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教案 >

《跳水》教学设计【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1929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跳水》教学设计【优秀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语文第八册《跳水》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1篇课文,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

(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跳水》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2、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

3、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跳水》。先检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听写一些成语:

航行 放肆 吓唬 呲牙咧嘴 桅杆 瞄准

2、谁能选择听写中的任意几个词语,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再次梳理文章脉络。

二、品词析句,感受“危急”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孩子遇到了危险。他为什么会爬上高高的桅杆,走上横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孩子追猴子时心情变化的词语体会、体会。(生自读自悟,勾画批注)

反馈:(1)、哭笑不得

(2)、气得脸红了

(3)、气极了

2、从孩子神情的变化中,你读懂了什么?此时他会想些什么?

3、师:是啊,此时,孩子气昏了头,他早已失去理智,走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课文是怎样描写孩子的险境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情况危急的词句,用心朗读体会!(生默读课文,边读边作批注,并提问交流、反馈。)

4、师: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危险的情况吗?当时的情形真是……

(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千钧一发、万分危急、刻不容缓、生死攸关)

5、师: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能不能把这种危险的情况说得更具体?用上这个的句式:“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 ,啊! 。”

反馈:

生1: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命悬一线呀!他已经爬到了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了!

生2: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危在旦夕呀!他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生3: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千钧一发呀!连水手都吓呆了!

生4: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万分危急呀!他的两条腿都发起抖来!

生5:孩子现在的处境真是刻不容缓呀!他如果摔下来,必定粉身碎骨,船长就会失去他唯一的儿子了!

生6:孩子现在的情况真是生死攸关呀!如果我是水手的话,我一定要阻止他!

6、读到这你的心情怎样?(紧张、担心、恐惧、害怕)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一段文字。

三、合作探究,解读船长

1、师:你想救孩子吗?用什么方法?得快呀,你看孩子马上就要掉下来了!时间就是生命!(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救孩子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反馈方法的可行性。)

2、师:正在这刻不容缓的时刻,船长出现了!谁来读?

师:先停一下!船长是这样喊的吗?如果,我是孩子,我才不会跳呢?现在,你就是船长,你要救自己的儿子,来,喊出你的气魄出来!

师:好,我有点想跳了,但还在犹豫着。接着读。

师:好,我们都来当当船长,自己读读吧!(生自由练读)

师: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相信,人多力量大,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喊下来的!

3、师:真棒!都是一位位出色的船长。现在哪位船长愿意接受我的采访?请问你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呢?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师:请问船长先生,如果孩子不跳水,你会开枪吗?

师:我们还是先问问船长对孩子跳水有没有把握吧!

4、师:佩服这样的船长吧?佩服他什么?

(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当机立断!)

四、随堂练笔,拓展延伸

1、师:有了船长的当机立断,最后事情的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面对这一段文字,有什么想说的或者要问的?(引导学生质疑,鼓励感悟该段中“扎”更形象地写出孩子落水时速度的快!“才”写出了孩子在水里多呆一秒,危险就大一分,大家担心孩子的安危,当然觉得40秒,时间很长了!)

2、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的课文只是节选,原文的结尾部分没有了。今天,让我们当一回作家,把这个令人惊心动魂的故事叙述完整。提示:想象孩子被救上岸后,船长、水手、孩子自己、猴子他们的表现会是怎样的?(生动笔写片段,然后交流反馈,随机进行点评)

3、师:小作家们,想知道托尔斯泰写的结尾是怎样的吗?出示:“船长怔怔地,怔怔地,他狂喊一声,飞奔着跑向船舱,久久地,久久地没有出来……

师:面对这个结尾,谈谈你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广泛阅读

搜集、阅读托尔斯泰的其它作品。

公开课《跳水》教学一得

《跳水》一课记叙了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的惊险故事。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悬念叠起,趣味性很强,本身就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动机。但怎样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满足于猎奇心理,泛泛学文,而是进行主动深入地研究,在读读写写中演练语文,在赏析涵泳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思考中训练思维,获得人文熏陶呢?我在设计此课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质疑、释疑,满足其阅读需求,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饶有趣味地进行学习。首先,我设计了一个集中提问的环节,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18个之多的问题,在研究课文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我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有些问题让学生当场讨论解决,有些问题通过梳理整合,深入读文时领悟体会,还有些问题则让学生课后思考、延伸。总之,课堂真正由原来的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他们主动探索求知的场所。事实证明,整堂课学生的参与面、参与效果都不错。

