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8443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实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第9页例5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关键:能熟练八个方向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中国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

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唯一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简单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四、总结:

说说今天的收获?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作业:课堂作业本

板书:认识简单的路线

东、南、西、北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三年级数学【第二篇】

西南舁小学 高瑞珍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设计说明:

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旧的条形统计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或者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时候,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引出新课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不同统计图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并能联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去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三、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

生活中用到数字编码的事例很多,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常见的车牌号、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作为素材,便于教师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2、素材的呈现给学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以邮政编码的解读作为重点,全面给出了六个数字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而身份证号码通过两名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其中表示出生日期的信息,其余的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最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尝试编码的活动。这样的编排方式无疑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时间和空间。

四、具体编排

1、研究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初步体会编码的思想和方法

(1)教材首先呈现了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的事例。

(2)以邮政编码为例,让学生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初步体会编码的方法。

(3)身份证号码只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截取“出生日期码”和“倒数第2位表示性别”作为引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等探索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编码的含义。

2、自主编码

(1)让学生给学校的每名学生编一个学号,目的是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原来这一内容作为“数学广角”安排在五上年级,现在移到三上年级,作为实践与综合的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如身份证号码,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及编排方法,不易理解的(如校验码)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也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编码的方法和规则。重点是体会编码的合理性、便利性、有效性、统一性,应给予亲身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须强调探索、体验和交流

“实践与综合”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程序分以下四个阶段展开:

①进入问题情境;

②实践体验;

③解决问题;

④表达和交流。

如身份证号码的探索活动,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其中蕴含的信息,与课前准备的几个身份证号码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通过小组交流,说一说身份证号码中发现的一些信息以及它们的含义,教师在巡视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介绍从中了解到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会发现出生日期的信息,个别学生可能还能发现同一个省市的身份证的前几位数字都相同,等等。最后,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补充,介绍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及蕴含的其他信息。

3、注意课内外结合

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一节课能涉猎的东西非常有限,可以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布置一些“长作业”,让学生围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数字编码”,继续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图书馆藏书的书号等。这些“长作业”,可以延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去完成,鼓励学生用数学日记、数学小报的形式加以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需要注意的是,“长作业”是实践与综合在课外的自然延伸,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适度和适量。

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案【第四篇】

设计说明

1.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对数学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小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说解题思路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教案为学生创造了多次说话的机会:个人汇报、小组讨论以及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形成解题思路,让每个学生通过说话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2盒粉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1盒粉笔)

师:你能用最快的速度数出这盒粉笔一共有多少支吗?(24支)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数出来的?

[这盒粉笔有4行,每行有6支,所以有4×6=24(支)]

师:2盒有多少支?怎样计算?[24×2=48(支)]

师:谁能完整地叙述刚才这道题?

(1盒粉笔有4行,每行有6支。2盒这样的粉笔一共有多少支?)

师:谁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4×6=24(支) 求出1盒粉笔有多少支。

24×2=48(支) 求出2盒粉笔有多少支。

师:类似刚才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数粉笔的活动,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探究新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1.交流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52页例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汇报信息:①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②每箱有12个保温壶。

(3)提出问题:要想知道一共卖了多少钱,还要知道什么信息?

(还要知道每个保温壶卖多少钱)

2.独自探究。

(1)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后的结果。

①提问:45×12=540(元)表示什么?(每个保温壶卖45元,12个保温壶能卖多少钱,也就是一箱保温壶能卖的钱数)

540×5=2700(元)表示什么?(5箱保温壶一共卖的钱数)

②提问:12×5=60(个)表示什么?(每箱有12个保温壶,5箱一共有的保温壶的个数)

60×45=2700(元)表示什么?(5箱一共有60个保温壶,这些保温壶一共卖的钱数)

③45×12×5先求每个保温壶卖45元,12个保温壶卖多少钱,再求5箱保温壶一共卖多少钱。

④12×5×45先求5箱一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求每个保温壶卖45元,这些保温壶一共卖多少钱。

(4)讨论:①和②这两种方法与③和④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汇报:①与③、②与④的解题思路是相同的,只是③和④分别是①和②两步计算合并的综合算式。

3.小结: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找已知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应用题也要注意检验,用一种方法解答后,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再解答一遍,如果两种解法的得数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98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