。划好了?(好了)好,你看,就在写“二泉映月”的过程当中,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好,把笔放下来,抬头。王老师做了一件傻事,本来这件事应该你们做的,我把刚才你们读过的四处当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那些优美的词语都摘了下来。我们来看(屏幕出示八组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自己轻轻地读一下,自由地读。好,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咱们这样,两个两个地读,两个是一组,咱们一组一组地读,来,谁来读第一组?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对,就这样读。哎,你站着。你看这样,把两个词连在一起读,明白吗?来,把手放下,人站直,来,把手放下,人站直,然后看好了,这八个字,两个词,连在一起再读一遍,知道吗?
生:茫茫月夜,月光如……如银月光。
师:不慌。你看,茫茫月夜(示范)。会读吗?再读。
生:茫茫月……夜,
师:不对,茫茫月夜,再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来,谁再来读这一组词语?谁来读?来,你来读,好吗?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来,再来,啊,来,读得非常正确,没念错一个字,但是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两个词连在一起,你看,你看到的是茫茫的月夜,你看到的是如银的月光,能不能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读起一种感觉来?来,咱们再试验一下,好吗?来。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有点感觉啊,我知道,你想读得慢一点,试着读得慢一点,是不是啊?因为你已经找到了一种感觉,来,把这份感觉再读一遍,好吗?来。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不用怕,来,接着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嗯,好,后面那个字感觉读得更好。当你读到“茫茫”,你就想“茫茫月夜,如银月光”(示范)。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就是这样,就是这种感觉,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太好了,就是这种感觉。来,第二组谁来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那个声音,那个感觉,就像是“一泓清泉,……”,来,一起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再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哎,你看,你看,在泉水当中啊,你看到了什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看到了什么?没看到?闭上眼睛看。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
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
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
生:璧,指……老师,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
师:哈哈哈,很好,其实啊,来,站起来,其实啊,你自己仔细看看这个字,我不说,你可能也会懂。静影沉璧的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玉字)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呵呵,太好了。掌声。(掌声)老师可没告诉你啊,是你告诉老师的。厉害。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这种感觉是如何来的?美啊,大家把它读出来: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要把这八个字和两幅图画,读到你心里去,……在你面前出现的是那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就在那个泉水的底下,那个皎洁的月亮的影子像美玉一样倒影其中: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接下去谁来读?第三组谁来读?第三组,好,这边的,谢谢。
生: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来,最后一组谁来读?最后一组。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不要换气,把整一口气连在一起把它读好来,来,再来一遍。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两个词语之间也不要换气,你听老师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再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了。来,我们一起读,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很好。同学们,读了这八个词语,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不是八个词语,这八个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啊?
生:一段话。
师:一段怎么样的话?
生:美妙的话。
师:美妙的话,美妙的话就是一首……
生:诗
师:诗啊。(问另一生)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什么感觉?
生1:美。
师:什么感觉?
生2:妙极了。
师:什么感觉?
生3:跟他们一样。
生4:有些
生5:实在是太美了。
生6:很好看。
生7:一样。像在梦境中一样。
师: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有感觉,但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是的,美,妙,像梦境一样,让人陶醉,让人沉醉,那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但是,孩子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阿炳,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了吗?(他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黑白),不是黑白,是黑暗。孩子们,想一想,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
生:只意味着可惜。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孤独。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孤单。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十分惋惜。
二、体验一段人生
师:因为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有着孤独,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孩子们,读课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个特写镜头上,孩子们,仔细地看,仔细地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生默读、划。
师:划完了以后,大声地读一读啊。(生自由读)
师:看到什么?阿炳的这些镜头看到什么?看到了吗?把你看到的说出来,把你看到的说一遍。
生: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好的,你看到了什么,读给大家听。
生:我看到了阿炳在回忆他自己的人生路程。
师:那是怎样的人生旅程啊!
