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6702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7~51页(例1、例2和练习八)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5页(例3、例4和练习九)

整理和复习与探索实践:教材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课时安排:7课时

(1)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48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钢笔8元

笔记本3元4角

讲义夹4元7角5分

水笔2元6角5分

问:我们平时说价钱习惯说成几元几角几分。现在请你把它们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名说一说:元,元,元,元

这些小数哪些能化简?把它化简成最简小数。(8元,元)

2、看黑板上的四样商品的价钱,请你选择两件商品并算出总价。

交流:(可能有的几种情况)

(1)钢笔和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口答算式和结果,板书:8+=(元)

问:这个“11”哪里来?为什么8加的是3而不是4?

补充竖式说算理(略)强调:8是整数,3是整数部分的,要和它对齐。

补充一个整数加法的竖式,说说整数加法在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特点:右边对齐。

仔细观察小数加法:右边不对齐。

追问:那该对齐什么?(小数点)

补充:把8改写成,体会小数点对齐。

那你做这样的题时,会不会把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的0补出来?

指出:没必要补,但要注意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

继续算一算:钢笔和讲义夹的总价,钢笔和水笔的总价。

(2)讲义夹和水笔的总价: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观察竖式,体会“小数点对齐,就等于相同数位对齐”。

算出结果:

指出:竖式上算出的结果是两位小数,写在横式上的时候要化简成

(3)笔记本和讲义夹的总价:

列竖式计算,再次体会小数点对齐。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小数加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

(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10进1。)

要注意那些地方?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竖式上正常计算,横式上要化简。)

3、看黑板上的信息,问:笔记本比讲义夹便宜多少钱?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略)

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完成后交流得数。

注意最后题,竖式上的计算结果是,如果有横式,只要写成3

2、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再订正。

第1题,小数点没对齐。第2题,得数的小数点没点上。第3题,只写了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写0。

3、口算第50页的第1题。

指名读得数,注意能化简的要化简。

4、完成第50页的第3题。

看线段图,说说图意。看线段图分别提出加法、减法算的问题。再算一算。

三、检查预习作业。

四、学生作业:第2题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49的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减法。

2、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8+,读,说说正确的计算方法。补充竖式,指出:小数点对齐后相加。

二、学习新知:

1、提前板书书上的4件商品的单价。

问:昨天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学会了小数的加法和简单的小数减法。

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化简)

举例较简单的减法:(1)-;(2)-

分别用竖式算出上面的减法,并比较不同:第2小题小数部分缺一个数位,可以补0,算5-0=5,也可以想5不用减,直接移下来。

2、继续看4件商品的单价,提出较难计算的小数减法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式并板书:8-

竖式(略)。指竖式问:这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引导:被减数小数部分没有,要补0,变成后算。-时,可以先不考虑小数点,当成是整数减法来算……)

3、验算:这题比较难,我们还可以用小数加法来验算。

补充加法验算的竖式。规范其书写格式。

4、与“-”的竖式比较:为什么两题都出现了小数部分有缺位情况,一题可以直接算,另一题却要补0后再算?

(指出:被减数有空位要补0,减数有空位可以不补0。)

5、学生练习另几题较难的减法计算(做在书上)指名板书。讲评。

- 8-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第3题,读出上的新,并依次回答两个问题。

交流解法。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吗?

2、完成练习八的部分题目:

(1)第4题,强调做这类题的要求:对的要打“√”,不能空着;错的打“×”,然后在旁边空的地方订正。

再分别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2)第6题。读题后,学生把算式写在书上,再交流。

四、检查预习作业。

五、布置作业:

第2题,第5题

(3)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八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 -=

指名说说口算方法。提醒:竖式时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口算时更侧重整数部分和整数相加,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加。要看清楚数位。

2、笔算:-= -=

学生列竖式计算,比较两个计算。发现前面一题要补0后再减,后面一题可不用补0。

3、小马虎在计算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教会学生用还原思想解决这类问题:-=,+=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 -6= 2+=

-= -= +=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2、第9题。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这是位体温偏高的病人。……)

分别计算:这一天,病人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从中午12时到下午4时,病人的体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

这一天开始时与结束时,病人的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引导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折线越陡说明变化越快;折线平说明变化慢。

可按段数相差的格数,找到变化情况。

相差不多的再通过算的方法来进一步确认。

3、第10题。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再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提问的范围:提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不要问如“哪个最贵?”之类的问题。

4、思考题:小力用竖式计算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要求学生用刚才教的还原方法来解答。交流讲评。

三、检查预习作业:

对比练习:

+= -= +=

+= -= +=

要求学生看清楚位数再加减。

四、布置作业:(略)

(4)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2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例题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题组练习:+7 + +

观察后说说:(1)这组题有什么联系?(2)通过这组题,你觉得做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知:

1、课前板书:水彩笔元,笔记本元,钢笔元,三角尺元

问:现在我要每件商品买一份,需要准备多少钱?

指名列式:+++

(可能会有学生列式的时候就考虑了简便的问题,指出:列式的时候,我们一般要按照题中的顺序,这样可以不遗漏不重复。)

观察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算?

(由于有预习,所以不少学生都会考虑简便的。问题。)

板书简便的过程:=(+)+(+)

=10+10

=20(元)

问:为什么这里要用“( )”?

