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的困惑(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有关的困惑(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有关0的困惑【第一篇】
在幼儿园工作中,各种困惑和难点真可谓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如同顽疾般干扰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令我们无从下手。例如:如何开展家园共建工作、怎样对待小学倾向化、如何建设园所文化、怎样建设教师团队等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12月2日下午,我们河南师范大学园长国培班()班主任彭小洪老师、肖广兴主任特意请来了河南师范大学刘晓红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丁海东教授、新乡市育才幼儿园王冬梅园长和国培班学员一起,就大家关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出谋划策,归纳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可操作方案,让我们收获颇多。
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主要由以下三方面:
一、刚柔并济引领教师团队
在“如何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这一问题上,教授们一致认为:要以园长人格吸引教师、要创建适合教师发展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报酬、以专业理念引领教师成长等,特别是王冬梅园长结合自己管理经验总结的“刚性的制度、柔性的管理、科学的机制”这三条使我受益匪浅。
二、 正确看待“小学化倾向”
在这一问题的研讨中,刘晓红教授阐述了她的个人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首先,从园长到教师、再到幼儿家长,都要正确解读《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转变观念;
其次,前书写、前阅读等内容不是小学化,而是幼小衔接的必要环节;判断是否小学化的关键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以何种方式引导孩子学习;
另外,幼儿园要用实力、品牌吸引家长,引领家长,切不可让家长牵着鼻子走。
三、“物质”、“精神”两手抓创建园所文化
丁海东教授系统地分析和讲解了园所文化的概念及构建方法等。他指出:园所文化创建的核心是精神层面,一切物质创设要为这一核心服务,彰显儿童文化、崇尚自然、构建要整体布局。丁教授的话深入人心,让我在创建园所文化方面有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的支撑。
总之,这次“幼儿园发展的困惑和难点分析”研讨活动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非常的及时、实用,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非常感谢这些学前教育专家们,我一定会在工作中大胆实践,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
有关0的困惑【第二篇】
多元智能——揭开了教育孩子的困惑
母亲:黄-------(南京)
职业:职员
儿子:石-----
年龄:6岁
黄女士是个健谈、开朗的知识女性,虽然单位工作很忙碌,但她和先生还是非常注重孩子的培养,把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孩子。
记者: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皮纹检测的呢?
提到皮纹测试,黄女士立刻来了精神,她说:参加江苏省‘聪明、健康、上镜宝宝’大奖赛,当知道皮纹多元智能测试,我很兴奋,因为我们正在为如何科学地培养孩子而苦恼,大赛引进的蚂蚁宝贝皮纹多元智能测试为我培养孩子打开了一扇门。接到通知,我就带孩子来了。我们对检测报告的结果还是很期盼的。”记者:那您对检测结果怎么看待呢?
黄女士:平时,我主要是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和观察来了解他的,这样难免掺杂了我的主观意见和判断。通过这份检测报告及专家的讲解,我觉得检测结果和孩子日常表现蛮相符的。以前教育孩子的困惑,都可以在这个报告中得到解答。比方说,报告说孩子的肢体动觉先天的潜能最好,而目前孩子正好在学打乒乓球,教练也说孩子的协调性很好,现在乒乓球打得还不错。这就坚定了把孩子向专业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兴趣的信心。我可以通过对孩子测试结果的借鉴,取长补短,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找到培养孩子最适合的方式。今后再朝孩子的强项上去引导他,发展他,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孩子的意愿。
有关0的困惑【第三篇】
实录一:
在大班的最后阶段,我们开展了“上小学”的主题活动,为的是激发幼儿入小学的愿望,在一次老师组织的集体谈话课上,讨论到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时,浩浩举起小手强烈要求回答,他说:“我听我妈妈说的,小学生作业不完成,上课不认真要被老师罚站的。”话音刚落,其他幼儿也发表了同感,似乎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似的。
实录二:
在区角“欢乐小学”的游戏中,一次老师以角色身份进入询问上课情况,发现睿睿很自觉地站在一边靠墙处,就问小老师怎么回事,小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道:“睿睿今天让他写字不好好写,所以请他罚站。”而睿睿似乎也显的心甘情愿。
思考:
孩子们在“上小学”主题中时不时所表现出的消极的游戏情节出乎老师当初预设的学习目的,给自己带来了困惑,大班的孩子们已渐渐懂得从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也不会仅仅满足于老师所说的关于小学的事,而似乎他们有自己对于入小学所关心的话题,针对这一情况,首先不能回避,其次可以与一些家长作沟通,引导家长尽量传递积极的信息给孩子们,以有利于孩子们顺利入学,不致于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再者,通过实地的参观小学,开展采访小学里的小学生和老师等学习活动,消除孩子们已有的错误认识,以更积极地心态入学。
有关0的困惑【第四篇】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9
教学《军神》的困惑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王军(225231)
作者邮箱:
学校省实验小学的验收在即,作为推荐的《军神》一课,我是费煞苦心,不断的备课,不断的试上,不断吸收来自各方的意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设计。连续的几个“不断”除了教师的身心憔悴与教案的面貌全非外,其余的什么都没有了。同事,领导与专家的建议,成了我心尖的一块抗不住的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他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但有此我始终难以接受。谁了解我谁最熟悉我班的学生?在验收的前一晚,我痛下决心。坚持已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现举两例请大家议论。
一、每步都要列中心吗?