生:那是非常地……非常地伤心,嗯,也非常地无人倾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阿炳他……
师:不是小阿炳,已是大阿炳了。
生:他情绪激愤,他在倔强地呐喊着。
师:来,把你们看到的阿炳的特殊镜头读出来。预备,“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读下去。
生齐: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
生1:我觉得是坎坷。
生2:坎坷。
生3:坎坷。
生4:坎坷。
生5:坎坷。
(师板书:坎坷)
师:一起读,预备,起。
生:坎坷。
师:再读。
生:坎坷。
师: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你们没有体验到阿炳的感触。来,书上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了的,谁来?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师:是的。那么长的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一起读----
生:坎坷。
师:谁来?谁来?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师:是啊。你读的这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词,读---
师生:坎坷。
师:还有吗?还有。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一个词,读。
生齐:坎坷。
生:还有就是“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是啊,那就是在音乐当中的坎坷。真好。还有吗?还有吗?是啊,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跟我们已经比较遥远了,是的,我们要走进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能发挥我们的想像力,让自己的感情跟阿炳一样,我们照样能够走进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好,大家看,大家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来,停下手中的笔。是的,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个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像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孩子。
生: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苦闷。
师:孩子,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孩子,你来说。
生1:坎坷。
师:对。
生2:坎坷。
师:是。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来,你来。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阿炳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师: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去。是啊,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生1:坎坷。
生2:坎坷。
师: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念。来。
生:下雪了,孩子们都在屋外玩雪娃娃,阿炳却在他的茅屋里冻得直哆嗦,因为他的被子已经破旧不堪了。
师:是啊,他多么希望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啊。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师:来,你来吧。
生: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生: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生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2: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呐喊,倔强的倾诉,不,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3: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4: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女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全体男生,我们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男生: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渐渐地,渐渐地”,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读。起。
生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三、感悟一片情怀
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师: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真美。
生:它好像在哭泣。
生:它好像在叹息,他的经历很坎坷的。
生:有美妙的感觉。
生:好像想要人睡觉的。
生:我感受到了他坎坷的经历,我同情他。
生:我感觉到了这首乐曲表达了阿炳当时的心情。
生:我感觉到了《二泉映月》就是一首曲子,如果阿炳没有这个坎坷的经历,他就不会拉出这个曲子来。
师: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
师:自己读自己的。
师:来,谁来读一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你来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开始。
生: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我们一起来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谁来读乐曲的高潮部分?乐曲的高潮部分。
生: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我们一起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读。
生齐: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接下来的,自然是乐曲的尾声部分。预备,读。
生齐: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是啊,孩子们,这一首著名的《二泉映月》,(音乐再次响起),大家听,(示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孩子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读上面一段(音乐不停),高潮部分师生齐读,尾声教师读。
四、理解一首曲子
师:但是,在五十多年以前,在那个社会,对阿炳的这一片积淀已久的情怀,有人理解吗?
生:没有。
师:这琴声中饱含着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听懂了吗?
生:没有。
师:是的。一个瞎子,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又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二泉映月》倾吐给这——
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他的绝世才华,随着他的《二泉映月》,就这样融入了——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板书:付月光)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生:(齐读)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听《二泉映月》有感2
10、《二泉映月》导学案
一。目标确认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二。文本讲析
1.课题讲析
本文作者选取了和二胡曲相同的题目作为文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叙,便于读者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也形象地阐释了《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文本结构