说说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复习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

找找例题中哪里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那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指出:运用加法运算律,也可以使我们的小数加法变得更简便。

整数简便计算一般是要把加数凑成整百整千数,而小数加法一般只要凑成整数就可以了。

2、凑整练习:

板书,问:你能说一个小数和它凑成整数吗?

(,,……)

问: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得完么?指出:我们只要看小数部分,和凑成整数的是。为了统一,我们就用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来继续凑整。

,,,,,

(老师依次板书上面的数,学生依次说出另一个小数,老师继续板书)

观察完整的板书问:

要凑整,你发现了什么?

(看位数,位数一样多的才能凑整;看末尾,末尾加起来是10,如果小数部分有多位的,最后一位加起来是10,前几位加起来是9。……)

问:和,和能不能凑成整数?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 ++

指名口答简便过程,并说说要注意的问题。

2、五年级一班女子4×100米接力赛跑4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你能很快算出她们完成接力赛的总成绩是多少吗?

问:你知道接力赛的总成绩是怎么算的?

算一算,交流怎样算更简便?

(一般学生都会用凑整的方法来计算,但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估算的角度来观察,发现通过移多补少,每一个成绩都正好可以看成18秒,也就是18×4=72秒)

3、口算下面各题:(第1题)

学生完成后,校对得数。

4、算一算,比一比。(第2题)

观察题组,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选你认为计算简便的那题算出结果。

一起按顺序口算出另一题,比较两题结果是否相同,感受“简便”。

补充板书:a-b-c=?

(1)=a-(b+c)=a-c-b

举例说说上面等式之间的联系。记住连减可以改写的形式。

5、在一次跳远比赛中,小强跳了米,小星比小强少跳米,小宇比小星多跳米。小宇跳了多少米?

读题后,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师板书计算过程:=-(+)=-

说说这样算行不行?为什么?

四、检查预习作业:

-(+) +-+

五、布置作业:

第3题

(5)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铅笔 1支

电池 4节

铅笔盒

书包 1个

面包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一个数要大,另一个数小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6)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内容:、5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

2、综合运用有关负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的广泛应用价值,拓展知识面,提高正确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 +

- + 1-

- - +

要求学生注意小数部分的不同位数,选择这样的既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第2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在本子上。做完后,可请平时多订正的学生说说得数,有问题的再讲具体的计算过程。

3、简便计算:

++ ++

+- --

-(+) +++

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后交流:

(1)只有加法的,改变加数的位置凑整数加比较简便。(如第1、2、6题)

(2)连减题,可以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后面的数再减前面的数,要根据具体的数来定。说说第4、5题的简便计算方法。

(3)有加有减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要带符号“搬家”,举例:第3题。

指出:简便计算的目的是要“简便”,但如果不按规定随意改变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用不简便算一算的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样。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图的意思,明白竹竿分成了几部分,然后再列式解答。

2、第5题,读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其含义。

依次回答书上的问题。

3、第6题,简单介绍“警戒水位”及相关概念。

说说表格中的各数据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和-如果用在某个数前,表示的是增加或减少的意思。

如果用在算式里,是表示加或减的意思。

依次加或减,算出结果,并对照警戒水位,说说哪几天的水位超过了。

4、思考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1)分段算出每一秒的落地距离,再加起来。

(2)简单介绍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并用该方法算出和

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致。

三、布置作业:(略)

⑺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内容:P58 7

教学目标: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准备: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1、 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 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 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 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5、 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年级的数学教案【第三篇】

一、分享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本学期数学学习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分享重点:

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三、分享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四、分享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课,大家都拿到了新课本,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翻阅新书,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和熟悉本学期我们将学到哪些新知识。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一册书有七个单元,及每单元内容的主题。

师:这学期的数学课,将由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这本书陪伴我们共同度过。这本书有七个单元内容。我们大概要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学习完这些内容,下面就是让我们走进书中看看吧!

2、了解每单元的内容(学生们先看,通过翻阅找出每一单元的重点,老师总结适当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如下)

(1)、数与代数(按领域划分):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借助图形语言,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了解倒数的含义,能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应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具体情境,能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百分数”。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2)、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操作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经历展开与折叠、寻找规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探索规律的能力。

第四单元“长方体(二)”。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米3、1分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能从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4)、综合应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大的专题性的。综合应用,即“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购物”,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5)、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和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梳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3、了解课程目标(因为学生对整个了解不够,需要老师多加说明和解释)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4、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师: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成目标呢?

提出学习建议:

(1)、课前预习。

预习的方法:看一看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课后整理。

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课堂听讲。

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检查验算。

要养成做完每道题都能及时认真检查验算的好习惯。

5、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进步,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评价方案来评价同学们的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业评价。

对于作业完全正确的学生本子上打优,稍差的打良,再差点就打合格。

字写得端正的,会再得到一个A,稍差的得B。

(2)、考试评价。

满分的盖3个“数学之星”;90分以上的盖2个“数学之星”,对于成绩有进步的,同样可以盖1个“数学之星”。

另外,书写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每次卷面整洁的,可附加2分。

(3)、帮带评价。

一个后进生都配备一个小老师,负责教他,对于学习任务完成好的也进行奖励制度,如小老师能让自己的小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学生和小老师都盖一个“数学之星”。

5、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

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或者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 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重复。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进行对比,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46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