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村居》教案及反思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07959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村居》教案及反思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古诗村居译文及注释1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村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学生:查一查“翁”和“媪”的意思。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你们刚才背诵的除了唐诗外,还有一首词(板书:词),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对,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中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词。

2.揭示课题,读准多间字“乐”。

3.解题: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能合着音乐歌唱,所以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就是词牌名,常见的还有“西江月”、“卜算子”、“水调歌头”等。“村居”是词的题目。朗读时,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时间长一点。(范读,齐读)

从“村居”这个题目上,大家来推测一下,这首词将会写些什么什么内容呢?

映示:乡村人家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l)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正音。

yán mèi wēnɡ ǎo chú wò bāo

茅 檐 相媚好 翁 媪 锄豆 卧 剥

“剥”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bāo”,表示一个动作——把外面的皮或壳去掉叫“剥” (bāo),词中是剥什么呢?(“剥莲蓬”:把莲蓬剥开,取出里面的莲子吃)谁还能用“剥”(bāo)这个读音说一个词呢?(如:我们家买了桔子,吃的时候,要把桔子的皮——“剥开”)这个“剥”还有一个音“bō”,谁能用“bō”这个读音组词?(板书:剥削 剥夺)

3.指名朗读,提示: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4.范读,再指名读,齐读。

5.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欣赏。(播放动画)

问: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景色?

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江南农村的田园生活的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画卷中。

三、理解词意。

1.读一读词,看一看画,想一想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分别解决。

查字典理解:

翁:上了年纪的男子。 媪:上了年纪的妇女。 翁媪:一对老年夫妻。

看图理解: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茅檐”这里指茅草屋。 卧剥:趴卧在地上剥莲蓬。

老师点拨: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无赖:现代的意思是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但在这首词中是“顽皮”的意思,是对小孩的爱称。

3.逐句朗读,同桌合作说一说每句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下来。

4.交流: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于理解?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古诗词中,有时为了对仗、合仄或押韵的需要,常常把其中的词句倒过来写,这叫“倒装”。这句便是,按我们现代的习惯,应该写成这样:

出示:谁家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

(2)是谁“醉”了?为什么会醉的呢?

(3)想一想:老俩口一边喝酒,一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说说词意: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5.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词的意思。

低矮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了青青的小草。不知是谁家的白发苍苍的老俩口,喝过几杯酒后,正醉醺醺地用吴地方音亲热地叙说着家常呢……

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讨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十分顽皮,正趴卧在溪边剥吃着刚刚摘下的莲蓬呢。

提示:“锄豆”意为“在豆地里锄草”。(回忆“锄禾日当午”的“锄”也即此意。)

四、品读欣赏。

1.诵读全词,读好每句的节奏。指名读。

2.朗读古诗词,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怎样?

3.联系全词,谁醉了?仅仅是因为喝酒多而“醉”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

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

老俩口的恩爱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

勤劳能干的大儿子——“大儿锄豆溪东”;

心灵手巧的中儿子——“中儿正织鸡笼”;

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溪头卧剥莲蓬”。

这样的生活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温馨、安宁、平和、幸福)

师: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翁媪陶醉了。

4.作者看到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此时的作者辛弃疾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

简介辛弃疾(出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多年为官,42岁时遭馋言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但不为朝廷采纳。《清平乐 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辛弃疾看到这样一幅清新淡雅、其乐融融的村居图时,他会怎样想?

出示:向往热爱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

板书: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5.(音乐声起)茅檐、小溪、青草,还有这幸福的农家,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难怪词人辛弃疾如此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面对如此秀丽的风光,面对如此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你能读出一份热爱与向往吗?让我们一齐再次诵读。

五、合作探究(机动)。

1.从“茅檐低小”这句看,这户农家生活富裕吗?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那么快乐和满足呢?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既然老俩口有“最喜”,那一定还有另外的“喜”啰。那么,他们还“喜欢”什么呢?(大儿子的勤俭辛劳,中儿子的心灵手巧,小儿子的活泼可爱,老夫老妻恩爱有加,一家人和和美美,还有远离战争、安居乐业……真是其乐融融啊!)

