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矛和盾的集聚》的教学设计【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9115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矛和盾的集聚》的教学设计【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

2.读懂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弄清楚发明坦克的过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趣味数学题:

出示:橡皮+铅笔=(     )    电风扇+取暖器=(  )

电视+电话=(     )   (   )+椅子= 轮椅

将数学中的加法融进了语文课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看似游戏般轻松的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集合别人优点将会成为胜利者这一主题。

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

看《自相矛盾》视频。

动画片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看动画片的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成语,感知到了矛与盾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上课

一、导入新课。

1.知道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是叫什么名字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这里进行的是字理教学,将学生的生字书写指导和生字识记变得更有趣,学生的记忆也会更深刻,同时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矛和盾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出了铺垫。

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一个进攻,一个防守,这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精心选取的这6个词既是课文的核心词汇,又是值得积累的好词语,同时,这些词语还含有课后要求掌握的几个生字。

⑵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样设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再次巩固本课所学的11个生字,同时,读通了这段话,学生也就了解了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一二段。

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

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

将文字读成画面,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刺”字的字理教学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深入的感受。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引读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情感来,特别是让学生触摸着自己的心跳来读,学生会深有感触,读出情感来。

⑷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⑸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⑹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⑺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面对学生对“左抵右挡”可能会有的片面的理解,教师通过与学生模拟比赛的情境,在教师不断的“刺”与学生不断的“挡”中,让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正确的理解,方法巧妙,学生一定会记忆终身。

⑻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不应该忽视每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两个感叹号的运用,进而通过引读激发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这两个引号的妙用,应该说学生达到了既得言又得意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4、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⑴有个铁屋子就行了吗?请同学们默读第3、4两个自然段。看看发明家又想到什么办法了,能像老师这样写一写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练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盾太小

铁屋子

⑵集体交流。

预设:引号的特殊含义,履带的图片解释。

5、创设情境,复述过程。

⑴同学们,这位发明家通过详细周密的思考,一步步发明了坦克。现在你们就是这位发明家,你能把发明的过程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吗?介绍时也可以学着运用一些连接词使语句更连贯。(出示句式)

⑵互动交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他遇到了第一个问题:          。于是想到:            。可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三、结合板书小结

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指课题:齐读)坦克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呢?这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我们下节课一起体验。下课!

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遇到问题     想到怎样解决

矛太小       铁屋子

不能进攻     铁屋子开个小洞

伸出“矛”——枪口、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而成坦克,形象展示它的神威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ftp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紧抓,学字疑题。

1.师课件出示两个手持矛和盾的人,询问学生:他们在干嘛?

生:———

2.师再让学生从图片中得知矛与盾的图象,可问:他们手持的是什么兵器?(课件出示矛、盾)

3.听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看师书写“矛”与“盾”。

边写边指导记忆:

矛:(最后一笔撇,好锋利呀!)

盾:开始两撇,真像是勇敢的小卫士。

4.紧接着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矛和盾分别有什么作用?(课件演示)攻击、防守(进攻、自卫)

5.师激疑:矛和盾谁厉害?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之我们清楚了,矛和盾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它们是相对立的两种兵器,现在有人要把它们团结在一起,用我们文中的新词来说,就是——集合。(课件出示词语),这集是生字,我们看,有那么多的笔画,好团结呀,跟老师书写一次。“集”跟“合”意思是一样的,他们组合在一起,似乎力量更大了。(再让学生齐读这个词)

6.师激疑: 似乎是像敌人的矛和盾现在被集合在一起,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谁来把自己的疑问告诉老师?

生: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

矛和盾集合,厉害吗?(课件显示)

二。初读课文,质疑寻疑。

1.师:a.这两个问题,我们都可以从课文中学到,来,齐读一次课题。

b.这篇课文有很多的词语要我们积累,老师先把一部分词带来,跟同学们见个面,会读它们吗?

c.哪个词不顺口?(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

2.师:现在老师放心你们去读课文啦!让我们带着刚才的?去读课文吧!(再次出现刚才的问题)

3.初步理解课文。

1)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坦克

2)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

三。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课件展示坦克的威力。

2.能说说对坦克的认识吗?

3.我们课文是怎么展现坦克的风采?请同学们朗读第5自然段。

1)学生朗读。

2)用“~~~”划出坦克厉害,神威的句子。

3)让学生读。(评:a.句子是找出来了,但坦克的神威在你的口中没有展现。b.你不光找得好,还把我们带到了坦克的威猛中。)

4)你觉得哪几个词让我们充分感受坦克的神威。

5)适当点评并进行多种方式进行课文朗读。

6)师:学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对那个发明坦克的人致敬。能夸夸发明坦克的人吗?

生:聪明,会思考……

(二).学习课文1—4自然段。

师:同学们真会夸,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发明家是如何想到发明坦克的?

1)看录相(资料)师:老师让你们静静地欣赏一段录相。

2)默读1—4自然段。

3)用——划出发明家的具体想法。

4)让学生读出发明家的想法。可指导学生用上“先……再……接着……然后……最后……”来说。

5)指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6)课件展现发明家的想法。(运用坦克图片加以解说)

师:我们看,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生:……

四。课外延伸,易于悟理。

师:是呀,课文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精典,跟同学们说得差不多。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理解这句吗?之后,(课件点击“善于、集于、胜利”)

2)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事例,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变成新的事物。让人耳目一新,同学们能想到吗?