第二,既注重发展语言,又训练了思维。课堂始终是在生与生、师与生、师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无疑得到了发展。另外,我设计了调动原有词语积累形容险境的活动,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语言得到了丰富。在根据板书练习讲故事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训练。

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我没有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的出现,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孩子救下来?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我又通过设计采访这一情境活动,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经验丰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实际上这样的分析,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这时学生又质疑:“万一孩子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种思维训练正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巧设梯度,突破重难点。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船长的冷静沉着、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于是,学生先读文,初步感受,再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险境,进而鼓励学生运用文中语言将险境说得更具体。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船长,去想办法救孩子,去亲自体验作出决断时的心理活动,那么学生理解船长这一人物形象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当然,在教学流程的预设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出于一名普通教师的胆怯,我有些环节的设计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学生集中提问后,我直接从学生所提问题中挑出了自认为关键的问题,将学生纳入教师的预定轨道。我当时是这样为自己寻找理论依据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点,了解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在开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梳理集中,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其实质,是我对学生不够信任,对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缺乏十足的把握,担心学生认为的关键问题偏离了文章的重难点,会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自己没法控制局面。现在想想,正是这点,导致我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彻底,或者说是一种“伪”尊重。绕了一个大圈子后,学生还是回到了老师的牵引中。另外,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很好的生成点,我没能把握住,如:没有对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不着痕迹地进行提问质疑方法的指导等,导致学生的训练、认识仅停留在较底的层次,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每上完一堂课,坐下来反刍的时候,就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课堂,也许的确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在前行征途中的老师们应该有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为了这理想,我愿衣带渐宽,消得人憔悴!

《跳水》教案【第三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读书感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二)难点、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解决办法

1、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2、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3、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最佳方案。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默读,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批注。

3、小组研讨。

4、班上汇报、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比赛项目呀!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读了课文以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二)初读课文

1、观看视频,了解故事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1)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②理解词语。

自由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交流初读印象。

①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②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3)质疑问难。

①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最高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②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③有没有其它方法救孩子?

(4)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已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最高的横木的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4)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5)帮助:给学生提供图片投影片或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6)引导: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7)训练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1)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2)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引导: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1)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2)其他办法也许会有:

①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让孩子跳。

②水手们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

③求助飞机援救。

(3)分析每种办法的可行性。

让学生感悟出铺棉被既费时又不一定与孩子下落位置一致;用人接因距离太远冲击力过大也不一定安全;求助飞机则更需要时间。比较之后,学生不得不佩服船长,因为他的办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

(三)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

2、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做事前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3、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指导书写生宇

(五)布置作业

1、通过上网查寻或其他方式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作者。

2、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语文《跳水》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肆、桅”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艘、航”等1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风平浪静、显然、放肆、龇牙咧嘴、桅杆、心惊胆战”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课文的层次。

3、学习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板书:跳水

2、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新的课文,课文的题目就是“跳水”。文章的作者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

(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4、看到这个题目,你肯定有很多问题要提出来,谁先来说说?(学生发言。)

5、教师归纳。

(1)谁跳水?

(2)为什么跳水?

(3)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

(4)经过怎样?

(5)结果又如何等。

6、引导阅读:下面我们就从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方面来了解这个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理解词语。

①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②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孩子的父亲——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3、在课文中标画出故事中有哪些角色,简单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4、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1)起因:帆船上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2)发展: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3)高潮: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4)结局: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文中的会写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结构。

2、学生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学生习字,师生评议。

五、作业设计:

读读课文,把课文多次描写水手的句子标注出来,说说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探究初成。

1、提出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学生自由读书,在课文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收获,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汇报交流。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孩子为什么爬上桅杆?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在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①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a、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b、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②议一议: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③指导朗读,读出猴子的调皮,读出水手们的快乐,读出孩子的生气。

(2)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孩子为什么爬上桅杆?

