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教学实录实用2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忆读书》教学实录实用2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忆读书》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把握文章的要点,理解“读书”的好处,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明确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兴趣。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读书实际,指导学生对自己读书情况做一次总结,开展一次交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结合实际深入了解读书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导入
1、《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课文写了冰心回忆了她一生读书的体会。)
2、那她有怎样的体会呢?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三、新授
1、既然读书有这么好,那么大家喜欢不喜欢读书,都读了那些书呢?读书到底有怎样的好处呢?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
(2)、学生从书中体会作者读书有那些好处,并概括出来。
(学生交流,指出读书的四点好处。)
①、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②、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③、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④、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情感,让人得到多种美的享受。
2、具体分析(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读书的。)
(1)、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天下大事”
①“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和久必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
②“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能哭了,就是读的越来越懂了。)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这读了两次,一次是在十二、三岁时,只丛表面了解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二次是中年以后才尝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什么是“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2)、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我的文言作文有帮助文中老师批注“柳州风骨,长吉清才”( 是指柳宗元那样雄健有力的风格,李贺那样清新不凡的才气。)这真是因为《聊斋志异》是用文言文写的,而自己那时的作文也是文言的 ,所以老师才有这样的批注。这也是老师对他中文的称赞。
(3)、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第11自然段中“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4)、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情感,让人得到多种美的享受
读《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读《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 (尤其欣赏:欣赏是领略玩赏,喜欢,认为好的意思。气愤填胸:形容愤怒之情充满胸中。)
读《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滋味(诗的全文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纸荒唐言”: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当时的一个另类,就被当时的世人贬为“满纸荒唐言”。但正是这部看似荒唐,却蕴含着葬送一个旧时代的悲剧故事!“一把辛酸泪”:表明他对《红楼梦》最大的感受是悲伤,也反映了他成书的艰辛,暗示了小说是一部悲剧。)
《忆读书》教学实录2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记得期末考试时出的考题就是“怎样备课”。
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和“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与“备学生”其实是合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有—段时间,我很为我白己的这个想法和做法得意。学校曾在全校范围内检查教师的教案,我写的教案作为优秀教案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赞赏。
但做教师的时间长了,我感觉我的教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像周围其他老师—样,我发现我的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有时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懒得写教案。
我开始为教案的问题感到困惑。
前两<>天接到学校通知,说有大学的专家来听我的语文课。学校领导提醒我“要注意教学设计”、“专家可能要看教案的”。
我对这个任务并不陌生,我已经习惯于上所谓的“公开课”了。
但是,在为这节“公开课”准备教案的过程中,在我自己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开课”的得意与失意。我意识到我所有的得意与大意,似乎都与“教案”、“教学设汁”相关。而且,关键的问题似乎还不在“上课前”我如何设计教案,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状况调整我的原先设计好的“教案”。如果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但我很愿意按照这个想法来展开这次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