六、拓展延伸。

1.辛弃疾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还有许多,这里,老师为大家补充其中的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范读)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七、作业:填空。

《清平乐 村居》中,“ ”是词牌名,“村居”是 ,它的意思是 。词的作者是 词人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 、 、 、 等这些平常的农村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出来,抒发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26 清平乐 村居

田园生活

向往热爱

《村居》教案3

第一课时(清新的空气、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简介作者和课文

1.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徉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那是怎样一幅景象?诗人孟浩然夜读入睡,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只听到窗外到处是鸟儿的叫声,鸟儿多么快乐。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就是春的气息,这就是春的脚步啊。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

3.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诵读古诗。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认识的生字,读正确。

(3)读通古诗,自己找合作伙伴深入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你对哪个生字最感兴趣?有什么好办法识记。

(5)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

2.认读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声、知、少(注意三个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三、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3.连起来读一读古诗。

4.全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整首诗写了哪些景色?要求在诗句中用圆圈加以表示。(鸟、风雨、花)引出研读专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读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人在描写这景物时的感情。明确交流要求:大胆表述,认真倾听,及时补充,学会交流。

五、指名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

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3.学习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教师说诗意或引读(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念出诗句。

5.同桌互背古诗。

6.背诵课文。(指名、分组、齐背)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六、指导写字(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下面的最后一笔是“丿”,不是“竖弯钩”,不能写成“巴”。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1.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知:左边是把“午”的“竖”改撇,再加一点。右边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说出来,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巩固练习

1.笔画指导:先数一数每个字的笔画,边数边在字下注上笔画数,再把相同笔画数的字写在一起。

2.朗读、背诵课文,填空。(完成课后练习3)

3.补充诗句吟诵。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写下了不少咏春的诗句,我抄了几句,你们想读吗?(出示诗句,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练习背诵。)

推荐朗读的诗句:

(1)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2)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以上诗句都注上拼音,供同学自由朗读,不必讲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激趣: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村居》。解题,引导看图。诗题《村居》,表示诗中写的情景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见的。那么,诗人村居时亲眼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看画面(出示挂图或投影),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4、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意。作者诗中是怎样描写所看见的景物的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边听边看图。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文中画出生字:醉 春 烟 散 学 忙 儿 童(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4、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5、指名读全诗。

三、学习古诗,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2、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背诵第一、二句。

(2)、学习第三、四句。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背诵第三、四句。

3、朗诵全诗。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师生共赏。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五、看图练习背诵。

六、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2、引导学生识记生字。1) 自由记生字。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3、认读生字卡片。

4、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处长 见闻 乡村 居住 大醉 烟花 童话 散步

七、指导写字:“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资料: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居》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会认4个新字。

2.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背诵课文是重点。难点是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读背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景象的古诗。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春天,万物复苏,景色优美,许多诗人都曾留下过赞美的诗篇。谁愿意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村居》就是诗人高鼎描写春天农村景致的佳作。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出示挂图(绿草、飞鸟、河堤、杨柳、农房、炊烟、儿童、纸鸢等)或多媒体课件。

描绘情境: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傍晚,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正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三、自学古诗,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对照拼音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3个生字和4个要求会认的新字的'读音。提示:

平舌音的字:散、醉

翘舌音的字:趁、纸

后鼻音的字:莺

3.同学之间相互听读古诗,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全班听评是否读得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四、进入情境,指导朗读

1.请同学读古诗,提出你想问的问题。

2.引导看图,体会诗境、质疑,指导朗读。

“草长莺飞”——小草吐绿,莺儿飞翔,形容春天的景象。

“二月天”——指春天。

“拂”——轻轻地擦过。

“春烟”——春天里农家的炊烟。

“醉”——沉迷,陶醉。

指名说说从这两行诗中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指导朗读:(“——”表示轻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袅袅,春天的农村真美呀!小孩子们可不愿错过这大好春光,他们正忙着干什么呢?(他们放学后早早回家,忙着在春风中放风筝呢)

“纸鸢”——风筝。

“东风”——春风。

“趁”——利用(时间、机会等)。

指导朗读:(“#183;”表示重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五、想象画面,朗读背诵

1.分组练习朗读。让我们设身处地,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自己反复朗读,再在小组内轮读,相互评议。

2.自由背诵这首诗。

3.指名背、齐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回忆诗中描写了春天农村什么样的情景,并说一说。

2.朗读课文。

二、指导认字形,并写字

1.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抽卡片读等多种形式)。

烟趁纸

2.师生共同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烟:左右结构,左边是“火”,右边是“因为”的“因”。

趁:与“珍”比较,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纸: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氏”,下面不能多写一点。

3.鼓励学生用生字组词语,尽量多组几个。

4.指导写字。

烟、纸,左窄右宽。趁,“走”字最后一笔捺画要写得平、长一些,“”的下面三撇要写正。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教师巡视,及时肯定或纠正学生的书写)

四、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说完后可

以试着写下来)

六、扩展练习

春天的农村还有哪些景象?请同学们利用星期天到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写一写,办一份手抄小报。

板书参考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朗诵比赛。先在小组里比,再在全班里比。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70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