3)师:同学们,刚才同学们举的事例,让老师想到了这么几个词。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博采众长” (课件出示)

4)齐读最后一节。

五。课外延伸,易于悟理。

1.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课件)

2.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交给我们喜欢人的手里。(课件)

六。深情小结,跃于实践。

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实

践,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再学习1--4自然段。感受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二。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1.要求学生细读1—4自然段,大胆放飞自己的想像。

2.在班内交流,点评谁想得奇说得清。

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第三篇】

……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数学学得很不错!那我接着考,行吗?

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

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

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

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

橡皮+铅笔       ?

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

轮子+椅子      ?

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

楼房+(  )     双层汽车

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王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

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生:矛和盾。

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生:矛和盾。

师:你们看这个“矛”字,(课件出示)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来,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矛”字。

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再来看这个“盾”字,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跟老师一起写一写“盾”字。

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知道“矛”和“盾”有什么作用吗?

生:矛可以进攻,盾可以自卫。

教师板书:进攻、自卫

师: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

教师将课题写完整。

师:同学们请注意:这个“集”字右上是四横,不要少写一横,下面的“木”横要长一些,托住上面,“木”字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些。(教师书写,学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

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

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

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进攻 )和盾的( 自卫 )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

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划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教师巡视。

师:谁来读读自己划的句子?

生: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非常好,谁也找到了这个句子?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句子。)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什么感受?

生:很紧张。

生:很害怕。

师: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句子。

师:是的,看到这个刺字,我们已经感觉到了紧张、害怕,请同学们再看看,()这矛是怎样刺来的?

生:如雨点般刺来。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

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

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的心跳得很快。

生:我的心跳得很厉害,很紧张。

师:是的,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

生:左抵右挡。

师: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

生:就是左边挡一下,右边挡一下。

师:这是你的理解,不错。老师这里有一根锋利的矛(老师伸出右手食指),拿出你的盾来,有吗?

学生纷纷伸出手掌或拿出课本。

(待续)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案例背景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会不一样。《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文章告诉大家,只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篇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学生学习热情高,十分感兴趣。因而我在授课中,尽量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能通过自主的读书、思考、讨论、演示来达到课堂教育目的。

二、案例描述

1、揭示题意,整体感知

师: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读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说说从课题中你想了解什么。(板书课题时,强调“矛”的写法)

学生读后纷纷回答

师:大家都在关注故事的内容,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不需老师多讲,只需你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就能了解。现在请大家读课文。

学生边读边想。

师:想好了说给自己的耳朵听。

学生自己说给自己听。

师:把你们刚才说给自己听的说给前后左右听

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

师:我请三位同学把你的问题说一说。

经过初读,连起来回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学生通过读课文、相互交流解决,自行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自己叙述、相互交流,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了了解,体现了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师:课文学到这里是不是已经学完了?

生1:没有。我们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像《闻鸡起舞》一样,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生2:我认为还需要深入地读课文,弄清课文的细节。

师:真好!同学们该怎样接着学呢?故事讲完了,作者有一句总结全文的话,找到了没有?把它画出来。

学生有的画了,’有的自己给课文另加了结尾。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位同学很有头脑,也很有主见。他不完全依照课文的话,而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好。下面请她来说说她给课文的结尾。

2、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读议课文。

师:自由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找出事情发展的起因。提示:有时候一个理由是不充分的,找出其中的原因,用笔画出来。学生自读思考。

师:找要好的伙伴交流交流。要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探究,

(这是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3、读议课文最后两段。

三、课堂练习,扩展思维

师: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扩写成自己的一段议论。

生: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师:很难得!你的语言组织能力非常强,能由此及彼。

生:因为英国人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们能够最早发现矛和盾各自的长处,并将二者的长处合二为一,这样他们才发明了坦克。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把合二为一作为了发明的源头。

生:……

师:还有好多种说法,今天回去不妨把课文带给我们的启示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并将其写成自己的感想。

三、案例反思

1、营造自主学习空间,使主体参与落到实处

“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我们经常都会挂在口中,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落实,即使让学生自学、讨论也是一晃而过,听起来好像热热闹闹,其实谁也听不见谁在说什么,两三分钟过后,老师让小组交流,学生说的还是自己的意见,小组讨论根本没有形成共识。其实是在走形式而已。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两节课,我给学生安排了充足的读书、思考、讨论、演示的时间,使人人都能认认真真、从从容容地自读自悟,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主体参与收到实效。

2、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权力还给学生。在学课文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把自己的意见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可以多走几步”,全班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没有强求统一的读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感受去读,只要能读出感情即可。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提问当法宝,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带着问题读”,学生总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转,在老师既定的框架内回答问题,虽有议论纷纷的场面,但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思锥被限制,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也受到限制。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促进思维、理清思路方面的提问,但不管教材难易、学生水平和年级的高低,课课“带着问题读”,段段“带着问题读”,长此以往,必将造成阅读能力的缺陷,不能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不能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说说从课题中你想了解什么”,“读读作者议论的句子,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当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后,教师又鼓励学生自己读书,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再与小伙伴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4、鼓励学生动手演示、上台表演,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活动

课堂上,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神情并茂的动作表情、有趣的板画和图片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用手指做矛和盾,深入感受。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文,不仅使课堂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在这样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学习语言文字,通过对所演示的情景的观摩思考,发现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对语言文字也会有活生生的感受。

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增强主体参与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创造和发现。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五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从矛和盾的故事中总结在生活中的道理”,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49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