文章开头作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
第一段(1、2自然段)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在中秋夜,却发生着不同的故事。第二自然段写师徒到泉边赏月,作者记叙了师徒对话的情景。
第二段(3、4自然段)写阿炳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水声中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
第三段(5、6)自然段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三。重点筛选
1、字与词
(1)生字:锡、涓、淙、沧、搀、坎坷、倔、抒、强。前这九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如“锡和易,对比记忆” “涓和娟或捐,沧和仓或苍,搀和馋,抒和舒, “淙和宗或综,倔和屈;
强:是个多音字, “qiáng”的读音,本文出现的与之相连的词语是“倔强”在这个词中“强”读作“jiàng”,它还有第三个读音“qiǎng”,可以组词“勉强”;
傅:左右结构,注意右上部分的“甫”将横折钩写作横折即可 ;
沧:不把“沧”的有半部分写成“仑”饶的形近字,如浇、挠、烧;
桑:字写美观不要头重脚轻,注意三个“又的位置”还要注意三个“又”最后一笔都写成点。
(2)读音:师傅—shī fu 折磨—zhé mo 萦绕—yíng rào 倾吐—qīng tǔ 倔强—jué jiàng 泯灭—mǐn miè 坎坷—kǎn kě
(3)掌握词语:无锡、葱茏、摇曳、涓涓、师傅、淙淙、饱经沧桑、似懂非懂、患病、泯灭、静影沉璧、萦绕、坎坷、哭泣、倔强、呐喊、积淀、抒发、委婉连绵、蜿蜒、跌宕、高潮、势不可挡、动人心弦、流淌、美丽富饶、不朽
2、重点理解
(1)、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静影沉璧、似懂非懂、坎坷、跌宕、不朽”等词语;
(2)、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理解“碧草如茵”“月光如银”“水波映月”“茫茫月夜”等词语;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4)、学生查字典理解“葱茏、摇曳、涓涓、淙淙、倔强”等词语。
3、句段理解
(1)小阿炳望着师傅饱经沧桑的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2)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3)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4)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需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想象理解的句子:
(5)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靠卖艺度日。
通过理解词语,“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两对反义词理解乐曲的特点:
(6)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体会排比句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7)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四。拓展延伸
1、搜集资料了解阿炳的生平。
2、日本指挥家小征泽尔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听《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地感叹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下去听。”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学完课文,再来欣赏这首乐曲,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想,此时你想对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4、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诗句: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谈谈你的感受吗?
2、打开“阿炳简介”的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了解这些内容,你想说点什么吗?
关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三。自主学习, 帮扶训练。
完成《导航》的字词部分,分组自学
四。展示提升,穿插巩固。
1、学生分段读课文。
2、谈谈心里的感受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画出描写《二泉映月》乐曲的句子;画出乐曲表达阿炳内心世界的句子。
五。 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字词的自学及达标的相关练习。
听《二泉映月》有感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二、三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表达乐曲丰富内涵语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趣探究。
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生齐读课题《二泉映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中秋之夜,在二泉边师父告诉阿炳,要等他长大后才能听懂泉声。)
⒉出一个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考考你:从题目中看,你觉得阿炳长大后听懂泉声了吗?何以见得?(因为《二泉映月》不仅是课题,还是阿炳创作的一首二胡曲的名称他是听懂了泉声以后才创作出这首曲子的。)
⒊是啊,《二泉映月》不仅是课题,也是一曲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的二胡曲的名称,让我们恭恭敬敬地读一读它。(生齐读。)
⒋读得很专注,充满了敬佩之情,想听听这首二胡名曲吗?
如果现在上的是音乐课,老师可以马上满足你们的愿望,可是,我们现在上的是语文课,我们应该尝试用语文的方式透过语言文字去听懂这首曲子。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试一试吗?
学生参与程度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说到脑筋急转弯,同学们立刻凝神倾听,后又提出尝试用语文的方式透过语言文字去听懂曲子激起了孩子们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直奔重点,理解旋律。
⒈打开课本,迅速浏览二、三两段,说说从课文第几自然段你能听到这首曲子?(第5自然段。)
⒉下面同学们就用语文的方式来听这段音乐,谁来读要求?(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第5自然段,展开想象,透过语言文字你听到了怎样的旋律,可以适当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学。
⒊交流,读懂旋律。
#你听到了怎样的旋律?
(1)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a从这句话中我感觉到曲子缓慢优美。
哪些词给了你这样的感受?(委婉连绵、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课件中这几个词变红。)
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b这委婉连绵的琴声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请你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具体说说阿炳在赞叹什么?月光下的二泉更是美不胜收,请赞叹一下。
联系上文及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师父对阿炳如何恩重如山?阿炳又走过怎样的人生道路?
c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课文,一定有更深的感受?
指名读,女生齐读。
#接着听听曲子的旋律又有了什么变化?
(2)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a曲子的旋律时高时低,显得特别激昂。
b是哪些词给了你这样的感受呢?