本课的教学从中心句“了不起……军神”入手,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炼出“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这一覆盖全篇的核心问题;继而引导亲近文本,合作探究,懂得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拒用麻醉还能一声不吭,甚至能数刀数的坚强意志。这是称其为“军神”最直接的体现。有一位领导提出每教学一步,都应回到中心句进行朗读体会,既增强课堂氛围,又强化中心。但我思考再三,觉得此举不妥,其一,每次都回到中心,虽然能调节课堂氛围,但是每次的朗读体会只能停留在读的层次,而且每次读的目标都一样,缺少读的形式变化,层次变化,说到底只是读的数量增加,并无层次的递进。其二,沃克医生的这句高度评价是刘伯承在拒用麻醉的情况还能一声不吭,甚至出人意料地数着医生的刀数的情况下才情不自禁地喊出来的,这句话是沃克医生情感堆积的结晶,并非只是拒用麻药一个行为的结果,每次回到中心,无疑会给学生一个错觉,拒用麻醉药就能成为军神。其三,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应培养学生从整体入手统一把握,避免就一点论一点的局限主义。尽管我们的教学是从每步入手,步步为营,但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要能回归整体,以整体的视角把握“军神”的内涵,从这一点来讲,也没有必要每次都回到中心。
二、主次两条线就是支解课文吗?
课文为表现“军神”的主题,除着力描写刘伯承的表现,另外沃克医生表情的变化也很好地反衬了刘伯承的坚强形象,初始的设计,我拟从正反两面入手,主抓正,次抓反,但遭到某专家的质疑:读2——5小节,一会抓刘伯承,一会儿学沃克医生,完整的课文被支离破碎,两条线,应交叉进行,齐头并进。
后来,我通过试上,发现这样的设计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过于烦琐,刘伯承表现怎样,沃克医生又如何,使得教学限入了机械的提问与分析的旋涡之中。其次保持了文本的原貌却断裂了人物表现的连线,难道就是把握整体了吗?我不禁要问,究竟该按部就班的学习原文还是该依据学情串连人物连索表现。其实,不难想像,再现当时情景,人物个体的表现肯定是连贯的,在同一时间两个人物都呈现出他们当时相互作用的反映。只不过作者在叙述时要兼顾人物表现相互作用的表现。所以写要两者兼顾,而学则更应该抓住人物连串反映,这才更符合人物的心路历程。
从上课的结果来看,更加坚定了的单线发展的决心。正而描写刘伯承是其个体坚强勇敢的表现,而学生则从沃克医生的表情变化中解读刘伯承的表现是完全出乎沃克医生的意料的,从而得出能像刘伯承如此的是少之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是啊!沃克是著名的外科医生,接手的病人不计其数,若能人人如此,那刘伯承“神”在何处呢?
你看,从正面悟出刘的坚强,从侧面又得出这种行为的难能可贵,所以才谓其为“军神”,主题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不正是整体把握人物所得出的成果吗?
有关0的困惑【第五篇】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体育课?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中,省教研员说,只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充分活动,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课。认为上体育课没有必要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慢跑。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及想法,不能让学生觉得上操场好象上刑场一样。提出了现在的体育教学有些教师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实际上增强体质在一堂体育课中很难体现,例如某一班级学生上课,教师用分组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推铅球8次,跳远6次。应该说每个同学在一堂课练完这个数字量不能说少,但算算运动时间,每次算它5秒钟一次,8次32秒,6次24秒,总共是1分钟的运动量,再加上慢跑,做操,顶多合起来10分钟,10分钟的运动时间能体现一堂课的强度吗?我们要改变只教运动技术不教身体锻炼方法的教学,要改变正规比赛的技能不教有乡土气息与生活结合密切的身体技能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道理,学会方法,并能在练习的过程中与同学和睦相处。
素质教育与现代思想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要重视培养独立从事科学锻炼身体的 能力。于是我们有些教师由此认为体育教学要实现多项转变:由“重视学会”转变为“重视会学”;由“重视体育技能学习”转变为“重视体育能力的培养”;由“重视技能掌握”转变为“重视情感体验”。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自定目标、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等名目繁多的 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爱怎么学就怎么学,只要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在欢笑中度过就是成功的好课。就说我们学校这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两堂体育课内容设计都合乎学生的兴趣,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运动技能荡然无存,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在欢笑中下了课。试问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了吗?
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的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总觉得体育课程改革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体实际指导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我们是不是真要天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象我们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60多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不相同,更何况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赛跑、投掷等等。假如都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堂活动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认为这是一堂“放羊课”。其实“放羊课”是特别难上的课。所谓“放羊”,要有足够的“草”让“羊”吃,要有安全的场地让“羊”吃饱。象这类课我不敢上,一来让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让学生在操场疯玩,自己到处转悠,巡视。二来学校的环境有些不允许,一堂体育课,操场上有三四班算少了,经常六七个班在场地上。这儿跑去撞到人,那儿投球砸到人了,更别说其它项目。高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打转,四列横队集合、慢跑、讲解示范等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只有全盘接纳,待到仔细回味真是酸甜苦辣尽有。不管怎样,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