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挑山工》教学实录【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59424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挑山工》教学实录【最新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第一篇】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是1篇经常被别人那去做课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

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都一致认为挑山工说的那段话重要,于是他们大声的读了起来,我问:“你们读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说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区别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我又问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他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真好,这篇课文的。中心也解决了。

唉,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

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

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

《挑山工》教学实录【第二篇】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  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挑山工》教学实录【第三篇】

作者:王丽萍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家庭作业 (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4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挑山工》教学实录【第四篇】

福建 丁瑾

------------------------------------------------------------

设计理念

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真正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自读与导读结合,感知文章脉络,凸现重难点

在新课初始,教师设计这样的自学题让学生阅读、思考;

1读通全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生字、新词。

2找出挑山工和游人是怎样登山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你的疑问与作者一样吗?并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3请把挑山工讲的话画出来,再认真读读最后一段,想一想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全文表达顺序是什么?

4文章有哪些你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

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自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始终要关注、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学讨论能深入下去,重视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二、直奔重点语段,品析语言文字,感悟文章事理

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朗读描写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语段,讨论并画出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路线对比的简易图。在全班交流时,选几组进行展示,每组还要派一个代表解说该组的图示、阅读该段的体会。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再造想像的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又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

其次,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说的话。挑山工说了哪几句朴素的话,你从这些话里体会到了什么?

方法一:教师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在自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会句子的蕴涵的意思。

思考题设计:联系上下文,领悟重点词语,联系平时生活实际谈感想,用自疑解答等学习方式,体会挑山工的话中蕴涵的意思,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方法二:请阅读理解挑山工说的话,完成下面练习:

(一)读了挑山工的话,我们懂得了:

1游人登山时,之所以比挑山工,是因为。请找出文中写游人“玩玩闹闹”,“总停下来”的语句读一读。

2挑山工登山之所以能,是因为。

(二)从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时的不同表现,我们悟到了哪些道理?你能结合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例子说说吗?

练习(一)重点让学生自学、朗读感悟;练习(二)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再反馈,使人人都能有发言表现的机会,同时,努力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选择性练习,深化独特认识,拓展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学生从以下三题中选两题完成。

练习:

1请你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如果见到挑山工,你想对他说什么?请写下来。

3挑山工的几句朴素的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实验小学

最新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珍贵的教科书》教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挑山工》教学实录【第五篇】

佚名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  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559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