①升腾跌宕让我想到了二胡声一会儿尖锐,一会儿低沉,乐曲声变化大,扣人心弦。
②步步高昂势不可当,让我觉得曲调越来越高,似乎要把一切都推倒。
③你们听得很对,曲子的旋律就是这样强烈,简直就要把一切给推翻了。这样的旋律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要读得越来越快,而不是一开始就很重、很快。)
再指名读。
你的朗读就是一曲音乐,让我们大家一起通过朗读把这段音乐呈现出来。
齐读。
#除了这升腾跌宕的旋律,你还听到了怎样的旋律?
(3)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a哪些词告诉我们此时旋律的特点?(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b引读: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让我们听出了曲子的扣人心弦,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⒋让我们来听听这优美的二胡曲吧!(播放《二泉映月》。)
师根据旋律特点在音乐声中引读第5节。
⒌引读第6节: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几十年来,这首曲子
直奔教学重点描写曲子旋律的第五自然段。以本为本,通过学生交流,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曲子的委婉连绵到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体会曲子的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通过欣赏语言和想象感受音乐的内涵,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和韵律美。
三、讲读第二段,联系上下文,感悟泉声。
⒈阿炳听懂泉声,创作出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阿炳从泉声中到底听到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二段,画出有关语句。
⒉交流:阿炳从泉声中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1)同学们,真的是泉水在叹息、哭泣吗?那是谁在叹息哭泣?是谁在倾诉呐喊?
师深情叙述,指导朗读:是啊,这哪是泉声啊!分明是阿炳心中那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你能把阿炳的心声读出来吗?(指名读,男生齐读。)
(2)阿炳要向人们诉说什么呢?请联系上下文畅所欲言吧!
(①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二泉淙淙流淌,月光似水,静影沉璧,阿炳却再也看不见了。深沉的叹息。
②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生活的贫穷、疾病的折磨、身世的坎坷怎能不让他伤心地哭泣。
③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这是阿炳那倔强的呐喊。
④阿炳要向人倾诉,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3)孩子们,阿炳从泉声中听到的只有这些吗?省略号告诉我们,可能还有什么?
(对音乐无比的热爱,对光明无限的向往,对亲人无尽的思念)
⒊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做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生齐读:二泉映月)
联系上下文,感悟泉声,进一步理解乐曲,同时通过两个问题的探讨:
⒈阿炳要向人们诉说什么呢?
⒉阿炳从泉声中听到的只有这些吗?省略号告诉我们,可能还有什么?让学生把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品读回味,发现真爱。
⒈让我们再次以语文的方式来展示一下这优美的旋律吧!捧起书来,和老师一起读。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⒉课件出示:月光似水,水波映月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阿炳爱音乐,爱家乡,爱清泉,爱月光,他只爱这些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觉得他还爱什么呢?(板书:爱)
说话练习:他爱,他爱,他爱。
老师觉得阿炳甚至还爱给他带来苦难的生活,因为苦难在阿炳眼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苦难让阿炳学会了什么?(坚强、抗争、追求)
小结:阿炳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因为爱,他才有勇气与命运抗争,因为爱,他才向往幸福的生活,因为爱,他才创作了这首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⒊课文学到这里,你喜爱《二泉映月》吗?是喜爱这篇课文,还是这首二胡曲?为什么?