他攀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正要伸手去夺帽子,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①读一读,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孩子为什么走上横木?(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②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气急了”指因生气而着急了;“气极了”指气愤到了极点。)感受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体会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猴子的调皮,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的“气极了”。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的句段,旁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和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①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③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能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4)指导交流: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迫在眉睫、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5)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读出水手们的紧张。

(6)拓展交流:假如此时你就是甲板上的一名水手,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救孩子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救孩子?(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在甲板上铺上厚厚的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孩子……)

(7)小组交流:逐个分析以上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能救下孩子。

①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或厚厚的被褥:孩子掉下时不一定能落在预估的位置——不可行。

②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位置预估不一定正确,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即使位置预估准确,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不一定能接住。——不可行。

③找直升飞机:时间不允许。——不可行。

④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孩子:由于位置特殊,这种办法成功的希望太渺小。——不可行。

……

3、就在我们积极地寻求救孩子的办法时,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他会怎么做?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1)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因为水有浮力,往水里跳不会摔死;

③船上有水性很好的水手可以救助;

④节约时间。

(3)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船长的什么品质?(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在朗读中表达出对船长的敬佩之情。

4、“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段话中的“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甲板上的谁说几句话?最想说什么话?(学生自由发言。)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3、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跳水》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事情是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最后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跳水》这篇课文讲了哪些角色?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是一只( )的猴子?理解“放肆”这个词

2、这只猴子为什么很放肆?

出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它指谁?大家指谁?将角色转换到句子中去。

2)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是因为……)

你能将这两种关联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猴子放肆表现在什么地方?

1)快速阅读26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猴子放肆的句子。

2)用“三角形”在句子中标出动词。

学生汇报

3)师读句子,学生闭眼相象,做猴子的动作。

4)学生汇报想到的画面。

小结:作者在描写猴子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猴子的放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今后我们作文时,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2、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小声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孩子心理变化的词语。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

1)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这些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可不可以换一下次序?比如……

2)用“因为……所以……”回答

理解“哭笑不得”

区分“气急了”和“气极了”。

3)小结:这四个词语虽然都是描写心理变化,但是表示的程度不同,所以,按照事情的发展,心理变化也应该从轻到重。因此,这些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不能调换次序。

3、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孩子当时的境地十分危险?在文中做勾画

学生汇报

A、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

转身走回来。

B、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C、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D、孩子听见下面的叫声,往下面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1)随机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学生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句话从“失足”与“不失足”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明孩子的境地非常危险。

仿写句子

2)出示: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出示: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理解不知所措)

4)出示:孩子听见下面的叫声,往下面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出示插图,思考:你想到了哪些词来形容孩子现在的处境?(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我们再用读来体会孩子的危险吧!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引读第七自然段,引出父亲的话。

2、现在你们就是船长,你们在下面喊话,要让我听清楚什么?哪个字或哪个词?

3、你觉得船长是个( )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汇报,船长是个果断和冷静的人。

“立刻”说明船长想出这个办法用了很短的时间

“赶快”、“不跳我就开枪了!”用开枪的办法逼孩子跳水。朗读体会(注意感叹号的语气)。

师追问:如果孩子不跳水他真的会开枪吗?

4、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好在哪里?你有比他更好的办法吗?(师生讨论,感受还是跳水的方法最好)

5、朗读第七自然段

6、自读八、九自然段,

出示:“扑通”一声,孩子像一颗炮弹落到大海里。(像炮弹说明什么)

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孩子的身体浮上来了。(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孩子终于得救了。父亲是最爱孩子的,刚才他紧张恐惧到了极点,此时,父亲纠着的心也松弛了,忍不住呜咽起来。

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

孩子被救上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

四、板书设计:

跳水

水手 取乐

猴子 放肆

孩子 苦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

船长 果断、冷静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6 919295