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98738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特做如下设计:

1、为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复习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在课前复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复习题目,旨在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我首先出示一组加法与乘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然后设计一道与新课密切相关的题目,既能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又能为新课中画图解决问题做好知识铺垫。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并动笔尝试计算。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摆学具的方法,将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幅图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直接写得数。

5+4=    6+6+6=    3+4=

5×4=   6×3=    3×4=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图列式计算。

■■■■■■■■■■■■

■■■■■■■■■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习乘法和加法计算题,为本节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

⊙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读题,对比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7

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预设

生1:两道题目的数量相同,所求的问题相同。

生2:(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

2、自主解题。

(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预设

生1:(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可以列乘法算式。

5×4=20(张)

生2:(2)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5+4=9(张)

(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的运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创设情境。

1、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8+5= 9+6= 7+5= 3+1+1=

5+6= 7+8= 8+8= 4+2+1=

2、请帮小白兔找到要拔的萝卜。

34+5 26+32 56+40

96 39 58

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5+37=,学生试算,交流方法。

2、摆小棒。说摆法。问:一捆几根?捆好的有几捆?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5+7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协商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5+31与35+37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你觉得应该还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

二、拓展运用

1、算一算

2,看看下面藏着几?

26+48=☆4 39+14=☆3 60+39=☆9

37+12=☆9 54+16=☆0 45+8=☆3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彩色纸条。

学具准备:

彩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

让学生说一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同桌之间,找一找,说一说。

说说一共指的是谁和谁一共。

求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就是用青青吃的蚊子数加上蛙蛙吃的蚊子数。

2。解决问题

可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题意。

学生列式。

四、巩固练习

两只蝌蚪一共吃了多少只蚊子幼虫?

学生独立找解题所需要信息,并试着解答。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1798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