(课文通过准确的描写,让我们仿佛听到了优美的乐曲。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是我们语文的魅力。
曲子时而委婉连绵,时而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扣人心弦。)
⒋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再次用心倾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播放《二泉映月》。)
师在音乐声中提问:
①在这委婉连绵的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表达,鼓励创新。
②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优美的课文,优美的乐曲,两次说话练习让学生表达出心中的真爱。
五、作业。
曲已尽,言未了,今天的家庭作业就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听〈二泉映月〉》。
由读到说再到写,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
六、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委婉连绵
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爱
用语文的方式倾听音乐
《二泉映月》设计意图兼教学反思
一、设计意图。
用语文的方式去听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师〉〉中读到这句话时,真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重温〈〈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读书,语文课应该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理解课文的意思,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深深情感,去欣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去聆听一首首美妙的乐曲,去评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用语文的方式去听音乐不就是让学生从文字中去听音乐,不就是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正好快教到《二泉映月》这一课,于是我便尝试着运用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
首先带领学生直奔教学重点描写曲子旋律的第五自然段。提出自学要求:尝试以语文的方式来听这段音乐,一边读第五自然段,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语言文字,你听到了怎样的旋律?写上自己的感受,并画出哪些词句给了你这样的感受。通过学生交流,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曲子的委婉连绵到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体会曲子的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通过欣赏语言和想象感受音乐的内涵,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和韵律美。
其次,在感悟阿炳从泉声中听到了什么以及乐曲中蕴含的无尽的爱时,我抓住两个省略号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具体谈自己的感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会阿炳不屈的抗争和美好的向往以及爱生活、爱音乐、爱家乡甚至爱苦难这些深沉的情感。并学习课文的语言形式练习用他爱,他爱,他爱说话,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总之,整节课设计我都从立足文本、细读文本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课文,理解音乐,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在第一位,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播放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因为,用语文的方式去听音乐,我喜欢。
二、问题反思。
1、教师的心理素质很重要,要达到既要目中有人(学生)又要目中无人(听课者)这种境界说来容易,做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可谓文美、景美、音乐美,教者本想通过教师的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意境,但因师生共有的紧张使课堂的美感打了折扣。
2、要注意细节。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本的过程中,对重点词语未能在课件中通过变色或其他方法加以突出,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教案为上课后修改稿。)
听《二泉映月》有感4
作者:龚晓红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9
《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的教学案例
龚晓红
师:“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请同学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
生:我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的:……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水面月光如银,……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一种对家乡美景的热爱。
生:我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一种对生活穷困和疾病折磨的哀怨。
生:我是从这些词句体会到的:……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是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老师,我是从这些词句体会出来的:…….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那么,请你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体会体会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
评析这一片段教学,老师紧扣“积淀已久的情怀”让学生读书,通过读书,再联系上下文来感悟,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同时为理解《二泉映月》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
听《二泉映月》有感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5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七
埭头小学课堂案例分析反思卡
高年级语文组
姓名
耿建忠
学校
埭头小学
授课班级
五(3)
学科
语文
时间
.
课题
《二泉映月》
课堂教学片段摘录:
[屏显]:
林深叶茂 一泓清泉 中秋之夜 月光如银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似水 静影沉壁
(配有背景音乐)
师:读读这些词,感觉到什么?把8个词语连起来读就有感觉了。
(生自由读词)
生1:我感到周围非常安静。
生2:我感到二泉边很美。
生3:我感到二泉里的水很平静。
师:如果你此时来到二泉边会作何感想?
生1:我会感到二泉真的是很美丽。
生2:我会带着摄影机来把这美丽的景色拍下来。
师:二泉边因为有这令人陶醉的美景,所以成为著名风景区。那么二泉在哪呢?
(介绍二泉的地理位置)
教学评析: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瞎子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歌颂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发言很精彩,这归功于教师有效的情境渲染和氛围创设,通过多媒体播放二泉边的优美景色,加上动听的音乐,以及教师富有感情的导语,一下子让学生来到了美丽的二泉边,让他们能对原本陌生的事物有了感情,所以在发言时才会有话可说,才会说得精彩。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由引导学生感悟二泉边的美景入手,引发学生认识到相同景色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学习。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品味,从听、看、想、说、读等多角度地感受阿炳生活的贫困和他苦难的经历,从而懂得正是长期坎坷的经历、苦难的生活等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感情化作了创作的灵感,孕育了这首不朽的名曲,要学习他那种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作抗争、矢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课堂上教师那从容、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加上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得学生一下子走进了文本,来到了二泉,看到了阿炳,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多媒体课件中美丽的画面、优美的二胡曲,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让大家仿佛身临其境;一个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发学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冲动。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愤悱”状态。在交流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场景,多角度、多侧面地发散思维,最终与文本进行深刻的对话,通过朗读释放自己的情感。
评课人:刘芬 时间:XX年3月8日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